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全-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职场中应该以上司为中心,在任何场合都要突出上司的主导地位;相反,如果喧宾夺主地抢了上司的风光,让他威严扫地,自然会引起上司的不满和厌恶。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应当随着环境和场所的变化,不断地调节角色和角色行为。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变通,固守一种角色,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比如有一个人,在工作单位是一个领导,经常要下达指令,离开工作岗位后,回到家里或在与朋友交往时,也自觉不自觉得表现出领导角色的特征,好发号施令,官腔十足,这样就会引起家人和朋友的反感;如果一位男员工对待女同事,仍然像对待自己的妻子一样亲热,别人就会认为他行为轻浮,意图不轨。




第79节:古德曼定律: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1)

  学会角色换位是消除社会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我们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地思考,多一分宽容与谅解,许多因为角色的差异而导致的矛盾便会迎刃而解了。比如,丈夫站在妻子的角度上,就会理解妻子持家的辛苦;下级站在领导的角度上,就会明白多一份权利意味着多一份责任;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就会明白父母的打骂都源于恨铁不成钢;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就会理解他们的训诫出自一番好意,等等。
 
  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我们转换角色后,应当对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在异性交往中,男性对妻子、女朋友、女性朋友的责任和义务,应当是一种递减的关系,如果将不同的异性对象混同为一种角色,就容易引发感情危急和家庭冲突。
 
  31。 古德曼定律: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
 
  爱迪生想卖掉一项发明,然后建造一个实验室。因为不熟悉市场行情,不知道能卖多少钱,爱迪生便与妻子商量。妻子也不知道这项技术究竟值多少钱。她一咬牙,发狠心地说:“要两万美元吧”。爱迪生笑着说:“两万美元,太多了吧?”
 
  一个商人听说了这项发明后,表示了兴趣。在商谈时,这位商人问到价钱,妻子不在家,爱迪生认为两万美元太高了,不好意思开口,只好沉默不语。这位商人几次追问,爱迪生始终不好意思说出口。最后,商人终于耐不住了。“那我先出个价吧。10万美元,怎么样?”爱迪生大喜过望,当场与商人拍板成交。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古德曼曾经提出:“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人们将他的理论总结为“古德曼定律”,也称作“沉默定律”。
 
  在人际交往中,与人交谈是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但在有些时候,适当的沉默比声嘶力竭的争辩更容易产生震慑的效果,令对方信服。沉默,既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又是一门人际交往中的绝妙艺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懂得沉默的人,能够在谈话中以静制动,在交际中可进可退,掌握主动权;善于沉默的人,懂得掌握谈话的分寸与节奏,用沉默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意图,让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赢得对方的尊敬与信赖。




第80节:古德曼定律: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2)

  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里,贵族和大臣们经常会因为政见不合而争执不休。此时,端坐一旁的路易十四不动声色地聆听着,表情漠然,让人难以猜测他的真实想法。待争论的双方各抒己见后,路易十四不置可否地说了一句:“我会考虑的。”然后便转身离开了。
 
  “我会考虑的”,是路易十四面对各种请求时的答复之一。他的缄默寡言使大臣们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只好诚惶诚恐地听从他的命令。这样,路易十四的王权得到了巩固。圣西蒙描述他说:“没有人像他一样懂得如何抬高自己的言辞、自己的微笑甚至是一抹眼神。他创造了奇迹,威望也因寡言而得到了提升。”
 
  如果想要用言语慑服别人,说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暴露出缺陷,越发显得平庸,不能掌控大局;相反,适当的沉默能够帮助你有效控制自己的信息,让对方无法洞察你的意图,从而对你更加敬畏与信服。
 
  沉默不仅要节制语言,还应当控制自己的表情及言语的分量。一个人内心的焦虑会通过表情被暴露得一览无余。那些成功的人士,说话时都善于把握分寸,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也不说。
 
  沉默是金。善于沉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言多必失,一味的高谈阔论容易给人一种夸夸其谈的印象,更容易被对方从言谈中抓住把柄。谨言慎行,善于倾听,不失为一种得体的处世方法。
 
  “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沉不住气的人在冷静的人面前最容易失败,急躁的心情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心灵,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处境和地位,更不会坐下来认真地思索有效的对策。不懂得沉默的人,他们的心胸是一封人人都能一览无余的信件。尤其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他们常常会因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将自己逼入死角。
 
  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了一场叛乱,将叛军的领袖李列耶夫送上了绞刑架。行刑的那天,李列耶夫拼命挣扎,竟然将绞刑架的绳索挣断了。按照当时沙俄的法律,出现这种情况属于天意赦免,可以免除犯人的死刑。李列耶夫确信自己即将得到赦免,狂妄地叫嚣道:“俄国人连绳索都造不好,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第81节:古德曼定律: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3)

  正准备签署赦免令的尼古拉一世听后,脸色大变,停下了手中的笔,说道:“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吧。”于是他收回了赦免令。第二天,李列耶夫再次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裂。
 
  在一些商业活动中,适时沉默也是一项有效的沟通技巧。很多商家经常利用“沉默”的原理,人为地制造出“沉默”的氛围,反而胜过千言万语的宣传。美国纽约国际银行在刚开张之时,为了迅速提升知名度,曾做过一则别具风格的广告。
 
  一天晚上,纽约的市民们正听着广播节目。突然,全市所有的广播都在同一时刻播报了这样一则广告:“听众朋友,从现在开始播放的是由本市国际银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时间。”接下来,全市的电台同时中断了10秒钟。一时间,纽约市民对这个10秒钟的沉默时间议论纷纷。于是,奇妙的沉默时间,成为纽约市民茶余饭后讨论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国际银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很快便家喻户晓。
 
