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本经逢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9-本经逢原-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食之。荒年掘以和饭食,儿科痘疮拔疔方用之,取其凉润解毒也。 

卷三菜部
蒲公英
内容:x俗名奶汁草,苗高尺余者良x 
甘平无毒。 
x发明x 蒲公英属土,开黄花,味甘。解食毒,散滞气。然必鲜者捣汁和酒服,治乳痈效 
速。服罢欲睡是其功验,微汗而愈。 

卷三菜部
落葵
内容:x一名藤葵,亦名燕脂菜,俗名染绿子x 
酸寒滑无毒。 
x发明x 落葵蔓生,叶圆浓如杏叶。子似五味子,生青熟紫,所在有之,揉取汁红如胭脂 
,女人饰面点唇,及染布帛。谓之胡胭脂,亦曰染绿子,但久即色易变。《别录》言滑中散 
热。时珍云,利大小肠。子仁可作面脂,和白蜜涂,鲜华立现。 

卷三菜部
蕺草
内容:x一名鱼腥草x 
辛微温,小毒。 
x发明x 鱼腥草方药罕用。近世仅以煎汤薰涤痔疮,及敷恶疮白秃。又治咽喉乳鹅,捣取 
自然汁灌吐顽痰殊效。《别录》主蠼 尿疮,又云多食气喘,患香港脚人勿食。《千金》言, 
素有香港脚人食之一生不愈。时珍云,散热毒痈肿,脱肛断 疾,解卤毒。合上诸治,总不出 
辟诸虫毒、疮毒。即治痔疮,亦是湿气生虫之患,专取秽恶之气,以治秽恶之疾,同气相感 
之力也。 

卷三菜部

内容:甘寒滑,无毒。 
x发明x 蕨性寒滑,不可生食,《搜神记》言,有甲士折蕨食之,觉心中怏怏成疾,后吐 
一小蛇,渐干成蕨。孙真人云,久食成瘕,信与前说相符耳。 

卷三菜部
黄独
内容:x即土芋x 
甘辛寒小毒。不可溺灌,灌之则苦。 
x发明x 土芋解诸药毒。生研水服,当吐出恶物便止。煮熟食甘美不饥,浓人肠胃,去热 
嗽。小儿熟食能稀痘,解痘毒、疮毒。其藤烧灰敷痘烂成疮,可无瘢痕。 

卷三菜部
薯蓣
内容:x即山药,因唐代宗名蓣,宋英宗名薯,改名山药x 
甘平无毒。同面食发动气,微 
焙用。 
《本经》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 
不饥延年。 
x发明x 山药入手足太阴。色白归肺。味甘归脾。大补黄庭,治气不足而清虚热。故《本 
经》治伤中寒热邪气,补而不滞,温而不热。又能益气力,长肌肉,强阴固肾,止泄精小便 
频数。肺为肾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金匮》八味丸用以强阴也,薯蓣丸以之为君 
。而主虚劳不足,风气百病,甘温平补而不碍久积之邪也。其鲜者,和生鲫鱼脑捣敷肿,又 
捣烂和芎 末白糖霜涂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但涂上奇痒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止, 
不过数次即愈。子名零余子,补虚损,强腰脚,益肾。一种曰甘薯,色较薯蓣稍紫,味较薯 
蓣稍甜,质较薯蓣稍腻,性较薯蓣稍温,补脾强肾之功较薯蓣稍胜。广人以之代粮,今徽宁 
亦多种之,名曰薯,音孺与薯字形切音并相类,传久之讹耳。 

卷三菜部
百合
内容:甘平无毒。白花者补脾肺,赤花者名山丹,散瘀血药用之。 
《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x发明x 百合能补土清金,止咳利小便,仲景百合病兼地黄用之,取其能消瘀血也。《本 
经》主邪气腹胀心痛,亦是散积蓄之邪,今世所昧也。其曰利大小便者,性专降泄耳。其曰 
补中益气者,邪热去而脾胃安矣。然性专降泄,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红花者活血, 
治妇人崩中。其蕊敷疔肿恶疮,按中吴纪闻云,百合乃蚯蚓所化,此洵有之。余亲见包山土 
罅中有变化未全者,大略野生百合,蚓化有之。其清热解毒,散积消瘀,乃蚓之本性耳。 

