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宗開自杜順,乃為第一祖師,二祖為智儼,三祖始為賢首。於論則有天親菩薩所造
之十地論,唐李棗柏大士所造之華嚴合論,其義雖有出入,而所宗均在華嚴經。至四
祖清涼國師著有華嚴經玄談、疏鈔二書,五祖圭峰禪師著有圓覺疏鈔,皆此宗所奉持
。其最精之教義,即「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二語。其所重則在依果顯行,從行證果
,自十信乃至等覺妙覺共分五十二位次,乃為佛果成就。此其大略也。
四  天臺宗
上來三項、三論宗依言教破相以顯性(破法相顯平等無相真如法性),唯識宗明理以
起行,華嚴宗從行以證果;至本項天臺宗則明佛果上應化之妙用。天台、山名,六朝

時智顗大師住持此山,此宗遂發揚光大,倡立成就,故依其所居名為天臺宗。然智顗
實此宗第三祖,當代君主贈號智者(大智度論有一切智者之語故)。故亦稱智者大師。天
臺依法華經為主要教典。其所發明者,謂佛應現世間,其初則為實施權,終則開權顯
實。為實施權者;實是真埋,唯佛自證,不帶名言,而眾生迷謬不得不施以權巧,故
說人天善法二乘因果使歸於正。開權顯實者:則由聞法之人善根成就,或植福業或證
小果,均非究竟·故又開示前之權巧方便因機故說,非可執著以為究竟;使其迴小向
大而真理以顯,真理既顯則權巧方便均成妙用矣。綜上四宗,而大乘教門派之教理行
果以備。
第八節  大乘的理門派
理門派唯在直顯真理,不假經論一切言教,但以參悟一心真如體性為本,所謂以
心為宗,以無法門為法門,即禪宗是也。在印度此派居最少數,中國自唐宋後盛行一
時,派別甚多,今則唯存臨濟、曹洞二宗,餘如法眼、雲門、溈仰各宗,均已寥落。

日本禪宗,更有由中國明末傳去之黃檗宗(黃檗有二,此係明代之黃檗),奉持者亦頗有
人。
臨濟宗、惟主參悟,參悟後亦不論行法,惟在行人自得。曹洞則參悟後仍重行持
修證。稱臨濟者、因此宗為唐時臨濟義玄禪師(黃槃弟子)所倡,故以地名宗。曹洞均
山名,曹山、係洞山弟子,此宗即曹洞師徒所倡,不名洞曹而名曹洞者,習慣然耳。
我國宋明時此理門派最盛,幾以禪宗代表佛法,禪宗以外似無餘派。推其普遍昌
盛之理:則以唐末武宗皇帝滅佛,各派均被摧殘,雖未期年唐武宗死各派復興,而當
時天下大亂經典遺失,僧眾散避,恢復不易。獨有禪宗,既不必依於經教,而山中林
下二三同道即可互相參究,簡而易行,此其一。禪宗不講經論深微奧妙之義理。但求
悟得本來真心,即悟得亦無詳實之說明,間有一二簡單表示亦不離通俗之言行,此則
最合中國人向來之心理,是以宋明理學強半帶有禪義,此其二。有此二因,故能普遍
全國極一時之盛,即各派漸次復興有賴於禪宗之力亦不少,可知中國禪宗於佛法流傳

之功非滜r也。
第九節  大乘的行門派
行門派重在行持,即專以修行為法門,而不注重明教悟理。其主要之宗派有二,
一曰律宗,二曰蓮宗。
一  律宗
律為三藏之一,由釋迦佛制定,為皈依者行為之標準。而律宗專以修持行儀為先
,非特嚴守所受戒律,且一切行動務求合乎威儀。戒律通於大小乘,但大乘律包括一
切,故可以攝小。律之要義約有四分:一、作,二、止,三、持,四、犯。作謂造作
,如本未受戒今則依法受戒,前惡依法懺悔,犯則依法又懺,故云作。止謂止息,不
應作者(如十惡等)止之,止之精義在不作,持律嚴謹則無明妄想均止而不作,故云止
。持有二義,一者、持捨,二者、持取。惡則捨而勿有、曰持捨,善則取而勿失、曰
持取,故皆曰持。犯謂行為之不合,要在明犯不犯,故云犯。凡此四義,通於大乘小

乘一切律儀而為行為之規範。
五乘律,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之戒律。人乘律為五戒,殺、
盜、邪淫、妄語、飲酒。天乘律則戒殺、盜、淫(此身三業,若在家者受十戒可改淫為邪
淫),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此口四業,較人乘妄語為詳),貪、瞋、癡(此意三業,
人乘之戒飲酒亦同此意、以能令人神智昏迷故)。聲聞乘律,均出家修行者所受戒,沙彌與
沙彌尼同。唯此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餘戒則不同,獨覺乘律同於聲聞。菩薩乘
律,則通行梵網律之五十八戒(分十重四十八輕)。又如纓絡經菩薩本業品,優婆塞戒
經,及瑜伽師地論菩薩學處等。
一乘律,非謂離五乘而另有一乘,謂即以梵網律四十八輕戒十重戒,為一大乘菩
薩律。何則?人乘律所以適乎人之道德、較為高超者則為天乘律,兼出世法者則為二
乘律,至大乘菩薩律則可以歸迹B貫一致,融合不二,故云一乘。其立義分三:一
、消極的,謂嚴持一切律儀以離過絕非,二、積極的,謂收集一切善法以為道德行為

