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针灸聚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98-针灸聚英-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核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后两旁起骨为踝骨。足太阴起大指之端隐白穴 
。受 
廉之三阴交也。 
上 内。循 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示兖切。) 
、腓肠也。由三阴交上 内。循 骨后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经之前。至地 
机、阴陵泉。 
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髀内为股。脐上下为腹。自阴陵泉上循膝股内前廉之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 
府舍 
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 
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长一尺六寸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 
循食 
之里。挟喉连舌本。散舌下而终焉。 
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此支由腹哀别行。再从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于膻中之里。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阴。 
此经多气少血。巳时气血注此。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隐白 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素注。针一分。留三呼。 
铜人 
卒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大都 足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脾脉所溜为荥。火。脾虚补之。铜人。 
针三 
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蛔痛。小儿客忤。 
太白 足大指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脉所注为俞。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身 
股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公孙 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内踝前。脾之络脉。别走阳明胃经。铜人。针四分。灸三壮 
。主 
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商丘 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脾脉所行为经。金。脾实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腹 
痫。寒热好呕。阴股内痛。气痈。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积痞气。黄胆。 
舌本强痛。胃脘痛。腹胀。寒疟。溏瘕泄水下。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 
惰嗜卧。妇人绝子。小儿慢风。 
三阴交 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交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脾 
。膝内廉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失。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 
精。霍乱手足逆冷。失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 
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 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 
。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如经脉闭塞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 
脉益盛则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 
交。 
、补合谷而堕胎。今独不可补三阴交、泻合谷而安胎乎。盖三阴交肾、肝、脾三脉之交会。 
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当泻不当补。文伯泻三阴 
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今补三阴交泻合谷。是血旺气衰矣。故刘元宾亦曰。血衰气王 
定无妊。血王气衰应有体。 
漏谷(一名太阴络) 内踝上六寸。 骨下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肠鸣。强欠 
。心悲。逆气。腹胀满急。 癖冷气。食饮不为肌肤。膝痹足不能行。 
地机(一名脾舍) 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阴 。别走上一寸有 
空。 
精不足。女子 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阴陵泉 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与阳陵泉穴相对。足太阴脾脉 
所入 
俯仰。霍乱。疝瘕。遗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胸中热。暴泄 
飧泄。 
血海 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气逆腹胀。女子漏下恶血 
。月 
劳伤形体。或素有气不足。灸太阴脾经七壮。 
箕门 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一云。股上起筋间。铜人。灸三壮。主淋小便 
不通。遗溺。鼠鼷肿痛。 
冲门(一名上慈宫) 去大横五寸。府舍下。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四寸半。铜 
人。 
得息。 
府舍 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三脉上下一一入腹 
。络 
。痹疼。腹满上抢心。积聚。霍乱。 
腹结(一名阳窟) 十四经发挥云。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铜人。针七分。 
灸五壮。主咳逆。脐痛。腹寒泻利。心痛。 
大横 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脐旁二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 
。针七分。灸三壮。主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 
腹哀 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三分。主寒中 
食不化。大便脓血。 
食窦 天 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鬲间雷鸣。 
常有水声。鬲痛。 
天 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中满痛。咳逆上 
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 痈。 
胸乡 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引胸背 
痛不得卧。转侧难。 
周荣 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满不得俯仰。食不 
下。喜饮。咳唾稠脓。咳逆。多淫。(淫恐作唾。) 
大包 渊液下三寸。布胸胁中。出九肋间。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 
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胸胁中痛。喘气。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r心脏之图pj…j16。bmpr 
心重一十二两。附着于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一云。惟上智之人 
有之。)形如未敷莲花。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当言舌。舌非窍。故言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 
数七。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 
火。 
。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苦伤气。咸胜苦。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之合 
脉也 
同梦燔灼。(夏三月)心色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素问〕 
五脏俱等。而肺独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 
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荣周于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陈氏曰。心肺能以血气生育人身。则此身之父母也。父母之尊。理当居上。故曰。膈膜 
之上 
