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罗大伦博士讲古代中医名家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听罗大伦博士讲古代中医名家医案-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了。
同时,他对自己的中风治疗也是很及时的,当时发病的时候,病情非常的重,他几乎是神志不清了好久,后来自己服药后,慢慢地恢复了健康。
那么,喻嘉言还真研究过中风这个病,他认为中风都是人体自己的正气先虚了,然后才导致出现了问题,在以前,很多中医都认为是被风吹到了,喻嘉言就认为是正气虚导致的。
其实现在我们清楚了,心脑血管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血脉瘀阻造成的,但是,为什么会血脉瘀呢?喻嘉言的分析是对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正气不足。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我们体内的血管就好比是很多管道,管道里流动的是一种液体,当流动正常时候,管道的任何地方都会通畅的,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会有两个因素导致管道在某个地方堵塞,一个是液体的黏稠度太高了,几乎流不动了,那么就会在某个细微的管道里停住,堵塞在那里。
另外一个因素呢?就是推动液体流动的动力,如果动力足够的话,那么液体再黏稠,也不会停留在哪里的,会被推动开,而如果推动的动力不足了,无力推动了,那么它才会停留下来导致堵塞,而这个动力,就是我们人体的正气。
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体特别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的正气开始衰减,我们前面提到的两个因素他们都占了,所以才会出现此类问题。
其实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正气不断减弱,瘀血不断增加的过程,如果能够把这两个因素给阻断,那么衰老的进程就会放缓。
如何阻断这两个因素呢?
首先,我们要通络去瘀,我建议老年人可以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来服用,比如,用丹参每天五克泡水当茶喝,也可以放入三克的桃仁和三克红花,这都是活血化瘀常用的药物,长期服用,可以软化血管,去除瘀滞。但是在服用前要咨询一下医生,有出血性疾病的人不要服用。
同时还要补足正气,就是可以用一些本洋参、生黄芪等药物来补气,其中西洋参是补气的,但是对于阴虚的人很适合,补而不燥,可以每天用三片含在嘴里,生黄芪是补气的一味主药,药性平和,对于阳气虚的人很适合。
这两个方法使用后,就把产生瘀血的原因给阻断了,这也就可以使人减缓了衰老,降低了心脑血管的发病率。
但是有了解中医的人该问了,您这个思路我们看着怎么眼熟啊?
是啊,这个思路就是著名的补阳还五汤的思路。这人补阳还五汤是清朝的一个著名医家一清任创立的,治疗的就是中风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的,之所以起了这么怪的一个名字,就是因为王清任有人观点,他说人到了岁数,正气就自然的衰减,如果衰减剩下了一半,也就是十分正气,剩下五分了,那就坏了,就会中风的,如果我们把这五分的正气还给他了,那么他就会恢复健康的。
好了,喻嘉言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希望各位有所收获。

十一、黄元御

例案1、有位叫钱叔玉的人,这位估计是山东农村的吧,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的累的,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在这时候用呢。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
结果来了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黄元御可就吓了一跳。
原来,正赶上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
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
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
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听完了患者的叙述,说:“我明白你的病情了,你想知道你的病是怎么患的吗?想听听这里面的道理吗?”
患者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也很好奇啊,忙回答:“当然想听,先生请给我们讲讲吧!”
黄元御说:“这样吧,我给乡亲们讲讲我们自己身体里的圆圈的故事吧。”
那么,黄元御讲的这个圆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也不是黄元御自己的发明,中医理论里自古就是这样描述人体脏腑的运行的,不过黄元御把这个问题给系统地提了出来,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治病。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也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和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在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的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的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这本书我以后会给各位讲),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这帖子是个网友提供给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惊。
  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九克、元参九克、杏仁九克、橘皮九克、半夏九克、茯苓九克、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就这么个方子,基本属于食疗的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我给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橘红)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方子,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的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这圆圈我给画大了,抱歉,我们还要回来,看看这位钱叔玉老乡的吐血问题(钱老乡一定都等急了)。
  黄元御认为,这是湿气重,严重地影响了脾土的上升,这样,这个轮子就不转动了。
  轮子不转,后果是很严重的,心火本来应该下降,结果不降了,就在上面烧,这肺金能受得了吗?胃气也不降了,也往上逆,这下,热气全堵在上面了,而下面该升的也不升了,全是寒气。
  这下所有的症状就都能够解释了:您看这位钱老乡吐血,那是火都堵在上面,气机逆行啊;您看他胸腹发堵,那是胃气不能下行啊;您看他晚上无法入睡,那是肺胃不降,阳气不能收藏啊;您看他发热汗出,那是肺金受热,肺主皮毛,所以把汗给蒸出来了;您看他遗精,那是下寒啊,肾不封藏;您看他泄泻,那也是下寒啊。
  这回,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老乡们听得估计也是晕晕的,赶快说:“黄先生,您就开方子吧,我们相信您!”
  黄元御一看,那边钱老乡还吐着血呢,甭谈太多的理论了,那就开方子吧,于是提笔写下了药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
  这个药服用了一个月,这个病就痊愈了(月余病愈)。
  有人看到这个方子该奇怪了,这也没有止血的药啊?这也没有治疗吐血的成份啊,怎么能治病呢?这么简单一个方子,它到底是怎么拨动这个圆圈的呢?
  我给各位朋友解解方子吧:这个方子里面的茯苓,是去湿气的,黄元御认为湿气去掉,这脾土才能减去负担,向上升,所以茯苓是使得脾土上升的药;这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是这个圆圈的轴心;半夏,药性下行,也是燥湿的药,有了半夏,这个胃气就会下行,所以各位,这个茯苓、甘草、半夏正好构成了这个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这也是麻瑞亭老中医开方子时候必开的药物。
  方中的干姜,是暖下焦的,一来可以助脾土之升,二来下焦暖,则肾水不寒,才能起到封藏的作用;丹皮是清肝胆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经之阴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横逆的肝气不再横行,肝气疏达以后,就可以上升了,所以这两味药是疏肝升陷的;
  而牡蛎呢?牡蛎是下行的,它可以把收敛浮火,使之随着胃气的下行而下降,将它们敛至下焦。
  桂枝按照麻瑞亭老师的解释,那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是肝气温暖,不至于瘀滞。
  实际上,在这个医案里,黄元御老师自己没有说,我替他说了,他的这个方子除了脾胃,也特别的重视肝气的疏通,里面若干味药都是调肝气的,这也是黄元御的一个思想,他认为这个圆圈不转,原因的根本是水湿过多,导致脾气不升,但脾气不升最大的结果就是肝气横逆或者下陷。其实现在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很多人的病是因为肝气不舒,单位里受了气,肝气不升,才导致一起上升的脾气(脾土之气)也出了问题,脾土本来是管制水气的,结果脾土弱,导致水湿就会在体内泛滥。
  我们常说这人郁闷,然后脾气不好,您说这发脾气和脾有什么关系啊?这么看还真有点。
  我给人诊脉,发现现在的人,舌苔白腻厚的多,这是湿气重的舌象,而脉象是弦脉的多,这是肝气不舒的脉象。这么看来,现代人该怎么养生,其实就很清楚了。
  自从黄元御给这位钱叔玉老乡治好以后,钱老乡非常的高兴,而额外的收获是:他对这个世界上的圆圈开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种田之余,坐在田间地头儿会出神地想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