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已近七十。    
    有人认为,五十以学《易》,不是五十岁学《易》,而是以五十之理数学《易》,五十是天地之数。用五用十学《易》,是说错综变化以求之。    
    还有人认为易是亦,这一章是:五十以学,易(亦)可以无大过矣。这个太穿凿了。    
    还有人认为《易》理至深,必有数年之功,且在五十之后,方可纂述。    
    《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考之史实,第一种解释是正解。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集注》训为常,没什么道理,经有《尔雅》,《诗》有《大雅》,都训为正,雅言就是正言,现在叫普通话。    
    孔子平时用雅言的,诵《诗》读《书》及执行礼仪,都用雅言。    
    这一章另一种句读我觉得更顺一点。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意思一样。


里仁第四述而第七(3)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没回答。    
    孔子说:“你何不答道:‘他的为人,发愤时忘了吃饭,快乐时便忘了忧愁,连自己老境将至也不知道。’”    
    皇侃认为叶公想请孔子做官,孔子自明其志。这个解释未必有什么根据,简单地理解为孔子自述就很够意思了。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的人,我是好古,勤奋学习去求得的人。”    
    大概时人以为孔子是生而知之,孔子说不是,都是勤学来的。    
    好古两字很有深意,好学就必好古,不学古还有多少东西可学?我也觉得应该“不薄今人爱古人”,然而学还是要学古。当然好古与简单的复古是两回事。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讲怪异、强力、悖乱、神道。    
    《集注》说:圣人语常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有人这样断句:    
    子不语怪力、乱神。    
    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    
    这个不如《集注》。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一章在初中时学过,当时讲,几个人走,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长处跟他学习,看到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讲得很好。    
    《集注》说,我和两个人一起走,两个人一善一恶,我从其善而改其恶。这个死板了。    
    这一章与“德不孤必有邻”可以联系起来看,天下的道德是相通的,天下的学问也是相通的。张旭看公主担夫争路领悟笔法,牛顿看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所以真是韩愈讲的“圣人无常师”。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说:“天生下此德在我,桓魋能把人怎么样?”    
    《史记》载: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子,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    
    孔子虽然知道桓魋奈何不了自己,但是该躲就紧躲了,躲虽然躲了,但处之未尝不闲暇,这就是所谓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二三子,是孔子称弟子。    
    孔子说:“诸位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我没有隐瞒啊,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和你们在一起,这就是我孔丘。”    
    弟子们觉得圣人至高至大,怎么也学不到,怀疑圣人是不是有所隐匿,不教他们。孔子就说,我们朝夕相处,有什么隐瞒的?提醒学生们不要尽在言语上求高远,而要从行事上求真实。    
    我从学武术上也有这个体会,有的人学武术老是缠着要学秘技绝招,其实武术更重要的是基本功,是一起一落,是减少错误动作,不是所谓绝招。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典籍辞义,行是为人处世,忠信就是忠信。有人说这是圣人教人先浅后深之序。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有人认为第二个“子曰”是衍文,有人认为这里两章谈合为一章,这个不必争论,顺着讲就是了。    
    《集注》说: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名。    
    我觉得圣人君子善人有恒,在这一章,可能是指当时夫子诸候。后面有“善人为邦百年”,也是以地位而言。    
    孔子说:“圣人,我不可能见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    
    孔子说:“善人,我不可能见到了,能见到有恒心的人就可以了。没有装作有,空虚装作满足,穷困装作富裕,所以这样很难有恒心。”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说中了好多人的症结,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人始终不过是个伪君子,最终流为无忌惮的真小人。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只图好看,只图好看,不旋踵的功夫不好看就来了,前面的好看又成了别人的口实,又不如没好看过的,人家也不觉得他不好看。


