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大的福报,来生也许会投生到国王家里去。生活在荣华富贵中,叫你学佛你可
能不学了;要你出家,更是免谈。为什么呢?富贵修行难!等你把所修的福报享
完之后,也许你就要堕落到三恶道里去了。

  普贤菩萨慈悲,怕我们将来迷失掉修学佛法的这份善根,在这里提醒我们: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这就
是说,在我现在的学佛修行中,要发愿:愿我未来在生死的流转中,不要忘记我
的初发心,不要迷失自己学佛修行的这份善根!愿我来生出家修行中,守住清净
的戒律,不要破戒。愿我将来能够在佛法清净的环境中修行,使自己清净的心,
不会被世俗不良的污垢所污染,不使自己染上不良的习性,永远守住戒律,不要
犯戒。

  修学佛法,根机是非常重要的!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为什么有的人,对寺院
那种清净的生活,感到向往;一听到佛法就非常欢喜,深信不疑,对佛法很感兴
趣,甚至产生相见恨晚的情感;每当见到出家的僧人,就自然产生一种好感和敬
意。特别是不管走进任何一座寺院,就对佛产生一种依恋、感恩之情。马上肃然
起敬,在礼拜的一瞬间,自己就像一个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慈父,眼泪情不自禁
地流了出来。问自己哭什么?我并不伤心,而是天性自然的流露,自己失掉的本
性忽然找到了,感到无比的欢喜。但心里并没有欢喜的成分,是悲喜交集撞击心
灵深处的火花,表示出来的一种无意识的直觉感受。这就是宿世善根的关系。

  社会上有不少人,他没有善根,或者说善根还不成熟,你怎么跟他讲佛法的
道理,他一点兴趣也没有。你费尽口舌地讲,他一点都不相信,不肯接受。他不
接受,拉倒也罢,却说:佛法拿来有什么用?佛法不能变成一分回锅肉,不能给
我变一台电视机。言下之意是说佛法不能当饭吃。说法时碰到这种人,要把他教
化过来,难度很大。我们学习普贤行愿之后,使我们懂得了修学佛法发愿的重要
性。我们要在佛前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都永远学佛修行,永远也不要迷失这份慧
根!

  同时,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出家修行、持净戒,不要犯戒、破戒。所谓〃无
垢无破无穿漏〃。垢,是染污,持戒是保持清净的人格,不被不良行为所染污。
这是犯轻戒。破,是破戒。破根本戒,属于重罪,像杀人。破戒后,就失去做佛
教徒的资格了。如果说你犯的是垢戒,也就是轻戒,像踩死一只蚂蚁,打死一只
蚊子,这种轻戒,就像我们的衣服染上了污点,把它洗干净就没事了。清洗罪业
的方式,是通过忏悔,忏悔时要虔诚,自我谴责、埋怨、责备。通过这样的忏悔,
人格上的污垢就清洗干净了。无穿漏,就是不缺漏戒。不缺漏的意思,是守戒很
严密,不违犯每一条戒律。就像一件衣服,完好无损。衣服上什么都不减少,没
有污垢,没有破洞,扣子没掉一颗,这就是无垢无破无穿漏。反过来说,如果一
件衣服染上一点墨水,或者油垢,或是掉了一颗扣子,哪怕脱了几针线,就不能
称无垢无破无穿漏了。

  〃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修学佛法,不仅为自己、为个人解脱,而是面对一切众生,像天、龙、夜叉、鸠
盘荼,乃至人非人等各类不同的众生。在修行时,要用佛法去救度他们,希望具
备各种音声语言的能力,对北京人讲北京话,对上海人讲上海话,对广东人讲广
东话,对外国人讲外国语。对老鼠、蟑螂、苍蝇、蚊子。。。。。。也具备鸟语兽言,
能够依照各类众生不同的音声,为他们说法,使大家都能听得懂,明白佛法的道
理,让众生能修学佛法,了脱生死。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两颂主要告诉我们,修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菩提道修行的法门,主要表
现在发心、修行两个方面。发心,是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大誓愿。
如四种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
愿成〃,就是菩提心。四宏誓愿的精神,与普贤行愿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关系
非常密切!四宏誓愿说穿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度众生,后成佛〃。实际上跟
《普贤行愿品》的核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发心、修行、
成佛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度化众生。

