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0-吕景琳正说洪武大帝朱元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940-吕景琳正说洪武大帝朱元璋-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杀无赦。一个个吓得咋舌缩头,不敢胡来。也有几个傻大胆,不听约束,而真个被砍了脑袋,飞马游街,传首示众。于是,混乱纷扰立刻安顿下来,变得井然有序。不过,战事结束后,元璋还是把得到的金银财物按功行赏,军士们也自欢喜。


第三章 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3)

    这是全城百姓第一次见到大体不杀不掳的部队。于是,太平路享有盛名的儒士李习、陶安等率领父老迎接元璋。陶安也很会讨人喜欢的,他见元璋相貌奇特,便迎上说道:“龙姿凤质,非寻常人也。我辈总算有主了。”六月初三,元璋将陶安、李习召去讨论时局,征询对平定天下的意见。陶安说道:“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夺邑,互相雄长。多数人的志向都在子女玉帛,图一时的痛快,没有拨乱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如此顺天应人而兴吊民伐罪之师,平定天下不会是很困难的。”元璋说道:“足下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下一步,我想攻取金陵,你看怎么样?”陶安回答:“金陵自古来就是帝王之都,龙蟠虎踞,形胜之地。长江天堑,进可攻退可守。若由此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往而不胜?”听了这些议论,元璋很喜欢,又见他思路敏捷,谈吐高雅,便留他做了幕宾。陶安这年四十六岁,李习已八十多岁。    
    太平是过江后攻下的第一个大的城池,是元璋作为最高统帅占领的第一个重要据点。这在朱元璋的事业上是一个转折点。如果在江北三年是它的序幕,那么下江南、占太平,则是它的开篇,是元璋以雄健之姿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元璋也十分重视他的入局第一着。他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任命李习为知府,设置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大元帅。元朝兵制,中央设枢密院,地方设临时性的行枢密院,又设万户、千户、百户。一个万户府也称一翼。翼元帅府的设置,是承袭元朝地方兵制。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陶安、宋思颜、王恺参幕府事,梁贞、潘庭坚为府学教授,共同处理帅府日常政务。李习、陶安、汪广洋、宋思颜、王恺、梁贞、潘庭坚都是太平府知名儒士。陶安、李习做过书院山长。潘庭坚做过富阳县教谕,王恺时任太平路掾史。梁贞是浙江新昌人,时任太平路儒学教授。汪广洋是高邮人,名学者余阙的学生,这时流寓在太平。    
    元璋注意延揽士人,不自今日始。从江北跟随而来的,除李善长、冯国用、范常之外,还有濠州郭景祥、李梦庚,定远毛骐,滁州杨元杲、阮弘道,全椒侯元善、樊景昭,舒城汪河,以及王习右、杨欤干、范子权等。这些人或管理文案,或出谋划策,或咨询顾问,帮助元璋添了知识,增了智慧,长了才干,深沉练达,逐渐成熟。所谓练达和成熟,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更多地吸取了养分。这件事对任何一个有志于“拨乱救民安天下”的绿林好汉、英雄豪杰,都是一个成败的关键。不管元璋有没有明白地认识到这一点,他总是直观地感觉到读书人对他的用处,读书人的深遽、透辟和预见,感到从读书人那里得到的教益。元璋同读书人交往,一方面在补各种知识文化课,结合军事政治斗争的实践了解先辈们积累的各种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在缓和与各地士大夫的矛盾,消融他们的敌意。因为读书士人往往是一个宗族一个地域的团聚核心。一个著名儒士,就是一面旗帜,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它的影响之大,随着战事的展开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元璋对士人的争取也越来越重视。    