卷三菜部

内容:x一名落苏x 
甘寒小毒。 
x发明x 茄性寒利,多食腹痛下利,女人能伤子宫发动痼疾,秋后多食损目。老裂者烧灰 
治乳裂。根治冻疮皱裂,煮汤渍之良。其白茄根入风湿药,浸酒服,其白茄蒂蘸硫黄末擦白 
癜风。紫茄蒂蘸硫黄末擦紫癜风,取其散风毒瘀血也。《丹方》治脑疽初起,用茄蒂烧灰存 
性酒服,未溃即消。又方用茄蒂中骨七枚,生何首乌一两煎服,连进三服即愈。 

卷三菜部
苦瓠
内容:x即细颈葫芦x 
苦寒,有毒。 
《本经》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 
x发明x 瓠有甜苦二种。甜者虽言无毒,亦不利人。扁鹊云,患脚虚胀者不得食之,患永 
不瘥。苦者尤伤胃气,不可轻试。凡苦寒药皆能伐胃,不独瓠也。《本经》治大水浮肿,又 
云下水,令人吐,大伤中气。今人治黄瘅水气,大小便不通。或浸火酒饭上蒸,或实糖霜 
存性,必暴病实证庶可劫之。若久病胃虚误服,必致吐利不止,往往致毙,可不慎欤。其子 
煎汁或酒浸,治鼻窒气塞,少少滴入。又目疾 肉血翳药中亦有用者,取苦寒以降火也。长 
柄胡芦烧灰存性,腋下瘿瘤研末擦之,以愈为度。 

卷三菜部
冬瓜子
内容:x冬瓜仁x 
瓜甘寒,子甘平无毒。 
《本经》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轻身耐老。 
x发明x 冬瓜利大小肠,压丹石毒。其子治肠痈,去面 黑,润肌肤。及作面脂,即《本 
经》悦泽好颜色之用也。瓜练绞汁服,治五淋,压丹石毒。 

卷三菜部
越瓜
内容:x即菜瓜,俗名生瓜,长可尺余,有青白二色,青者尤胜x 
甘平小毒。 
x发明x 越瓜生于越中,今湖州等处最多,仅供菜蔬,故名菜瓜。生食动气,令人心痛, 
脐下症结,脚弱不能行。天行病后不可食。惟解酒毒,利小便宜之。烧灰敷口疮及阴茎热疮 
,以其能解热毒,收湿气也。 

卷三菜部
胡瓜
内容:x今名黄瓜,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隋时避石勒,名改呼黄瓜,至今因之x 
甘寒小毒。 
x发明x 黄瓜甘寒,故能清热利水,善解火毒。北人坐卧炕床,以此为珍品。南人以之供 
蔬,甚不益人,多食动气,发寒热,发疮疥,发香港脚,令人虚热上逆。天行后不可食,小儿 
切忌,作泻生疳。其治咽喉肿痛,用老黄瓜去子,以芒硝填满,阴干为末,每以少许吹之。 
杖疮 肿,取黄瓜入磁瓶中,河水浸之,每以水扫疮上立效。火眼赤痛,老黄瓜挖去瓤,入 
芒硝令满,悬阴处待硝出刮下,磁罐收贮,留点眼甚效。汤火伤灼,五月五日以黄瓜捣碎入 
瓶内封,挂檐下,取水刷之,皆取其甘寒以解毒也。 

卷三菜部
南瓜
内容:x种出南蕃故名x 
甘温有毒。 
x发明x 至贱之品,食类之所不屑,时珍既云,多食发香港脚黄瘅。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气 
壅,其性滞气助湿可知。何又言补中益气耶,前后不相应如此。 

