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6-觅渡:梁衡第一本自选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26-觅渡:梁衡第一本自选集-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81年10月)


《觅渡》 第二部分夏感

    夏感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984年6月)


《觅渡》 第二部分杏花村访酒

    杏花村访酒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的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但现在已荡然无存。可是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一般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柜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的恬静。原来我国的名酒有四个香型,即:浓、酱、清、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贵州的“茅台”,是清康熙年间,一个山西盐商传去的。陕西的“西凤”,是“山西客户迁入,始创西凤酒”。至今我国不少地方的酒名中,仍带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见其渊源。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这些原料及工艺看似很粗糙,甚至还有点不卫生之嫌。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是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双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一万三千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二至四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每参观至此,客人们都会问,那粗瓷大瓮难道不可以换成水泥池或搪瓷罐吗?那丑陋的大甑不可以换成工业蒸馏塔吗?换是可以的,也确曾换过,但是那汾酒也便不是汾酒了。这些粗则粗点、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得仔细。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全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    
    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也看过了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大院,取名曰“醉仙居”。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泥塑的黄牛从山脚处转来,牛背上牧童横笛,牛后山石上有碑,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陈列室,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留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的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1983年7月16日)


《觅渡》 第二部分古城平遥记(1)

    古城平遥记    
    听说山西平遥将被定为历史文化名城,我特意去采访。    
    平遥,北魏时即设县治,名曰平陶,后避魏太武帝拓跋焘讳,改为平遥,至今已一千四百多年。其为文化古城,理由有三:一是至今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墙;二是城内还有许多古香古色的店铺和一些古老的手工业工艺;三是近郊有一座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寺。在20世纪80年代的今天,还有这么一个古代细胞,确属不易。    
    先说那城,铁钉大门,锯形女墙,长长的护城河,一如我们从古画上看到的那样。县志载,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北伐狁,在这里驻兵,首筑此城。待做了县治后,历代又不断增修,现存城池是明洪武三年扩建后留下的,城墙高三丈二,宽一丈五,周长约十二里,还基本完好。这是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罕见的一例。城墙上共修有七十二个戍楼。我从那喧嚣的大都市走来,弃车登城,一下子就像回到了古代社会。戍楼上仿佛军旗猎猎,刁斗声声。极目城郊,平畴绿野,阡陌相连。俯视城内,高脊瓦房鳞次栉比,店铺纵横,摊贩沿街,似闻叫卖之声。闭锁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你沿城墙而行,就会发现这城严实得像一个铁桶。过去一般县城只有四门,而这平遥城却有六门。这是因为,当年这里商业已很发达,南来北往的商人,进城出城的农民,终日络绎不绝,因此东西城墙又各增开一门。当地人说这城是一只乌龟。你看,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门是四条腿。说也巧,南门外又恰有一条叫柳根河的擦城而过,从上往下看,这整座城确实像一个正在吸水的乌龟。奇怪的是,每座城门瓮城的内外门本应是垂直一线的,而惟东北一门却偏偏斜了。门外有条路,蜿蜒如蛇状。当地人说,路去十五里,近处有一寺,寺内有一塔,名麓台塔。那实则是一根木桩,龟的一条腿是系在这桩上的,所以这城门是斜的。不然这龟早就跑到河里去了。我们听着都笑了,倒也有点道理。    
    下得城墙,细游市井,更见古味。街极窄,仅容一马车,两旁一律为店铺。我随便走进一家布店,这里没有现代商店的玻璃柜台,全是红木柜面,已磨得油光。缘墙小格货架,室内光线稍欠亮些,却浮着一种异样的味道,正是“古香”。店铺外的每根椽头上,原本是一律雕有龙头的,“文化大革命”中大都作为“四旧”破除了,幸有少数还在,看那雕工是极精细的。县委的同志说,不久将全部修复。街上许多行业的店铺都以“古陶”命名,更见古色。


《觅渡》 第二部分古城平遥记(2)

