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仁者急人之难,然而也不是糊涂蛋。仁者能“杀身成全”,如果无益于人,肯定也不会做。这种事情一方面要尽力而为,一方面又要分清轻重缓急。    
    《孟子·万章上》: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难以用不合道的事情迷惑他。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诗书典制,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道了。”    
    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这些东西都要是自然而然的。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会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不合礼不由道的行为,老天也会厌弃我!老天也会厌弃我!”    
    还有一种解释,如果我不是为求行道的话,老天厌弃我。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名声不好,然而按礼是当见的。子路没必要怀疑自己的老师。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之德,大概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关于这个,要读一读《中庸》。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对民众广博地施与和救济,怎么样?算是仁吗?”孔子说:“这岂止是仁,必定是圣人吧。尧舜尚且难以做到,仁者,自己立身,也帮助别人立身。自己通达,也帮助别人通达。能在切近之处拿来相譬,这就是仁的方法了。    
    子贡眼光高远,未知其方,孔子便教他切已的功夫。“能近取譬”与“德不孤必有邻”相发明。    
    杜甫说:“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博施济众的理想,而扫天下,要从扫一屋开始。天下不是一人可扫的,人人自扫其屋,天下净矣。


里仁第四述而第七(1)

    述而第七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一篇多记孔子的志行。    
    老彭或指一人,或指二人,《集注》认为老彭是殷贤大夫,大概是信古而传述之人。    
    孔子说:“只传述旧章,不创造制作,崇信爱好古人,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信而好古,所以志于述乐于述而不敢妄作。这个信,是笃信,信而且好。    
    孟子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那就是尧。    
    所以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章在初中语文中已讲过,当时讲的是默默记在心里,学习起来不厌烦,教导学生不疲倦,这里理解为孔子谦之又谦的话。哪一样能做到呢?    
    还有人认为这是孔子自居自勉的话,“何有”是“有何难哉”,这些对我来说有什么难呀?孔子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还有第三种解释,孔子说我的为人不过如此,有何道德于我呢?    
    《孟子·公孙丑上》: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日:“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学不厌教不倦孔子自任坦然,仁圣则辞不敢当。那么何有于我,就是除了学不厌教不倦,我一无所有了。    
    这种解释最好了。    
    默而识之,这个默字很有深意。达摩面壁九年,也是个默。    
    7。3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求,听到了义却不能遵循去做,不对的地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惧的。”    
    《孟子。离娄下》: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同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我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圣人所忧在于道德学问,我们所忧在于衣食金钱权力地位,我们所忧的圣人“乐以忘忧”了。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同宴,燕居就是在家闲居。申申、夭夭,是和舒愉悦之意。也有人认为申申有衣冠整齐之意。    
    这一章是弟子记孔子闲居时的气象,自在安乐。    
    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读史,写了一首七律,用了申申一词,想起来就觉得很怀念那段日子。    
    诗书似海亦申申,日月经天夜复晨。    
    久矣研玩秦制谬,恝然浅笑汉仪新。    
    盈恒兄弟犹隆准,魏晋君臣殆鹰瞵。    
    又及文宣狂悖际,轻抛北史乃佯嗔。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这一章有另一种句读: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从文势来看,前一种好。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很久没梦见周公了!”    
    《周礼》说梦有六种,有正梦噩梦思梦寝梦喜梦和惧梦,孔子梦周公便是思梦。孔子以前有东周之志,所以梦见周公,年纪大了,道仍不行,也就淡了,乐天知命,心神安泰,也就不再梦周公了。    
    梦书名为《周公解梦》便由此而来,然而不是很通。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立志于道,根据于德,归依于仁,游娱于艺。”    
    这里的艺,应当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属,是日用的,不是像现在唱歌打球写诗作画这样的艺。    
    读这一章要知道,志道据德依仁是最吃紧的,游艺跟前三者也不是全无关系,不游艺,志据依也是空的。    
    古人的艺是用的,今人的艺是无用的,有不少聪明人走了小道。    
    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或解为干肉。意思是,只要拿一束干肉来作见面礼,我没有不教的。    
    还有人认为束修是束带修饰。古人说自行束修,就是年过十五。《盐铁论》:桑弘羊曰“臣结发束修,得宿卫”。    
    束修,还有人解为约束修身。《汉书·邓后纪》“故能束修不触罗网”。《刘般传》“太守荐般束修至行”。    
    这三种说法都讲得通,都是讲孔子有教无类,博施于民,不过习惯上取第一种说法。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我不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启发的。四方形我讲一个角,他不能类推其余三角,我就不再教了。”    
    这一章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学生不领悟到一定程度,孔子不去启发他。等他快明白了,一点即通。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未曾吃饱过。    
    这是恻隐之心,拿现在的话讲叫同情心。    
    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那天吊丧哭了,就不再唱歌。    
    这一章和上一章紧连,或以为是一章,这个区别不大。    
    乐可以骤哀,哀不可以骤乐。这是孔子的行事,很值得我们学习。


