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修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家居士修行-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愿语录:
入道发心为首务,修行急务立愿先,忘失菩提修善法,依然还在轮回中。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我们又见面了。
我们前集讲到弟子对师长行五事,现在我们来讲师长也应该要以五事慈爱弟子,就是佛陀说弟子应以五事对师长,师长也要以五事对弟子。什么五事呢?

师长以五事待弟子

第一、善能调伏:
这善能调伏说起来简单,其实并不那么简单。要调伏,必须为人师长者了解弟子的根器,要了解弟子的根器必须观察,观察弟子他的根器到底是属于什么?适时的给予辅导与教育。就这一项我就觉得很难了,怎么很难呢?弟子若很多,要怎么去辅导、教育?除非具备佛陀那种智慧和观察力,了解这个徒弟是属什么根器,用慈悲喜舍来辅导这个徒弟,让他做什么,成就什么,不然怎么去调伏呢?调伏就是:第一、能调整他的习性。第二、教他能降伏自己的内心。若是如此他就能成就,否则就无法成就。第三、使已忆持者,更能忆持。也就是说师长教育弟子,应该奉行的事情,引导弟子让他在教育方面、修行方面,都有所进步。能令自己的弟子已生的恶念,慢慢将它调伏,加以消灭。未生之恶念,让它不生。已生之善念,让它能增长。未生之善念,令它速生。对于修行道业、教育,要教他时时刻刻忆持不忘,要教导一个人,其实只能将理论给他,引导他时时刻刻鞭策自己而已。不然,我觉得要征服一个人,就必须先征服他的心,若无法征服他的心,那征服的只不过是一个外形上的相,外形这个肉体,并不能令他信服,主要是用教义引导他,教育他待人处事之道,但也必须他具备那样的根器,于适当的因缘助长他,那他才能成就,否则光是教他断恶,他岂能断恶?叫他修善,他就会修善吗?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为人师长要教育一个弟子,教育一个学生,其实说起来没那么容易。既然我们已身为人师了,也应该要尽力,尽我们的力量,以我们自己能做到的去尽力,不然我们希望别人听我们的话,希望别人按照这样去做,那我们内心就产生一种痛苦,怎么说呢?你教他这样做,他不照这样去做,我们教他说这不能做,可是他没办法,他要去做,这样我们也会产生痛苦。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无法阻止别人说话,无法阻止别人想什么,也无法阻止别人的行为,简单说就是这样。因为各有各的业力,各有各的行为,为人师父者只能引导、教育而已。要听或不听,我们也没办法,我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心,有时候自己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心,要如何去左右别人的心呢?这心念的问题其实是靠自己内观察觉的力量去改变,第三者是无法左右的。
第三、其所闻一切学业,悉皆传授:
就是说为人师长者,所懂的、所学的一定尽可能教育弟子,应该尽自己所学,我们自己学多少,就该教他多少。所以如果说,有一个弟子要去拜师,必须亲近一段时间,了解这个师父的教义,他的行为,他的作为是不是合乎自己的意思,因为佛教重视六和敬,也就是说他的教义是否契机?他的教义是否有正见?他所做的行为与我们所要学的,是否理想相应?若是有,那么一定要亲近他,若是没有,亲近他以后就会惹出是非和纠纷。导致演变成师徒伤了感情反而不好,简单说:我们都劝人和乐,自己却无法和乐呢?那要如何去劝别人和乐,怎么去以身作则呢?所以在我本人的体会和了解,只有征服自己的心,以我们所了解的去教他,并不一定他就能接纳,各人都有很重的主观意识,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已身为人师,就应该尽力,将自己所学、所了解的,像瓶子装水般要倒尽,将自己所懂的尽量教他,丝毫不保留。别像过去的人,像我们中国的医术,或中国的武术,过去听说真的很有一套,可是由于自私心作祟,所以教导学徒、弟子,都唯恐学徒胜过自己,所以就将重要的部份减一点、保留一些,动机就是防止日后徒弟对他怎样时,还不致输给徒弟,这样的心态。