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世富贵-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上怎么想?”

    “官家仁厚,认为都是道听途说,还是相信党项会忠心为大宋蕃屏。”

    徐平沉默了一会,对石全彬道:“元昊必反,这一点无须置疑,朝里必须要预作准备。只是不知李世叔到那里出使,会不会遇到什么麻烦。”

    见石全彬似信不信,徐平也没有再多说。此时的党项还是大宋蕃臣,姓着赵宋皇室的姓,那个改变大宋命运的人现在还叫赵元昊,只是不知哪一天他会掀起滔天巨浪。

    刚刚平了一个交趾,党项就迫不及待地冲到前面来,自己在这个世界还真是够赶,什么时候才能迎来太平日子呢?
………………………………

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细行(上)

    得了圣旨,徐平在道州再没耽搁,与石全彬一路北上。任守忠紧紧跟着两人,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紧张兮兮地等待着回京之后自己命运的裁决。

    路上徐平特意绕到鼎州去,与在那里任知州的曹克明见了一面。听徐平说起这两年与交趾的战事,曹克明不禁唏嘘,对自己没有参与其中深为遗憾。

    鼎州治武陵县,就是后世的常德。此时却不是后世的景象,蛮荒遍地,旁边的武陵蛮势力强大,时常出山生事,曹克明在这里也不得清闲,却没什么战功立下。想起要是自己还在邕州,平广源州、破升龙府这些功劳必然落不到别人头上,不由郁闷。

    曹克明的这一任知州也已任满,他是行军惯了的,也不想回京城享福,托徐平若是有机会,还给他找个职务回岭南去立些功劳,怎么也要搏个正任刺史以上的美官才肯罢休。

    曹克明一走,徐平就在邕州大刀阔斧地括丁开地,虽然太后在时得罪了些人,但也实打实地立了下了功劳,总觉得欠了曹克明点什么。听他有这个心思,便满口答应下来,邕州那里拓地数百里,正需要熟悉事务的大臣去主持。此次回京,不说日后的官职安排,最少在朝廷对日后的邕州发展规划里自己还是说得上话的。

    别了曹克明,再无杂事,沿途北上,到了七月中,终于到了南北的交界点襄州。

    所谓南船北马,交汇点便在襄州,向来为中原以南的重镇。这里地方富庶,人口众多,地当要冲,向为朝廷大郡。

    此时徐平已经得到消息,皇上亲政后枢密院被大换血,其中枢密副使夏竦便被贬知襄州。不过他没有到任,在路上就改为了知颖州。夏竦改任,贬官的枢密使张耆又改任襄州知州。这个时候他正在京里到处托人想办法,还想赖在京里,也不知最后会不会赴任。

    襄州知州王琪任期已满,被这么两个人物拖着不得离去。实在苦不堪言。官员磨勘年限是按实到任的日子算,王琪此时不过是太常博士,比不得不用磨勘的张耆和夏竦,一天一日都是自己升迁的资本,结果就在这里生耗。

    到了驿馆。徐平和石全彬安排下,便让高大全带了自己的名刺去拜访王琪,约好第二天与石全彬一起去襄州官衙拜访。

    此时徐平官职早已远超王琪之上,他哪里敢安坐在官衙里等着两人前来?让高大全回话,自己第二天到驿馆来见徐平,就不用劳动徐平和石全彬了。

    这些官场礼节,徐平也已经习惯,只是让高大全和孙七郎提前准备一下,不要失了礼数。地方官的迎来送往也有常规,酒筵接风自是不在话下。最重要的还是送川资。像徐平这种,摆明了回京要重用的,地方官都要着意巴结,格外多给些旅费,以示心意。虽说钱都是来自公使库,是官家的钱,但襄州这种地方,迎来送往太多,只怕也是不堪重负。

    说起来也是寒酸,赴任或是返京路上收到的赠礼竟然是这个年代官员的一大进项。一般都是按照路程远近,地方富庶程度,各有常例。当然官员是被贬,还是升迁。也有重大影响。像徐平从邕州到道州,虽然各地长官都算熟识,路程也远,却没收到多少钱。而一离了道州,成了当红的新贵,收到的钱一下就多了起来。这些私房钱都是秀秀收着。本来收的时候都是各州银铤,半路上就沉重不堪,秀秀竟然拿不动了,不得不到金银铺里换成了金锭。看样子等到京城,这笔收入就能赶上徐平这几年攒的官俸了。

    到了晚上,也无心吃饭,徐平便与石全彬两人,带着高大全和孙七郎出了驿馆,到襄州市集上寻个干净酒楼喝两杯淡酒。

    到了汉水江边,看了一会江景,见旁边一处酒楼地方不小,收拾得也整洁,便一起上了楼。到了二楼临江的阁子坐下,孙七郎便安排菜蔬。

    石全彬对孙七郎道:“过了襄州,就地属中原,没什么鱼吃。七郎,你着店家捡好鱼做个鱼汤上来,解解馋口。”

    孙七郎答应着去了。

    不一会小厮端了酒菜上来,几样时鲜果蔬,无非鲜菱脆藕,配着一大碗鲜鱼汤。

    徐平与石全彬相敬一杯,便取了一壶酒给一边站着伺候的高大全和孙七郎。

    高大全喝了一口,便皱起了眉头。

    徐平笑着问道:“怎么,觉得这里的酒水太淡?”