  沉默并不是简单地指一味地不说话,而是一种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尤其是在神态上表现出的一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自信,以此来逼迫对方沉不住气,先亮出底牌。在最常见的讨价还价中,他们总是不等对方发言,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议价格,最后让别人钻了自己的空子。
 
  一位厂长打算低价处理厂里的一批旧机器,他估算的最低价格为50万美元。谈判中,一个买主针对这批机器的缺陷,滔滔不绝地抱怨了很久,说它们早就被淘汰了,品相也不好,根本值不了多少钱。厂长一言不发,耐心地听着对方的抱怨。
 
  最后,那位买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责的言辞了,突然蹦出一句:“这批机器我最多只能给你80万美元,再多的话,我可真不要了。”厂长大喜,当即与他拍板成交。这位善于沉默的厂长,一句话没说便轻而易举地多赚了30万美元。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因为说错话而后悔的情况,保持适当的沉默是避免这类情况的最好办法。保持适当的缄默,除了可以让你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减少说错话的几率以外,还能让你身处暗处,令对方产生神秘感,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受人欢迎。




第82节:阿伦森效应:先抑后扬的评价更有效(1)

  32。 阿伦森效应:先抑后扬的评价更有效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做过这样一组实验:他将被试者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他们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被试者对他人评价的反应:对第一组的评价始终否定,对第二组的评价始终肯定,对第三组的评价先褒后贬,对第四组的评价则先贬后褒。
 
  实验发现,第一组被试者对评价的反应为不满意;第二组的表现为满意;第三组对“先褒后贬”的评价极为不满;第四组对“先贬后褒”的评价最为满意。结果表明,人们喜欢奖励和赞扬不断增加,而不喜欢不断减少。
 
  心理学家发现,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并不是一味地实行肯定和奖励最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惩罚最能给人恶感。事实是,先否定后肯定,能给人最大的好感,先肯定后否定则给人感觉最为不好。这种先否定后肯定,先抑后扬给人最好感觉的心理规律称为“阿伦森效应”,也称作“增减效应”。
 
  人们为什么大都喜欢夸赞和奖励逐次增加,而对那些正面的激励逐次减少感到反感呢?主要原因是,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一次小的挫折每个人都能够平静地接受,然而,随着褒奖逐次递减,甚至变为责罚,这种挫败感就会陡然增加,以至于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阿伦森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利用奖励递减的方法消除它们的负面影响;对于一些需要巩固和增强的行为可以运用奖励递增的方法进行强化。
 
  马大脑袋喜欢在小区里大声唱歌,影响了大家的休息。邻居们对他颇有微词,可他依然我行我素,对大家的意见充耳不闻。一天,牛大爷对马大脑袋说:“你唱得太好了,我特别喜欢听,以后你每天都来给我唱,我一天给你两块钱。”马大脑袋一听,乐了,激情澎湃地高歌一曲。
 
  第二天,他唱完后来领钱。牛大爷只给了他一块钱,说他没有昨天唱得好,所以得降价。马大脑袋不悦,想想有钱总比没有好吧,只好领了钱,气呼呼地走了。第三天来领钱,居然又变成5毛了。第四天更可怜,牛大爷只给了他两毛钱。这下马大脑袋再也忍不住了,心想牛大爷太欺负人,于是掉头便走,以后再也不在小区里唱歌了。这正好中了牛大爷的下怀,他乐得哈哈大笑。




第83节:阿伦森效应:先抑后扬的评价更有效(2)

  与递减的效果相反,“阿伦森递增效应”表现为“欲扬先抑”的特征,主要被运用于人际交往中的评价赞美和说服教育中。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的时候,采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方法,先降低别人的心理期待,再超出他的期待,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
 
  在现实生活中,“阿伦森效应”也是比较常见的。平时人们所说的“有一百个好,最后一个不好可结成冤家”,便是这个规律的反映。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希望对方对我们的成绩保持肯定的态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先降低他们的心理期待,当我们做出的成绩超出他的预期时,能够增加对方的满意度。
 
  老刘是一家汽车公司的销售员,每月卖出的汽车有30辆以上,深得销售经理的器重。最近一段时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汽车行业也不景气。老刘估计这个月只能卖出10辆左右。于是,他主动对经理说道:“最近汽车市场萧条,我估计这个月最多能卖出5辆车。”经理觉得他言之有理,点头赞成。一个月后,老刘竟然销售了12辆汽车。经理惊喜万分,对他极力夸赞了一番。
 
  假如老刘没有将最糟糕的情况告诉给经理,结果自己只卖了12辆汽车。经理可能不仅不夸赞老刘的业绩,反而会指责他没有完成正常的销售任务。聪明的老刘将最糟糕的状况——顶多卖5辆车,事先报告给经理,使对方心中的“秤砣”变小。当老刘的销售业绩出来后,经理对他评估的参照就不是30辆,而是5辆,对他的评价自然会相应拔高。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能采用评价递增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第84节:投其所好定律:找到他人的兴趣和爱好(1)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在经商销售中,推销员在为客户介绍商品时,若能适当运用“阿伦森效应”,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销售员在推介产品时,如果只介绍产品的优点,会让顾客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如果你在介绍优点的同时,略微提一点产品的某种小缺陷,反而会赢得顾客的信赖。通常的方法是欲扬先抑,先简略介绍产品的缺点,再着重介绍产品的优点。这样,顾客就会在心理上放大产品的优点,在优点的光环笼罩下,产品的缺点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33。 投其所好定律:找到他人的兴趣和爱好
 
  一天,小江在路上与朋友不期而遇。小江是一个球迷,刚刚欣赏完一场足球赛,兴奋不已,而他的朋友却是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