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针灸聚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98-针灸聚英-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俞 挟肩 (手少阳穴)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手太阳、阳维、阳跷三经 
之会。铜人。针八分。灸三壮。主臂酸无力。肩痛引胛。寒热气肿颈痛。 
天宗 秉风后大骨下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六呼。主肩臂酸疼。肘外后廉痛 
。颊颔肿。 
秉风 天 外肩上小 后。举臂有空。手太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四脉之会。铜人 
。灸五壮。针五分。主肩痛不能举。 
曲垣 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铜人。灸三壮。针五分。明堂。针九分。主肩痹 
热痛。气注肩胛拘急痛闷。 
肩外俞 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明堂一壮。主肩胛痛。周 
痹寒至肘。 
肩中俞 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素注。针六分。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留七呼。 
灸十壮。主咳嗽上气。唾血寒热。目视不明。 
天窗(一名窗龙) 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素注六分。主痔 。颈痛。肩胛引项不得回顾。耳聋颊肿。齿噤中风。 
天容 耳下曲颊后。素注。灸三壮。主瘿颈项痈。不可回顾。不能言。胸痛胸满不得息 
。呕逆吐沫。齿噤。耳聋耳鸣。 
颧 面 骨下廉。锐骨端陷中。手少阳、太阳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 
主口 面赤。眼 动不止。 肿齿痛。 
听会(一名多所闻) 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铜人。针三 
分。 
耳中嘈嘈 蝉鸣。 
r膀胱图pj…j20。bmpr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居肾之下。大肠之侧。小肠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 
渗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为黑肠。(从脏属北方色也) 
王安道曰。或曰灵枢经云。水谷者。常并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大肠。而成下焦。渗而 
俱下 
泄出也。杨介云。水谷自小肠盛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入于膀胱上口为溲便。详以上 
三说。则小便即泌别之水液。渗入膀胱以出者也。素问则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 
脾。脾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小便又似水饮精微之气上升。脾肺运化而 
后成者也。将何所司。将何所凭乎。余曰。凭夫理耳。且夫溲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 
水 
上升者。必有待于上升者为之先道。故素问又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且水 
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或者又谓小便纯由泌别。不由运化。盖 
不明此理故也。虽然。膀胱固曰津液之府。至于受盛津液。则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焉。故素 
问曰。胞移热于膀胱。灵枢曰。膀胱之胞。薄以濡。类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 
于膀胱也。有上口而无下口。津液既盛于胞。无由自出。必因乎气化而后能渐浸润于膀胱。 
外积于胞下之空处。遂为溺。以出于前阴也。素问所谓膀胱津液藏焉者。盖举膀胱以该胞也 
。若曰胞下无空处。则人溺急时。至厕焉能即出乎。夫惟积满胞下空处而不可再容。故急。 
急则至厕即出矣。或言胞有上口而无下口。或言胞上下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窍而为注泄之路 
。不亦妄欤。 

卷一上
足太阳膀胱经
属性:r足太阳膀胱经pj…j21。bmpr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 
目大角为内 。发际前为额。脑上为巅。巅、顶也。足太阳之脉。起目内 睛明穴。上 
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于顶上百会也。 
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 
支别者。从巅至百会。抵耳上角。过率谷、浮白、窍阴穴。所以散养于经脉也。 
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脑、头髓也。颈上为脑。脑后为项。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出 
下项。抵天柱也。 
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肩后之下为肩膊。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自天柱而下。过大椎、陶道。 
却循 
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内俞、白环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 
。络肾。下属膀胱也。 
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 中。 
臀、尻也。挟腰 骨两傍为机。机后为臀。腓肠上。膝后曲处为 。其支别者。从腰中 
。循 
六椎节而下为腰监骨挟脊附着之处。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为腰监骨所掩附。而八 穴则挟 
脊第一二空云云也。会阳在尾 骨两傍。则二十一椎乃复见而终焉。又按督脉当脊中起于长 
强 
骨所掩明矣。)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 、委阳。入 中之委中穴也。 
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胂。挟脊内。过髀枢。 
膂肉曰胂。挟脊肉也。其支别者。为挟脊两傍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 
从膊 
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臀过髀枢也。股外为髀。楗骨之下为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髁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 
、腓肠也。循髀外后廉。髀枢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 中者 
相合 
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也。 
此经多血少气。申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阳之交。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刺 
深五分。留六呼。 
睛明(一名泪空) 目内 。明堂云。内 头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 
阳跷五脉之会。铜人。针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针。禁灸。明堂。针一 
分半。资生云。面部所针。浅者一分。深者四分。素注亦云一分。是铜人误以一分为一寸也 
。素注。针一分。留六呼。灸三壮。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内 赤痛 
。KT KT 无见。 痒。浮肤白翳。大 攀睛 肉侵睛。雀目。瞳子生障。小儿疳眼。 
按东垣曰。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 起者 
。刺 
刺攒竹。卧针直抵睛明。不补不泻。而又久留针。非古人意也。 
攒竹(一名始光 一名员柱 一名光明) 两眉头少陷宛宛中。素注。针三分。留六呼。 
灸三 
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细三棱针三分出血。灸一壮。主目KT KT 。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 
子痒。目瞢。眼中赤痛。及睑 动不得卧。颊痛面痛。尸厥癫邪。神狂鬼魅。风眩。嚏。 
曲差 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目不明。鼽衄鼻塞。鼻疮 
。心烦满。汗不出。头顶痛。项肿。身体烦热。 
五处 夹上星旁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主脊强反 
折。螈 癫疾。头风热。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识人。 
承光 五处后一寸五分。又云一寸。铜人。针三分。禁灸。主风眩头风。呕吐心烦。鼻 
