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A针对80年代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修正案确定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措施。在经济体制方面,规定企业(劳动组织)是市场经营的基本主体,是它所经营的全部社会资产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承担者;取消劳动组织和联合劳动复合组织在决策中的协商一致原则;扩大南统一市场的基础,消除地区封闭;充分利用个体劳动,发展小经济;把个体农户的耕地限额由10公顷提高到30公顷,山区可达30公顷以上;企业可以吸收公民投资,发行股票;允许外国人在南兴办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保障其合法权益。
  在政治体制方面,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04
  规定各级议会的选举都实行直接、普遍、秘密投票和差额选举的原则(取消了代表团制)
  ;联邦议会两院中联合劳动的代表应占半数以上;适当扩大联邦的权力,加强共和国和自治省在贯彻联邦法律中的责任,规定在执行领域取消协调一致原则;规定联邦议会主席、副主席、两院主席和宪法法院院长的任期恢复为4年,但不得连任;规定从190年4月14日起南共联盟主席不再是联邦主席团的当然委员;规定劳动者在联邦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有罢工权。宪法修正案虽然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但由于80年代后期国内形势的急剧恶化,已难以贯彻并取得成效了。
  经济危机的延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罢工经常发生,参加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
  1988年共发生罢工1700余起,参加人数超过40万,甚至某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海关人员)
  也举行了罢工。罢工斗争的矛头有时针对政府的限制和紧缩措施,基层党组织和工会往往站在罢工工人一边。
  艰难的经济状况对科索沃地区的打击最为严重,阿族人民处境困难,不时发生政治骚动。在遭到当局镇压后,阿族往往把不满发泄到当地塞族和黑山族居民身上,进行威胁和骚扰,迫使他们迁离科索沃。
  这些人到达塞尔维亚和黑山后,向亲友诉说在科索沃的遭遇,激起当地塞族和黑山族的不满,1988年曾发生多起塞族和黑山族抗议集会。
  阿族也在科索沃首府举行针锋相对的集会。
  1988年11月20日联邦主席团要求立即停止召开单一民族的群众性集会,以免加深民族隔阂。
  经济危机引发了政局动荡,在塞尔维亚领导人的策动下
  80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刮起了一股“罢官风”。塞尔维亚的米洛舍维奇上台后,认为铁托实施了“压制和削弱”塞尔维亚的政策,在1974年宪法中大大提高自治省的地位,使两个自治省与塞尔维亚“平起平坐”。因此米洛舍维奇强调要振兴塞尔维亚。他通过“发动群众”上街来搞掉“不听话”的自治省领导,以便牢牢控制自治省。
  他还想伸手干预其他共和国的事务。
  1988年10月6日共盟伏伊伏丁那省委召开非常会议,接受了省委主席团集体辞职。
  7日黑山首府1万多名职工举行示威游行,要求黑山共盟领导辞职,但被压制下去。
  19日在南共联盟中央全会上有4名主席团委员提出辞职(其中两人曾先后担任过一年制的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主席)。
  11月17日共盟科索沃省委决定解除省委主席团主席和1名主席团委员的职务,同时接受另外4名省委委员辞职这一决定宣布后,有7万阿族居民举行了抗议示威。
  12月28日波黑共盟中央全会改选了一半中央委员,并更换了一半派往南共联盟中央的代表。
  在这种政治和经济形势下,以米库利奇为首的联邦政府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1988年12月28日联邦政府提出的紧缩开支、削减社会消费的议案遭到联邦议会否决,米库利奇总理提出政府集体辞职。
  这在战后南斯拉夫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米库利奇执政的两年半时间里,1986年的经济状况较好,社会总产值增加34%,工业增长4%,农业增长4%,职B工实际收入增加101%,这是近几年所少有的。但也存在着B工资增长超过生产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所以不能持久。
  1987年和1988年经济情况又不断恶化,社会总产值分别下降11%和22%,居民实际收入分别下降7%和9%。通货B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904
  膨胀率仍不断上升,1986年为881%,1987年为1674%,B1988年达到2412%,居世界前列。外债总额仍在200亿美B元左右,每年还本付息的负担仍很沉重。
  1988年外贸逆差降为144亿美元,出口弥补进口的8764%。失业人数继续上B升,1988年为1124万人,失业率达到1438%。
