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医学三字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92-医学三字经-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x肺如钟 撞则鸣x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 
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 
,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x风寒入 外撞鸣x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 
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也。 
x痨损积 内撞鸣x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x谁治外 六安行x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平稳。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如 
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以致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 
,宜萎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 
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 
,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 
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 
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x谁治内 虚痨程x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x挟水气 小龙平x 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 
。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 
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x兼郁火 小柴清x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x姜细味 一齐烹x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 
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 
此三味,学人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x长沙法 细而精x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卷之一
疟疾第五
属性:x疟为病 属少阳x 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 
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x寒与热 若回翔x 寒热必应期而至。 
x日一发 亦无伤x 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x三日作 势猖狂x 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留连难愈。 
x治之法 小柴方x 以小柴胡汤为主。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x热偏盛 加清凉x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x寒偏重 加桂姜x 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x邪气盛 去参良x 身热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一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取微汗。 
x常山入 力倍强x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俗云邪未净不可用常山以截之。不知 
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x大虚者 独参汤x 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贫者, 
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x单寒牝 理中匡x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x单热瘅 白虎详x 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 
加桂枝治之。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x法外法 辨微茫x 以上皆前医之成法。更法外有法,不可不辨而治之。 
x消阴翳 制阳光x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x太仆注 慎勿忘x 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 
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卷之一
痢症第六
属性:x湿热伤 赤白痢x 王损庵论痢,专主湿热。其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 
