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医学三字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92-医学三字经-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x点滴无 名癃闭x 小便点滴不通,与五淋之短缩不同。 
x气道调 江河决x 前汤加化气之药,或吞滋肾丸多效。《孟子》云∶若决江河,沛然莫 
之能御也。引来喻小便之多也。 
x上窍通 下窍泄x 如滴水之器,闭其上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闭,而水自通 
。宜服补中益气汤,再服以手探吐。 
x外窍开 水源凿x 又法∶启其外窍,即以开其内窍。麻黄力猛,能通阳气于至阴之地下 
;肺气主皮毛,配杏仁以降气下达州都,导水必自高原之义也,以前饮加此二味甚效。夏月 
不敢用麻黄,以苏叶、防风,杏仁等分水煎服,温覆微汗,水即利矣。虚人以人参、麻黄各 
一两水煎服,神效。 
x分利多 医便错x 愈利愈闭矣。 
x浊又殊 窍道别x 淋出溺窍,浊出精窍。 
x前饮投 精愈涸x 水愈利而肾愈虚矣。 
x肾套谈 理脾恪x 治浊只用肾家套药,不效。盖以脾主土,土病湿热下注,则小水混浊 
。湿胜于热则为白浊,热胜于湿则为赤浊,湿热去则浊者清矣。 
x厘清饮 佐黄柏x 萆 厘清饮加苍术、白术,再加黄柏苦以燥湿,寒以除热。 
x心肾方 随补缀x 六八味汤丸加龙、牡,肾药也。四君子汤加远志,心药也。心肾之 
药与前饮间服。 
x若遗精 另有设x 与浊病又殊。 
x有梦遗 龙胆折x 有梦而遗,相火旺也。余每以龙胆泻肝汤送下五倍子丸二钱,多效。 
张石顽云∶肝热则火淫于内,魂不内守,故多淫梦失精。又云∶多是阴虚阳扰,其作必在黎 
明阳气发动之时,可以悟矣。妙香散甚佳。 
x无梦遗 十全设x 无梦而遗,是气虚不能摄精,宜十全大补汤,加龙骨、牡蛎、莲须、 
五味子、黄柏,为丸常服。 
x坎离交 亦不切x 时医遇此症,便云心肾不交,用茯神、远志、莲子、枣仁之类,未中 
病情,皆不切之套方也。 

卷之二
疝气第十九
属性:x疝任病 归厥阴x 经云∶任脉为病,外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丹溪专治厥阴者,以肝 
主筋,又主痛也。 
x寒筋水 气血寻x 寒疝、水疝、筋疝、气疝、血疝。 
x狐出入 顽麻x 狐疝∶卧则入腹,立则出腹。 疝∶大如升斗,顽麻不痛。 
x 治气 景岳箴x 景岳云∶疝而曰气者,病在气也。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 
气,逆有逆气,俱当兼用气药也。 
x五苓散 加减斟x 《别录》以此方加川楝子、木通、橘核、木香,通治诸疝。 
x茴香料 着医林x 三层茴香丸治久疝,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 
x痛不已 须洗淋x 阴肿核中痛,《千金翼》用雄黄一两、矾石二两、甘草一尺,水一斗 
,煮二升洗之,如神。 

卷之二
痰饮第二十
属性:x痰饮源 水气作x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成饮。然水归于肾 
,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脾肾为主。 
x燥湿分 治痰略x 方书支离不可听。只以燥湿为辨,燥痰宜润肺,湿痰宜温脾,握要之 
法也。宜参之虚痨、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症,宜滚痰丸之类。 
x四饮名 宜斟酌x 《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注∶ 
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 
偏而不中正也。 
x参五脏 细量度x 四饮犹未尽饮邪之为病也,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言脏不及 
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 
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x补和攻 视强弱x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x十六方 各凿凿x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浓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 
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x温药和 博返约x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 
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 
以化气不可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可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 
、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 
防己汤之参、桂,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温和之意。至于攻下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 
不可离温药之旨也。 
x阴霾除 阳光灼x 饮为阴邪,必使离照当空,而群阴方能退散。余每用参苓术附加生姜 
汁之类取效。 
x滋润流 时医错x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 
莫救矣,即肾气丸亦宜慎用。 
x真武汤 水归壑x 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导之,白术之燥以制之,生姜之辛以行之,白芍之 
苦以泄之,得附子本经之药,领之以归其壑。 
x白散方 窥秘钥x 《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详。见于《医门法律·中风门》 

卷之二
消渴第二十一