  B                                    B第四节 马尔科维奇总理执政时期(1989~190)
  米库利奇政府集体辞职后,作为“看守内阁”继续工作到新政府成立。这时国内的政局更加动荡不安。东部和西部共和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1989年1月10日黑山首府铁托格勒爆发4万学生和工人的示威游行,要求对国内经济状况和群众生活恶化负责的党政领导人辞职,并且追究去年10月下令镇压群众运动的人。
  11日游行人数增到14万,黑山党政领导人纷纷辞职。
  得到塞尔维亚支持的黑山群众运动领导人莫。布拉托维奇成了筹备黑山共盟10大的协调委员会主席。在4月的黑山共盟10大上,他当选为中央主席团主席。从此黑山与塞尔维亚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黑山事件后,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和黑山共盟认为,南共盟中央主席团主席舒瓦尔(克罗地亚人)在去年不该支持黑山领导人压制群众运动,要求他引咎辞职。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共盟则反驳对舒瓦尔的“无原则攻击”
  ,并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的“罢官”运动。
  1月底2月初召开的南共联盟20中全会否决了要求舒瓦尔辞职的议案。
  在酝酿联邦政府总理候选人中,东西部共和国之间也有
  01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分歧。塞尔维亚提名博。约维奇,克罗地亚提名安。马尔科维奇。最后马尔科维奇得到多数联邦单位的拥护而成为总理候选人。
  1989年3月16日联邦议会批准了以马尔科维奇为总理的联邦政府。
  这届政府精简机构,将原来的16个部委减为12个部,政府成员由29人减为19人。马尔科维奇在就职前曾说过,南斯拉夫在经济政策中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市场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加以排斥;二是选择并实行了以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为特征的契约经济。他认为南应发展一种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采用开放的市场经济,实行民主、自由和政治多元化。
  马尔科维奇就任总理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策性调整,建议联邦议会制定和修改一批重要的经济法律,如《社会资本法》、《劳动关系法》、《企业法》、《社会计划法》、《银行法》、《商法》等;开始实行股份制,使所有制多元化;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强化竞争机制;改变信贷政策,放宽对基建投资的限制;改革价格体制,使多数产品的价格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由形成;放宽对外资的限制,改善投资环境,以便吸收更多的外资。
  这些措施收到了初步效果,1989年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工业产值增长19%,农业遇到好收成,产值增长6%,B职工实际收入增长64%。但是物价放开后,失去了宏观控B制,如脱缰的野马似的疯狂上涨,全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64%,创最高纪录。
  于是遏制物价成了政府的当务之急。
  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马尔科维奇在1989年12月底提出了稳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14
  定经济的一揽子措施,从190年开始实施。
  主要的措施有:1改革币制,发行新第纳尔,10,00旧B第纳尔兑换1新第纳尔,新第纳尔与西德马克挂钩,1马克=7新第纳尔,汇率至少半年不变,新第纳尔可自由兑换各种外币;2冻结能源、主要原材料、药品、公用事业价格半年,其B他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3冻结工资半年,只有盈利B的企业可在半年内提高工资不超过20%;4消灭政府透支B(“灰色发行”)
  ,联邦预算中无收入来源的开支,一律不得支付;4大力发展小经济和私营企业,放宽限制;6积极吸引B外资,鼓励独资或合资经营,开辟自由关税区;7准备全面B推行股份制。
  实行这些措施后,190年上半年南经济形势有明显改善。通货膨胀率由1月的173%,降到4月的—16%,4月B的02%和6月的182%;上半年出口增加11%,旅游收入B                        B增加40%,国际收支顺差44亿美元;外汇储备由年初的61B亿美元增加到8月底的104亿美元;外债总额降到174亿美元;吸收外资比去年多两倍。
  但从下半年特别是9月份起,在政局动荡以及天灾人祸的影响下,经济形势又开始恶化。在整顿和调整中,190年社会总产值下降76%(原计划下降2~24%)
  ,工业下降B1%,农业由于严重的干旱秋收作物减产三成至五成,损失24亿美元。通货膨胀率回升,9月为71%,10月为81%,B全年为1217%。海湾危机和对伊拉克的禁运使南受到额外B损失。