    这些房子中还有一种可看的,就是“票号”旧址。票号便是今日的银行。据说中国最早的票号是发源于平遥和邻近的太古县,平遥人过去在外经商的极多,赚了钱,要往家里送,很不安全,还要雇保镖,于是便生出这票号,专管兑取银钱。我看了一处叫“日升昌”的票号旧址,五进深院层层有门,俨然金库重地。如今是县里一处机关在此办公,不久将腾出来,好专供人考查游览。    
    平遥还有两样够得上古的名产:一是牛肉。我在孩童时便知这是极稀有的珍肴,曾偶得试尝,几十年来常常回味。据说其牛在杀前先灌饱花椒水,牛肉先用当地产的一种硝盐生腌七天,然后再煮,并不加任何佐料。多少年来,人们用现代的手段分析,易地易法试制,终不得其味,因此至今还是一绝。另一种是漆器,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现在还可找到明代的原作。它一律选上好的椴木制成,猪血砖灰抹缝,再涂以中国老漆,共四遍。每遍涂后都要用细砂纸蘸水,细细打磨,最后一遍,则要用手掌蘸麻油用力推磨,所以叫“平遥推光漆”,制成后平光如镜。更绝的是,这种家具不避水火,一壶开水浇上去不起皮,火红的烟头放上不留痕。据说,某次国外捞得一古代沉船,船上其他物件早已被海水浸泡得面目全非,惟有一个小炕桌,拭去泥沙,光彩照人。翻过桌底,却有“平遥”二字。漆器设计师薛生金同志十六岁拜师学艺,现在已是这种绝技的专家,他领我看了漆器厂的产品陈列室。这里有桌、柜、几、凳、屏,凡生活中各式家具应有尽有。妙的是,这些家具虽千姿百态,却总不脱一种统一的韵味——“古色”。比如这电视柜,本是现代有了电视机之后才为它设计的,但它色调深沉,腿脚处又微现出弧度,再饰以云纹,谁说不古?更奇的是描金彩绘,有花、草、鸟、兽和全套古典小说人物。这画是一种特别的入漆颜料,既有油画的明暗调子,又有国画的精确线条,别是一种艺术。平遥推光漆已名扬海外,出口是不须检验的。    
    出城去,近郊还有宋、金、元、明、清古迹共七十六处,而以佛寺最多。我国历史上崇尚佛教的北魏政权曾在山西建都,留下了以云冈石窟为首的一大批佛教艺术。在平遥郊外也有一座名寺叫“双林”,建于北魏,重修于明,取释迦牟尼圆寂之地各有双木之意。寺内建筑倒也平平,却保存了大量极有艺术价值的悬塑、彩塑。整套的佛祖故事都是用泥塑出来,探出墙壁,悬在空中。所以有人说,连环画应是我国首创。被专家们评为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十八尊泥塑罗汉。这些佛国里的神,竟与地上的人是相通的。有一尊名哑罗汉,有口不能言,目眦裂,脸通红,一副急迫之状。其余的笑罗汉,面如春风;醉罗汉,两眼惺忪;病罗汉,形容枯槁。人创造了神,看来神还是脱不了人。宗教是内容,艺术是手段,那内容现在对多数人来讲,已晦涩难懂,而这手段自身倒让人探究无穷。这里中外游人日益增多,内有不少是专为艺术而来的。    
    晚上宿在县委招待所里,这招待所竟也是一件古董。当年大概是一家有钱人的深宅。正房一溜五孔大窑洞,窑上有楼。两侧厢也是五窑五房,成三合大院。东西北角有雕栏玉阶曲折上下。上面大约原是小姐的绣楼。据说这样的古宅在城中还所存甚多。晚饭后,我在院中散步,两旁中国式的高屋脊在苍茫暮色中庞然耸立,使我觉得正处在一座幽谷之中。这时明月东升,又将这一片古色罩上了一层朦胧。四周极静,远近隐隐传来三两声火车的笛鸣,叫人知道这不是魏晋。    
    (1984年6月)


《觅渡》 第二部分石河子秋色

    石河子秋色    
    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二十三摄氏度。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绒绒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