所以一个保留一项,二个保留两项,十个就少了十项了,日子久了就失传了。学佛就不是这样,在教育方面就是不同,一定要尽自己所了解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徒弟,尽量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比我们还行,徒弟比我们还行,这对我们相当有好处,我们可以不必为他烦恼,不用再为他教育,反过来,说不定他还能教我们,不然的话怎么说是:“师度徒,徒度师。”互相教学、教学,教他兼学习,我们教他,再从他的优点当中学回来;这样我觉得很理想,不要说怕徒弟比我们还行,徒弟比我们行,我们可以减轻这个责任负担,又有办法再去教化别人,这不是更好吗?我们的心若经常自己想说,徒弟要永远比自己还差,那我们的心会很痛苦,那这个徒弟亲近你也无法进步。所以,了解的就该尽量去教他。世间并无所谓能自私占有的东西,你懂的东西不教给别人,等你死去也消失了。所以,你教他,让他了解,他又去传授别人,这样就没有断,细水就长流。你如果没教他,自私将你所了解的隐藏起来,等到有一天我们死去之后,你所了解的等于无用,无作用了,东西是要用的,无作用的东西,就没有价值性了。就像佛陀他悟道,这人性的佛法、人性的佛教,也必须对我们人间有所助益才有价值,佛陀悟的道若无价值,那我们学它做什么呢?它的价值性是什么?就是在现有人生当中,将我们不正确的观念转为正确的观念,时时刻刻内观来改善我们的行为,就因为这么好才延续了二千多年至今。佛法是不会出问题的,若有任何的问题,乃是由于人的因素,并非佛法本身。所以身为师长者,教导弟子、教育学生一定要尽力,将自己所了解的,尽量去教他,希望他比我们还行、比我们更懂。
第四、指示良友:
因为自己的徒弟和学生,最初他对社会、世间的阅历不够丰富,所以他无法明确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什么是究竟?什么是不究竟?哪一个是良友,可亲近否?哪一个是善知识,可亲近与否?为人师长者应该有责任,引导弟子亲近善知识,因为初学的弟子他不懂,到底什么是正见?什么是不正见?什么叫邪见?完全无法判别。若是他能自行判别,那他就能自依止了。自己能够自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必再经由别人教他,引导他,他自己就能依教义明白去行持了,所以我们做师父、做老师的应该要引导他,让他亲近正当的善知识,在善知识处习得正见,习得对修行有帮助,对社会有帮助的正确观念。
第五、于各地所而保护之:
就是说:自己的弟子假如为了弘法的需要,或他为了修行上的需要,因为弟子的社会经验不足,不知社会上处处都是陷阱,为人师长及老师应该保护弟子,让他不因为无知而失足,堕入邪见抱憾终生。这是我们身为师长者对弟子应有的责任,师父是教弟子的慧命。师父两字,这“师”者应该教他出世的智慧,包括还应该教他世间求生经验,生活的方法。师长及老师的差别,应该必须各人在各人的岗位,尽力去教化弟子,出离生死的大苦集。“父”者,应该对弟子身命的生活有责任,等于是说:一个出家师父要收徒弟,必先具足让徒弟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生活无后顾之忧,他才能专心来研究佛法,等他自己实践亲证过了之后,再专心来回馈社会。就是说:你虽然初出家,仍必须要找一个地方专注修行,了解教义力行精进。不能永远躲在山上,一定要来净化社会,而要净化社会必须先净化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净化的滋味,了解的经验教予别人,让别人也能按照这个方法净化自己,出离大苦集。如同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照顾、保护我们,保护我们长大之后,送去学校受教育,从小学、中学等等……,这一段时间不勉强你去做事,只希望你专心完成学业,等学业完成之后,以你自己专长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所学的就是要用,学以致用就是利己利人,所学的不用,学它何用呢?
