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黄帝素问直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35-黄帝素问直解-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甚,少阴阳气不足,故恶见人,见人则心惕惕然,既见而心惕惕,则热多,汗出甚,当刺足少阳, 
以治少阳之疟。 
x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x 
x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x 
《经脉》论云,足阳明是动,则病洒洒振寒。故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寒久则 
乃热,热去则阴阳和,故汗出。阳明虚,故喜见日月光火气。喜见者,得之乃快然也。当刺足阳明 
跗上之冲阳,以治阳明之疟。 
x足太阳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x 
x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收之。x 
好,去声。足太阴疟病,脾脉不上注于心,故令人不乐。脾气不上交于肺,故好太息。脾胃不和,故不 
嗜食,脾气不充于肌腠,故多寒热。脾土内虚,水津外泄,故汗出。疟病方至,正气不能上 
行外达则善呕,呕则太阴之气,从下而上,故呕已,乃衰;病衰,当即取太阴之经而刺治之。 
x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x 
足少阴疟病,阴寒上逆,故令人呕吐甚,从阴出阳,水火主气,故多寒热,气越于外,阳盛阴虚,故 
热多寒少。少阴神气,热甚而虚,故欲闭户牖而处,阴阳水火皆病,神气复虚,故其病难 
已。病难已,故不言刺也。 
x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x 
x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x 
数,音朔。足厥阴之脉,合督脉而上行,故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其脉过阴器抵小腹,故少腹满。 
少腹满,则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如癃状。如癃状,究之非癃也。数便,则小便少而不利尔。 
生阳之气,根于厥阴,阴极而阳不生,故意恐惧,意恐惧则气不 
足,气不足不能上出于阳,故腹中悒悒。悒悒,郁而不舒也,当刺足厥阴以治厥阴之疟。 
x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x 
间,去声,下间日之间同。肺,天也。心,日也。肺疟者,令人心寒,天日虚寒也。天日为阳,故 
寒已而甚热,热间则气血皆虚,故善惊。其惊也,如有所见者,当刺手太阳,兼及手阳明,而治其肺疟焉。 
x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阳。x 
心,火也。火热则烦,故心疟者,令人烦心甚,心烦既甚,欲 
得清水以济其热,得水则真火被却,故反寒多而不甚然,当刺手少阴,而治其心疟焉。 
x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x 
苍,青色,肝木色青,故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肝脉上注于肺,肝气不上,故太息,色苍苍而太息,其 
状若死者,当刺足厥阴,见血,而治其肝疟焉。 
x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x 
脾主寒湿,故脾疟者,令人寒。腹为脾部,脾寒,故腹中痛, 
脾土有湿寒之气,有湿热之气,故热则肠中鸣,鸣已则湿热外行,故汗出,当刺足太阴,而治其脾疟焉。 
x肾疟者,令人洒洒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x 
肾为寒水之脏,故肾疟者,令人洒洒寒。腰者,肾之府。肾病,故腰脊痛。腰脊痛则转输不利,故 
宛转。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肾,则骨痛阴痹,大便难。至真要大论云∶大便难,阴气不用。故 
肾疟,而大便难。骨之精为瞳子,肾主骨,故目 然。 ,摇动不明也。下焦生阳之气,不充 
于四肢,故手足寒,当刺足少阴,兼足太阳而治其肾疟焉。 
x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x 
且,姑且也。且病,病而将愈之意。横脉,络脉也,经直络横之意。五脏疟病,至于胃腑,则从 
阴出阳,其病将愈。故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将愈未愈,故善饥而不能食。脾胃之络脉不和,故食 
而支满,腹大,当刺足阳明,兼足太阴之横脉,而刺出其血焉。 
x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x 
空,孔同。此复申明胃疟之义。跗上动脉,足阳明冲阳之脉 
也。胃疟之发,其身方热,当刺足跗上,阳明冲阳之动脉,摇针以开其穴孔,泻出其血,则身立寒。胃 
疟之发,身方欲寒,此阳明之气,内合太阴,故当刺手阳明兼手太阴,足阳明、兼足太阴也。 
x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x 
x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x 
此言经脉之疟而有五俞之刺法也。中针,不大不小之针也。 ,胁旁连背处也。疟脉满大急,经脉 
