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王牌特种部队实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王牌特种部队实录-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8月7日,我们安全返回在埃及的总部。部队没有任何人员伤亡。一路上我们虽屡次被敌机发现,但由于有风沙的掩护,也因为能及时化整为零、巧妙转移,我们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2.走进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SAS的发展曾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就在这时候,马来半岛的人民革命风起云涌。马来民族游击队已发展到三四千人,外围群众组织更有几十万人之多。他们隐藏在浓密的热带丛林中,不时袭击种植园、村庄和城镇。殖民地当局对游击队反复围剿,但收效甚微,不得不向英国政府求救。在当时的英军总参谋长威廉·斯利姆爵士的建议下,特别空勤旅的前任指挥官迈克·卡尔弗特少校被授命,就镇压马来半岛革命提出对策。
  卡尔弗特是一名非常有个性的军官。在二战时期,他曾是缅甸战场上的一员虎将,1945年时接任SAS的指挥官。据说在一次酒会上,蒙哥马利元帅曾向在场的许多军官征求对战局的意见,但他们大多支支吾吾,只有卡尔弗特能侃侃而谈,言之有据。
  经过七个月的调查研究,甚至长途跋涉数万里亲赴战地考察,卡尔弗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军事行动失利的原因在于当地的部队、警察和地方政府缺少配合,派往马来半岛的英军惧怕深入丛林作战,他们得不到丛林中土著人支持等。他还认为,丛林本来是“中性的”,那里生存环境无论对游击队,还是英军都是严峻的考验。如果英军能派一支精悍的分队,像游击队一样长期驻扎在丛林中,同时通过赠送食品、药品拉拢土著人以获得情报,他们就完全能战胜丛林,取得胜利。
  卡尔弗特的计划得到了英军决策层的赏识,他被任命为前往丛林作战的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原先这支部队被命名为“马来亚侦察队”,而卡尔弗特则在脑子里盘算着借此机会重振特空团的旗鼓。事实上,在奉命负责暂时解散SAS时,他就处心积虑地为这支部队在本土军中保住了血脉。在卡尔弗特的积极游说下,马来亚侦察队终于有了一个光荣的注脚,它被正式称作“马来亚侦察分队(特别空勤团)”。
  在进入丛林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卡尔弗特和他的部队进展并不顺利。卡尔弗特几乎是白手起家,他缺少必要的后勤和行政上的支援,从招募队员、培训、计划到配备武器装备他都得亲自过问。开始时,他的队员都是由各部队推荐来的,连队的指挥官往往把那些惹事生非或是不中意的人踢过来。卡尔弗特自己是个不拘小节的人,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这就难怪他带出来的队伍看上去也很散漫。但不管怎么说,马来亚侦察队很快就适应了丛林,个个都成了野外生存专家。
  1951年中,由于染上了热带疾病,卡尔弗特不得不返回欧洲疗养。来自陆军的约翰·斯洛中校接替了卡尔弗特的工作,他的到来为马来分队带了新的风气。斯洛中校开始严肃军纪,并对队员进行严格的训练。他首先引进了步兵中规范的训练课程,使特种部队的成员熟练掌握单兵武器使用、班排战术等基本功。然后,他又针对实际需要增加了爆破、伞降,在丛林中快速修建直升机停机坪、巡逻和袭击等方面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马来亚侦察分队终于脱胎换骨,面貌一新。这种变化在1952年年初,实施的赫尔斯贝行动中就可以略见一斑。
  赫尔斯贝行动的目标区域在马来西亚-泰国边境中段附近,处在派拉克河两条支流,白兰河与新歌河间乌鲁拉哈山山脚下的谷地中。这里到处沟壑纵横,急流险滩。但沿河岸地势稍平坦处土壤十分肥沃,种植着大量稻米、玉蜀黍、木薯等作物,这是游击队的天然粮仓。英军选择围剿这一地区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有情报称,游击队第十二团的团部驻扎在河谷,且很可能其领导人陈朋(音译)也在这一带活动。SAS的3个中队将参与这次行动,他们的任务是找到并消灭丛林中游击队的根据地。B连将在河谷的西侧白兰河岸边实施伞降,与从东南方向步行穿插过来的C连及D连形成合围。这是SAS建成以来投入兵力较多的一次行动,也是自横渡莱茵河后,英军首次采用伞降作战。
