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教法集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鲁教法集成-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第一章:菩提道次第概论 
 

  法王达赖喇嘛:

  释迦牟尼为了嘉惠无数有情众生,做了很大努力,来唤醒及证悟他们的心识。我们可以在“佛本生谭”、各种佛经及后来的作品看到他的训诲。在证悟之后,他为了万物的福祉而“转法轮”(编注:使佛法如轮子,转动不停,是传布佛法的意思),揭示超越通往来生、解脱和完美真知境界所须克服与达成的事情真谛。

  他的教诲像慧眼一样,可以洞悉所有真理,亦如仙丹,能开启根本智慧之门。这些金科玉律,不断由代代相传的印度上师,如龙树菩萨和甦省等散播与阐释。最后传播至全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韩国、尼泊尔、西藏和整个中亚。在这些国度,原始佛法依照传法上师的经验,激起不同影响力。他们运用最适合那时代的方法,巧妙表现佛法训示。佛教呈现出许多面貌,传承的自性相同,意即在克服消极面、增进慈悲的证悟以及解放心识等,毫无轩轾。

  西藏传布的佛陀教义有许多派别。虽然每一派都按照弟子需要程度、时间和传法地域而产生差异,但是,他们都接受佛陀教义的“四摄”利他法门、修习结合显宗乘(即大乘)和金刚乘义理,也都拥有可以在今生完成证悟的修行法.其间的微小差异就显得不很重要。再者,上座部(指东南亚国家)、中国、日本和西藏等地,实践佛法的细节虽然有差别,但是,建构的基本脉络都是以佛陀金玉良言为经纬。

  编注:“四摄’的意思,一是布拖摄,以无所施之心行施受法和财,众生爱财则布施财、爱法则布施法,令众生起亲爱心。二是爱语摄,以好言相劝,令众土起亲爱心。三是利行摄,以身语意三秘修行,利益众生,令众生起亲爱心。四是同事摄,亲近众生并和他们同甘共苦,令众生起亲爱心。以上四摄心,主要是让众生起亲爱心,之后自然会依附菩提道而接受佛法。

  为了特定需求及让修行者得到殊胜喜乐,所以不能坚持一成不变的弘法方式。我们需要佛教的传法方式多样化,就如同这世界需要各式各样不同的宗教。虽然所有人都生而平等,但是不可否认,每个人有各自己生活背景、看事情和欣赏事物的独特角度、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哲学喜好。

  这世界有各种食物满足各种人的嗜好。各种宗教和教义,都有积极的一面,提供修行者更多元化的方向。西藏鼓励个人从宗教获得解脱,有句凸显的名言说:“每位喇嘛都自成宗派。”

  我们可以看到,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对宗教的热忱减少了许多。不过,人们原本期望让心识空洞的唯物主义能带来快乐,这股强烈期望也在近年快速消失。人类又一次认知心识成长的需要,有别于动物的基本生存需求。致力科技和物质发展的作为,并非负面力量,只是,若不配合心识证悟,则无法为内心带来更深层的知识与喜悦,对整个世界来说就非常危险。例如炸弹、化学物污染、装备先进的秘密警察、暗杀百姓的政府组织等,就是显著例子。假如科技和心识发展能够携手同行,即能为我们的世界带来无穷希望。若我们持续以现今的方向发展工业技术和科技,只是唯利是图地开发人力和资源、遂行强势政治和国际贸易之诡计,其结果能多让人满意,就非常难说了。许多崇高的精神传承在全球仍很兴盛。当今有很多上师,可以指引我们正确的力行方向,只是我们不太愿意接纳他们的教导罢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当然得不到任河心识体验,这又要怪谁呢?我想,只好怪我们自己了。

  达赖喇嘛三世:

  缘起踵足上师大成就
  化身源自三宝佛法僧
  虔敬致意心识诚感召
  赐予灌顶加持我祈请

  这是认知“菩提道次第”修行传承的前提。这项传承,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甚深菩提道次第证悟”,是为了想要在人生际遇获得益处的人而写。

  什么是“菩提道次第”传承呢?