,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x热胜湿 赤痢渍x 胃为多气多血之海。热,阳邪也。热胜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 
x湿胜热 白痢坠x 湿,阴邪也。湿胜于热,则伤胃之气分而为白痢。赤白相半,则为气血两伤。 
x调行箴 须切记x 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此四句为治初痢之格言,须切记之。 
x芍药汤 热盛饵x 芍药汤调气行血,虽为初痢之总方,究竟宜于热症。 
x平胃加 寒湿试x 寒湿泻痢初起者,以平胃散,加干姜、泽泻、猪苓、木香治之。久而 
不愈,送下香连丸。 
x热不休 死不治x 方书云∶痢症发热,不休者,不治。 
x痢门方 皆所忌x 凡痢症初起即发热,非肌表有邪,即经络不和,温散而调营卫,外邪 
一解,痢亦松去。若概以为热,开手即用痢门套方,多有陷入变剧者。 
x桂葛投 鼓邪出x 时医有发汗之戒,以其无外证而妄汗之也。若头痛、发热、恶寒,有 
汗宜用桂枝汤法,无汗宜用葛根汤法,鼓邪外出,然后治其痢。 
x外疏通 内畅遂x 此二句是解所以发汗之故也。张飞畴云∶当归四逆汤治痢极效。若发 
热而呕者,小柴胡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口渴下重者,白头翁汤如神。 
x嘉言书 独得秘x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议论甚见透彻。 
x寓意存 补金匮x 喻嘉言《寓意草》中,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人参败毒散等案,却能补 
《金匮》所未及。 

卷之一
心腹痛胸痹第七
属性:x心胃疼 有九种x 真心痛不治。今所云心痛者,皆心胞络及胃脘痛也。共有九种,宜细辨之。 
x辨虚实 明轻重x 虚者喜按,得食则止,脉无力。实者拒按,得食愈痛,脉有力。二症各有轻重。 
x痛不通 气血壅x 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 
x通不痛 调和奉x 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高士宗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 
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 
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x一虫痛 乌梅丸x 虫痛,时痛时止,唇舌上有白花点,得食愈痛。虫为厥阴风木之化,宜乌梅丸。 
x二注痛 苏合研x 入山林古庙及见非常之物,脉乍大乍小,两手若出两人,宜苏合丸,研而灌之。 
x三气痛 香苏专x 因大怒及七情之气作痛,宜香苏饮,加元胡索二钱,七气汤亦妙。又 
方,用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水煎服。 
x四血痛 失笑先x 瘀血作痛,痛如刀割,或有积块,脉涩,大便黑,宜桃仁承气汤、失笑散。 
x五悸痛 妙香诠x 悸痛,即虚痛也。痛有作止,喜按,得食稍止,脉虚弱,宜妙香散或 
理中汤,加肉桂、木香主之。 
x六食痛 平胃煎x 食积而痛,嗳腐吞酸,其痛有一条扛起者,宜平胃散,加山楂、谷芽 
主之,伤酒,再加葛根三钱、砂仁一钱。然新伤吐之、久伤下之为正法。 
x七饮痛 二陈咽x 停饮作痛,时吐清水,或胁下有水声,宜二陈汤,加白术、泽泻主之 
。甚者,十枣汤之类,亦可暂服。 
x八冷痛 理中全x 冷痛∶身凉、脉细、口中和,宜理中汤,加附子、肉桂主之。兼呕者 
,吴茱萸汤主之。 
x九热痛 金铃痊x 热痛∶身热、脉数、口中热,宜金铃子、元胡索各二两,研末,黄酒 
送下二钱。名金铃子散,甚效。如热甚者,用黄连、栀子之类,入生姜汁治之。 
x腹中痛 照诸篇x 脐上属太阴,中脐属少阴,脐下属厥阴,两胁属少阳、厥阴之交界地 
面,宜分治之。然其大意,与上相同。 
x金匮法 可回天x 《金匮要略》中诸议论,皆死症求生之法。 
x诸方论 要拳拳x 《中庸》云∶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腹满痛而下利者,虚 
也。吐泻而痛,太阴证也,宜理中汤;雷鸣、切痛、呕吐者,寒气也,宜附子粳米汤。此以 
下利而知其虚也。胸满痛而大便闭者,实也。闭痛而不发热者,宜浓朴三物汤专攻其里;闭 
痛而兼发热者,宜浓朴七物汤兼通表里;闭痛、发热、痛连胁下、脉紧弦者,宜大黄附子汤 
温下并行,此以便闭而知其实也。若绕脐疼痛,名寒疝,乌头煎之峻,不敢遽用,而当归 
生姜羊肉汤之妙,更不可不讲也。 
x又胸痹 非偶然x 胸膺之上,人身之太空也。宗气积于此,非偶然也。 
x薤白酒 妙转旋x 栝蒌薤白白酒汤或加半夏或加枳实、薤白桂枝汤之类,皆转旋妙用。 
x虚寒者 建中填x 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寒气上冲,有头足,不可触近,宜大建中 
汤主之。上中二焦,为寒邪所痹,故以参姜启上焦之阳,合饴糖以创建中气,而又加椒性之 
下行,降逆上之气,复下焦之阳,为补药主方。 

卷之一
隔食反胃第八
属性:x隔食病 津液干x 方书名膈者,以病在膈上是也。又名隔者,以食物不下而阻隔也。津 
液干枯为隔食病源。 
x胃脘闭 谷食难x 胃脘干枯闭小,水饮可行,食物难下。 
x时贤法 左归餐x 赵养葵用大剂六味汤主之。高鼓峰仿赵养葵之法以六味加生地、当归 
主之。杨乘六用左归饮去茯苓,加当归、生地。以左归饮中有甘草引入阳明,开展胃阴。去 
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专顾阳明之速效也。 
x胃阴展 贲门宽x 如膏如脂,叠积胃底,即胃阴也。久隔之人,则胃阴亡矣。高鼓峰 
云∶治隔一阳明尽之,阳明者胃也。但使胃阴充拓,在上之贲门宽展,则食物入;在下之幽 
门、阑门滋润,则二便不闭,而隔症愈矣。 
x启膈饮 理一般x 启膈饮亦是和胃养阴之意。但此方泄肺气之郁,彼方救肾水之枯,一 
阴一阳,宜择用之。 
x推至理 冲脉干x 张石顽云∶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 
x大半夏 加蜜安x 冲脉不治,取之阳明。仲景以半夏降冲脉之逆,即以白蜜润阳明之燥 
,加人参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澜水以降逆上之水液。古圣之经方,惟仲景知用之。 
x金匮秘 仔细看x 《金匮》明明用半夏,后人诸书,皆以半夏为戒。毁圣之说,倡自何人?君子恶之! 