之气有余也。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刺背俞。五脏之俞,在背两行,两行之外,复有两行, 
所谓 也,肺曰魄户,心曰神堂,肝曰魂门,脾曰意舍,肾曰志室,故用中针,旁五 俞,各刺其一。肥 
者,深刺之。瘦者,浅刺之,适肥瘦,以为刺,而出其血,以泻经脉之有余也。疟脉小实 
急,经脉之气不足也。有余泻之,不足补之。脉小,正气虚也,故当灸胫少阴之太溪,以启生阳之气。 
实急,邪气实也,又当刺足小趾至阴之井穴,先灸后刺,助正散邪之法也。 
x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 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x 
上文刺背俞,旁五 俞各一,乃合背俞 俞而皆刺之,故于此复明之,所谓疟脉满大急,刺背俞者, 
乃用中针,五 俞与背俞各刺其一。适肥瘦以行针,而至于出血也。疟脉缓大虚,承疟脉小实急, 
而言疟脉不急而缓,不小而大,不实而虚也。如是,盒饭补之,不当泻之,故曰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又 
不但先灸后针也。此承上文而申明之也。 
x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x 
凡治疟者,统承上文刺法而言也。先发如食顷,乃可治者,治 
之宜先也。过之者,过其食顷之时,则为失时,失时而治,治无益也。 
x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x 
诸疟者,统承上文疟病而言也。脉不见者,不见满大急、小实 
急、缓大虚之脉也。病不在脉,但当刺手十指间,井穴,出血。血去心已。更当先其未发之时,视身之 
皮肤赤点,如小豆者,尽取而刺之。夫所出为井,皮肤主表,病不在脉,故如是以刺之。 
x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x 
x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侠脊x 
x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x 
x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x 
x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x 
上文三阳三阴五脏胃腑,合十二经脉,故曰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当先其时,而察其病形,以知其 
何脉之病也,知其病之所在,更当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刺之得宜,一刺则衰。衰,邪 
气少去也。二刺则知。知,小便利,腹中和也。三刺则已。已,病邪皆去,正将复也。设三刺不已,更 
刺舌下之两脉,出血,刺两脉不已,更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其病必已。申明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夫一刺二刺三刺之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如先头痛及头重者, 
先刺头上,以治其痛,及两额两眉间,出血,以治其重。先项背痛者,先取项背而刺之。先腰 
脊痛者,先刺太阳之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在手十指间之少冲、商阳。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在足十指间之厉兑,出血。此统承三阳三阴、五脏胃腑十二经脉之疟,而言刺治之宜先也。 
x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x 
风疟,因风病疟也。疟发则汗出恶风,风伤太阳之肌腠也。太 
阳,三阳也。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所以治太阳之风疟也。 
x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附髓病,以 针,针绝骨,出血,立已。x 
附,旧本讹附,今改。髓 痛甚,因风而 痛也。按之不可, 
痛在骨也。髓藏于骨,故名曰附髓病。《经脉》论云,胆足少阳之脉,直下抵绝骨之端,是主骨所生病者。 
故以 针,针少阳之绝骨,出血,立已。 
x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x 
身体小痛,不若 病甚也,痛不在骨,在太阳之通体,故刺太阳经之至阴。不言出血者,以诸阴 
之井,无出血。至阴之穴,交于涌泉,阴可知矣,且当间日一刺。 
x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x 
间日一刺,其疟亦必间日而作,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故疟不 
渴,间日而作者,刺足太阳少阳之上,火气主之,故渴而间日作者,刺足少阳。 
x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x 
五十九刺,见水热穴论,温疟汗不出,是邪气藏于肾,不能外 
出之阳,故为五十九刺,以泻少阴肾脏之热,而发越于外。凡此,皆刺疟之法,所以承上编而申明之。 

卷之四
气厥论第三十七篇
属性:五脏六腑,主十二经脉,一气营运,环转不息,脏腑不和则气厥,气厥则寒热相移,寒热 
相移,此皆得之气厥,故帝问寒热相移,伯举而论之,终言得之气厥也。 
x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x 
