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日本-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分兵五路突然向我闸北防区发动进攻,并扬言四个小时之内完全占领上海。    
    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蔡光鼎率领下奋勇抗击。2月18日,张治中率领第五军也抵达吴淞前线,与十九路军并肩战斗,历时35天。日军四易主帅一再增兵,死伤一万余人,最后经国际调停,我军退出上海。    
    双方攻防战一直打了三个月,直到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公亭,金山嘴等地登陆,对我上海阵地后方迂回。    
    我军被迫于11月9日开始从上海撤退。孙元良部谢晋元团八百壮士掩护大军撤离,孤军战斗在敌人的火网包围之中,死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广大官兵在全国同胞的支持下,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与敌人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猛烈炮火拼搏。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我军奋起反击,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调动三十万人在海、空的配合下狂妄地宣称:一个月内占领上海。    
    我方先由冯玉祥,后由蒋介石指挥下动用兵力达七十多个师,奋勇迎战。战争开始,我军采取进攻,在黄浦江右岸狭隘地区,给敌重创。    
    淞沪会战挫败了日军“速战速胜”的战略意图,打乱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全盘计划,粉碎了他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当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次战役,日军伤亡六万多人,被我军击毁击落飞机二百多架,舰船二十余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决心。    
    淞沪抗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激战期间,工人、学生以及各界群众纷纷冒着枪林弹雨奔赴前线协同作战,有力地鼓舞了士气。淞沪抗战是我国民族史章中极有意义的一页。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10节 西安事变

    东北军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到陕甘一带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张杨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并受到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与红军实现停火。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合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2月12日,东北军决定在临潼华清池扣押蒋介石,西北军在西安城内西京招待所扣押了陈诚等重要将领。    
    事变一发生,张学良立刻致电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人到西安,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捐弃前嫌,坚定地对事变采取了和平解决的方针,要求蒋介石和中国国民党接受了事变当局和中共的主张,决定停止内战,中共两党重新合作,走上团结抗日之路,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关于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宣告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卢沟桥事变与平津之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一个士兵失踪为由,要进城搜查,遭到驻守在宛平城内的中国部队拒绝,日军突然向宛平城射击,继而又炮轰卢沟桥。驻守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奋起还击,卢沟桥事变就此爆发,从此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日军制造事变之后,一面玩弄停战阴谋,一面从东北、朝鲜、日本国内急速调遣10多万军队,加紧扩大侵略战争。7月下旬,日军向北平西部发动全面进攻,卢沟桥经历三失三得,我军官兵英勇还击,9日日军猛烈攻击轰炸,我军牺牲五千人以上,在南苑军营军训的近千名北平学生也大部分殉国。为了不让文化古城毁于战火,部队撤出北平,7月30日北平沦陷。    
    日军在进攻北平的同时,又进攻天津。日军对天津市区狂轰滥炸,到处纵火,使无家可归的难民达数十万之多。    
    战端既开,中国军民踏上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血路,付出巨大牺牲也要洗刷长期蒙受的耻辱,赢得最后的胜利,赢得和平。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11节 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

    八路军115师由平型关与正面防御部队配合,在公路两侧高地伏击日军,首战告捷,共歼灭日军板坦师团三千余人,缴获大量战利品。平型关大捷是共产党军队首次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斗志。    
    日军在平型关受阻后,改变了进攻的计划,进攻茹越口与我军在忻口西北侧暴发激战,血刃肉博,夜以继日,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角逐23天,消灭日军两万多人。同时八路军在日军背侧不断地打击敌人,前后经大小战斗四十多次,有力地支援了忻口正面防御战。    
    11月7日,日军攻占太原,我军奋勇杀敌,黄昏后,日军一架飞机空降在城中机场,晚9时,我军由南门突围,太原城沦陷。    
    忻口太原会战,坚持了一个多月,是中国抗战初期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    
    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出身于军人家庭,其父在甲午战争中协助参谋总长打了胜仗,而名声大噪。    
    东条英机自小受军国主义的教育和《武士道精神》的熏陶,以后就读日本陆军军士官学校,成为一名职业军人。    
    九一八事变,他参加了侵略我国东北,任关东军司令,东条的手段是公认的心狠手辣,果断专横,被人称之为剃刀将军,他在东北导演了许多丑恶剧,包括劫持博仪当傀儡皇帝,组织庞大的警察机构,