所以师父者,师者,应该教育他出世的智慧。父者,应该要有责任,让他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才能专心研究佛法,对弟子有身命与慧命的责任,简单说就是这样。若是师徒能依佛陀的开示相处,那么生活在一起就永远安稳无患了。若不能如此,致使师徒之间发生磨擦,结下恶因,往后会产生许多纠纷,慢慢的内心起了嗔恨心,而演变影响了整个社会,这都有相续不断的因缘关系存在,很重要。虽然看起来很单纯,但以整体来看却是如佛陀所说的“因缘的问题”,因缘相续,相依互存的相续,若是善的就善,若是坏的就坏。有时往往简单的一个小小起点,就演变成影响了整个社会,我们不能说这没关系。

朋友之间 应以五事相对待

现在来说佛陀开示朋友间之关系。朋友之间须以五事相对待。佛陀无论在对任何居士的开示过程当中,对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细节,都观照的相当清楚。佛教是人间佛教,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佛陀针对的就是,现在我们的生活,若是我们所修的方法,于现处生活用不上的话,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对我们没帮助,那我们学这佛法就无作用了嘛!佛教是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他对任何的观察都很清楚,教化的很明白,他说朋友之间:
第一、应该要布施:
朋友之间经济许可者,应该要互相帮助。对于佛法,因缘成熟者应该热心的引导。就是说:朋友与朋友之间,我们修得比较好,过去的因种的比较好;这世又有努力的经营,所以获得较好的经济,身为朋友,我们有责任帮助经济较差的朋友,甚至不单是朋友而已,还应该帮助社会,做利益社会的工作等等,都是布施。布施应当出自内心,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行布施,重点是让你舍离你的贪。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经济交往,应该要能互相。除了经济交往之外,有二种布施:一种布施是金钱,一种布施是智慧。智慧是指他的经验。在佛教当中叫做出世的缘起教义佛法。等你的朋友因缘成熟,可以接受佛法时,那么我们应该热心引导他、教育他,让他能够接受。所以佛法说布施分二种,一种是财的布施,一种就是智慧、经验的布施。这是朋友与朋友之间,必须要做到的。
第二、佛陀说朋友之间一定要以爱语:
朋友之间,必须常以爱语来勉励和赞叹,也就是说:朋友与朋友之间要经常互相赞叹、互相勉励,只要是出自于你口中的赞叹跟勉励,对他的精进与毅力都会有所帮助的,而且你也不会损失什么。如同一部车,车子没油,需要油时,你将它加上油,这车子就有冲力。所以这赞叹与勉励是很重要的。何况说我们赞叹别人,勉励别人,也能令别人对你结个善因。隔壁邻居也好,社会人与人之间也好,不一定是朋友,只要我们时常的互相勉励和赞叹,那社会就不同了,就会往大家和乐、忍辱、慈悲去发展了。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一定要具足互相勉励和赞叹。
第三、力行:
朋友之间应该多为对方设想,在需要我们实际去行为时,假如做得到应该去行为,不管是出钱出力,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实际的行动去帮助他,不要光是说一大堆理论,在实际需要时,你又不去帮助他,佛陀说这是必须要去力行的,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只要我们做得到的,就应该去力行帮助别人。简单说,其实帮助别人也等于帮助自己,因为不管你用什么角度去帮忙别人,总是出自于你的内心做该做的事情。很多人做任何事都想得所谓的功德,其实,我觉得不要做事就想得功德。那是我们应该去做的,怎么说呢?社会生活是共居的生活,不是独居的生活。比如说:我们自己怎么做衣服,我们自己怎么去播种,我们自己怎么去种菜,我们自己要怎么去盖房子?这些都是社会大众的力量来护持,是由结合大众的力量来相依相存,在相依相存当中才能够发展,我们才能过着安稳自由的生活。假使社会没有很多人的奉献,很多人的牺牲,我们怎能得到安乐呢?既然是这样,我们就该说:社会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士农工商等等,任何人都有他的优点,也就因为有他们的优点,有他们的牺牲,有他们的付出,我们才有办法享受这世间的生活,否则怎么享受呢?比如说:没有人盖房子,那我们要去住哪里呢?虽然你有钱,但是没人盖房子,你也是没地方住啊!是不是呢?穿啦!吃啦!等等……。除了身体物质之外,也有人教他佛法,也有人教世间的经验给我们,我们才有经验。
不管是世间的生活经验,或是出世间断除烦恼的经验。这都有着相当的联系关系,因为这个原理,所以我们才能生存在这娑婆世界,我们才能感觉很温暖,否则我们自己一个人,不能学那么多东西,自己一个人也不能做那么多事。所以最好做老师的人专门研究教义,教给别人;政治者,专门研究政治,让社会政治能够安稳等等;事情都专心,专才能做到精,不专就无法精,不精就无法圆满,所以在这当中,一定要互相以实际来帮助和感恩、惜缘与惜福。
第四、同事:
有好的事业,有好的佛法,我们必须与朋友共享。假使觉得现在需要做事业,哪一样比较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勉励跟共同交换意见,在事业方面我们比较有经验,朋友没经验,我们将经验教给他。在佛法当中,先修的人,先深入了解的人,教未修的人,较了解的人教不了解的人,这样可以互相依存,彼此互相精进,朋友的责任应该要这样,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间不能自私,也不能说有好的东西不共享,好的是说:在事业方面的成就,物质的追求,包括内心的追求,身心的享受,这才能真正让朋友之间,互相共享物质与精神的满足。
第五、不出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