里仁第四述而第七(2)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暴虎冯河,徒手搏虎,徒身过河,比喻粗勇无谋,《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就去做,不用我就隐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子路说:“夫子率三军打仗,和谁在一起?”孔子说:“那些徒手搏虎、徒身过河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一定找临事知道恐惧谨慎,善于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苏东坡有句词说“取舍由人,行藏在我”,就是从这里来的。    
    孔子唯独称道颜渊,子路不服,三军一问,色相炽然,孔子便用“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来点化他。    
    这一章教人两个道理。    
    一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做人做事要看开一些。另一个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资治通鉴》上有段文字,说李广用兵,不击刁斗,而程不识行伍严整,二人都是当时名将,后面引古语“师出以律,臧否凶”,用兵要有纪律,否则不论胜负都很凶险。所以老子说“重为轻根”,说“静为躁君”。临事二语,往深里说还有一种兢兢业业的意思。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富如果可求,就是执鞭贱职,我也去做。如果不可求,还是做我喜欢做的事。”    
    孔子这话说得很明白,可求就去做,不可求就不去做。    
    也有人认为求富就是干禄,做官之谓,也是一种说法。    
    《孟子》上有一段: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即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读这样的文字,如登泰山之巅,心胸开阔。    
    7。13子之所慎:齐、战、疾。    
    齐,同斋,斋戒。    
    孔子谨慎的有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这一章大概是孔子平时之言。    
    《左传》有:唯祀与戎,国之大事。    
    齐、战指大事,疾指的可能也不是一身一家之病,而可能是指传染病。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好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说:“没想到音乐能听到这么美好的境界。”    
    《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骇叹之余,又乐在其中。    
    这一章有另一种断法: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其实前一种常用的句读也很通顺,后一种必要性不大。    
    或说,三月是“音”的讹文,子在齐闻《韶》音,不知肉味。这个没有根据,但也不敢说没有道理。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权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说:“先生是否会帮助卫君呢?”子贡说:“好,我会去问一问。”子贡到孔子那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说:“他们心里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也得到了仁,又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说:“先生不会帮助卫君的。”    
    卫灵公无道,逐出太子蒯聩,蒯聩逃到了晋国,蒯聩之子蒯辄立为出公,晋国把蒯聩送回卫国,卫人拒绝。当时孔子在卫,冉有想知道孔子的立场。    
    伯夷叔齐是商代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要把国家交给叔齐,叔齐要让给兄长伯夷,于是两人先后逃了。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子贡不想指斥卫君,所以借伯夷叔齐而问。    
    孔子说他们想要仁义孝悌,没什么好抱怨的,也就是说,不赞成卫出公以子拒父。    
    仁,求则得之,不求则不得之,富贵,求未必得,不求未必不得。所以我们不如求仁得仁。    
    仁,讲浅近一点,就是个心安理得。我们为人处世,就是求一个心安理得,心安理得了,还有什么好追悔抱怨的?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疏食,或认为疏是蔬,恐误,或认为疏是粗,疏食就是粗饭。    
    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就浮云一样。”    
    这一章风情高邈,潇洒已极。    
    我和我父亲讨论这一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么义而富贵又如何?我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父亲认为义而富贵,也当如浮云。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一章解释太多了。    
    皇侃认为:当孔子尔时年已过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学《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易》有大演之数五十,是穷理尽命之书,故五十而学《易》也。《集注》认为,加作假,五十作卒,当时孔子年已近七十。    
    有人认为,五十以学《易》,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