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坐在这个房间里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物理的空的境界。

   空的力量很大,这个原理用于武器研究,就能造出毀灭性很大的原子弹。但是空也有生长万物的功能,正

如佛早就说过的,“空”包含了地水火风空觉识等七种东西。过去佛学讲到这里,大家都不从物理科学的角度

研究,只是一带而过了。

   如果你真想修这个空无边处定,打坐时,两腿一盘,什么都不管,将自己身体丢掉,进入地球外面太空的

那个空的境界就可以了。这时你的意识当然还是清楚的。所以佛经翻译时,也会把空无边处定译成色无边处定

。这个境界里有光明,可是灰濛濛的,也可以有各种顔色,不一定是亮光,但有个光明的境界。等于我们在高

空中看到的那个虚空,虚空也是个东西,但不能叫它物理的或物质的。这就是空无边处定的道理。

识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这个名词在佛经上只是提了一下;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均没有作详细的解释;好像忽略了;但是

它很重要。

   识无边处定是意识境界,连带包括第七识及阿赖耶识的作用。这个识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思想能感觉,

耳朵能听,嘴巴能说,眼睛能看等等意识相互配合的作用。识无边处定的这个“识”,是精神境界的范围,不

是“空”的了。换句话说,空无边处定是个“空”的境界,有个空,是虚空的境界;而识无边处定是个“有”

的境界。我们不用去观,不用去观想一个什么佛像、空之类,而只是把我们的精神意识合于物质的作用,把它

放到无量无边的伟大境界里头,这个就是识无边处定。换句话说,我们的身心都没起作用,可是有个知性,知

道一切,在虚空中有个虚空的知觉,都知道。这个是识无边处定。

   宋朝理学家程明道(颢)有两句诗讲:“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位理学家也是讲究静坐

的,也有其伟大的境界。这个境界接近识无边处定,也可以说就是识无边处定的境界,有思,但不是不是想。

这是“有”的这一面,不落在空无边处定的“空”的那一面。这个境界没有喜乐,什么气脉也都不在话下了。

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处定,中国古代的大善知识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这个翻译。从表面意思来看,“无所有”不

就是空吗?不是已经有一个空无边处定了吗?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这个无所有同“无想定”又有

什么差别呢?无所有不是什么思想都没有吗?

   由此我们想起明末清初的大哲学家顾亭林的一个比喻。顾亭林也曾研究过佛学,他的理解是佛学没什么好

研究的,它就是两个桶,一个桶空的,一个桶有水,佛学就是把那桶水倒过来倒过去,倒来倒去还是那么一桶

水。乍一听好像满有道理,智慧高的人听完只是一笑,你说倒来倒去还是一桶水,但到底还是两个桶啊,一个

是空一个是有,可见你不懂,还是个笨桶。

   要修无想定,硬是需要用意识修练,把它变成无想、没有思想,等于是把思想包住了、压住了。修到无想

还是外道,不过修到无想也不容易,无想定是色界天高层的天人境界呢。

   无所有处定比无想定还要高一点,是无色界的境界。无所有处定等于《庄子》第一篇里描写的一

个境界,其中讲到,北冥有条鱼化为鸟,从北极飞到南极。《庄子》这里是比喻气脉,讲的是物理的变化,大

家以为他只是比喻而已,其实,他是比喻又不是比喻。的最后两句是:“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什

么都没有了。用佛法的四禅八定来讲,这个讲法就是无想的,无所有处定了。《庄子》这句话很妙,很有学问


   “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无边的虚空,无边际的空,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初看起来和空无边处定差

不多,其实很不同。无所有处定是意识自然达到的境界。用言语只能表达到这里了,需要大智慧才能了解。

    无想定是把思想排斥掉而达到无想,人的身心如木石,但有知性,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是无想。在这个无想

定的境界,这个知也是无想。

   得到无所有处定的境界也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这都是三界天人的境界,当然已经超过物理现象的色界

了。

   这里我们顺便补充一个文学典故。一个人修到“无何有之乡”的境界,连大沙漠都没有了,当然还有自己

,那个情景一定如唐朝大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所写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中文字没有那么多的词汇,所以只能用无想定、无所有处定等等,来描述这些不同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十

九岁出家,第一个学的就是无想定,以他的聪明和能力,修了三年才修到。然后他说这个不是道,就抛弃了。

你说你不学这个,你学得到吗?要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啊,这个境界的果报是无想天,那是无色界的高层呢!