里仁第四述而第七(4)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纲有两说,一是长绳系多钩横遮于水而钓,一是大绳系网绝流而渔。我偏向前说。    
    宿,是宿鸟。    
    孔子钓鱼但不用长绳系多钩的,孔子射鸟但不射宿鸟。    
    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    
    异竹不锄当路笋,    
    伐薪教护戴巢枝。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大概有无知妄作的,我没有这样的事。多听,选择好的学习它;多看,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知了。”    
    这都是讲修身的。这个知是人所自具,不是外来的,说闻见择识是“知之次也”,这就是真知。    
    或说,次是次序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解释牵强了。    
    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乡名,这里风俗不好,很难说话。有人认为十室邑必有忠信,不会一乡之人都难说话,所以“互乡难与言童子见”八字为一句,然而读起来就不如原来顺。    
    不保其往,往可以解成已往,也可以解成往后,解成往后就和“不与其退”重复了。所以应当解为已往。    
    互乡的人,很难讲话,一童子见,孔子见了他,门人疑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赞许他进而见我,不是赞许他退而为不善。这有什么过分呢?人家洁身自好而来的,应当赞许他洁身自好之心,而不应当老盯着他的过去。”    
    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已往,不逆揣将来,只就他当下好善之心而教诲,胸襟广大。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焦循《笔乘》:    
    此孔氏顿门也。欲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欲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当体而空,触事成觉,非顿门而何?    
    顿门渐门是佛教的说法。渐门是慢慢修行。顿门讲究顿悟,“放下屠刀,立志成佛”式的。    
    成仁之路,要一渐一顿,一顿一渐,循环上升。    
    这一章要和“三月不违”等章参看,不要举一废百。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司败,官名,即司寇,陈人。或以为姓陈,名司败,齐人。当从前说。    
    巫马期是孔子弟子。    
    鲁国吴国都是姬姓国,昭公娶于吴违背了同姓不婚的周礼。    
    陈司败问孔子:“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进,对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于吴国,那是同姓之女,所以大家称她吴孟子。如果说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鲁昭公“习于威仪之节,当时以为知礼”。陈司败不先说昭公娶于吴之事,而仅问他是否知礼。鲁国是孔子父母之邦,昭公是鲁国先君,孔子当然没必要单提出此事说昭公不知礼了,这根本说不上偏私嘛。巫马期转述了陈司败的话,孔子也不为昭公辩解,也不自白为国君讳,更不批评陈司败无礼之问,仅仅是自承己过。自承己过也不说明白,只说有人说他错,这是他的幸运。孔子之心地,光明正大,其对答,微婉严正,陈司败可以愧矣!    
    这一章要考察陈司败居心何在,如果居心尚正,那是鲁莽失礼,不然居心叵测,那就不可说了。


里仁第四述而第七(5)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同人一起唱歌,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他和唱。    
    孔子爱好音乐,又虚心好学。    
    《集注》说得最好:    
    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集注》断作:文,莫吾犹人也。    
    文,是语言文章,莫,疑辞。    
    文,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没到那种境界。    
    这个又忽略了训诂。    
    文莫,是“忞慔”(mǐn miǎn)的假借,黾勉(努力)的意思。    
    勤奋努力,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没到那种境界。    
    《孟子·离娄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文莫,就是努力行仁义。躬行君子,就是自然而然由仁义行。    
    这一章是孔子自谦了。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努力而不满足,教诲学生而不倦怠,尚且可以这样说吧。”公西华说:“正在这点上,我们弟子学不到呀!”    
    孔子辞仁圣之名,而又居仁圣之实,所自谦者,又正是极自负处。很有意思。


里仁第四述而第七(6)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请祷,向神明请求保护。    
    诔,当作祝淼坏奈氖椤!   
    天神曰神,地神曰祗,神祗就是天地之神。    
    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祷告。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祝纳纤担何阆蛱斓厣窳榈桓妗!笨鬃铀怠拔易约阂训桓婧芫昧恕!薄   
    前面孔子讲“言寡尤,行寡侮,禄在其中矣”,身心性情作止语默,无时无刻不悔过行善,这就是祷了,何必疾病后而祷?这个话很切实,又很委婉,不至给学生的好意泼冷水。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华了就会不逊,节俭了就显得固陋。与其不逊,宁可固陋。”    
    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说“俭故能广”和孔子的“俭则固”正好相反,其实各有所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戚戚,一般解作忧愁,不对,这和坦荡根本不是一码事,戚戚应当是蹙蹙,意为迫缩。    
    孔子说:“君子坦荡宽大,小人忧愁促迫。”    
    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促迫不安。    
    小人肆无忌惮,也会坦荡,譬如李逵。    
    所以说了,小人是既坦坦荡荡又战战兢兢、朝厉夕惕。    
    曾文正有云:    
    战战兢兢,既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又不凶猛,恭谨而又安舒。    
    这段文字极尽描写之长,仅仅十一个字,孔子的心态仪表跃然纸上。写得真好。    
    孔子内外交修,圣王兼备,才有这样的气象。    
    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从心里生长,它产生的气色是纯正的,显露在脸上,充溢到背部,延及于四肢,四肢不说话也能叫人一目了然。


泰伯第八泰伯第八(1)

    泰伯第八    
    8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