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壬一·遣余之立论,

  壬二:详析遣余



  壬一·遣余之立论分为二:

  癸一:遣余境之本质:

  【测故,剔除无实境,误所取境是自相。】遣余是测察作用,于实义不成立故。     若于无实境误为真实境后而趣入,而所得到之境是自相,彼义自相亦所作性和无常等无相异之义。而存在于同一体性,诸相异虚体相互之间,无缠杂适存于唯‘相异’性,然而观待立宗(誓立宗)之一面转成因相,或转成因相无随行,谓之胜论师所揭之过,如何断除?


  癸二·若答辩彼须了知‘觉识’之认定法:

  【自相同一或相异,遮除认定有四种。】虽如是住于义自相,然而缘持之际分别心之增益后:a.于同一义谓相异义。b.于相异义谓同一义。c.于同一义谓同一义。d.于相异义谓相异义。等四种认定方式中,同一义谓相一义,相异义谓相义二种容易了解。兹于相反二种之解说,分为三:


  子一·相异义增益为同一义:

  丑一·理由:

  【所作与定义同一。】檀香树、沉香树等等俱有枝叶,同一定义。和花、白牛等等俱有脊峰之同一定义。和火燃烧与水淹漫等同一果性,是同一错乱之因,彼故从诸任何义。遮反后作俱彼因者之同类谓之说法。


  丑二·增益之觉识相有二:

  寅一·相异义误为同一义:

  【熏习力误为同义。】树枝与脊峰,燃烧和湿性等等诸同一遣余之境,无始以来错乱之熏习力影响,所取为同一总相。释量论云:‘现义觉能缘,各种别异义,无差别体性,遍缘诸体性,彼由意乐力,宣说为有总,由彼所遍计,于胜义中无,诸别不随行,余随行不现。’


  寅二·断除彼之不应理:

  【类同相异之果识,若谓一与异相违。】然而于相异义相似,于花白垂胡产生同一果之心识。致于马与牛不产生同一果之心识,谓相违。

  【犹如意识和药物,虽是相异有差别。】境、根、外相和作意等,虽相异然而产生唯一识不相违,相异之药物虽相似,湿列打雷和巴惹巴打等对治痢疾作止镇定之用,乳酪、蔓青(元根)等不能作镇定用,别相虽无十分相异,然花白垂胡等产生同一意识-牛之总相,而马和树等不产生同一果意识,谓不相违。释量论云:‘达一知义等,成其为一义,有虽是各异,由自性决定,犹如诸根等,如见药虽异,或共或各别,能治疗疫病,余物则不尔。’


  丑三·目的:

  【诸相异所作立破,观待一方当了知。】境、时、相等相异之树和牛、火等诸相异,了知为同一总相后,观待能立与能破之一面而了知是其目的。量决定论云:‘彼之差异当为证悟者之杰作。’


  子二·同一义增益为相异亦有三:

  丑一·增益之原因:

  【遣余相异行境故,同体亦相异虚体。】声之所作性和无常等,虽意许无差别义,世尊谓诸蕴为相异虚体,和因明学家谓:有法、所立宗、因相、分析为相异,是从遮反相异之反面(异类)方式,容许意识增益为相异虚体性。释量论云:‘名义诸具者,互异即此种。’


  丑二·增益之识相:

  【如取法分别声义,耽着相异性之义。】依遣余方式,如觉识显现异相。外义亦增益为相异性后而耽著作用。如云:‘是故某差别,由某法了知,其余则无能,故别异而住。’‘声’、‘所作性’、‘无常’三者,彼能诠之声诠说相异义,如分别心显现相异义,彼分别(异类)性亦耽着于相异之义,彼故,云何‘差别’?谓‘法’等之说法故。



  丑三·增益相异之目的:

  【一未隶属是同一, 为能了悟故分析。】如是同一体性,诸无知者,以遣余方式由‘遮反非声’之声、‘遮反非无常’之无常、‘遮反非所作’所作性之方法分析其彼此间相异。证成同一义体故,能了知声无常等。释量论云:‘法有法建立,如异非异等,是不观实性,如世间所许,唯依如是许,遍立能所立,为入胜义故,诸智者所作。’诸等实体之妨害量,应知总相与相异虚体灭除实有义之理论。


  壬二·详析遣余有三:

  癸一·实事分类:

  【认持实有与无实,方式是遣余二相。】能立所立和能破所破之方式,分为实有遣余与无实遣余二相。

  【若依名声与觉识,彼‘有’、‘无’亦各有二。】名声之遣余和觉识之遣余二分法,将组成四种-实有名声、实有觉识、无实名声、无实觉识等遣余,二、二共为四种。释量论云:‘为遣除彼故,其决定与声,亦唯有尔许,彼等境有异。’