卷三菜部
丝瓜
内容:甘寒无毒。 
x发明x 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菜蔬中最不足取。其老者,经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 
通人经脉支络,而解热消肿祛毒杀虫,及治诸血病。故痘疮不快,用老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 
灰存性为末,砂糖水服甚效,以其甘寒解毒而无滑泻之虞也。其立冬后,小丝瓜 ,入朱砂 
服之能稀痘。其丝瓜藤取近根三五寸,烧灰存性为末,治鼻中时流臭浊水,酒调日服方寸匙 
效。其叶捣汁生服,解一切蛇伤之毒。即以滓罨伤处,干即易之。 

卷三菜部
苦瓜
内容:x一名锦荔枝x 
苦寒无毒。 
x发明x 锦荔枝有长短二种。生青,熟赤。生则性寒,熟则性温。闽粤人以长者去子,但 
取青皮煮肉充蔬,为除热解烦清心明目之品。短者性温,其子苦甘,内藏真火,故能壮阳益 
气。然须熟赤,方有殊功。 

卷三菜部
紫菜
内容:甘咸寒,无毒。 
x发明x 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之,咸能软坚之义。多食令人腹痛,发冷气,吐白沫,饮 
热醋少许即消。 

卷三菜部
石花菜
内容:甘咸寒滑,无毒。 
x发明x 石花煮肉夏月必冻。下部虚寒及脾气不充者勿食。 

卷三菜部
木耳
内容:甘平小毒。 
x发明x 木耳禀湿土之气而生于朽株,故有衰精冷肾之患。然治痔疮 肿,崩中漏下大验 
。俱炒见烟为末,酒服方寸匙效。 

卷三菜部
桑耳
内容:x桑上寄生x 
甘平有毒。有桑蛾、桑鸡、桑黄、桑臣等名。 
《本经》黑者主女子漏下。赤者治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疡,寒热无子。 
x发明x 桑耳凉润,善祛子脏中风热,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热积聚,积聚去不难 
成孕。《本经》专取黑者达肾,赤者走肝,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之机,具见言外矣。其黄熟 
陈白者止久泄益气,金色者治癖饮积聚,及肠风泻血、衄血、五痔下血、血痹虚劳,咽喉痹 
痛,一切血证咸宜用之。槐耳治五痔脱肛。柳耳治反胃吐痰。柘耳治肺痈咳吐脓血,不问已 
成未成,皆可用之。 

卷三菜部
香蕈
内容:甘平无毒。 
x发明x 诸蕈禀土之热毒浮长,所以有毒伤人。惟香蕈楠木上糯米种出,大益胃气,与磨 
菰鸡 性味不殊,蘑菰亦埋桑楮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而生,其长大色白,柔软中空如鸡腿 
者,名鸡腿蘑菰。状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其出云南生沙地间,高脚伞头者曰鸡 菜 
,皆能益胃清神。蘑菰兼能化痰,鸡 兼能治痔。一得桑楮余泽,一钟山川灵气,故其性各 
有不同耳。 

卷三菜部
土蕈
内容:蕈,通作菌,甘寒有毒。 
x发明x 处处山中有之,以其得岚嶂郁蒸之气而生,助长湿热最甚。过食令人腹痛、颅胀 
,或发痰气呕逆,其在初春蛰虫未起之时为毒尚浅,夏秋湿热盛行之时,毒邪尤甚。以其多 
有蛇虺之毒也。即生朽株上者,除槐榆松柳杉桑,及 芦根者食之无虞。然日久虫生味苦, 
亦不宜食。他如皂荚、苦竹、茅根,生者不无小毒,食之多发疮疥。而生于枫树上者,食之 
毒攻心包,令人笑不止,急以苦茗地浆或生白矾研,新汲水解之。诸菌之可食者,首推雷惊 
菌,次则糖菌、松花菌,味极鲜美。若味苦或辣皆为有毒,切不可食。至如光白如银,中夜 
有光,上有毛,下无纹,底无赠裥,仰卷色赤,欲烂无虫,洗之水黑,煮之不熟者,并有大 
毒伤人。中其毒者,非地浆清粪不能救之。昔闻有人得一大菌,光润可爱,置之瓶中,蝇蚋 
扑上即死,究其所得之处乃在古冢穴中洵为桫枋之毒无疑。今人煮菌,每以银饰并灯心草置 
锅中,但验其银色黑者即为有毒,近见食蕈而死者与河豚无异,特表而出之。 