。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卷一上
手少阴心经
属性:r手少阴心经pj…j17。bmpr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 
相连 
心。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 
支者。从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而挟咽系目也。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 
直者。得从心系直上。至肺脏之分。出循腋下。抵极泉也。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 
胸。 
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 
自极泉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两经之后。历青灵穴。下肘内廉。抵少海。 
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腕下踝为兑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后兑骨之端。经阴 、 
神门 
尊于他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支别云。 
此经多血少气。午时气血注此。受足太阴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极泉 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臂肘厥寒。四肢厥。心痛 
。干呕烦满。胁痛悲愁。 
青灵 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灸七壮。明堂。三壮。主目黄。头痛振寒。胁 
痛。肩臂不举。不能带衣。 
少海(一名曲节) 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得之。心脉所入为合。 
水。 
灸。素注。灸五壮。资生云。数说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 
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脑风头痛。气逆噫哕。瘰 。心疼。 
手颤。健忘。 
灵道 掌后一寸五分。心脉所行为经。金。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心痛。干呕。悲 
恐。相引螈 。肘挛。暴喑不能言。 
通里 腕后一寸陷中。手少阴心脉之络。别走太阳小肠经。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 
堂。 
目痛。心悸。肘臂 痛。苦呕。喉痹。少气。遗溺。妇人经血过多。崩中。实则支满鬲肿。 
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阴 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 
气惊。心痛。 
神门(一名锐中 一名中都) 掌后锐骨端陷中。手少阴心脉所注为俞。土。心实泻之。 
铜人 
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热而哕。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笑 
。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大小人五痫。东垣曰。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之俞神门。大陵同精导 
气。以复其本位。灵枢经曰。少阴无俞。心不病乎。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 
后锐骨之端。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邪则身死。故诸 
邪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少府 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直劳宫。手少阴心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二分。灸七 
壮。 
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痛阴痒。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少冲(一名经始) 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阴心脉所出为井。木。 
心虚补之。 
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惊。太息。烦满。掌中热。胁痛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 
乍热。手挛不伸。引肘腋痛。悲惊。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求先师(张洁古也)治之。曰 
。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 
。此其一也。当于肝经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是治其标。 
r大肠脏之图pj…j18。bmpr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 
二斗 
口。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 
焉。小肠为赤肠。食下则肠实而胃虚。(以此推之。则知糟粕下于大肠。小肠亦虚矣。) 

卷一上
手太阳小肠经
属性:r手太阳小肠经pj…j19。bmpr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臂骨尽处为腕。腕下兑骨为踝。本经起小指端少泽穴。由是循手外侧之前谷、后 。上 
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脊两傍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自养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 
穴。 
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膻中之分络心。循胃系下膈。过上脘抵胃。下行任 
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贯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 
目外角为锐 。支者。别从缺盆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 。上至目锐 。过童子 
。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也。 
其支别者。别循颊上 。( 音拙)抵鼻至目内 。 
目下为 。目大角为内 。其支者。别循颊上 。抵鼻至目内 睛明穴。以交于足太阳 
也。 
此经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受手少阴之交。凡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泽(一名小吉) 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出为井。金。 
素注 
螈。咳嗽口中涎唾。颈项急。不可顾。目生肤翳覆瞳子。头痛。 
前谷 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溜为荥。水。铜人。针一分。留三呼 
。灸 
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举。妇人产后无乳。 
后 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注为俞。木。小肠虚。补 
之。 
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 
腕骨 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过为原。小肠虚实皆拔之。铜人。针 
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 
惕。偏枯。肘不得屈伸。 疟头痛。烦闷惊风螈 。五指掣。头痛。 
阳谷 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行为经。火。素注。灸三壮。针二分 
。留 
。臂外侧痛不举。吐舌。戾颈。妄言。左右顾。目眩。小儿螈 。舌强不嗍乳。 
养老 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后一寸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肩臂酸疼。肩 
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 
支正 腕后五寸。手太阳络脉。别走少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五壮。主 
风虚 
喜渴。强项。疣目。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小海 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入为合。土。小 
肠实 
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痫发羊鸣。戾颈。螈 狂走。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 
。似折。耳聋目黄。颊肿。 
肩贞 曲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铜人。针五分。素注。针八分。灸三壮。主伤寒 
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俞 挟肩 (手少阳穴)后大骨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