  2月1日C连和D连到达离泰国边境24公里处,他们原先打算乘卡车前往巴图梅林塔,然后去翻那几道山。但在一场大雨和洪水冲刷过后,车辆再也无法前进了,部队只能在离目的地还有几公里的地方弃车步行。在那样的地形下就意味着他们要在烈日下走上两天,很多人在脚上都打出了水泡。
  到达巴图梅林塔后,两个连在镇上做了补给,接下来每个人要背负约31公斤重、足够七天使用的口粮。2月4日部队又上路了,下面的路程更加难走,而他们还必须和时间赛跑。因为按计划B连将于2月8日在预定地点伞降。指挥官伍德豪斯一个劲地催促队伍走快些,他让两个连轮流领头,因为走在后面的部队相对总要吃力些。从上午7点半到下午5点半,部队一刻都没有停下来,甚至连顿饭都没有吃。第二天他们到了一片干涸的河床,很多人的脚被跑进鞋里的沙砾搓掉了皮。下士莫斯利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当他艰难地解开鞋时,发现一片片皮肤已脱落,并粘到了袜子上,双脚磨得血肉模糊。伍德豪斯让他和另外两人撤回巴图梅林塔,同时命令部队不要停下来,也不要再管掉队的人。
  令伍德豪斯更加头痛的是在丛林中很难辨清方向。他们使用的地图十分粗略,找来的向导虽然熟悉地形,却与他们有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而且他根本没有时间概念。傍晚时,向导称在到达前面大河还要六个钟头,于是伍德豪斯命令部队原地休息。但第二天他们到达河边时,发现才用了三个小时,前一天若不停下来,天黑前他们就可能赶到。
  这时,他们刚走完差不多一半路程,剩下的路程必须在两天内完成。伍德豪斯命令部队兵分两路,由沃尔斯率C连渡过河水下游从东边接近目的地;他自己则带领D连翻过山头包抄过去,他想,总会有一支队伍能在伞降开始前到达。
  能让部队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条件下坚定不移地向前挺进,证明前一阶段的训练是成功的。伍德豪斯后来回忆道,那两天他们已经对疲劳和疼痛麻木了,只剩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他们机械地在攀上山岩,从泥泞的山坡上滑下来,踉踉跄跄地涉过河床,一路披荆斩棘穿过茂密的丛林。
  然而B连的空投却因为天气原因被推迟了。伍德豪斯部队已赶到了白兰河前的一座山头上,他们接到命令,在B连于9日上午9时伞降后再下山渡河。到了9日,伍德豪斯发现天气没有好转,而且起了大雾,等到9点也没有听到任何B连动静。他以为行动又推迟了,便让部队暂时休息,并命令通信员关掉电台以节约电池。可就在一刻钟后,他们听到了头顶上飞机的轰鸣声。
  等待已久的官兵们激动不已,他们如饿虎一般扑下山去。但到达河边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暴雨过后,白兰河已涨到了36米宽、1.8米深,咆哮着的河水看上去十分湍急。这时,除了强渡别无选择。一名叫彼尔曼的队员自告奋勇要游过去。他在身上拴了根绳子就一头扎进涛涛河水。岸上的人见他许久不出来,害怕他被旋涡带下去,便拼命把他从水里拽出来,没想到这让他十分恼火,说原本他是想从水流较缓的深水处潜游过去的,同伴们这么一拉反而让他差点被淹死。他的第二次尝试成功了。凭借彼尔曼牵过岸的一根绳子和两艘临时扎的竹筏,部队终于安全渡过了白兰河。
  可是,在过了河后伍德豪斯才发现,他们的位置偏移了,还必须再走一天才能到达预定地点,这就意味着在B连伞降当日不可能有任何联合行动了。
  事实上,B连的伞降行动也不太顺利。恶劣的天气差点让人失去了耐心,当侦察机发现云海中露出一小块晴天时,指挥员果断地命令实施伞降。但近地面的风仍旧很大,很多降落伞都被吹偏了方向,落下来时挂到了树上,一些人不得不从30米高的树上胆战心惊地爬下来。不管怎么样,伞降奇迹般地成功了,除了3人轻伤外,整个伞降部队安全来到了结集地点。
  丛林中的确有游击队,C连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就与敌人交了火。两个连会合后,伍德豪斯立即派出多支巡逻队,开始追捕在丛林中四处躲藏的游击队员。就在这时,几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伍德豪斯眼前,他们就是脚上受伤的莫斯利实和他的两位同伴。他们没有回到镇上,而是沿着前面部队的足迹,一路追赶了过来。望着精疲力竭却面挂笑容的这三个男子汉,伍德豪斯哽咽无语。
  部队随后接到命令,要求他们遣散居住在河谷地带的老百姓,这么做的目的是彻底切断游击队在丛林中的供给线。与此同时,英军继续追剿已被打散了的游击队。他们遇上了几次游击队的伏击,但只有两三个人受伤,其中一名士兵是在蹲下来方便时被冷枪打中了屁股。许多游击队员被打死,有一名游击队的交通员被英军活捉,可是因受伤过重,不久后也死了。