    元璋能够争取到读书人即地主知识层的支持,以及元末不少读书人拥入农民造反的行列,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元王朝执行了一种错误的鄙薄知识、鄙薄文化、鄙薄知识分子的政策。蒙古贵族统治中国广袤幅员,却不大接受汉族农业地区先进的文化。它的国字国语是蒙古字和蒙古语。皇帝、大臣多不通汉语,不识汉字。这自然就使汉族儒生受到冷落。他们处理政务宁可用粗识文字的吏,而不大喜欢用高傲寡合的儒。余阙曾说:“自至元以下始浸用吏,虽执政大臣亦以吏为之。由是中州小民粗识字能治文书者,得入台阁供笔札,累日积月皆可以致通显。”而“士大夫有欲进取立功名者,皆强颜色,昏旦往候于门,媚说以妾婢,始得尺寸”。因而当时儒者的地位甚低。有记载说:“滑稽之雄以儒为■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儒也”。这十等之民还有一种排法,叫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总之,都是略胜化子一等的臭老九。再休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落得“小夫贱隶皆以儒为嗤呧”。仕途的狭窄和社会心理上的压力,无疑造成知识分子对元政权的感情淡漠和离心倾向。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王朝有那么多读书人像元末这样主动投寇附贼,拥进农民造反队伍。朱元璋恰恰是比其他各股农民军更准确地把握了这个时代脉博,尽可能地收罗了这股反元势力为我所用。太平元帅府建制之后,他对知识分子的争取利用变得更自觉,更积极,更主动。    
    六月初七,元军集合重兵争夺采石、太平。右丞阿鲁灰、枢密副使绊住马、中丞蛮子海牙等用大船截断采石,封锁了姑孰溪口,使元璋不仅不能东渡,而且切断了回和州的通道。而后方山寨民兵元帅陈野先率数万地方水陆劲旅攻打太平。元璋亲自登城指挥抵抗。有几次敌兵临近城下,情势危急。正当考虑如何破敌,他新纳的一房夫人孙伯英之妹孙氏进言道:“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现在城内府库中还有若干金银,何不拿来全部分给将士,使他们奋勇杀敌。如果此城不保,再多金银又有什么用处?”元璋恍然醒悟。第二天,元兵再次拥上来,元璋将库中金银全部抬出来,一部分即刻分散,一部分悬为赏格,待战后兑现,士气为之大振。他分遣徐达、邓愈、汤和引兵出东门迎战,又派出一支抄小路绕到敌人背后埋伏。徐达等转战到城北,正好与埋伏部队相呼应,将陈野先的队伍夹在中间。便见前后呼杀,敌兵慌乱。汤和率队攻击他的水军,一支箭射来,中了汤和左臂,汤和拔箭再战,怒气张扬,砍杀更为奋厉,部众一呼百应,徐达、邓愈率众猛扑野先步兵,个个奋勇争先。元兵一败涂地,陈野先也在拥挤践踏中落马被擒。    
    陈野先所纠集的团保地方武装,勇悍敢战,声势强大,他所据守的方山寨,抢守秦淮河,逼近金陵,地位十分重要,听说陈野先被活捉,元璋高兴异常。当野先捆绑着解到面前,元璋立即起身,亲自为他松绑,并让他坐下叙话。野先也不客气,侧身便坐,一边问道:“为什么不杀我?”元璋说:“眼下天下大乱,豪杰并起,遍地元帅满地王,据山寨,攻城邑的,不知几多。大半是斗胜的人附,斗败的附人。将军既然以豪杰自负,必然了解这个形势,明白这个道理,难道还不知道不杀你的原因?”野先慨然说道:“元帅的意思,是不是要我招降手下部队?”元璋说:“正是这个意思。将军声震东南,朱某久有交结之意,今天也是天作之合。如果我俩携手,这些草莽鼠辈,怕不够我们拨弄的。”野先说:“久闻元帅的部队不杀不掳,就知道元帅志不在小处。如果蒙元帅不杀之恩,我愿意追随鞍前马后。我手下部队的将校都是我的故旧,只需一封书信,定能招之即来。”元璋闻言大喜,说道:“真是英雄本色,快人快语。现在还有一事商量,不知将军意下如何?”野先说:“但请吩咐。”元璋说:“我有意与将军结为兄弟,如何?”野先起身说道:“如此,高攀了。”元璋即命宰乌牛白马,祭告天地,二人喝了血酒,对天盟誓,共约攻取集庆,闯荡大业。野先果然修书几封,部下闻招赶到太平。元璋兵不血刃,平添了几万劲卒,心下好不快活。    
    阿鲁灰、蛮子海牙等见陈野先攻城失败,也从采石、姑孰口撤兵,改屯于江北峪溪口。六月初十,徐达奉命东击,攻占秦淮河上游的溧水县。    
    再说巢湖水师在渡江以来的战斗中屡立战功,便有些居功自傲。但见朱元璋对水师的犒赏并不特殊优厚,不免心存怨望。李扒头即李普胜乘势煽动,企图叛乱。他在船上摆酒庆功,邀请朱元璋前往祝贺。桑世杰向元璋告密,元璋暗暗吃惊,托病推辞。过了几天,元璋回请水师将领,李扒头不加提防,随同前往,席前被酒灌醉,当即拿下,宣布谋反罪状,投入大江中。他的部下一个个吓得胆战心惊,元璋宣布其他人概不追究。巢湖水师才算彻底归顺。    
