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  │
      │  三秘密耄э@俱成門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  │
      │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
      │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            五秘密耄Я司愠砷T  │
古十玄┤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            六微細相即安立門  ├新十玄
      │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  │
      │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            八托事顯法生解門  │
      │  九唯心迴轉善成門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  │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對於每一法一事皆可作十玄觀,此十玄義不能廣釋。如一多相容不同門,謂一能攝多

、多復攝一,雖復互攝,而仍各具本位不礙不壞。舉此一門,餘可例釋。十法門中
若賢首宗之說十身,亦為殊特。十身有兩種,一種就佛身明十身,二就有情世間器世
間正覺世間融合而為十身。就總義、一切法皆為佛法身,他宗皆有此義;若分別說國
土身、虛空身等,則為此宗勝義也。
丁、性起  天台宗有性具義,華嚴宗對之說性起義。性起就是十玄緣起,亦名法
界無盡緣起。如清涼懸談序云:「大哉真界,萬法資始」;萬法資始於真界,即性起
義。賢首學者謂天台性具只具而已,此宗說性起,則不但性具而且即性起為事實,故
又勝於天台。
六  賢首學與禪律淨密之關係
賢首學和禪、律、淨、密的關係,與天台和禪、律、淨、密關係不同。在淨、律
、密三宗之中,雖多引用華嚴賢首學為他的依證,而賢首宗本身則對於淨、律、密未
生多大之關係,唯對禪宗則很有關係;如智儼判頓教就是專為攝入禪宗,後來清涼亦

習禪宗,至圭峰則本出於禪宗,故後之賢首學者亦近禪宗。
第四節  賢首學與天台學之比較
前面已將天台學和賢首學的大概略為說明,現在將這二種學派作一比教,共有四
段。
一  五教與化法四教
賢首五教為小、始、終、頓、圓,天台化法四教為藏、通、別、圓。天台四教成
立在前,賢首五教成立在後,說五教是仿四教立的,在慧苑法師已有批判。說小、始
、終、頓、圓五教,除了頓教,小、始、終、圓就是天台的藏、通鄉別、圓,不過改
個名目又加上個頓教罷了。但是慧苑說頓教是所詮之理,不應立為能詮的教法,因此
說五教即是四教,五教和四教的比較,無甚殊勝。且在天台宗雖不立頓教,而四教各
說有離言諦,此離言諦就是頓教理而在四教之外,反顯天台學者的善巧。然清涼對慧
苑之說,曾為賢首辨護,謂頓教者,一言頓詮勝義,此一言、就是頓教。這說雖極有

理,而此隻言單語總攝一切要義的言句,是散在各種經論之中,仍不能指定那一部經
論是頓教,故其頓教義仍不能成立。然考賢首之立頓教,全為攝入當時之禪宗,故只
有禪宗的語錄可以判為頓教。復次、須注意者,天台化儀四教的頓教和這五教的頓教
,字雖同而意極不同;天台頓教屬設化的形式,賢首頓教為能詮教體。

          ┌小──藏┐
          │始──通┤天台
賢首五教─┤終──別┼四教─┐
          │頓───┼───┴離言語
          └圓──圓┘

二  十儀與化儀四教
賢首的十儀,雖然說是仿天台四儀建立的,但是十儀比較四儀確是完善得多,其
建立的旨意,深遠奧妙,大有勝進,茲表攝之。


      ┌一本末差別門
      │二依本起末門─┐    ┌─頓─┐
      │三攝末歸本門  │    │      │
      │四本末無礙門  └──┼─漸  │
十儀─┤五隨機不定門─┐    │      ├四儀
      │六顯密同時門─┼──┼─秘密│
      │七一時頓演門─┼──┘      │
      │八寂寞無言門  └────不定┘
      │九該通三際門
      └十重重無盡門

十儀中的第二門,就是天台的漸教,第五門即天台的不定教,第六即秘密教,第七門
即頓教。其餘各門,則超出天台的四儀了。
三  三時與五時
賢首三時和天台五時的組織雖不同,而內容是同的。賢首的第二時就攝了天台的
第二、第三、第四三時。其次、天台有通五時,賢首依之立十時。一一念時,二一化
時,三三際時,四同劫時,五異劫時,六念攝時,七重劫時,八異界時,九相攝時,

十收末時。這十時所觀之境,更為廣大深玄,實勝於天台通五時之義。茲表如次:

          ┌一、華嚴時──────────先照時─┐
          │                      提胃─┐        │
          │二、阿含時───初時轉      │        │
          │                      阿含  │        │
          │                      方廣  │        │
天台五時─┤三、方等時───中轉時      ├轉照時  ├賢首三時
          │                      深密  │        │
          │                      般若  │        │
          │四、般若時───後轉時      │        │
          │                      妙智─┘        │
          └五、法華涅槃時────────還照時─┘