卷三果部
李根白皮
内容:苦微咸寒,无毒。炙黄用。 
x发明x 《药性论》云,入药用苦李根皮。而仲景治奔豚气,奔豚丸用甘李根白皮。时珍 
疑为二种,不知仲景言甘,是言李之甘,《药性》言苦是言根之苦。但宜用紫李根,则入厥 
阴血分。若黄李根则入阳明气分矣。《别录》治消渴奔豚,《大明》治赤白痢下,《千金》 
烧存性敷小儿丹毒,甄权治消渴香港脚,孟诜治妇人赤白带下,皆取苦咸降逆气也。李核仁苦 
平入肝,疗僵仆瘀血骨痛,又能清血海中风气,令人有子,故承泽丸用之。其性散结,故能 
解硫黄、白石英、附子毒。为末和鸡子白敷面 ,一宿即落,《千金方》也。《黄帝》云, 
李子不可和白蜜食,蚀人五内。 

卷三果部
杏仁
内容:苦辛甘温,小毒。汤泡去皮尖,研如泥用,两仁者有毒伤人。凡果花六出者必双 
仁,得纯阴之气也。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x发明x 杏仁入手太阴经,辛能横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为散血降气,定喘泄泻,散 
结温燥,除肺中风热咳嗽,总不出《本经》主治也。《千金》以童便浸七日研如泥,治咳嗽 
寒热。仲景麻黄汤用杏仁者,为其利气泻肺解肌也;至于陷胸、麻仁等圆,皆熬黑,研腻如 
油,则知此物之性,愈熬黑愈润下矣。入肺寒喘逆发散药,连皮用之。又能治疮杀虫,用其 
毒也。《本经》治金疮寒心者,伤处风藉内入胞络,而心下恶寒,用以涂封疮口,拨散风热 
之邪也。言治奔豚者,辛能散结,温能下气也。元素言,润大肠气秘之,才言解邪毒。《别 
录》言,杀狗毒,炒香消狗肉及索粉积,故六神曲用之。扁鹊云,杏仁不宜久服,令人面目 
须发落,耗气之验也。今人以之混治阴虚喘嗽,转耗胸中大气,为患不浅。亡血家尤为切禁 
,以其味辛、性温大能破血也。双仁者捣烂以车脂调涂,针断人肉,及箭镝在咽隔诸隐处, 
敷之即出。巴旦杏仁则甘平无毒,能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杏实味酸,伤人筋骨,生者尤 
甚。 

卷三果部

内容:x榔梅x 
酸平无毒。 
《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青黑痣、蚀恶肉。 
x发明x 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 
液,故食则津生,类相感应也。所主之病,皆取酸收之义。梅之种类最多,惟榔梅最胜。相 
传是真武折梅枝插榔树株而誓曰,吾道若成,花开果实。其种从均州太和山来,榔即榆树中 
之一种,其梅如杏而松脆异常,故近世谓之消梅。食之开胃生津,清神安睡,乃榔之本性也 
。《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皆指陈藏者而言。若青梅则凝涩滞气,决非偏枯 
不仁者所宜。凡谷食菜果皆尔,不独青梅为然。乌梅酸收益津开胃,同建茶、干姜治休息痢 
,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仲景治蛔厥乌梅丸用之,虫得酸即止,用丸不用汤者 
,欲留有形之物入于虫口也。今治血痢必用之,中风惊痰喉痹肿痛,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 
,取乌梅擦牙龈即开。血痢不止,以乌梅烧存性,米汤服之渐止。恶疮 肉亦烧灰研敷,恶 
肉自消,此即《本经》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