非想非非想处定

   再来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不是一般的思想,没有了思想,不知道了。非非想,并不是不知道


   这个定境是什么?与识无边处定有什么差别呢?

   非想就是说不用很强烈的分别意识思想,但是它有知,有知性、知觉。非非想,这个没有空,也不谈有,

是这么一个境界。严格讲,这个同独影境差不多。比如当我们睡下,将睡非睡的时候,或者走路时,一件事情

忘记了,脑子里忽然显现出另外一个思想,不是用心来的,这个就是独影显现出来的意识境界,跟非想非非想

有类同之处。

   再好比说;你很疲劳了,回家就靠在沙发上,说你没有睡,其实你睡著了;说你睡著了,你又知道,叫你时

你还会回答:“我没有睡呀!”这也类似非想非非想这个境界。

   再举例说,假设你观想一个菩萨或一个佛,修到身心皆忘,但又不是很清明的时候,没有用心,又好像知

道这么一个境界。所以观想时也会产生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我们有时候修行作观想,作曼陀罗,认为到达了观

想成就,其实是落入这个境界里,自己还搞不清楚。实际上观想与识无边处定是相通的。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了三年的无想定,修成后,讲了四个字:“知非即舍”,知道这个不是道,

只是一种功夫,用心理作成的功夫,它修得成就坏得了。因此他走了,找到更高明的老师,修这个非想非非想

处定,又花了三年。修成后又是四个字:“知非即舍”,这个也不是道,还是心理造成的一种状况,没有离开

意识思想。因此他又离开,去修其它的外道。接著他修了六年苦行,二、三十岁的人饿得像七、八十岁的老头

子,但苦行仍不是道。直到最后,抛掉所有这一切,证得菩提,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这里暂时不讲了


   现在我们研究这个四禅八定的境界,初禅、二禅、甚至三禅,都还未离开生理的色阴和受范围,离不开气

脉的感觉状态。到了四禅定的境界,已经不谈气脉了,气脉已经通了。但是,达到这个境界是否就是成佛得道

了?还不是。所以佛在《楞严经》上告诉阿难:“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意思是说,现在

,你就是修到九次第定,也还不过是意识的境界。“法尘”,与第六意识相对的叫法,包括一切思维、知觉、

和感觉;尘,外面的灰尘,还不是本身。“分别影事”,心意识的分别所产生的,由思想功能变化而来的,还

只是道的影子,不是道的体。释迦牟尼佛当时对阿难讲:你不追寻生命功能的本体,只在这些功夫境界上转,

距离道还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一切贤圣、阿罗汉,一切菩萨,他们的功夫都到达一定的境界了。

   当然有些禅宗祖师们,不走功夫的路线,直取无上菩提也是有的,这里不谈这个路线。但到底他们只是了

解了最好的,最清净、美丽的,真善美的一面。相反的,不是真善美的那一面你还没有去见,没有走完全程。

要走过全程,必须要渐修四禅八定,任何一程都要走到,直到菩提,这才是了不起的事。


阿罗汉的灭尽定

   我们把四禅八定给大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小乘阿罗汉境界的灭尽定。

   罗汉进入涅槃时,会跳到虚空现十八变给你看,完了以后,自己用三昧真火,在空中引起定中的火大,把

自己化掉,不用汽油或瓦斯。罗汉成就最后走的时候有四句话: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我所有的生命,到这一生已达到尽头,该做的事已经做了,人世间欠的帐该还的已经还了,不再回来了,

证得灭尽定,一切智慧都不用了。

   灭尽定是证得涅槃境界的一种现象,而涅槃是道体。以大乘菩萨、佛的境界来讲,罗汉境界是“有余涅槃

”,并非佛菩萨境界的无余涅槃。所以,罗汉进入灭尽定涅槃境界,八万四千劫后非出定不可,出来以后重新

修行,回心向大,走大乘路线,最后成佛,得无余涅槃。

   得了灭尽定还没有跳出三界外,以禅宗来讲,得了灭尽定是“担板汉”,走到了“空”的一边,还不能起

妙有。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只能让你避开八万四千劫,最后出定,重新走大乘路线才究竟。