  癸二·破除实义之遣余有二:

  子一·实义之遣余不应理

  【遣余是摄属觉识,物质之义无遣余。】某一谓:实义之遣余,欲许实义性之遣余。法称论师之旨意,反体与虚体,不分故。


  子二·破斥彼原因有二:

  丑一·剔除转成现相:

  【义之遣余自相故,转成现相剔除弱。】若有实义之遣余是义自相故。若承许之,转成现相之境,则剔除之功能丧势。

  丑二:剔除相似现相:

  【现相有实义类同,承许断眼识之盲者。】若‘遮除’有实义,则现相亦有实义类推之,若许如是一切义皆是现相故,转成断失眼识之盲者。若谓现相是无分别心感受故无实义?云:剔除亦是分别心之感受故无实义。倘若剔除是有实义,则实有之定义,是能作义故,当成为实体。若于无实体,设立‘实有’之名,则谓转成类似‘虚空有身’。若如是‘有’、‘无’之名言皆成错乱。彼故一切遣余摄属觉识范畴。名声与分别作意将互相揉杂一起作用,至于诸义自相尽如彼自之体性实有而存在故,无‘剔除’之假名。


  癸三·各个之立论有二:

  子一·实有遣余之名声与觉识二者摄属一体故,若诠说观待一面,则为
  二种。

  丑一·定义:

  【实体遣余断无体】实体遣余之定义:断除非能作义,彼故一切‘实有之名声’                      和‘分别作意’是能断决之有境。

  丑二·分类:

  【现相以及无现相,境之方式分为二。】若分析实有之遣余有二:

  丑三·各自之意义

  寅一·决定现前:

  【显现于义之自相,随而生诸决定智,若分名声与分别,当转成剔除支分。】眼识现见瓶之自相是现量,(决定智之实境):而假立彼‘瓶’为青色与非青色,常与无常等名,若能确定是分别与非分别,则是遣余性。如云:‘于所见若知,是总义分别,不增益余分,除尔许行境。’现相与剔除二者,无始之习气揉杂执为同一体故,外道们于根识之思惟;亦如是产生邪见。


  寅二·确定隐蔽之遣余有二:

  卯一·定义

  【观待于因或不待,自之定义不可现,以名声分别决定,彼境亦是遣余性。】实义之定义不可显现…不观待于现量而了知,是以名声、分别而决定彼境。

  卯二·分类:

  【谛实与否执二边,摄入分别三遣余。】

  辰一·实义是摄属比量之遣余有三:

  已一·诠自宗合理:

  若诠‘自宗之合理’,则比量三法(因、法、义)是遣余,分别能立、能破增益后,结合实义。


  已二·破斥他宗之见:

  若破斥他宗之见,西藏某些学者主张,‘声’、‘无常’、‘所作性’三者是实物故。欲许‘声之实物’为有法等?此不应理,实物无‘成立’、‘不成立’二分法。释量论云:‘故依事无事,非依于外事,依声义此中,许一切立破。’


  已三·断除遮阻之不应理

  然若谓:声义是虚体,彼是无实故,不住于义而能作立破。义自相不当转成作立破。若谓:‘声义’与‘义自相’二者无相系属之故。曰:非如是。耽着声义为自相而作立破之故。因此最初立名者于‘义自相’,和‘声义’不作区分各别,其后结合名言,亦以不作区分而了知故。不作各别分类之原因,是无始之习性,误为同一体?以其妄分别同一实体而言。那么,解说时为何不作同一体,解析者和应用二种‘名言’而说相异。若于陈述辨别时摄入名言,则由颠倒妄想方式而了知。


  辰二·实义遣余摄属邪智之遣余:

  断绝谛实之声和分别见思维是决定一切。


  辰三·怀疑二者是摄属犹疑之遣余:                          

  怀疑亦是分别见故,由剔除方式,假立二者之故。(否定‘彼’、‘非彼’之现相。)


  子二·无实遣余之‘名言’与‘觉识’二者,摄属同一体故。若诠观待一方
  ,则分为三:

  丑一·定义:

  【无实遣余遮实有。】彼之定义断除能作义。


  丑二·分类,由所遮除之事物方式分为二:

  【所破由‘有’‘无’方式,剔除之相分为二。】剔除‘无’成立体性。

  寅一·实有所知:所遮除存在之所知,如无瓶等。

  寅二·无实所知:非存在之所知如‘无兔角’与‘常之无实体’等。

  丑三·无实体非现相之境有二:


  寅一·不容许现相境为合理:

  【无实非有实体故,无体性故无所知,彼故遮除实体性,仅止假名谓无体。】无实体无能立自之体性,由现相方式无法作成实境。不转成所知之范畴,然而唯‘遮除实体’,谓‘无体’缘取分别性,唯止‘名声’之诠说。遮除瓶谓‘无瓶’,遮除兔子头上有能刺之实体-谓‘无兔角’,以及若遮除外界具有身-谓虚空,由遣余方式,唯有‘假立能作境’外,彼诸无稍许成立体性。


  寅二·断除彼不应理有四:

  卯一·断除与实体相似:

  倘若彼诸既不能成立实体性,而且成立自之体性无实故,非无少许能立,若不能成立实体之体性故当不能成立,则谓实体亦因不能成立无实之体性,故转成不能成立其体性之思维。

  【从因而成立实体,则不需观待无体,无体不由因生故,遮除实体成立识。】实体从自因而成立故,不观待于遮除无体,于无分别观点成立现相,而且从分别见观点而成立剔除性,无体:不从因而生,以其不能成立体性之故。既不成立现相,而且剔除实体后,于觉识方面成立遮除。


  卯二·断除与量相违:

  【承许无兔角诸等,无为与虚妄二境,从彼现相影响力,谓成立彼实有境。】承许兔角,石女之子等为无体性,虚空、二月与总义等缘取彼领受力而了悟故,岂非成立义?

  【于彼现相得知彼,承许共法非能量,彼故‘无为’分为三,二颠倒境为非量。】虚空、择灭、非择灭三种无为,亦遮除有为之方式,成为能作境是分别见故,无违越于‘遣余方式’,‘幻相’‘总义’由无分别,和分别二者错乱后,而‘现相’,亦了知是遮除之支分,所取外义是增益故,无少许性,前已述及。


  卯三·断除与共许相违:

  【若无虚空则世间,与二量论谓相违。】倘若无虚空,则唯‘虚空相’和虚空譬喻,一切诠释为非有之思维。

  【无自相故非现量,无相属故无比量,彼故若谓有虚空,非有能立之量论。】无为谓虚空,世间共许之,彼量当不成立。倘若成立量,则自证识成立,当转成虚空识,若明义证成眼等故,则须转成虚空有身等。亦当不成立比量,与虚空任何一法,无同体相属关系,和彼生相属关系。然若虚空现青色相,与房屋瓶等其内之空间,此类现虚空相,是现见现量之思维。

  【现青色相是颜色,空间是现见色身,彼故庄严空间之,虚空非能立虚空。】量庄严疏云:虚空现青色相,须弥山等光芒,现见青色故,青色之微尘其颜色是色身之故,不承许谓虚空。房屋瓶内之空间,彼虚空亦墙和物器等有质碍之,唯‘区分色身’名,仅止于愚者谓虚空;亦无任何成立虚空色身等。若成立虚空色身无违越前述之过,彼故虚空唯缘取遣余之范畴,无任何成立体性故。释量论云:‘无事无体故,诠体非所观,即彼等言声,便成为遮诠。’


  卯四·断除与圣言量相违:

  【若诸无为不能立,诠说常性谓相违。】倘若不成立诸无为之体性,则一切‘所知’、‘有为’、‘无为’和‘常’、‘无常’之直接相违故,务需‘无为是常’法称论师亦云如虚空作常之喻岂非如是。

  【诸外道与声闻师,二者许常谓恒常,法称论师谓无常,设立颠倒常名言。】外道胜论师和声闻分别说部师,某些主张成立一切法实有,欲许虚空是常且实有性。三千五百颂云:如欲许虚空等为常者之思维为何?彼亦非转成彼之自性者。法称论师偶尔谓虚空是常之说;有一论疏作者或谓微尘虚空是常等非自己意趣,彼诸大多数为转化他人之思想而说之喻,如是亦无相违,然而唯‘遮反无常’增益为常后而言,非如是谓之常性,释量论云:‘无岂是常性。’彼之注释:若寂灭是无因者,则无疑的是常故。若谓实体与彼实体破灭之因-俱时产生无实体?云:非如是,彼‘常’与‘无常’相违之故,思维无实体非实有(存在),以彼诸是实体法。彼故谓‘坏灭’或‘无’唯‘法’名,无成立实义,彼无少许转变,是唯一变成‘无’,彼故常无常,一与异等等一切摄属于实体,而不摄属于无体。如云:‘立此分别有,与事相属故。’陈那论师云:实体转成‘无’意谓是无体之说法,谓非实体如是述之。‘无体’或‘实体转变成无’,亦即‘非实体’或‘不转成实体’之旨趣。‘无体’之实有法,或‘转成无体’无少许余因,不成立彼之体性。三千五百颂云:‘现时无兔角之等等如何作是名言?兔角不诠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