第二部分 文化渗透第12节 论“倭”与“支那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宋国,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书中有汉光武帝刘秀时,“汉委倭王”的记载,“倭”是对日本人的最早称呼,“倭”字的意思包括难看的,丑陋的,矮小的,说话办事罗哩罗索的,单纯,听话的意思。仅一个字,便把日本人的外表、品行等描绘得惟妙惟肖,历经一千五百年,用这个字来形容当今的日本人,也非常贴切。时过境迁,我们已经不用这个字了,因为对日本人来说有岐视性。而现在的日本人内心依然非常喜欢称中国为“支那”。    
    现在的日本人指自己的国家时常为“本邦”这个词,然而问题依然出在这个“本”和“支”上,日本人出于人上人的心态,称自己为“本”,中国为“支”从心理上得到了安慰和满足。     
         
    华夏文明的受益者     
    文字的输入:公元三世纪, 日本开始有懂汉字书写的人。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造日本民族文字一片假名。    
    到了公元五世纪,汉字逐渐传入日本,到公元八世纪初,汉字在日本得到普遍使用。日本的史学家完全用汉语编写日本古代神话和史实的《古事记》和《日本书记》。如果没有汉字,就没有日本文明,更没有当今日本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    
    公元八世纪,日本仿效唐朝,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大学寮。其中规定必学的书就是中国的正史,如《史记》、《汉字》和《后汉书》,还有《周易》、《尚书》、《论语》等等。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非常盛行。一些日本人留学中国,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带回日本。日本的书写系统、文字、哲学及思想,以至政府组织和法律制度都源于中国。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没有共同的语言,但用中文笔谈,一般能沟通。日本人至今仍推崇中国的书法艺术,并有发扬光大之势。


第二部分 文化渗透第13节 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出生于公元574年,自幼聪明好学,曾随大陆移民鞍作氏学习佛教和先进文化。随着政治上的不断成熟,他对现状日益不满,产生了改革政治的强烈愿望。593年圣德太子登上日本的政治舞台,一展其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    
    圣德太子在执政期间,积极向中国隋朝派遣使者通好,恢复中断了一个世纪的中日邦交。学习佛法和中国文化制度是圣德太子的两大目的,为此,他首创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制度。这些留学生在中国经过长期留学,系统地学习和吸收了中国文化。公元607…608年间,他两次派遣小野妹子作为使者出使隋朝,促进中日交往。值得注意的是,他一改过去日本统治者仰视中华称臣朝贡请求册封的低姿态,谋求的是对等地位。结果他成功地维护了中日的良好关系,并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圣德太子摄政期间,建立宪政府实施政治改革,史称为“推古朝改革”。接着推行了《十七条宪法》,这一宪法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但却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基础。    
    圣德太子推崇佛教是为其政治斗争服务的,他试图用佛教来统一全国的宗教信仰,以此削弱姓氏门阀的势力,加强天皇的统治。为了推动佛教的传播,圣德太子带头兴建斑鸠寺,亲自在宫中讲解佛经,并选写《三经义疏》。由于佛教盛兴,一时间日本兴建数以千计具有的大陆风格的寺庙。    
    时至今日,一亿多的日本人中,仍拥有8000多万佛教信众,无怪乎日本人奉圣德太子为佛教的始祖,尊他为“法皇”和“圣王”。    
    大约5世纪以前,《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经百济学者传入日本,之后便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基本位阶思想、划时代意义的文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而德川幕府时期,更把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体系。直到现在,儒学在日本虽有所变异,但仍影响深远。     
         