    向集庆路进发,万事俱备。这一仗关系重大,更应该稳扎稳打。陈野先的几万部队得来太容易,反倒让元璋心里没底。他采取投石问路的策略,先做试探性进攻。


第三章 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4)

    七月初九,命张天祐率部东进,其中包括陈野先的部曲,而陈野先本人却留在了太平。这一仗自然没有什么结果。    
    八月初七,议定再攻集庆。陈野先果然有所动作。原来,陈野先当初招降他的部曲不过是虚晃一枪,他写信给他们,是想激起他们的忠义之气和哀兵苦斗精神,谁想到这帮人比他还不争气,听说一个降字,便整军列队而来,使野先暗呼失计,因而常常郁郁不乐。这一切都未能逃过元璋的耳目。第一次打集庆,不让他出征,他就有些坐卧不安。此次再举,野先急急告诉部曲:“尔等此次不要真打。待我设法从这里逃走,自会与你们取得联络。那时当与元兵会合,共谋振兴。”这些动作很快有人报到元璋那里。元璋在考虑怎样处理此事。这个情报是否准确?会不会冤枉人家?就是准确又怎样?都知道我们是结拜兄弟,就凭这句话就把他抓起来?人们会怎么看我,怎么再接近我?最重要的,是怎样处理野先的将领和部众,弄不好会惹起大乱子。那么,不抓他又怎么办?让这样一只老虎长久住在我的园子里?真是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忽然,他似乎抓到了此事的纲领,越想越觉得奇妙,遂莞尔一笑,暗自骂道:“重八啊重八,你小子还真有些聪明。只是,是不是损了点——嗳,那也就看他们各自的运气和造化了。”    
    元璋把野先召了来,郑重地告诉他:“你我虽为结拜兄弟,但是人各有志,识见不一。恋主之心,无可指责。从我从元,任你挑选,我绝不相强。”野先听到这话,先是一惊,随即又镇静下来。他赌咒发誓道:“我若背叛元帅再生之恩,神人不容,让我不得好死。”元璋连忙止住,说道:“何必发那么重的誓言。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不放心。我今派你率一部分将士到方山一带去,搜罗你原来的部众,扫清集庆南部外围,配合大部队俟机攻打集庆。”野先领命而去。    
    元璋留下野先的妻子儿女做人质,放走了陈野先,却没有派出后续部队,只是分遣一股游兵攻陷了集庆以南的溧阳县和句容县。他要观察野先的举动。    
    陈野先回到方山寨,收集余众,军威重新振作。他果然与集庆守将南台御史大夫福寿取得了联系,表示“愿擒贼首以自效”。福寿对他深信不疑。他们决定先对元璋施以缓兵之计。八月十四号,野先帅师进抵板桥,遂写一封书信,向元璋报告军情,谎称,十二日在八里冈与元兵相遇,杀获不可胜计。接下去说道:“集庆城池,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不利步战。今元师与新召入城的苗兵联络其中,连寨三十余里。攻城则虑其继后,立寨则运粮不继。竭力前进,倘有不虞,反为后患。莫若进兵南据溧阳,东捣镇江,据险阻,绝粮道,示以持久,可不攻而自下。”元璋见到书信不免窃笑。暗骂道:“野先小儿,你是在糊弄三岁娃娃吗?从来以弱攻强,只利速决,哪有持久围困的道理。”遂口授回书一封,信中写道:“历代之克江南者,晋之灭吴,隋之平陈,曹彬之取南唐,皆以长江天堑限隔南北,故须会集舟师,始能成功。今我大军既已渡江,据其上游,彼之天险,我已越之,彼之咽喉,我已扼之。舟师多寡,不足深虑,舍舟步进,足以克捷,自与晋、隋势殊事异。足下正宜乘时进取,建勋立业,奈何舍全胜之策,而为此迂回之计耶?”这既堵上了野先的嘴,也等于给他下了一道乘胜前进的命令。九月初一,野先得到回书,便将计就计。说得到书信的指令后,率师攻击,大败元兵,俘获甚众,并且活捉了元将左答纳识里,请元璋亲自前来住持受俘仪式,以鼓舞士气,振扬军威。他还真把左答纳识里邀到营中,配合行动。元璋吩咐说:“写信给陈野先,告诉他,近日起程前往。”野先得信暗喜,急忙筹备,但他又是徒劳一场。元璋哪有那种闲工夫到他跟前去捉迷藏。他要把心思放在第二步计划上。    
    九月十六日,朱元璋派元帅张天祐、郭天叙率领他们的部下前往,配合陈野先攻打集庆。十七日,兵抵方山,与陈野先会师。双方约定,郭天叙和张天祐督兵由官塘经同山进攻集庆东门,陈野先自板桥直攻南门。从早晨六点打到正午十二点,几次攻击,都被元兵所打退。只好暂停进攻,蓄养锐气。陈野先预先准备了丰盛的饭食犒军,同时邀张天祐、郭天叙饮宴。待张、郭酒醉,即刻被陈野先拿下了。张天祐当场被杀,郭天叙解给了福寿,而后处死。张、郭部队猝不及防,遭到陈野先和城内元军联合夹击,大败而逃。总管赵继祖率军跃马而遁,陈野先一路追击,到了溧阳县,方才罢手。陈野先的反复无常,遭到其他地方武装的痛恨。九月二十七日,他途经溧阳县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