属性:x消渴症 津液干x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饥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 
汤。饮一溲一小便如膏为下消,治以肾气丸。其实皆津液干之病也,赵养葵变其法。 
x七味饮 一服安x 赵养葵云∶治消症无分上、中、下,但见大渴、大燥,须六味丸料一 
斤、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气汤皆非所治也。 
x金匮法 别三般x 能食而渴者,重在二阳论治。以手太阳主津液,足太阳主血也。饮一 
溲一者,重在少阴论治。以肾气虚不能收摄,则水直下趋,肾气虚不能蒸动,则水不能上济 
也。不能食而气冲者,重在厥阴论治。以一身中唯肝火最横,燔灼无忌,耗伤津液,而为消 
渴也。《金匮》论消渴,开口即揭此旨,以补《内经》之未及,不必疑其错简也。 
x二阳病 治多端x 劳伤荣卫,渐郁而为热者,炙甘草汤可用,喻嘉言清燥汤即此汤变甘 
温为甘寒之用也。热气蒸胸者,人参白虎汤可用,《金匮》麦门冬汤即此汤变甘寒而为甘平 
之用也。消谷大坚者,麻仁丸加甘草、人参、当归可用,妙在滋液之中攻其坚也。盖坚则不 
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消症属火,内郁之火本足以消水,所饮之水本足以 
济渴。只缘胃中坚燥,全不受水之浸润,转从火热之势,急走膀胱,故小便愈数而愈坚,愈 
坚而愈消矣。此论本喻嘉言,最精。 
x少阴病 肾气寒x 饮水多小便少名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坚名食消、亦名中消,上中二消 
属热。唯下消症饮一溲一,中无火化,可知肾气之寒也,故用肾气丸。 
x厥阴症 乌梅丸x 方中甘、辛、苦、酸并用。甘以缓之,所以遂肝之志也。辛以散之, 
所以悦肝之神也。苦以降之,则逆上之火顺而下行矣。酸以收之,以还其曲直作酸之本性, 
则率性而行所无事矣。故此丸为厥阴症之总剂。治此症除此丸外,皆不用苦药,恐苦从火化也。 
x变通妙 燥热餐x 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润 
治之,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试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燥脾 
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余每用理中丸汤倍白术加栝蒌根,神效。 

卷之二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属性:x伤寒病 极变迁x 太阳主一身之表,司寒水之经。凡病自外来者,皆谓伤寒,非寒热之 
变也。变迁者,或三阳、或三阴、或寒化、或热化,及转属、合并之异。 
x六经法 有真传x 太阳寒水,其经主表,编中备发汗诸法。阳明燥金,其经主里,编中 
备攻里诸法。少阳相火,其经居表里之界,所谓阳枢也,编中备和解诸法。太阴湿土,纯阴 
而主寒,编中备温补诸法。少阴君火,标本寒热不同,所谓阴枢也,编中寒热二法并立。厥 
阴风木,木中有火而主热,编中备清火诸法。虽太阳亦有里症,阳明亦有表症,太阴亦有热 
症,厥阴亦有寒症,而提纲却不在此也。 
x头项病 太阳编x 三阳俱主表,而太阳为表中之表也。论以头痛、项强、发热、恶寒为 
提纲,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 
x胃家实 阳明编x 阳明为表中之里,主里实症,宜三承气汤。论以胃家实为提纲。又鼻 
干、目痛、不眠为经病。若恶寒、头痛,为未离太阳。审其有汗、无汗,用桂枝、麻黄法。 
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自汗、口渴,为已离太阳,宜白虎汤。仲景提纲不以此者,凡解 
表诸法求之太阳,攻里诸法求之阳明,立法之严也。 
x眩苦呕 少阳编x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界,谓之阳枢,寒热相杂。若寒热往来于外,为胸 
胁满烦,宜大小柴胡汤。若寒热互搏于中,呕吐腹痛,宜黄连汤。痞满呕逆,宜半夏泻心汤 
。拒格食不入,宜干姜黄连人参汤。若邪全入于胆府,下攻于脾为自利,宜黄芩汤。上逆于 
胃,利又兼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x吐利痛 太阴编x 太阴湿土,为纯阴之脏,从寒化者多,从热化者少,此经主寒症而言 
,宜理中汤、四逆汤为主,第原本为王叔和所乱耳。论以腹中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 
温、腹时痛为提纲。 
x但欲寐 少阴编x 少阴居太阴厥阴之界,谓之阴枢,有寒有热。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 
提纲。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及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热用猪苓汤、黄连鸡 
子黄汤及大承气汤诸法。 
x吐蛔渴 厥阴编x 厥阴,阴之尽也。阴尽阳生,且属风木,木中有火,主热症而言。论 
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乌梅丸主之。自 
利下重饮水者,白头翁汤主之。凡一切宜发表法,备之太阳。一切宜攻里法,备之阳明。一 
切宜和解法,备之少阳。一切宜温补法,备之太阴。一切宜寒凉法,备之厥阴。一切寒热兼 
用法,备之少阴。此仲景《伤寒论》之六经与《内经·热病论》之六经不同也。 
x长沙论 叹高坚x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x存津液 是真诠x (存津液是全书宗旨,善读书者,读于无字处)如桂枝汤甘温以解肌养 
液也;即麻黄汤直入皮毛,不加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从外治外,不伤营气,亦养液也;承 
气汤急下之,不使邪火灼阴,亦养液也;即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附子以固少阴之根,令津液内 
守,不随汗涣,亦养液也;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易细辛,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而为 
汗,毫不伤阴,更养液也。推之理中汤、五苓散,必啜粥饮。小柴胡汤、吴茱萸汤皆用人参 
,何一而非养液之法乎? 