塞不利。目生白翳。 
通天 承光后一寸半。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瘿气。鼻衄鼻疮。鼻窒。鼻 
多清涕。头旋。尸厥。口 。喘息。项痛重。暂起僵仆。瘿瘤。 
络却(一名强阳 一名脑盖) 通天后一寸五分。素注。刺三分。留五呼。铜人。灸三壮 
。主头旋耳鸣。狂走螈 。恍惚不乐。腹胀。青盲内障。目无所见。 
玉枕 络却后一寸五分。又云七分。侠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二寸。铜 
人。 
多汗。鼻窒不闻。 
天柱 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针二分。留三呼 
。泻 
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项如拔。项强不可回顾。 
大杼 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脉别络。手足太阳 
、少 
针五分。灸七壮。明堂。禁灸。下经、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资生云。非大急不 
灸。主膝痛不可屈伸。伤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热甚不已。头风振寒。项强不可俯 
仰。 疟头旋。劳气咳嗽。身热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筋挛癫疾 
。身 急。东垣曰。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 
风门(一名热府) 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素注 
。三 
身热。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 
肺俞 第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千金。对乳引绳度之。甄权。以搭手左取 
右。 
。史记扁鹊传作输。犹委输经气。由此而输彼也。甲乙。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甄权 
。针五分。留七呼。灸百壮。明下。三壮。素问。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又曰。五日 
死。主瘿气。黄胆。劳瘵。口舌干。劳热上气。腰脊强痛。寒热喘满。虚烦。传尸骨蒸。肺 
痿咳嗽。肉痛皮痒。呕吐。支满不嗜食。狂走欲自杀。背偻。肺中风。偃卧。胸满短气。瞀 
闷汗出。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儿龟背。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 
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太阳肺 、肝 。 
按素问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肺者。三日死云云。铜人乃于背部各俞穴言之。则 
固矣。 
厥阴俞(一名阙俞) 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灸 
七壮。主咳逆。牙痛心痛。胸满呕吐。留结烦闷。 
或曰。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俞即心包络俞也。 
心俞 五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 
泻。 
金言。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主偏风半身不遂。心气乱恍惚。心中风偃 
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唇赤。狂走发痫。语悲泣。胸闷乱。咳吐血。黄胆。鼻衄。目 
目昏。呕吐不下食。丹毒。遗精白浊。健忘。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 
鬲俞 七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难经曰。血会鬲俞。疏曰。血病 
治此 
也 
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卧。 癖。咳逆。呕吐。鬲胃寒痰。食饮不下 
。热病汗不出。身重常温。不能食。食则心痛。身痛胪胀。胁腹满。自汗盗汗。 
肝俞 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经曰。东风伤于春。病在肝俞。 
铜人 
黄胆。鼻酸。热病后目暗泪出。目眩。气短咳血。目上视。咳逆。口干。寒疝。筋寒。热 
痉 
折。目上视。目眩。眉头痛。惊狂。鼽衄。起则目KT KT 。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 
。唾血短气。热病瘥后食五辛。目暗。肝中风。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积聚 
痞痛。 
胆俞 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明 
腹胀。口苦舌干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食不下。目黄。 
按资生经所载。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鬲俞。下二穴是胆俞。四穴主血。故取此 
以治劳瘵。后世误以四花为斜取。非也。 
脾俞 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 
壮。 
。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胆。善欠。不嗜食。 
胃俞 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随 
年为 
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东垣曰。中湿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 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 
三壮 
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水谷不化。泄注下利。腹胀肠鸣。目眩头痛。 
肾俞 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与脐平。正坐取之。欲知背俞。先度其两 
乳间 
。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 
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明堂。灸三壮。 
素问。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又曰。五日死。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藏久冷。心 
腹满胀急。两胁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KT KT 。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梦 
泄。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腰寒如水。头重身热。振栗 
。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膝中四肢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女人积冷气成劳。乘 
经交接羸瘦。寒热往来。 
大肠俞 十六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 
壮。 
风而鸣。大肠灌沸。肠癖。泄利白痢。食不化。小腹绞痛。大小便难。东垣云。中燥治在大 
肠俞。 
小肠俞 十八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 
三壮 
。五色赤痢下重。肿痛。脚肿。五痔。头痛。虚乏消渴。口干不可忍。妇人带下。东垣云。 
中暑治在小肠俞。 
膀胱俞 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 
壮。 
满。大便难。泄利腹痛。脚膝无力。女子瘕聚。 
中膂内俞(一名脊内俞) 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侠脊胂起肉。伏取之。 
铜人 
灸。主肾虚消渴。腰脊强不得俯仰。肠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胀胁痛。 
白环俞 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一云。挺伏地。端身两手 
相重 
堂云。灸三壮。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髋疼。脚膝不遂。温疟。腰脊 
冷疼。不得久卧。劳损虚风。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 
上 第一空腰踝下一寸。侠脊陷中。足太阳、少阳之络。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 
大小 
起跪。甄权针上 、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即能起跪。八 总治腰痛。 
次 第二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大小便不利。腰痛不得转摇。背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