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下)-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常。而一切众生,皆在我心中,自生自死,我凝明不动的心体之性,乃是恒常的,
那些自生自死的则是真无常性的。第二种是,这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
见到那些历劫而坏处,称之为究竟无常性,见那些历劫而不坏处,称之为究竟常。
第三种是,这人别观我心,精密微细得如同微尘一样,依此运用,起惑造业,流转
十方世界,性虽然并没有改变移动,但业运常迁,却能令此身,刹那变坏,因此一
切死生,从我流出,称之为无常性。第四种是,这人知道想蕴尽,见行蕴常流,行
蕴常流不断,故而妄计为常性,色受想等蕴,现已灭尽,故而计度为无常性。由此
计度认为,一分无常,一分常故,从而堕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
做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
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
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
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
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
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
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
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 *

又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
得到便宜。此时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深本既现,观其幽而不显,清因不浊,常
时清扰,为诸动之根元。于时分方位中,生起妄计,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有边
论。第一种是,这人欲穷究行蕴,穷至初生心相,于是计为生灭之元,自此以来,
直至一报终尽,中间迁流之用,不曾停息,生前尽后,曾不见迁流之用,于是妄计
过去未来无相续之用者,称之为有边,现在有相续之心,便称之为无边。第二种
是,这人观八万劫,观彼以为生灭之元,自此则见众生灭生,至八万劫前,则寂无
所闻见,遂称之为无边之性,又见有众生处,生灭灭生,遂称之为有边之性。第三
种是,这人自觉心量遍于一切,于是称我得无边之性,又见彼一切人,现于我知之
中,我惟知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曾不能知彼无方位之知性,故而称彼不得无边
之心,但有边性。况且见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可知其为有边。第四种是,这人
想蕴已尽,觉行蕴流,以三昧力,穷之欲空,以其所见,用妄想心路筹度,一切众
生,一身之中,认为其全都是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皆一半有边,一半
无边。因此而计度有边无边,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四
种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
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
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
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
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
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
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
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
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
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
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
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 *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
上讨得便宜。此时,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知见中
妄生计度者,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颠倒不死遍计虚论。第一种是,这人观行蕴为
变化之元,既为变化之元,其体即是迁流,有迁流即有变更,故称之为变。虽有变
更,但却前后相续,有相续则无断绝,因因见相续处,即称之为恒。此变与恒相
对,于八万劫内,能见所见之处,似有众生生,故称之为生,八万劫外,不见所见
之处,似是众生灭,故称之为灭。此即生灭相对也,前之行蕴与后之行蕴,其中间
必有相继相之因,由于不知行蕴之外,别有识蕴,只见其性不断之处,似多出一
法,故名之为增。中间相续之中,尚有细微行蕴,由于心粗不见,只见其中所离之
处,似少一行,故名之为减,此增减相对也。各各生处,有众生便有差别,并且各
有生处之计,故名之为有。又于众生互互亡处,称之为无,此有与无相对。以理都
观,用心别见。这时有欲求佛法修行的人,来问其所证之义。回答说:我现在亦生
亦灭,亦增亦减,亦有亦无。在任何时候,他的话语都是混乱不清的,使得别人弄
不清他到底说的是什么。第二种是,这人于十二类生中,谛观其行蕴之心,互互无
处,因无因得证。当有人来问时,只回答一个字,只言其无,除此因外,不再说其
它。第三种是,这人谛观十二类生的行蕴之心,各各有处,因而得证。有人来问
时,只问答一字,只言其是,除此之外,不说别的。第四种是,这人谛观十二类众
生行蕴之心,观见众生行蕴之中互为流转有无。其境枝岐,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
时,答说,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理可据,无义可
凭,因而无法应别人的穷追诘问。由此而计度,矫乱虚,从而堕落在外道之中,迷
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
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
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
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
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
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 *

又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诸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正心不邪,魔不能在他身上讨得
便宜。此时他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无尽流中,妄
生计度。那么,这人便坠入死后有相,所以发心颠倒。或见行蕴无尽而身有尽,故
存想坚固其身,依色立我,说色是我。或计度我圆含遍国土,妄计我性广大,无我
则色无由立,故说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转往复,运用使作,色虽非我,但为
我所用,故说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行蕴托于色因显,故说我在色。这都是
计度死后有相,又行蕴常流,成为诸动之元,将来必生诸动,因而计度其四我,皆
当死后有相,像这样循环而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这两性并
驱,各各不相触妨。由于这样计度且死后有相的缘故,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
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六外道,立五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
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
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
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
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 *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正心不邪,魔不能从他身上得
到便宜。此时他穷尽十二类众生的本元,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已经除灭的
色、受、想这前蕴中,妄生计度,那么,这人便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观尸其
色灭则形无所因依,观见其想灭则心无所系靠,知其受灭则身心无复连缀,当蕴性
消散时,纵使有行蕴能生之理,而无受想二蕴,那么,则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
可得,死后哪里会有诸相,因此而校勘计度,死后无相,像这样循环有八无相。从
此或计度认为涅槃因果,一切都是虚无的,徒有名字究竟只是断灭而已。由于这样
计度死后无相的缘故,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七外道,
立五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
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
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
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
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
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 *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凝,正心不邪,魔不能在他身上得到便
宜。此时他穷究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行蕴存在中,兼
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那么,这人便坠入死后俱非,生起颠之论。色受想
蕴之中,见有非有,因色受想现在虽无,将来必有,而亦非有二行蕴现在迁流于内
是有,将来必无。虽将来必无,而亦不是无。如此则从有而无,无而还有,从无而
有,有而还无,循环往复,穷尽蕴界,有无无有,从色蕴到行蕴,从生前到死后,
生前四蕴,已有四个俱非,死后四蕴,还有四个俱非。于四蕴中,随得一蕴为所缘
时,都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之性迁流变,悟到一切有为法皆是如此,从有到
无,从无到有,彼此混淆,有既非有,无亦非无,谁是谁非,谁虚谯实,无法定
论,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将来昏懵,无理可说,无言可道,从而堕落在外道中,
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八外道,立五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
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
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
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 *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凝,正心不邪,魔不能从他身上得到便
宜。此时他穷究众生十二类的深本,观其幽淆,常扰动之根元,于后后无,妄起计
度,则这人便坠入七断灭论,或妄计狱鬼人畜,依身而住,身死则灭。或计六歙天
以欲为生因,欲尽则灭,或计初禅以厌苦为生因,苦尽则灭。或计二禅以欣乐为生
因,极乐则灭,或计三禅以极乐报形,极余则灭。如此循环穷尽七趣边际,现报已
灭,灭已则转受他报,不再有此报,这样此报则成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断灭,从
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九外道,立五蕴中死后断灭,心颠
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
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
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
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
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
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 *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凝,正心不邪,魔不能在他身上得到便
宜,此时他穷究十二类众生的深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后后有,妄生计
度。那么,这人便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而生爱慕之心。或
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双亡,不
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以这五处为安稳之乡,为最胜清净者之所
依住,如是由劣向胜,生灭不停,如此循环由欲天以至四禅,各计最胜,各为五处
究竟,由此计度,五时各现涅槃,从而堕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
做第十外道立五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
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
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
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
标指。*

* *

阿难,像这样的十种禅那狂解,都是行蕴中妄念正念间杂而起交互涌动,因此才出
现了这样的邪悟。众生顽愚迷昧,不能自己忖量,分辨思维,逢到这些景象现前
时,把迷妄当作悟解,自己声称登入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