x汗吐下 温清悬x 在表宜汗,在胸膈宜吐,在里宜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 
x补贵当 方而圆x 虚则补之。合上为六法。曰方而圆者,言一部《伤寒论》全是活法。 
x规矩废 甚于今x 自王叔和而后,注家多误。然亦是非参半,今则不知《伤寒论》为何 
物,规矩尽废矣。 
x二陈尚 九味寻x 人皆曰二陈汤为发汗平稳之剂,而不知茯苓之渗,半夏之涩,皆能留 
邪生热,变成谵语、不便等症。人皆曰九味羌活汤视麻桂二汤较妥,而不知太阳病重,须防 
侵入少阴。此方中有芩、地之苦寒,服之不汗,恐苦寒陷入少阴,变成脉沉细但欲寐之症; 
服之得汗,恐苦寒戕伐肾阳,阳虚不能内固,变成遂漏不止之症。时医喜用此方,其亦知此 
方之流弊,害人匪浅也。 
x香苏外 平胃临x 香苏饮力量太薄,不能驱邪尽出,恐余邪之传变多端。平胃散为燥湿 
消导之剂,仲景从无燥药发汗之法。且外邪未去,更无先攻其内法。 
x汗源涸 耗真阴x 阴者,阳之家也。桂枝汤之芍药及啜粥,俱是滋阴以救汗源。麻黄汤 
之用甘草与不啜粥,亦是保阴以救汗源。景岳误认其旨,每用归、地,贻害不少。 
x邪传变 病日深x 治之得法,无不即愈。若逆症、坏症、过经不愈之症,皆误治所致也。 
x目击者 实痛心x 人之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今行道人先学利口,以此药杀人,即 
以此药得名,是可慨也。 
x医医法 脑后针x 闻前辈云,医人先当医医。以一医而治千万人,不过千万人计耳。救 
一医便救千万人,救千万医便救天下后世无量恒河沙数人耳。余所以于医者脑后,痛下一针。 
x若瘟疫 治相侔x 四时不正之气,及方土异气,病患秽气,感而成病,则为瘟疫。虽有 
从经络入、从口鼻入之分,而见证亦以六经为据,与伤寒同。 
x通圣散 两解求x 仲师于太阳条,独挈出发热不恶寒而渴为温病,是遵《内经》人伤于 
寒,则为热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之三说也。初时用 
麻杏甘石汤,在经用白虎加人参汤,入里用承气汤及阳明之茵陈蒿汤,少阴之黄连阿胶汤、 
猪苓汤,厥阴之白头翁汤等,皆其要药,究与瘟疫之病不同也。瘟疫之病,皆新感乖戾之气 
而发,初起若兼恶寒者,邪从经络入,用人参败毒散为匡正托邪法。初起若兼胸满口吐黄涎 
者,邪从口鼻入,用藿香正气散为辛香解秽法。唯防风通圣散面面周到,即初起未必内实, 
而方中之硝黄,别有妙用,从无陷邪之害。若读仲师书死于句下者,闻之无不咋舌,而不知其有利无弊也。 
x六法备 汗为尤x 汗、吐、下、温、清、补,为治伤寒之六法。六法中唯取汗为要,以 
瘟疫得汗则生,不得汗则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