四  同別圓與兼純圓
賢首判華嚴為別教的圓一乘,而稱法華為同教的圓一乘,以法華雖為一乘圓教,
而其中實攝有各種方便,而華嚴則為根本的純粹的圓教一乘也。可以說華嚴為特別整
個的圓教一乘,因此論天台所宗的法華為同教一乘,不及華嚴的別教一乘。但是、在
天台說華嚴雖本是圓教一乘,而兼有別教之法。圓教是實,別教為權。華嚴既兼別教
故帶有權法,而不及法華為純圓至實之教。
然兩宗之爭點,於吉藏法師之根本法輪和攝末歸本法輪稍可釋之。假若直從佛智

的自證境界而說,佛的自證境界到最圓滿者,實為華嚴;若從佛的大悲方便以言,佛
的教化之圓滿當屬法華。又天台法華之圓,可以說是側重於覺他方便之法;賢首華嚴
之圓,可以說是側重於自覺究竟之境。若總佛陀的全體大用以觀,必須總攝二宗之圓
義,方是智悲雙足的佛法。
第五節  結論
天台智者大師在中國佛學史上為最博大圓融之一人。因此智者大師在當時,實集
隋以前中國佛學的大成,其智力非其他祖師所可及;然而有可惜者,在當時雖亦有攝
論、地論等譯書,因其傳宏不廣,智者未多引用。其他若淨土、禪宗、法相、真言等
,或因印度未傳,或因弘傳未廣,因此其學未能廣攝!又大師於三藏多弘於經而少弘
論,亦一缺憾!
賢首時代,一切教法漸備;至清涼益為完備,兼其才智卓倫,大可綜貫佛法而建
立一完備之中國佛學系統。可惜者,以其專弘一經,雖判釋全藏佛教,而仍側重於專

弘揚己宗,排斥他宗!至對於佛教中世出世善法及小大性相顯密等,未能組成一各如
其分齊的安立!
復次,二宗歷代祖師,皆各重自宗主觀,而尚缺平視等量之客觀的精神和態度。
換言之,即對於釋尊教法未能平等的觀察和組織。因此、以今觀之,反不及西藏宗喀
巴菩提道次第之組織圓滿。對於全部佛教既未能有圓滿完善之組織,故結果祗成為一
家之學,一宗之義,而與他宗不能容攝也!
又天台於四教各論斷證位次,其實拢陶撝兄挥行〕伺c大乘各別之教理行果;於
藏教之上另立通教之位次,於別教之上另立圓教位次,及說四教之菩薩位次與佛果等
,皆無確實根據!而賢首五教更仿四教為各別之斷證位次等,皆只可自成其說,而不
能以佛法之根本拢虨楹饬空撸」饰崛私襻釕獜娜胤鸾蹋鼮楦镜难芯俊#ǚ
記)


第四章  禪台賢流歸淨土行(裕Ф
中國佛學,一向稱為台賢禪淨,或禪淨台賢;意謂台賢為教義,禪淨是行門,故
作如此分列。現在根據中國佛學分占的時代先後,次序為禪台賢淨。因為此處講的禪
,不單是後來禪宗的禪,而是佛教傳入中國最初即注重修禪的禪。由中國佛學所重在
禪,依此重禪之特伲葑優樘ㄙt的教義,後來又匯歸淨土行,故成為禪台賢淨的次
第。蓋中國佛學重心,從開始到今,一直在禪,而天台教觀盛於陳、隋,賢首教觀盛
於唐初,宋、元後禪台賢俱衰,餘流匯歸淨土而轉盛。茲溯念佛禪為淨土行之濫觴,
分四段來講。
第一節  依教律修禪之淨
念佛就是修禪,故有所謂念佛禪。不過依教修禪,起初是安般禪和五門禪,而念
佛禪的興起,要稍微遲一點。依教修心禪中的念佛禪,是淨土宗的根源,這是無可疑

的,這就是現在講的依教律修禪之淨。此又分三節闡述之。
一  無量佛剎
漢時支婁迦讖譯出般舟三昧經,般舟即「一切佛現立在前」之義。此一切佛,也
就是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譯為無量,無量與一切是相通而不相摺摹9收f一切佛
立在前,即阿彌陀佛立在前。在五門禪裏說:多貪眾生修不淨觀;多瞋眾生修慈悲觀
;多癡眾生修緣起觀;多散亂眾生修數息觀;最後多慢眾生修無我觀,也有說為多障
眾生修念佛觀的。平常說三寶,說六念,也都是佛列在前。眾生生死流轉,煩惱業障
深重,而佛則已功德清淨圓滿;故以此清淨圓滿功德,可以對治眾生的惑業重障。我
們如依佛陀的功德莊嚴為加持,即易生起歸向清淨佛剎之心。即密宗亦由念佛觀發生
,因為密咒等於佛名,都是果上的功德。以佛果的依正功德為歸向,即演成淨土宗;
攝佛果依正功德為自己,即轉為密宗。
般舟三昧經所說的念佛,是念一切佛無量佛,念佛的相好、功德、法性。由此念