    高大全道:“这酒淡得跟水一样,满桌也都是素菜,七郎这是要当和尚吗?”

    孙七郎看一眼高大全,没奈何道:“店里只有羊羹几样荤菜,等的时间太久,官人又吩咐要早早吃了回去,可不只有这些?”

    徐平见高大全的样子也吃不下这些清淡东西,便对他们道:“襄州漆器天下闻名,你们两个要是觉得不合胃口,去楼下热闹处,选精美的漆器买几样,我们带回家去。过了襄州,没几日就到京城,礼物要准备一下。自己估摸着时间,一个时辰后回酒楼来。”

    两人听了,满心欢喜,一起告辞高高兴兴地出了酒楼。心里知道是徐平让自己找个地方吃点实惠的东西,径直奔着热闹的地方去了。

    此时的大酒楼里,炒菜还不普遍,其实吃不上什么东西,喝酒就是真喝酒。佐酒的一向以蔬菜水果为主,至于荤菜,大多极费时间,做羹做汤,心急吃不来。

    就是鱼虾,按此时习惯也是属于素菜,是归于蔬菜里面而不是归于肉食。一边吃素的人吃鱼吃虾,一边热衷于放生放水族,徐平也搞不懂这个年月的人是怎么想的。

    见两人出去,徐平对着窗外深吸了一口气,对石全彬道:“离家近了,就连气息也是不同,从底子里透着清爽!”

    经徐平大力招揽人口,邕州说是没有瘴气了,那也得看跟哪里比。跟周围的州郡比邕州自然是消灭了瘴疠的地区,但跟中原比,那里闷热的天气还是让不舒服。

    说说谈谈,徐平与石全彬喝光了一壶水酒,又吃了几个新产的橙子清口,高大全和孙七郎才回到酒楼来。

    两人也不知在哪里喝的,满面红光,杂七杂八地各拿着一堆漆器,对徐平道:“官人,这里的漆器不愧为贡物,精美为天下之冠,你看这些怎么样?”

    徐平看了看,点头道:“不错。回去就说是你们两个选的,也显得会办事。”

    高大全倒没什么,孙七郎就嘻嘻地笑。当年他就是受不了林素娘的管束,迫不及待地跟着徐平到邕州去。现在又转了回来,还是得想办法讨林素娘欢心。徐平加官进爵,就是回了京家里的事务也无暇操心,还得是林素娘管着。高大全就没这顾虑,他是有功劳在身的,回家之后徐平肯定会想办法给他补官。
………………………………

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细行(中)

    

    孙七郎去会了账,几人离了酒楼,沿着江边向驿馆走去。 。。

    此时华灯初上,江边到处都是人在乘凉,各色小贩穿插其中,热闹非常。

    徐平看着这熟悉的景色心生感慨,久别的中原,自己终于回来了。

    要说是京城好还是邕州好,徐平也没有答案,但他从来到这个世界,便是在开封附近长大,有一份别样的感情,那里好像就是自己的家乡一样。

    而全天下,还有比家乡更好的地方吗?

    天上有月亮又圆又亮,高高地挂在头顶上,洒下银辉一样的光芒。月光下热闹处人们拖家带口,享受着这安宁的生活,僻静处不知是哪家儿女,相依相偎,窃窃私语。

    好久没见过这种场景了,徐平的心一下子就飞到了开封城里。

    不知不觉到了驿馆门口,高大全突然道:“咦,那里怎么有个人转来转去?”

    众人一起看去,借着月光,只见驿馆门口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衫,推磨一样在门口绕来绕去。手里不知拿着什么东西,口中自言自语。

    大家好奇,一起走上前去。高大全怕出意外,把手里的漆器交给孙七郎,自己走在前面,绷紧了神经。

    到门口不远,守门的驿卒看见,远远见礼,高声道:“徐官人,这位官人说是要来拜见您,一直等到现在。”

    徐平应了一声,心中好奇,自己在襄州并没有什么相熟的人啊。

    那中年人听见驿卒的话,大喜望外,急步走了过来,被高大全拦住:“官人高姓?找我家官人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中年人急忙拽了拽衣服,吸口气整好仪态,对高大全道:“在下胡全民,父亲秘监致仕姓胡讳旦,奉父命。向徐官人投帖致意。”