  它是佛陀所有数诲的精髓:是一段过去、现在和未来二世,高等万物所走的旅程;是上师龙树菩萨和无著留下的训诲;是生于世间,无所不知之灵长类的宗教:是所有完整修行的综合体。

  “菩提道次第”是佛法特别深奥的:最初是实修性质的传承。它会完美无瑕,起因于它有最完备的修行法,圆满结合方法与智慧。提供修行者体验龙树菩萨和无著教诲的所有方法,从初学入门到最终成就佛陀果位,是不仅只教导修行的修行法。

  这套开端完美、有条理的佛法之道,好像满足够愿望的宝石,万物可以由此轻易而快速达成修行目的。如果结合小乘和大乘经文的卓越教义,就产生如海洋那样广阔的力量。它明显揭示大乘和金刚乘的精华,构成一套完整教义的圆满阵承。

  为了显示心识修行法的主要轮廓,就整合所有修行法于一体,尤其融合龙树学派贤者慧拘枳罗上师的传承,和无著学派贤者喇嘛协林巴(法称)的传承,成为很珍贵的修行法。因此,无论是正打算或是已考虑要听闻“菩提道次第”的人,真的都是幸运者。这里引述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颂”的偈语:

  龙树菩萨无著上师尊
  名相法相遍及四大洲
  悉为此世殊胜贤者首
  崇高传承菩提道次第
  圆满具足如愿修行者
  十万教义尽融于一体
  完美指引胜似功德海

  法王达赖喇嘛:

  “菩提道次第”传承的两位支柱为龙树菩萨和无著,这是释迦牟尼佛借佛经传达的旨意。此传承的根源,其实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他的慈悲对万物而言,如同白莲花一般。释迦牟尼佛转八万四千法轮,传给其中二位主要继承者:“甚深智慧传承”传给龙树菩萨、“无上方便传承”传给无著。

  两位上师都经过深入研读经书、勤奋修行并获得极大启示。他们写出数种经文来阐释佛陀教义,并将其结构化,以便于更有效地修行。最后,两支传承都传给“阿底峡·吉祥燃灯智他融合之后再传至西藏。他被邀请以最适合西藏人的“口传”方式传法,教授“菩提道次第”,这项传承到今天未曾间断。

  “菩提道次第”是最卓越的教诲,融合佛陀所有教示,包括大乘和金刚乘之道。由于同时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所以.无论是具有慧根的人,或是待启发的人都能够修行。它如广阔的海洋,里面是佛法的所有宝藏,带给人们的益处不仅在这一世,更远及于来世,达到解脱和全知证悟的目的。我们如果能够完成“菩提道次第”基础修行,并从事无上瑜伽檀陀罗的高阶修行,在这一生就得到完全证悟是有可能的。“菩提道次第”开头的部分,教导修行者认识人类潜能,并且了解对平凡生活不满意的天性。接着,我们会注意到修行者受益的实际情形,再从受证悟者、教义和精神团体中寻求启示。中期阶段要达成的目标,是超越高等重生的希望,让心识找寻解脱,或者说是,从最错综复杂的轮回痛苦中解脱。

  要去佛国净土,就必须经历更高级的戒律、观想和智慧的薰陶,所以,中期阶段就是介绍达到此目的之修行法。

  最后阶段,在前两个阶段获得修行成就之后,开始思考为什么不仅是自己,连万物都要陷于轮回痛苦大海?因而产生菩提心,即大乘世界观的负责任态度,目的是要得到全知证悟,当做帮助世人谋福利的最高方法。然后就进入六波罗蜜境界的修行、累积修行四阶段檀陀罗的两个高阶修行。这些是完成证悟,落实为有情众生谋福祉的最终方法。既深又广的“菩提道次第”修行法,具体表现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的精义。喇嘛仲敦巴传承阿底峡的论述,分成三个传承给三位噶当派修行成就者,广为传布“菩提道次第”教诲。出自他们传承的是:经文派、口传派以及修行派,成为众所皆加的“噶当三派”。宗喀巴大师吸收这三支派精华,而而将其融合。他根据这三支派的原义,将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做了三种注解。

  编注:仲敦巴的传承支系已如前述编注·因为术语运用不同有相异称呼。比较常见的称呼是“经典派·教诫派·修行派,”,或“甚深见派·广大行派·修行加持派”,名词不同,意义却无分歧。修行派又称为教授派。

  宗喀巴大师三部注释书的第一部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他先不论教义支派,直接进入基本修行,特别强调专注思考力和深层洞察力,这部分描述他个人的反省,并按照自己的观想所得,提供一套独特的研究门径。内文引述许多早期佛经,因此指出各种不同的“菩提道次第’修行来源。

  第二部注释:“菩提道次第略论”,具体表现出口传派“菩提道次第”的教诲,比“菩提道次第广论”简短、范围较小,其架构适合做更有效率修行。

  最后,宗喀巴大师的第三部注释“善说金珠”即“菩提道次第颂”,是展现“菩提道次第’修行经验的诗篇。达赖喇嘛三世的“淬炼精金”,就是这部著作的注解。几世纪以来,许多成就者和上师撰写“菩提道次第”释论,最重要的著述之一,是达赖喇嘛三世的“淬炼精金”。