,上二自利的;三、利他的,不論自利與否,總以眾生有利則極端行之,所謂以大慈
悲為根本,惟在利他也。大乘律有此三義。依此三義,則一以貫之耳。
蓮宗  融通念佛宗  時宗
蓮宗即淨土宗。言淨土者,因西方有極樂世界極為莊嚴清淨,一切往生者無不由
蓮花化生,故稱為淨土。中國盛行,晉時已有之,慧遠禪師倡結蓮社,一時稱盛,故
又稱為蓮宗。此宗主要之經有三,曰、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概三
經不說精微學理,只說距此娑婆世界甚遠之外有極樂世界,其中有佛曰阿彌陀佛,發
弘誓願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若有信念彼佛者即得往生。其要重在行持,不必教理
,除正念專持外,應遍行一切世出世間之善法以為輔助。念佛法門約有三種:一者、
念佛功德,心念彼佛有無量功德,三明六通禪定智慧;二者、觀相念佛,觀佛身相及
左右菩薩相好,觀佛世界莊嚴安樂;三者、持名念佛,即依無量壽經稱佛名號。此其
要者。

日本此宗之盛,一如中國之禪宗,其派別之多亦如之。如鎮西分為八派,西山亦
分多派(未詳),要皆中國所傳承而未改,故應並歸蓮宗。其另立宗派則有融通念佛
宗、時宗、淨土真宗三者。但淨土真宗已非復行門派(見下果門派),玆先釋上二者:
融通念佛宗、此宗為日本良忍上人所倡,謂彼於念佛時阿彌陀佛現身語之曰:「
一人念一切人念,一切人念一人念」。此意蓋謂自己念佛,並非自己一人,乃世間一
切人均念佛,所謂自他不二也。既倡此義,則極力主張,廣為傳佈,故立融通念佛宗
。但自他不二之義中國亦有之,特未提出專主,如人臨死時請人念佛以為之助,即融
通之意耳。時宗者、謂平常時與臨終時之念佛,其立義謂臨終時能念佛則得往生,而
平常時之念佛但為預備,依於此義而生二要,一、要平常時念佛與臨終時同,此意蓋
平常念佛時想臨終情況則心懇切乃可為將來之預備,否則臨終時必不能念,二、要臨
終時念佛與平常時同,此意蓋謂臨終時念佛不可心慌意亂,必同於平常之從容自然始
為有效而得往生。上述諸念佛法門,所重均在修行也。

第十節  大乘的果門派
果門派、謂依佛果福智圓滿之身土,加持自己現住之身土而作教化眾生之法門。
故此法嚴密充實,離於言說理解也。略有三宗:
一  真言宗
此即密宗,以持咒為法門。謂一切顯教,皆係菩薩他受用身應化世間,隨順眾生
根機巧施言說,錄成文字,實非真法。獨此宗大日等經及諸咒語乃為佛果上之真法,
其中名句文身教義行修而成功德一一俱真,故名真言。又諸咒所說乃佛自證自覺之真
法,非天人二乘菩薩之所知,以不知故謂之為密,實則非密,若能持誦觀想至成佛即
能自知。咒文之最流通者為大悲咒,餘不詳載。咒之所以不能解者,即佛果上自證之
功德法性,但以梵音表之耳。持咒之要在三業相應,如身手之形式必與口誦一一符合
(如大悲咒等各有法印);而且心觀梵字(如唵字■字等)謂之觀想。印、言、字、與身
、口、意、三者一致,則能受佛加持,即身成佛,而宣演真理矣。

二  淨土真宗
此宗亦日本人所倡,雖以淨土三經祖釋為根本教義,但與上列之淨土各宗注重念
佛觀佛者不同。此宗所懀ㄓ小感拧怪蛔郑渌耪咭酁榘浲臃穑浣忉寗t謂
非靠自力,純依他力,即此信願亦承佛力所與。故其教義全與其他淨土宗異,蓋亦純
以佛果上之功德為依,與密宗相類,故列入果門派。此宗倡自日僧親Вn號見真。
三  日蓮宗
日蓮宗者,倡自日人日蓮,故以其人名宗。其源實出於天臺別派,昔智者大師將
法華經第五卷前後分為二門,前為跡門,後為本門。本門所言,略謂釋佛應化人間數
十年,而其成佛已在無量數時代以前,即阿難尊者、舍利弗、大目犍連等亦不足為釋
佛弟子,蓋另有從地湧出之菩薩上行、大行等始為釋佛弟子。日蓮取以立宗,不依其
他理教,唯以專念大乘妙法蓮華經(但取久已成佛之本門)一語為法門,實即依佛果地
一切善功德也。

