《435-黄帝素问直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35-黄帝素问直解-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以骄之? 
x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x 
应者,时至物生,不先不后,有常序也,故应则顺。否则,物不应 
期,或后或先,失其常序,故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为民病矣。 
x帝曰∶善。请言其应。x 
时物相应则顺,帝故善之,复探其应。 
x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x 
以天时之气而征于地,则物应四时,故物生其应也。物生其应,以明应则顺否则逆也,以天时 
之气而征于人,则脉应四时,故气脉其应也,气脉其应,以明逆则变生,变生则病也。 
x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x 
天时之气,不但征诸物生,且验诸气脉,帝故善之,而天道六 
六之节应于地理,故问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x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x 
x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x 
x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x 
地理,地之五方五行也。六节,时之六气六位也。以地理之五,而应六节之六,当分南北四隅, 
以定其位而应之。显明者,东方日出,厥阴木王之气也。厥阴位于东北,从东北而转于东南,则 
厥阴显明之右,少阴君火之位也。从东南而转于正南,则君火之右,退行一步,少阳相火治之。从正南而 
转于西南,则复行一步,太阴土气治之。从西南而转于西北,则复行一步,阳明金气治之。从西北而转于 
正北,则复行一步,太阳水气治之。从正北而转于东北,则复行一步,厥阴木气治之。从东北而转 
于东南,则复行一步,少阴君火治之,犹之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之谓也。此地理之南北四隅,以应天时之六 
气六位者如此。 
r六微旨大论附图pt20a1。bmpr 
余注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皆以辞达意,阐明经旨,并不绘图。兹地理应六节气位,并非六气主时之位, 
故绘此图以晓之。至六气主时,但以六气主岁,六气加临之次,比类例观总属一理,毋须余言之喋喋也。 
愚按地理应六节,论南北四隅方位,非六气主时之位也。六气主时,以正月朔日平旦为始,一气主 
六十日,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太阴湿土,四之气少阳相火,五之气阳明燥 
金,终之气太阳寒水。《六元正纪大论》云∶六气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也。其气 
当以立春为始,大寒为终,此三阴三阳之气从阴而阳由一而三,环转营运,天气如是,人气亦如是。前 
人图式,讹以地理相应之位,为六气主时之位,又扯大寒之气为六气之首,未免节气有乖,三气少阳,四 
气太阴,不无阴阳倒置。且于五常政,《至真要大论》诸篇,次序不合。前人因讹传讹,亟当改正。 
x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x 
x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x 
少阳相火位乎南,太阳寒水位乎北,是相火之下水气承之也。 
太阳寒水位乎正北,太阴湿土位乎西南,是水位之下土气承之也。 
太阴湿土位乎西南,厥阴风木位乎东北,是土位之下风气承之也。厥阴风木位乎东北,阳明燥金位乎西北, 
是风位之下金气承之也,阳明燥金位乎西北,少阴君火位乎东南,是金位之下火气承之也。 
少阴君火位乎东南,太阳寒水位乎正北,是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也。此四隅上下,气有承制,犹之春时木王, 
越夏与长夏,而秋金之气承之;夏时火王,越长夏与秋,而冬水之气承之;秋时金王,越冬 
春而夏火之气承之;冬时水王,越春夏而长夏之土气承之,其义一也。 
x帝曰∶何也?x 
帝问下承何义。 
x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x 
张隐 曰∶古文制生则化,今文改为制则生化。 
亢,盛极也。五行之气,盛极则害,下承乃所以制之。惟其制之,则生化无穷,而外列盛衰。制则 
生化者,如水制其火,而水之子木又生火也。外列盛衰者,盛已而衰,衰已而盛,四时之气可征 
也。若亢极而害则败乱内生,致生化大病。 
x帝曰∶盛衰何如?x 
上文云,外列盛衰,故问盛衰何如。 
x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x 
当,去声。 
盛衰者,有余不及之谓。非其主气之位,而或盛或衰则为邪。 
当其所主之位,宜盛而盛,宜衰而衰则为正。邪气为病,则变异必甚,正气为病虽病则微。 
x帝曰∶何谓当位?x 
上文云当其位则正,故问何谓当位。 
x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x 
x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x 
当位者,天干化运,地支主岁,五行相合,各当其位也,如丁 
卯之岁,木运临于卯木;戊午之岁,火运临于午火;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之岁,土运临于辰戌丑未;乙酉之岁 
,金运临于酉金;丙子之岁,水运临于子水。干支运气相合,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平气之 
岁,虽有盛衰,是为正气,其病则微。 
x帝曰∶非位何如?x 
上文云,非其位则邪,故问非位何如。 
x岐伯曰∶岁不与会也。x 
岁不与会者,非岁会之年。非岁会之年,而气有盛衰则为邪气,邪则变甚。 
x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x 
x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x 
上文五运下合主岁之地支,是为岁会,此帝复举五运上合司天之气以问。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如己 
丑己未之岁也。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如戊寅戊申之岁也;上见少阴,如戊子戊午之岁也;金运 
之岁,上见阳明,如乙卯乙酉之岁也;木运之岁,上见厥阴,如丁己丁亥之岁也;水运之岁,上见太阳, 
如丙辰丙戌之岁也。 
x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x 
帝之所问,乃司天之气与五运相合,故曰天之与会也。《天元纪大论》云∶应天为天符。故《天元册》 
曰天符,非《太始天元册》文也。 
x帝曰∶天符岁会何如?x 
天符与岁会相合何如。 
x岐伯曰∶太乙天符之会也。x 
天符岁会相合,是名太乙天符,故曰太乙天符之会也。《天元纪大论》云∶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 
三合为治。太乙天符之会,即三合也,谓五运之气、司天之气、岁支之气三者皆同。解见天元纪三合为治注内。 
x帝曰∶其贵贱何如?x 
至尊无二,谓之太乙。伯云太乙天符,故问贵贱何如。 
x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x 
应司天之气,是为天符,天无言而化育,犹之执法于上也。应主岁之气,是为岁会,地承天而生杀, 
犹之行令于下也。五运之气,司天之气,岁支之气,三者皆同,是为太乙天符;太乙者,无 
上至尊,犹之众职环会而为贵人也。 
x帝曰∶邪之中也奈何?x 
中,去声,下同。 
执法、行令、贵人,是有贵而无贱也。若中于邪,则非贵矣,故问邪之中也奈何。 
x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x 
天气营运,强健不息,中执法者,失其旋转之机,故其病速而危。主岁之气,下合于地,中行令 
者,伤其有形之体,故其病徐而持。贵人者,天地气交,上下环会,中贵人者,一时不相交会,则 
霄壤判,故其病暴而死。中邪而病,病而且死,则为贱矣。 
x帝曰∶位之易也何如?x 
天符岁会,太乙天符,皆主一岁之气。其四时之气,则有六位更易,位之易也,其病何如? 