  从“菩提道次第”观点来看,所有万物之灵最深的生活推动力,就是要体验快乐和逃避痛苦。世界各国人文都想探究如何达成这两个目的。因此,出现很多快乐的人生观,也发展出很多获取快乐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的大部分目标,都在制造只能于此世达到喜乐,基础多半以物质享受为出发点。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缺乏对死亡真谛的认知,也不了解在这一生中,可以带给心识平和、使人能够无惧死亡的方法。释迦牟尼说:“没有理由恐惧而恐惧的人是愚者;该恐惧时而不知道恐惧的人也是愚者。二者都失去了方向。”

  忽视死亡、不了解死亡的重要性,并不能让我们免于死亡,也不能帮助我们用成熟心态进入死后世界。全然以物质为主的生活,忽视掉心识的存在,就不能有效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物质化的心识是不稳定的心识,因为快乐建筑在短暂的物质环境里,富裕者和贫穷者的精神疾病发生率相同,这项指标清楚告诉我们,物欲的满足有极限性。虽然维持合理的物质基础,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应该强调培养精神与心识上的喜悦。人非常有能力,对世俗的需求,并未大到必须投注全心全力,特别是物质上的成功,并不能解决一生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对解脱死亡亦无助益。

  另一方面,若能善养心识特质,诸如精神和谐、谦逊、不贪欲、耐心、爱心、慈悲与智慧等,就像具有最坚强及明智的装备一样,可以有效处理人生各种问题。而且,因为累积的是精神上的财富,而非物质的,所以不会在死亡之前,遭遇无名惊惧,也不会徒手走进死亡之境。

  很明确地,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肉身死亡后,发生在精神上的事,并不能如物质现象在我们眼前显示。经由圣人、哲学家和具洞察力者的观察,得知心智会继续演进。生命存在的形式,不限于我们周遭看得见的具体身躯,例如人或动物或昆虫。不仅佛教,许多独立的精神文化,都领会其他领域确实存在,例如地狱、心识和天国等等。

  轮回的自性是说,死后并非一片空白,也不是生而为人就会再投胎为人、本来是昆虫就再投胎为昆虫。我们都带着业障去轮回,很多生物会从较高境域转世到较低境域,有的则相反。转世境域的选择权,不容许我们决定,而是由因果报应而定。

  心识清净的人可以在死亡时控制自己的命运。对一般大众而言,业障的种籽萌生死亡之芽时,心识却完全没有准备面对死后世界。没有经过修行的心识,会像纠葛的链条,无法顺利运转而陷入混乱和恐怖境地。由于对心识变化认识不清而引起旁徨迷惘,不得不寻找避难所来远离悲伤。这个避难场所,就是发现适合的心识修行,认知业障力量的可怕,并设法转恶为善。

  死亡对没有心识修行的人而言是很残酷的。匆视死亡,甚至试着逃避思考这项严肃问题的人,当死亡冲击到来时,即震惊得完全失去勇气相信心。他们面临的每件事都是未知数,因为他们从来不愿意花时间,好好运用出生、生命成长和死亡的机会,深入探讨心识清净自性。控制未来,是要在活着的时候征服未来,而非在死亡时。瑜伽修行者密勒日巴说:

  “我曾经因为恐惧死亡,躲到深山修行。但是现在,我已经了解心识根源,毋庸再害怕死亡、亦无恐惧。’

  人的心识根基,其实就是他自己,释迦年尼说:

  “我们可以是自己的救赎者,也可以是自己的敌人。’

  至今,我们还是生活在迷惑里面,本能上希望得到快乐,却制造出更多挫折与悲伤的因子。期望免除痛苦,却因为未在心识里培养出智慧,于是就如飞蛾扑火,投向会致命的痛苦深渊。

  我们不断重复体验挫折、不满足和苦难,根本原因并非外在条件,而是缺少内在心识的陶冶。障碍使我们的心受制于苦恼情绪和错觉,引导我们的,不是慈悲与智慧,而是贪嗔痴三毒。看透这项简单真理,才会站在通往心识之道的起点。

  我们的生活现况,并非毫无缘由,更非偶然造成、那是经过一连串过去的身语意,一点一滴累积成的。一味责怪外在的人或事,是困惑和消极的根源,只会为未来制造新问题,却不能解除当前的困难枷锁。

  要如何打破这种强迫性、不可控制的循环呢?其实,只须进入问题根源—我们的意志正被无明捆绑、心识永无止境地被腐蚀,释迦牟尼说:“心为万事之祖。”

  心识具有智慧、慈悲和力量的哲人,总是常存喜乐,而且创造喜乐因子。相反地,被迷惑的人,当下的情况愁云惨雾,一生创造出来的快乐,相对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