第十一節  大乘的內容與定義
茲釋大乘佛法之內容有二義:一者、尊上殊勝,以非無善根者凡夫人天二乘所能
了知,唯菩薩為能了知故;二者、博大普遍,以無論五乘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均皆包容
,如百川匯海故。其定義、則大乘起信論所謂:依一心真如示摩訶衍體,依一心生滅
而顯有體大相大用大;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第十二節  大乘不拘在家出家
大乘佛法是否必需出家修行,向多異論。實則在家出家均所不拘,唯在發心與行
為耳。行為合於律儀,又能發大慈悲心,即為大乘佛法。非如小乘,不出家者不能證
四果也。試又舉戒律言之,小乘、則在家者只能受優婆塞優婆夷等戒,出家者、則有
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戒,迥然不同;大乘則無論在家出家均受梵網菩薩戒,是故
彌勒等固因出家而得果,而維摩詰等亦得以在家而成拢似淅病

第四章  小乘與大乘之關係
前二章分說大小乘佛法,其義已可明了。然大乘可以容迹〕耍〕丝蔀榇蟪
之方便,互有關係。茲就本章說之。
第一節  人天乘與小乘皆大乘方便
大乘自初發心以至登地,必經若干階位。如十信位之皈依三寶,修行十善,即人
天乘法,亦即大乘之初階,故人天乘為大乘之方便。自十信進七住為不退住,其所修
習則與二乘相通,故聲聞獨覺乘亦即大乘之方便。如由十住進至十行、十迴向、十地
,則非人天二乘所能及矣。
第二節  小乘是入大乘的正方便
上言小乘之宗要有三,而大乘之宗要亦三,兩相對照,則知小乘之宗要為入大乘
之方便門,要以能悟為轉移耳。試列於下:


        ┌了生死──既空生死進破無明即證───菩提心┐
小乘宗要┤離貪愛──不依我見更離法愛則起───大慈悲├大乘宗要
        └滅  盡──報業惑障既盡而得神通自在即─方便┘

第三節  小乘有不能通入大乘者
文佛應世,初說惟小乘法,原以人為無明所障,迷卻如來藏妙真如性,故先說生
滅法,令其解脫。就其智之所及,力之所能,由此修行本生即證四沙門正果,故其所
說未為究竟。而小乘之人既聞佛法,以觀察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之結果而了知無我
,破其我執,顧我執雖破法執隨起,執為有法、又為法迷,以有法執故不能通入大乘
。非法之不通,執則不通,若去此執即大乘矣。
第四節  出家本宜以小乘為大乘方便
小乘修行本以出家為宜,亦以出家為易,緣殊勝故。故出家者,本宜先修小乘之
法,及已成辦,然後迴小向大以入大乘,是為順序。何則?小乘修行初則持戒,戒清

淨故則可以六根不放逸,一心得清淨,因戒而生定,加以多聞佛法,即由定而生慧。
具足三學,修證四果,然後按程而進,三心同發,則向之了生死、離貪愛、與滅盡轉
而為菩提、慈悲、方便之大乘心矣。故以小乘為入大乘之方便,為出家者所宜也。
第五節  後代不宜用小乘
前節所云,修行順序以由小乘入大乘為宜。然吾國自唐宋以來,古德前賢鮮以小
乘法教人,而人亦鮮修習之者則何以故?曰:如來在世色心業勝,圓音所感聞者生解
;故可觀機說法,先依小乘使得證果,然後示以究竟破其執心,使迴小向大登菩薩地
。如是偉力唯佛能具,允非後人之所及。後人觀機、破執,兩病未能,若令修習小乘
,一有執著即不能當機啟悟,故甯棄小乘法而不用。唐宋以來古德教人,但使直發大
心直證大果,如禪宗之明心見性直下承當,要在一悟永悟。故後代之不宜用小乘有由
來也。
第六節  宏法者當善巧說法之秘要

說法之要,在能使人轉迷成悟而生正解,始為利人。依是義故,凡有利於人者皆
可方便說之。故所謂利,以當機言。不可執為何者有利,何者無利。譬如有人於此,
其智境只能信受人天善法,即可以人天法開示之,使其善根得以成熟;如必執人天法
為有漏之因果,而強以大乘法語之,則其人或生畏怖,或生毀謗,匪惟無益而又害之
。如佛之說涅槃經,始以常、樂、我、淨、四德開示諸二乘弟子,忽有外道來即轉為
之說無常、苦空、不淨、無我、之言。此則以外道未離貪愛,必不能與說清淨微妙之
佛果四德,故先以生滅法語之使空其心而得受解之實利。於此則可知如來說法之秘要
。是故宏法利人者,亦當有善巧方便始為得之。

應用的佛法
純正的佛法單說佛法之自身,而未及其與人世之關係如何。此則就佛法應化世間
隨順人心,變遷流轉種種不同而明其功用,故謂之應用的佛法。說分四章。
第一章  世間各教各學的批判
教謂宗教,學謂學派。茲說應用的佛法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