    徐平出了口气,却是忘了,这里还住了胡旦这位已经被时光遗忘的状元郎。他被贬为襄州通判的时候,为父母服丧,丧除不久即双目失明,就此以秘省少监致仕,后来升为秘监致仕。此后一直定居襄州。算算已经有不少年月了。

    高大全见徐平点头,便接了胡全民的名帖。过来交给徐平。

    这名帖纸质粗劣,但却厚厚一大叠,徐平打开来,借着月光大致看得清楚。只见名帖里不但列了胡旦曾任过的高官,特别把“知制诰”用大字写了出来,还列了胡旦中状元的年月,连当时的试题都列了出来。更过份的是,里面竟然列了胡旦得意的几部大部头的作,如《汉春秋》。连当时皇上的评论都列在里面。

    这哪里是拜人的名帖,分明就是生平简历吗!

    同样是秘监致仕,丁谓的名帖就简简单单,但谁见了他都得喊一声相公。这位前胡状元则是恨不得把生平得意事尽列其中,但再恭维也不过称他一声“胡大监”。这就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气度了,丁谓的秘监是一贬再贬,胡旦的秘监则是致仕后升上来的。

    看了名帖。徐平心里叹了口气。

    在前世,徐平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古代一位生,到外地游学,得到一位县令款待,便做诗一首,其中一句为:“挑尽寒冬梦不成”。这诗被县令的儿子看到。笑话生为“渴睡汗”。不久生高中状元,给县令的儿子去一封信,“渴睡汗做状元啦!”县令儿子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君一筹”。第二年果然高中状元。

    故事当然荒诞不经,在后世越传越离奇,但确有所指。故事中的生就是吕蒙正,县令的儿子就是胡旦。两人或许没有这种传奇故事。但这故事却生动地说明了两人的关系。

    吕蒙正是太平兴国二年状元,正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取士大举扩招的第一届,但太宗由于急需新进文官为自己效力,还是意犹未足,以恐野有遗贤为名,命在太平兴国二年未及第的举子在太平兴国三年再考一次。胡旦正是太平兴国三年的状元,所以故事里说的是第二人及第,虽然也中了状元,却是吕蒙正之下的复考状元。

    胡旦本人并没有参加太平兴国二年的科举,但由于他那一届就是上届落第举子的复考,名声自然在吕蒙正之下。已经搞不清是不是由于这事的刺激,再加上与吕蒙正从性格到政治观念都截然不同,胡旦一辈子都瞧不起吕蒙正。

    胡旦才气过人,热心功名,锐意进取,但偏偏行事粗疏,做事不细。他的文章文辞华美,为两制自然是游刃有余,但当政能力却让人摇头。在中央没有政绩,在地方上一样没有政绩,升迁几乎全靠一枝笔杆子。偏偏胡旦不觉得自己不行,自认宰相之才,只是时运未济,一心钻营,宋朝党争酷烈就起自胡旦的同年结党。在京城中,胡旦一党经常晚上在赵昌言家中谋划,京城百姓称其党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从此为后世留下了三更半夜这个成语。

    结党钻营失败,被贬出朝堂,后来胡旦还是不吸取教训,再投靠王继恩,甚至卷入了废立太子之争,结果又投机失败,从此失去升迁的机会。

    胡旦未参加科举前,曾有名言:“应举不作状元,仕宦不作宰相,乃虚生也。”

    结果到了最后,他官最大就做到知制诰,离着宰相还有一千里远。而他一直瞧不起的吕蒙正,不但自己做到了宰相,就连侄子吕夷简都做到首相了,他还窝在襄州,除周围的邻居,世人几乎已经把他遗忘。

    感慨半天,徐平收起名刺,对旁边眼巴巴等着的胡全民道:“多蒙胡大监看得起在下,明天得闲必登门拜访。”

    胡全民听了,满面喜气:“既是如此,我便回禀家父,明天在家坐等官人。”

    徐平看着胡安民回了话,欢天喜地地离去,不由摇了摇头。自己到道州,丁谓一得了消息便巴巴地赶到驿馆拜访自己,这位胡大监架子却比丁谓大得多,还要自己登门。(。)

    hp:。。bkhlnex。hl

    
………………………………

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细行(下)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头皮,徐平觉得有些头晕,有些忍受不了这天气。岭南比襄州更要炎热,但在徐平的印象里,太阳却没有如此毒辣。

    不远处一大一小两个和尚正沿街化缘,徐平看了又看。那两个光头明晃晃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在太阳底下坚持住的,徐平总觉得一不小心就会被太阳暴晒得裂开来。

    知州王琪骑马在徐平身边跟着默默赶路,一样汗流浃背。他听了徐平到达的消息,一大清早就巴巴地赶到了驿站拜访,两人谈话完毕听徐平说起要来拜访胡旦,既然赶上了就不好不跟着来,心里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