    中国政体的引入     
    公元六世纪到九世纪间,日本将中国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本国推行,接受中国封建王朝寡人掌权的独裁统治。 中国的法典几乎被逐字移入,创立了文职政府,由中国的传统六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增加为八院。    
    日本人向中国人学习的制度中,最令人惊奇的是土地所有制和税制,即所有的土地属于中央政府,政府将土地按比例分配给农民,农民负担一定比例的税捐,这种制度在日本大部分地区实施长达数世纪之久。    
    六世纪末,中国哲学和印度的佛教传入日本,最大规模是鉴真的七次东渡。佛教在日本的历史地位很高,产生影响的时间跨度大,其影响包括文学、美术、语言、建筑以至剑道、茶道等各个领域。有日本学者感叹《汉书》之影响巨大,在诸如医药、绘画、诗词、散文等。日本一向称之为汉方、汉字、汉诗、汉文沿用至今。    
    日本人在性格上的矛盾是既礼貌又粗俗野蛮,既忠诚老实又诡计多端,既勇敢又懦弱,既勤劳又懒惰,诸多矛盾集中一身。因此对日本人来说,没有矛盾的人不配受人尊敬。一个人矛盾越多、越深刻、自我斗争越尖锐,他的生活越丰富。    
    古时的中国对周边国家来说是强大的,不可逾越的。对日本国来说,中国不仅是古风的典范,而且是唯一的文化巨人。中国不象欧洲的英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伟绩,不象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遗产,而中国一直是自己国家遗产恒久延续的继承人,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是唯一持续存在的。    
    日本文化一直处于中国文化轨迹之上。日本人对中国的诗词、美术等方面有特殊偏好,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日本极受爱戴,长期以来是日本汉诗人的楷模。即使在二十世纪,日本的通俗小说作者指望其读者通晓大量的中国诗文及历史典故,这不得不让人惊讶。


第二部分 文化渗透第14节 饮食习惯对日本人的影响

    1、酒的影响。日本人喜欢喝新鲜酒,越新越好,这与世界各地的习惯正好相反。西方白兰地要一百年,中国绍兴酒五十年。大量饮酒,对日本人来说是一种时尚的象征,尤其是海军将领,所谓“死且不惧,邑酒何奚足辞?”2、食生鱼的影响。日本是岛国,四周环海,海洋里的鱼成了日本无限的资源财产,日本渔民捕鱼的范围遍及七大海域,鱼猎量仅次于秘鲁。鱼为日本民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古代日本人最崇拜的是鲤鱼,拿鲤鱼来比喻武士,他们认为鲤鱼勇敢地逆流而上,穿越最险峻的瀑布。但是,一旦被捉住放在菜板上受刀伤致死而一动不动安静地接受死亡。日本人吃鱼非新鲜不可,把鱼活活剖开吃生鱼,别有风味,这一习俗保留至今。日本武士切腹的风俗,大概由此演变而来。由于食生鱼的残忍性,日本古人亦有食人肉的遗传。    
    3、气候的影响日本国地跨亚寒和亚热带,四季分明。日本自以为是东方的英国,但是缺少英国的雾;要实行他的陆地政策,又少了中国的长江黄河,在复杂的环境中找不到重点。短急清浅的水流,诱导他成了性急、偏激、容易陷入悲观的性格。    
    日本为狭长的岛国,大部分人居住于滨海地带。在晚夏和早秋期间,通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给日本人带来的危害,更多于地震和火山。台风使得日本人习惯于接受大自然的灾难,并逐渐养成一种坚韧的耐心,又产生一种宿命论,认为自然灾害是宿命,不可抗拒,唯有接受。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每次灾害过后,日本人都能从灾难中脱颖而出,重新开始。     
         
    生活习俗对日本人的影响     
    1、热情的人种。日本人待客是相当热情和乐于助人,这点与中国人非常相似。外国人初到日本,会感到十分惬意,日本人客气礼貌照顾周到,使人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日本女人眉清目秀,刚见面时羞羞答答特别温顺。日本男人身体结实姿势挺拔,毫不掩饰他们的虚荣心,一看便知是日本人。    
    日本人对人虽然热情,但外国人要想融入他们的圈子却是十分困难,日本地小人多,事业上的竞争相当激烈,日本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封闭、排外、气度小的岛国特性,也局限了他们的行为。    
    2、“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日本人喜爱樱花,全国各地种满樱花,由初春到盛夏,日本樱花由南向北依次开放,漫山遍野,非常灿烂。日本人视樱花为国花,亦将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