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2。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有材料如下:    
    材料1    
      中国哲学家钱绪山认为:运动只是主观意识(知)的运动,“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    
    材料2     
     西方哲学家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材料3    
    中国哲学家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且“太极即理”。    
    材料4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请回答:    
    (1)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    
    (2)材料3、4的共同哲学倾向。    
    (3)材料1、2、3、4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哲学上阐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知识点一、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解析]如果考生知道题干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时的一个观点的话,此题很容易做出正确选择。唯心主义往往夸大实践活动中精神因素的能动方面,把实践归结为精神的活动,所以A、B两项不正确。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而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从现实生活中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中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因此应排除D,而选C。    
    2。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起源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表达工具),所以C正确;语言是意识的载体,与意识不同,故A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外在的客观事物,不是语言,D也错误;认为语言既非意识又非物质,易导向唯心主义,B也不正确。    
    3。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能动作用问题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是他长期观察,对竹子有透彻了解的结果,这说明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所以应选C。而A项是说意识的起源,B项是说意识的本质,D项是物质的特性,均不符合题意。    
    4.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特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页知识点二、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解析]本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实践的特点,但题干中由“打制粗糙的石器”到“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一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即随工具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只能表明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因此选D。选项A、B、C虽然表述正确,但不最符合题意,故不选。    
    5。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2页知识点二、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既改造了外在世界,也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即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深刻地表现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中介作用。所以答案C。    
    6。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3页知识点二、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解析]自在之物即天然物质,是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物,是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自然物。为我之物即人造物质,与人的实践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醋酸纤维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实践活动促进天然物质转化为人造物质。所以选B。    
    7。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识记。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6页知识点三、2。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解析]题干中的命题是列宁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著名论断,是说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现象都统一于运动着的物质。如果考生知道这一引言的出处,则很容易地将A项自然唯物主义的观点、C项唯心主义的观点、D项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排除掉,而选出唯一的正确答案B。    
    8。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客体这一概念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2页知识点二、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解析]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所以客体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反过来,也不能说客体产生并决定主体。所以本题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页知识点一、2。物质与运动,运动和静止    
    [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答案选BC。    
    2。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知识点一、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只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层次、一种结构状态,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则是对种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结构、层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从以上分析可知A、D两项的表述正好相反,BC为正确答案。    
    3。 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的综合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页知识点一、2。物质与运动,运动和静止    
    [解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三大主要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不可分割的原子,它不懂辩证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而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他们的唯物主义不可能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从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BCD。    
    4。BCD    
    [考点点拨]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哲学问题上的分歧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知识点一、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解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一样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一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的缺陷,认为世界是孤立的、永恒不变的,而不是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即世界是运动发展的和意识有能动作用,更不承认“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因此,B、C、D为二者的分歧所在,故为正确选项。A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为迷惑项,应排除。    
    5。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知识点一、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解析]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自然科学家、朴素唯物主义者。他通过把气作为物质的一般而论证了世界的物质属性,认为“气、声、光、形”等都是作为物质载体的“气”的相互转化而表现的四种基本形态,反映了他关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物质存在多样性的思想。A项中的多元论是指世界的本原不唯一,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6。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页知识点一、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解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基本知识,一般考生都能掌握。但将二者的关系具体化为不同的观点,让考生进行选择,也就有了一定难度。解答此题,考生应知道运动是绝对的,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而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简单地说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据此分析可知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7。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属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页知识点一、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解析]该题选项涉及到时间的客观性、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客观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主观形式,观念、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化、发展的。A、B都否认时间的客观性,因而,只有C、D是正确的。    
    8。 A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页知识点二、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但题目问的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只要懂得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什么,就不难判定。A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是生产实践,属于基本形式;B、C不属于基本形式。所以,应选AD。    
    9。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页知识点一、2。物质与运动,运动和静止    
    [解析]王夫之的观点揭示了动静间的关系,他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承认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二者相互包含,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答案选ABCD。    
    10。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所包含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2页知识点二、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解析]实践是由实践主体、中介(工具、手段)、客体和环境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实现的。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其中的四个选项,全面揭示了题干所包含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11。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页知识点二、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解析]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使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所以选ABD。    
    12。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3页知识点二、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解析]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概括了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全部内容。人类世界即“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有机体。“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界,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又指人类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界或尚未人化的自然界,它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二者既分化又统一,实践是他们分化统一的基础。就共性而言,无论是人类世界还是自在世界都具有客观性。就区别而言,人类世界又不是自在世界。很显然C项不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都正确。    
    13。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践在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中的作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3页知识点二、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解析]解题前首先要读懂材料,这段话并不否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先在性,同时又强调人在改造自然中的能动性,即实践在天然自然(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转化中的作用,所以选BCD,A项夸大人的能动性,属唯心主义观点,不合题意。    
    14。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包含的内容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一、1。辩证唯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