x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x 
x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x 
六气之中有二火,君火加于相火之位,是君位臣,乃以上临下则顺。相火加于君火之位,是臣位 
君,乃以下侵上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君臣者,所谓二火也。 
此一节,言天道六六之节,地理之应六节,而各有盛衰也。 
x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x 
步,犹位也。上文南北四隅,地理之步也,愿闻六气之步何如? 
x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x 
x日也。x 
奇,音箕,下同。 
六十度,犹六十日也。奇,犹零也。所谓步者,六十日而有零,则为一步。六十日为一步,则一 
岁六步,故二十四步,则当四岁,有奇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四分度之一,则一岁余二十 
五刻,四岁则积盈百刻而成有奇之一日也。盖积有奇之刻而成日,积有奇之日而成月,所以合三百六 
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x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x 
一岁六气,气应五行,有常有变,帝故问之。 
x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国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x 
位者,主时之定位。厥阴为始,太阳为终,终而复始,故曰位有终始。位有终始,位之常也。气 
者,加临之间气。在泉左间之气,为加临之初气,而主岁半以上,司天左间之气,为加临之四气, 
而主岁半以下。四气居中,故曰气有国中,国中者,随司天在泉之上下而更变,故上下不同。上下不同, 
则求之亦异,不同而异,气之变也。 
x帝曰∶求之奈何?x 
伯云,求之亦异,故问求之奈何? 
x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名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x 
天干之气始于甲,地支之气始于子,子甲相合以成其岁,故命曰岁立。其岁既立,则谨候其四时, 
而六气可与之相期,谨候其时,所以求之也。 
x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x 
虽曰谨候其时,气可与期,而一岁之中,六气相继,有时未至而气先至,有时己至而气未至,是六 
气始终有早晏之不同,故复问之。 
x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x 
六气始终,求其早晏,问之明也。溯其所始,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盖一日十二时,一时八刻,子午二时各十刻,一日计百刻。六十日为一气,一气计六千刻,一岁六气,六 
六计三万六千刻。以岁时而合天度,则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为一日,一日计百刻,四分度之 
一,谓一度,四分,计二十五刻也。三百六十日,仅合三百六十度,以五百二十五刻而六分之,则一气当余 
八十七刻半。六十日,计六千零八十七刻半。此申明始终相继之早晏,故但举其零也。 
x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x 
初之气终于八十七刻半,故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每气六千零八十七刻半,计二气之终,共一万 
二千一百七十五刻,终于七十五刻者,举其零也。 
x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x 
二之气,终于七十五刻,故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三气之终,共一万八千二百六十二刻半。 
x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x 
三之气终于六十二刻半,故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四气之终,共二万四千三百五十刻。 
x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x 
四之气终于五十刻,故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五气之终,共三万零四百三十七刻半。 
x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x 
五之气终于三十七刻半,故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六气之终,共三万六千五百二十五 
刻,以成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所谓初六,此以六气而合天度之数也。 
x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x 
甲子之六气终于二十五刻,故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四万二千六百一十二刻半。 
x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x 
二之气,加六千零八十七刻半,共四万八千七百刻,举其零数,则百刻也。 
x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x 
上文终于百刻,故此复始于一刻,纪其零数,复加甲子之初气。 
x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x 
纪其零数,复如甲子之二气。 
x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x 
纪其零数,复如甲子之三气。 
x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x 
纪其零数,复如甲子之四气。此六气二周,所谓六二,以六气而合天度之数也。 
x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x 
x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x 
x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x 
x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x 
此皆举其零数,六气三周,以六气而合天度之数也。 
x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x 
x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六刻x 
x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x 
x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x 
此亦举其零数,以明六气始终相继之早晏也。四岁,则二十四 
步。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亦如上文始于甲子初气之一刻,终于丁卯六气之百刻。常如 
是无已,四岁一小周,周而复始。 
x哉曰∶愿闻其岁候何如?x 
岁候者,一岁一候,六十岁则六十候也。 
x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x 
x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