  这时科索沃的局势和东西方共和国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
  21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张而尖锐。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把同情阿族示威群众的法。霍扎(曾任联邦主席团和南共联盟主席团委员)开除出党,把弗拉西(曾任共盟科索沃省主席,现任南共联盟中央委员和主席团委员)解除职务,交付法庭审判,并在科索沃的领导岗位上安插亲塞尔维亚的阿族人。塞尔维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加强了在全民防御、内务、司法、立法、行政、国际合作、计划协调等方面对自治省的控制。塞议会制定了《争取科索沃和平、自由、平等、民主和繁荣纲领》,规定要设塞族移民点,辟塞族聚居区,准备动员10万居民迁居科索沃,同时把无南国籍的阿族人驱逐出境。
  阿族坚决反对这些措施,反对撤换和审讯科索沃前阿族领导人,他们不时举行罢工和示威,要求亲塞尔维亚的领导人下台。
  科索沃冲突的规模越来越大,从首府扩大到全省,从城市发展到乡村。斗争的形式越来越尖锐,示威者往往采取暴力行动,设置路障,堵塞交通,甚至动用武器,因而伤亡日益增多。塞当局不得不宣布科索沃处于“非常状态”
  ,实行宵禁,甚至派军队进驻以维持治安。但待局势缓和,宵禁解除,军队撤回后,又会因某一偶发事件而发生新的动乱。此外在动乱中阿族的反对派组织也十分活跃。
  西部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认为,在科索沃问题上光靠镇压不解决问题,只能加剧民族对立,因此要求塞尔维亚放弃“高压政策”
  ,停止政治清洗,尊重阿族基本人权,进行对话和协商。塞尔维亚和黑山则认为西部共和国纵容阿族分离主义分子,助长骚乱者的气焰。
  1989年11月底塞族群众数万人准备“向卢布尔雅那进军”
  ,以说明科索沃事件真相。斯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14
  当局为避免发生事端,宣布封锁边境。于是塞社盟号召塞企业断绝与斯的一切业务往来。斯宣布由于塞经济封锁给斯造成重大损失,决定暂停缴纳援助塞境内不发达地区的建设基金,并全部撤出了斯派往科索沃的警察部队。不久克罗地亚也决定,从联邦派往科索沃的特种部队中撤回全部克罗地亚人员,并停缴援助不发达地区基金。
  190年7月2日科索沃议会114名阿族议员签署并发表《宪法宣言》,宣布科索沃是商联邦(或邦联)内的平等的独立单位。科索沃议会副主席、执行委员会主席和科索沃派往联邦主席团的委员(都是阿族)也在《宣言》上签了名。
  7月4日塞尔维亚议会通过法令,解散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执行委员会,接管政权;同时对自治省电台、电视台、主要报刊及重要厂矿采取“临时措施”
  ,撤换其领导人。这样塞尔维亚把科索沃牢牢地控制在手里。阿族深表愤慨,接连不断地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9月7日科索沃阿族议员举行秘密会议,通过了《科索沃共和国宪法》。阿族抵制190年12月塞尔维亚议会大选和191年初的人口普查,并秘密串连,准备建立地下武装。
  191年10月科索沃宣布独立,并得到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承认。
  192年4月24日阿族选举作家易。鲁戈瓦为科索沃总统。塞尔维亚则认为这一切行为均属非法。
  在经济困难、政局动荡的形势下,各共和国自行其是,分裂的倾向日益明显,联邦国家机关被架空,渐渐处于瘫痪状态,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得不到落实,收不到效果。
  190年8月8日通过了一批宪法修正案,准备征得各共和国和自治省议会同意后施行,但各共和国和自治省议会忙于各自的事
  41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务,对宪法修正案置之不理,结果不了了之。起草新宪法的工作也因联邦濒于解体而事实上处于停顿状态。有的共和国截留联邦财源,拖欠应上缴的流通税和关税,造成联邦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共和国之间也互设经济壁垒,对别的共和国的商品和劳务征收特别税,形成市场分割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马尔科维奇政府终于随着联邦的解体而消亡。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414
  第五编 剧变——共产党政权的丧失
  概   述
  1989年秋冬,东欧政局发生剧变,各国共产党先后丧失政权。
  波兰是倒下去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1989年1月,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为了摆脱困境,被迫对团结工会作出让步,同意恢复团结工会的合法化和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
  1989年6月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