  赫尔斯贝行动使游击队暂时失去了一处活动据点。尽管英军后来的空中侦察表明,在英军撤走几个月后又有游击队回到河谷活动,但英军上层对SAS这次行动的成绩是满意的。它证明了空降行动的可行性,并令人相信SAS在后勤保障有限、地理环境险恶的条件下仍有很强的作战能力。
  3.高原上的秘密武器
  阿曼是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一个独立的苏丹王国。它西面与也门共和国接壤,东边和南边濒临阿拉伯海。这里土地贫瘠,气候恶劣。1954年的阿曼处在塔木尔·苏丹的残酷统治下,他的臣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当地伊斯兰教教长的鼓励下,住在被称为“绿色山脉”地区的人们开始奋起反抗。
  “绿色山脉”是一片方圆约350平方公里的高原地带,四周悬崖围绕,惟一的通道是一条狭窄的山间小路。到1957年年底,起义军已经装备了0.5布朗宁机枪和地雷,而苏丹的军队只不过是由英国人率领的几百人而已。根据双方早些时候签署的协议,英国派出了皇家空军和一个营的步兵来帮助苏丹剿灭叛军。他们对“绿色山脉”地区进行了炮轰,但无功而返。接着两次企图以步兵占领该地区的行动也告失败。到1958年3~11月间,共有150辆汽车(包括8辆英国侦察车)被地雷炸毁。
  总结了几次失败的原因,弗兰克·基特松少校想到调用特别空勤团,不仅因为此时的英军和阿曼军队都急需攀登专家和具有很强攻击力的部队,而且,因为英国政府根本上不可能冒着风险派遣大规模部队前来增援。在当时的情况下,大规模海外出兵在政治上是不能被接受的。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后,英国在国际上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当时尚在马来西亚的第二十二特别空勤团D连的42人奉命被调往阿曼。下面是一名叫拉奇的士兵对阿曼行动的自述。
  我刚刚在马来西亚通过了专业考核,就接到通知要调到另一战区。前往的目的地开始时是保密的,我们谁也不知道要去哪儿。我们不能透露自已是特别空勤团的人,他们发给我们蓝色贝雷帽。我们先飞到新加坡,再到锡兰,然后换机到达阿曼南部海岸的一个名叫马斯拉的小岛,这里设有皇家空军的基地。在基地,我们换乘一架特殊的军用飞机,飞往马斯喀特。这些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我们只能试图通过看星星来判断自己所在的方位。我们在一片沙漠中降落了,并直接来到一座搭好的帐篷中参加情况介绍会。据说,就连带队的沃尔兹少校事先也不知道目的地,只是在途中接到密电后才知道的。他打开地图,向大家宣布说:“你们现在位于马斯喀特。你们一定听说过这地方吧?”
  没有人听说过这里。
  “这里的政府碰上些麻烦。”他先给我们介绍了友军的情况,一个营的苏丹步兵,约200人,几门大炮,再有就是我们这42个人。之后,他又给我们分析了敌军的情况,“对敌军,我们的了解不多,但至少我们知道,他们有一支大概500人的队伍,他们装备精良,是一支训练有素(曾受训于美军)的队伍。还有一支不明数量的当地部落武装,他们的装备也不错。我们面对的敌军加起来大致有2000~5000人,他们居高临下,出没于3000米高的高原,四处是悬崖绝壁。自两千年前波斯人付出损兵过半的代价征服这里后,再没有什么人敢来染指。还有一个小问题,那里所有的道路都埋有地雷。”
  没有人眨一下眼,有人说道:“别相信那些鬼话,我们能打赢他们。”
  我们决定兵分两路,北路派两支部队,分别为十六分队和十七分队;南路派两支队伍,分别为十八分队和十九分队。我被分在十六分队。我们没有直升飞机,没有后援,除了两辆卡车之外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我们一下卡车,就开始攀登。天一片漆黑,敌人没发现我们的到来,事实上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想到我们会跳下卡车径直攀上山来。
  我们是轻装上山的,一直爬到山顶也没有遇到任何反抗,我们相信,我们是能够占领住这块阵地的。第十七分队先行下山取回他们的随身装备,然后轮到我们。山顶上天寒地冻,我们水瓶里的水都要结冰了。我原本对在寒冷环境里作战感到发悚,但是既然老天保佑我们顺利登顶了,我相信,再往后我也一定能登顶到底。
  第二天晚上,山顶上只有我们13个人,接着就发生了令人虚惊一场的事。我正在值班,忽然传来一片嘈杂声,在漆黑的夜色下,仿佛看见一大群敌军向我们冲来。我随即踢醒了身边的人,同时举枪瞄准,我记得当时自言自语:“上帝啊,人可真不少!”我正要开枪时,我们头儿命令道:“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