  修行的主要内容是六波罗蜜,也就是六度。六度法门,能使我们摆脱人生的
痛苦和烦恼,度到涅盘的彼岸。普贤菩萨将修行的主要内容和盘托出,就是〃勤
修清净波罗蜜〃,《普贤行愿品》要求我们修清净波罗蜜。什么叫清净?什么叫
不清净呢?所谓的清净,是在修行中不住相,不着相,没有私心杂念。相反,在
修行中住相、着相,有杂念、有妄想就是不清净了。

  社会上有的人修布施,带着名利色彩,出了点钱,生怕人家不知道。他们布
施的目的,是让社会上的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通过做好事,显示自己的富有。
还有的人,平时不择手段,赚了许多昧良心的钱,做了许多亏心的事。他的布施,
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安慰,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要遭受恶报。还有一
种人,看见街上要饭的人,在布施人家的时候,心里根本没有一点同情心,对人
家不屑一顾,以一种轻视、傲慢的态度,把钱往人脸上一扔,扬长而去,以炫耀
自己的高贵和富有。这样的布施就是不清净。带着私心杂念去布施,尽管你出的
钱要比别人多,但你的功德只有一点点。

  在修布施上,有一种人很值得称扬。有位李居士,一天,她上街买菜,在十
字路口上,见到一个残疾人,失去双腿和左臂,同情心油然而生。她想到这人的
处境,不知他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对这生不如死的悲惨命运,非常同情、难过。
她走过去,弯下腰,恭敬地对她说:我这里有一百块钱,你先拿去看病,不过你
要答应我一个要求。你必须当着我的面,念上一百句阿弥陀佛,还有你必须每天
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弥陀佛,如果你保证做得到,我就把钱拿给你。这人高兴地说,
请你放心吧!如果我拿到这个钱,回去不念佛,我就不得好死!我听奶奶说过,
念佛的人死后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过去我不相信。今天遇到你这个好心人,
叫我念佛,我以后一定听你的。你总该相信我了吗?后来李居士了解到,这人是
在捡破烂时,被火车压断双腿和左臂的。当这人拿到钱高兴的时候,李居士乘机
给他讲佛法,揭示人生因果的道理,指出改造命运的方法。

  真正清净的布施,要三轮体空。就是说我们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心里并没有
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也就是说虽然自己做了许多好事,帮助过无数众生,但心
里面没有感到有一个众生是自己度的对象。自己没有一个念头觉得自己对众生有
任何功劳。做过好事跟没做一样,不住相,不着相。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思量。〃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不住相布施,不执
著功德,不去分别功德的大小,不去分别布施的对象,放下自我去布施;在帮助
别人时,不是为了功德,才去做好事,完全出于慈悲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做完
以后,不把好事放在心上。那你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像虚空那么大!因此,
《普贤行愿品》在这里要我们〃勤修清净波罗蜜〃。修清净的六度波罗蜜,就是不
要住相,不执著功德,不起分别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有的居士,做了好事,惟恐人家不知道。我到一些寺庙,看见电风扇
的叶片上,全部写的是出钱人的名字。大概上面有好几十人、上百人的名字吧,
这些人的名字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我真担心,电风扇一转,他们的头就会晕。
所以,在修布施时,假如能够做到不着相,干了好事跟没干一样,那你的功德就
像虚空一样大。相反,你的功德就只有一点点了。