佛的功德成就,即可感得一切諸佛皆現在前。以佛果依正功德為觀,不但是般舟三昧
經說到,如觀佛相好功德海等,其他經論亦多有其義。如法華經中說:『臨命終時,
千佛授手,十方淨土隨願往生』。這就是說,只要念經中的諸佛功德,即可感得諸佛
前來接引。此所謂十方諸佛,就是無量佛剎的佛。這無量佛剎,修念佛觀的眾生,都
可以隨願往生。
二  彌勒內院
在中國佛教史上,遠在慧遠以前就有修彌勒淨土的。彌勒淨土,就是兜率內院。
雖十方諸佛的淨土皆可往生,而彌勒內院最為切近,因為它就在娑婆──本土,而且
在欲界──本界。故從彌勒上生經翻譯出來以後,道安法師即專修此法而求生兜率內
院。印度來華傳教的高僧,亦有修此法門者。唐時的玄奘與窺基,以彌勒淨土為行持
及依歸。後來主張彌陀淨土的大德們,多說彌勒淨土不易修且不易生,或說不及彌陀
淨土殊勝,如智者的十疑論、道綽的安樂集、迦才的淨土論等,都如此說。加以開示

彌勒淨土的經論比較少,修者亦不多,所以奘、基以後,彌勒淨土即不大盛行了。而
彌陀淨土,則恰巧相反。不過,他們的辯論,都是從生兜率天而論,不是對於彌勒內
院說的。若從內院說,如彌勒上生經說生兜率內院者,皆是發大乘心而不退轉的;且
說有三品修,如有犯戒而懺悔者,臨命終時彌勒亦來接引。華嚴普賢行願導歸極樂,
法華普賢勸發亦指歸內院。故彌勒淨土法門的不流行,不在勝劣或難易,而是唐以後
的修者少、宏揚者少的原故。
三  彌陀淨土
般舟三昧經中說的一切佛,也就是無量(阿彌陀)佛。無量壽經,於漢魏就已有
翻譯。故在慧遠法師以前的僧顯禪師,已由修習禪定,見阿彌陀佛而得往生極樂。但
真正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宗風,創於彛交圻h的蓮社。慧遠法師的德業,本不限於
淨土,如翻譯經律,宏揚教義,修持戒定,及守護僧制等。但約創蓮社於彛絹碚f,
中國淨土宗的初祖,卻非他莫屬!當時的蓮社中人,六時行道,一意西歸,如劉遺民

著有淨土發願文,王喬壽曾作念佛三昧詩。遠公序云:「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
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
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寂,應不以方」。他極力讚嘆念佛三昧。
但此種念佛三昧,不同後來與禪別行的專稱名號的念佛,也是觀佛相好、功德、依正
莊嚴的。如遠公定中三見淨土,即是由念佛而得的三昧境界。故遠公以前,雖有五門
禪中的念佛禪,但專以念佛為修禪的,則創始於彛缴徤纭
「依教律修禪之淨」,即遠公所謂「功高易進,念佛為先」者是。蓋當時以念佛
觀為諸禪觀中之最高者,所以念佛即是修習最上禪觀。修持者都精依教義,嚴遵戒律
,如慧遠法師至死不飲蜜潱龋c後來脫離教義戒律之達摩禪不同,所以說為「依教
律」。又既以念佛為最高之禪觀,故不同於後人以修禪為難行道,別重持名念佛的淨
土為易行,所以說是「修禪之淨」。
這種即是修禪的念佛法門,由彛缴徤绫泔L行於南方,後由曇Х◣熡趾雮黛段

北。但曇б验_別禪的兆端,故修禪的淨,正以遠公為代表。慧遠法師以後,至唐初
之善導,尤力事宏揚,朝野從化。於是這種法門,不惟普遍於全中國──中國人幾至
以「阿彌陀佛」四個字代表整個佛法──,而且播及於高麗、日本、安南等地。由這
樣看來,就可知道華文佛教區和其它文字的佛教區大大不同。如藏文教區裏佛陀的代
表,是「唵嘛呢叭咪吽」而不是阿彌陀佛;巴利文區的錫蘭緬甸等,不但洠в行扌袦Q
土法門的,連阿彌陀佛的名字也不知道。所以這種淨土法門,可以說完全是由中國倡
行的,是華文佛教區的特殊標幟。故講中國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