   得到灭尽定的人,气脉当然已经通了,所以他可以调兵遣将一样,随意调动自己的四大,要想调动火大当

然可以做到。罗汉分两种,一种兼修神通,一种不兼修神通,所以罗汉不一定有神通。

   由此再回转来看那些密宗祖师们,大部分都是走四禅八定小乘的路线,最后,充其量不住灭尽定的涅槃,

往生他方佛菩萨的国度去了。对于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都有点逃避的味道,因此都被禅宗祖师们列入半吊子

的范围里了。


四禅八定与四加行

   四禅八定是共法,既然是共法,你要学佛求证形而上道这个本体,自然也离不开这个共法,你不要认为是

共法就看不起。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是从我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那儿来的。释迦牟尼佛本身的修证,

就是从共法开始的,这是第一点要了解的。

   释迦牟尼佛以后的那些密宗大祖师们,不管是红教、白教、黄教、还是花教,都曾经过严格的禅定修持。

他们记录下来的那些境界,都属于禅定的范围,都离不开气脉的变化。修气脉修拙火充其量都是在初禅、二禅

,最高不过三禅的境界,但这样说并不代表做到这点很容易。这是第二点总结。

   前面讲到很多人的入定经验,像有名的憨山大师山上入家和在弟子家入定,慧持法师入定好几百年,以及

现代的广钦老和尚入定的经验。他们入定后身心皆忘,甚至不知道入定有多少天,都是靠引磬才出定的。

   什么都不知道的定境也有很多差别,一种是无想定,一种是无所有处定,一种是昏沉,不包括空无边处定

。空无边处定还有空的境界。其实昏沉不是定,把它算作定境的一种是我讲话的方便。

   那么这些案例都是什么定呢?是无想定还是无所有处定?还是昏沉定?现在一般人学佛打坐第一个困扰是

思想停不了,好像每个人都想入定,其实你问他入定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清楚。

   是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作定呢?难道佛法的目标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吗?如果这就是佛法,那我还何必学呢

?吃安眠药就可以了,再不然学成木头石头一样,那不是比我们讲的那些定的境界还厉害吗?山门外的那对狮

子在那里一千多年了,那是成佛得道了吗?所以“定”是一个大问题。

   我提出这些问题是叫你们参究,要大家懂得教理。光知道呆板的打坐而不通教理,就是外道,就是魔道。

所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到本心以外去找佛法。所谓魔道就是被迷糊住了,被魔闷住了,自己不清楚自己

在做什么。

   再其次,像憨山大师、广钦和尚那样证到什么都不知道,一入定就是好多天也很难啊!他们的气脉总应该

有点通了,否则,一个身体有障碍不舒服的人,别说入定好几天,就是让他连睡三、四十个种头他也做不到。

   打坐不一定是“定”,打坐是练习进入一种定的姿势。“定”的境界在佛法中也叫三摩地,旧译中简称三

昧。三摩地有很多种,所以佛讲有“百千三昧”。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可以进入对应某一种烦恼的三摩地。

因为烦恼不是有意修持来的,所以烦恼不叫三摩地,只有修持的成果才叫三摩地。比如作水观的人,把身心都

融化为水的现象现前,那是水观的三摩地;作火观的人整个身心进入很深的定境,别人只能看见一团火光,火

光里面还有身体的形象,这是火观的三摩地。

   佛法真正的修定修止观之路,与四禅八定有什么关系呢?每一个禅定过程都有四加行的暖顶忍世第一法,

因此弥勒菩萨特别讲了一部《现观庄严论》,讲解四加行的重要。

   四禅八定里面的四个定境,用现代的话来说,属于精神状态,跟生理有关联但又不同。实际上四禅八定都

没有离开第六意识的范围。笼统来讲,可以说修气脉、得初禅、二禅、三禅比较偏重于生理的色阴、受阴区域

。四定修好了,你的气脉一定也有一点通了,否则你无法得定。四加行是这些定的前奏,没有四加行的基础你

无法得定。其实,暖顶忍世第一法,也在那个定境里面,就好像我们今天晚上喝的汤里面放了酱油、盐、白糖

、辣椒,你觉得很好喝,你也不会去管里面是酱油还是盐,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其实那个汤包括了所有这些成

分。
   四禅与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