  〃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修学佛法,最高的
发心是发菩提心。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大愿!我希望大家都发这样
的大愿,并按自己的发心去做,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学佛才会有出息。恒不忘
失菩提心,是说不管自己将来投生在哪一道中,永远也不会忘记追求佛道、普度
众生的这一愿望。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如果一
个人忘记了菩提心,离开众生去修行,那他修的功德就属于魔的事业。所以,在
修行中要常常牢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不可以有一刹那的时间忘掉菩
提心。愿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逐渐地灭除障碍,灭除污染我们清净心的污
垢,同时逐渐成就一切殊胜的德行。  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修行的道理。莲花虽然长在污泥里,却不被污泥所污
染;像太阳、月亮那样,虽然挂在天空,但它们并非停止在空中。太阳每时每刻
都在不停地运转,向大地散发出光明和热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修行应该
像莲花、日月那样。虽然自己身在红尘世俗,但要洁身自爱,做到人在红尘,心
离红尘,不被红尘世俗中不良环境所污染,摆脱人世间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的干
扰和诱惑,保持自己清净的人格,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

  有些在家居士,责怪、埋怨自己修行的环境不好,想出家修行。如果想完善
人格,为了寻求真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而出家,佛门
为你广开,欢迎你进来!反之,如果出家,是为了回避现实,逃避喧嚷远离尘俗,
想找一个清静的环境落脚,想在清静的地方去修行,我劝你最好放下出家的念头。
我实话告诉你,你进去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动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寺院也是社
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净土。有的人以为寺庙无比清净,那里没有烦恼,到佛
门中去寻找一片净土,好像寺庙中一切都无比的好,那是佛的世界。我觉得未必。
为什么呢?出家人,也是人,他们毕竟没有脱离常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边。他们也是血肉之躯,跟常人一样,是有肉、有血、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再说出家人中,素质高低不同,佛法上的修养、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不相同,
并非僧人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圆满。其实僧团中,僧人的佛学修养参差不齐,
就像在同一块地里,有的庄稼长得高一点,好一点,有的长得矮一点,这种现象
很正常。出家人通过修学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在家人要多
一些。因为经常受到佛法的洗礼,他们的道德、修养确实要比一般人强一些,人
格上的污点相对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烦恼,只不过,烦恼、
忧虑的事比在家人相对要少一些。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恩怨、是非、矛盾、烦恼、痛苦和忧虑。
学佛的人,关键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去观照生活,改变心境。烦恼的根
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条件和环境,心随境转是烦恼,放下烦恼是菩提!如
果你带着烦恼的心态去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和环境,那烦恼上又会重叠烦恼。如
果你不去执著烦恼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观照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谓烦
恼即菩提,心净则佛土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禅师碰见一个老太太,见她愁眉苦脸,唉声叹
气,一筹莫展的样子,就上前去问:老人家,您在愁什么呀?老太太告诉他,我
在愁今天是晴,还是阴?禅师说,晴如何?阴又如何?她说,因为我有两个闺女,
老大嫁给做雨伞的,老二嫁给烧砖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伞就卖不
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伞虽然能够卖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晒不干。
请问禅师,有什么办法能解开我的苦恼吗?禅师告诉她,现在我教你一个办法:
你把心情调换一下,想到天晴时,二女婿的瓦就可以晒干;如果下雨,想着大女
婿的雨伞有人买。这样不就开心了吧!的确,同是一件事,由于观念不同,心境
不同,给人带来的苦乐也截然不一样。

  古代圣贤庄子,是怎样看待、处理烦恼和痛苦的事?说起庄子,知道的人很
多。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地人,具体生死年代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
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其思想渊源于老子学说,因此后世称为〃老庄学
派〃。《庄子》一书流传很广,在思想界、文学界影响很大。《庄子·至乐篇》
里有一则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却正坐在地上,敲打着
瓦盆在唱歌。  

  惠子说:〃你和妻子居住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一直到老,现在她死
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要敲着盆子唱歌,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非
也,在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没有感伤?然而推究起来,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
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原本没有气息。在恍
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无为之道变化而有了气,气变化而成形,形变化而有了
生命,现在又变化而为死,这种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运行一
样。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以为这是不能通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