五脏六腑,一气营运,寒热相移,由于气厥,帝故问之。 
x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x 
脾,旧本误肝,今改。五脏之气,以肾为本。如肾藏受寒,转 
移于脾,脾主肌肉,故痈肿,痈肿则腠理的能外通皮毛,内合三焦,故少气。 
x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x 
脾脏受寒,转移于肝,肝血凝聚,则痈肿。痈肿则筋不柔和,故筋挛。 
x肝移寒于心,狂,膈中。x 
肝脏受寒,转移于心,心者,火也,寒逆于心则狂,申明狂者由寒气之隔于中,故曰隔中。 
x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x 
心脏受寒,转移于肺,则为肺消。申明肺消者,消渴欲饮,饮 
一溲二也。水精不布,下而不上,故死不治。 
x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寒于大肠,疾x 
x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x 
肺脏受寒,转移于肾,则为涌水,申明涌水者,土虚水泛,土虚则按腹不坚,水泛则水 
气寒于大肠,疾行则肠鸣而濯濯有而,如囊之裹浆,此为涌水之病也。 
x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x 
承上文移寒,而复论移热也,脾脏受热,转移于肝,肝气热则 
惊,肝血热则衄,故为惊衄。 
x肝移热于心,则死。x 
肝脏受热,转移于心,心者火也,火烈自焚,故死。 
x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x 
心脏受热,转移于肺,膈之上,心肺也,故传为膈消,消,消渴也。 
x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x 
肺脏受热,转移于肾,肾主骨,骨属屈伸,故传为柔 。 
x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x 
肾脏受热,转移于脾,脾者,土也,虚则清浊不分,故传为虚肠 ,虚而肠 ,死不可治。按 
阴阳别论云,心之肺,谓之死阴。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肝之心,谓之生阳,生阳之属,不过四 
日而死。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故心移寒于肺,肝移热于心,肾移热于脾,皆言其死,此之谓也。 
x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x 
溺,鸟去声。承上文五脏寒热相移,而论六腑之移热也。胞者,血海也。膀胱者,胞中之室。如 
胞移热于膀胱,热入膀胱则癃,血入膀胱则溺血。 
x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x 
小肠居大肠之上,小肠受膀胱之热,不能化物而传于大肠,则 
膈肠不便,热气上蒸,则为口糜。糜,腐烂也。 
x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痔。x 
,音伏,义同痔字,简脱今补。小肠清浊,兼收小肠受热, 
移于大肠,则精汁凝聚,而为伏瘕;火热下行,而为沉痔。 
x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x 
亦,作 ,下同。大肠与胃,皆属阳明燥气,大肠移热于胃,上热而燥,故善食而瘦。 者,懈 
。土气不濡,灌溉不力,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 
x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x 
胃者,五谷之府。胆者,中精之府,胃移热于胆,胆受火热,精汁不布,亦善食而瘦,亦曰食 。 
x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瞑目。x 
,音灭,余篇仿此。鼻两旁曰 ,鼻血曰衄。血污曰 。胆藏精汁,脑为髓海。胆移热于脑, 
脑受火热,则两 辛 而鼻渊。申明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鼻渊不止,则传为衄 ,衄 则三阳 
经脉皆虚,故瞑目。盖阳明之脉起于鼻 中,太阳少阳之脉,起于两目 也。 
x故得之气厥也。x 
五脏寒热相移,及六腑移热,皆由气厥所致,故曰得之气厥也。 

卷之四
咳论第三十八篇
属性:咳,肺病也。形寒饮冷,则为肺咳,而五脏六腑,皆能为咳。 
五脏则关于肺,六腑则聚于胃,而治各有法。 
x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x 
凡咳皆出于肺,故为此问。 
x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x 
肺朝百脉,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肺,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x帝曰∶愿闻其状。x 
愿闻五脏六腑之咳状。 
x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x 
x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x 
皮毛先受邪气,则外寒;饮食寒气则入肺,则内寒,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于肺。是为肺咳。此言 
形寒饮冷而为肺咳也。 
x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