x若反胃 实可叹x 食得入而良久反出,名为反胃。 
x朝暮吐 分别看x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与隔食症宜分别而药之。 
x乏火化 属虚寒x 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症属中焦 
、下焦火衰无疑。 
x吴萸饮 独附丸x 妙在吴萸镇厥阴逆气,配入甘温,令震坤合德,土木不害。生附子以 
百沸汤俟温,浸去盐,日换汤三次。三日外去皮,放地上,四面以砖围,外以炭火烧一时, 
则附子尽裂,乘热投以姜汁,又如法制之。大抵一斤附子配一斤姜汁,以姜汁干为度,研末 
蜜丸。以粟米稀粥,送下二钱。 
x六君类 俱神丹x 六君子汤加姜附及附子理中汤之类。 

卷之一
气喘第九
属性:x喘促症 治分门x 气急而上奔,宜分别而治之。 
x卤莽辈 只贞元x 贞元饮是治血虚而气无所附,以此饮济之、缓之。方中熟地、当归之 
润,所以济之。甘草之甘,所以缓之。常服调养之剂,非急救之剂也。今医遇元气欲脱上奔 
之症,每用此饮,以速其危,良可浩叹! 
x阴霾盛 龙雷奔x 喘症多属饮病。饮为阴邪,非离照当空,群阴焉能退避。若地黄之类 
,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而龙雷之火,愈因以奔腾矣。 
x实喘者 痰饮援x 喘症之实者,风寒不解,有痰饮而为之援,则咳嗽甚而喘症作矣。 
x葶苈饮 十枣汤x 肺气实而气路闭塞为喘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咳嗽气喘,心下 
停饮,两胁满痛者,以十枣汤主之。 
x青龙辈 撤其藩x 此方解表,兼能利水,治内外合邪,以两撤之。 
x虚喘者 补而温x 虚喘气促,不能接续,脉虚细无力,温补二字宜串看。有以温为补者 
,有以补为温者,切不可走于贞元一路,留滞痰涎也。 
x桂苓类 肾气论x 仲景云∶气短有微饮者,宜从小便去之,桂苓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x平冲逆 泄奔豚x 冲气上逆,宜小半夏加茯苓汤以降之。奔豚症初起,脐下动气,久则 
上逆冲心,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安之。 
x真武剂 治其源x 经云∶其标在肺,其本在肾。真武汤为治喘之源也。 
x金水母 主诸坤x 肺属金而主上,肾属水而主下,虚喘为天水不交之危候,治病当求其 
本。须知天水一气,而位乎天水之中者,坤土也。况乎土为金母,金为水母,危笃之症,必 
以脾胃为主。 
x六君子 妙难言x 六君子汤加五味、干姜、北细辛,为治喘神剂。面肿加杏仁;面热如 
醉加大黄。此法时师闻之,莫不惊骇,能读《金匮》者,始知予言之不谬也。 
x他标剂 忘本根x 唯黑锡丹镇纳元气,为喘症必用之剂。此外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及 
沉香黑铅丹,皆是害人之剂。 

卷之一
血症第十
属性:x血之道 化中焦x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x本冲任 中溉浇x 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 
x温肌腠 外逍遥x 血之流溢,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皮毛。 
x六淫逼 经道摇x 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经,常也。道,路也。言血所 
常行之路也,外邪伤之则摇动。 
x宜表散 麻芍条x 外伤宜表散。东垣治一人内蕴虚热,外感大寒而吐血。法仲景麻黄汤 
加补剂,名麻黄人参芍药汤,一服而愈。 
x七情病 溢如潮x 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七情之动,出于五志。医 
书恒谓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则火动,火动则血随火而溢。然五志受伤既久,则火为虚火, 
宜以甘温之法治之。 
x引导法 草姜调x 甘草干姜汤,如神,或加五味子二钱。火盛者,加干桑皮三钱、小麦 
一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