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霓小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砚霓小集-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早已属于全世界了,它的价值并不因为研
究的角度、层次而有所“窄化”,故无须多虑,正如莎剧,谁都承认是全人
类的精神财富,可是谁也不会认为“莎学”只要研究文学的“共性”和一般
性,而不要深入探讨它的民族文化方面的特征特色,明代通俗文学,能产生
《金瓶梅》,而产生不出《红楼梦》。此二者的巨大差异(思想、感情、风
格、境界、气味)又因何而生?这就得从三百年的清代历史——满汉融会而
寻其根源脉络,浑沦、笼统的评论,是隔靴搔痒,掠影浮光的。文康的《儿


女英雄传》该是满族文学了吧?而它是《红楼梦》的“直系后裔”,又怎么
否认后者的“族属”呢?

辛未四月初旬写记于红庙


中国文化思想——“三才主义”

一命题的提出

三才,华夏古词;主义,西方今语。如今组而合之,倘能见容于时尚乎?
《易·说卦》: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以成卦。
三才的观念,见于文字,似当以此为最早。
古人不会说“主义”,晚近出现了这个新名词。“望文”而测之,大约

是主张、宗旨、理论、设想。。等等意思。我借用它,以便说明一种拙见,
即:我以为我们中华文化思想之纲,就可用“三才主义”来表述它。

二浅释数端

古语,字省句短而每协韵,先秦之书其例甚多。此处曰阴与阳,曰柔与
刚,正复如然,而曰仁与义不谐,故疑本当作“曰仁与方”,而后世儒士改
易之。盖方即正,正即义,而“义方”亦连文也。

人人皆知,讲《易》,曰乾阳为天,乾性属刚;坤阴为地,地性属柔。
乃《说卦》之文却言天之道曰阴阳,地之道曰柔刚,这不全“乱”了吗?于
是有悟:——

我中华之人,自古没有机械论,早懂辩证法。盖天之与地,乾之与坤,
对待而言之,则彼阴此阳,彼柔此刚;然其自身本体,又各自具有阴阳柔刚
也。否则,若天只阳,安有秋冬?若地仅柔,讵来山石?讲之难通矣。

由此可推:虽曰人道仁义,亦只对待以言之之理耳,天之与地,又各自
具有其仁义也。《老子》云“天地不仁”,反语也,故天地本具仁心,始有
好生之德。人有屈枉,必呼天以求其直,廉正之官,民皆以“青天”称之,
是天有义方之证也。

三何以必三?

既曰阴阳二气,既曰乾坤两仪了,如何又生出一个“三”来?回答此问,
可借重南朝齐梁间大师刘彦龢的话来帮助,最为简要,他说(《原道》):
。。仰观吐曜,俯察舍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
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这“参”,是表“三”的动词,意谓“加上去,共成为三”,略如“骖”
字为三驾也。由此可知:

人之所以独有配天地而三之的资格,全在他生来具有性灵。大英雄唐太
宗的文章:“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这“万品”的“生”与“物”皆不具此性灵,是以总难入列。

一个“灵”,一个“秀”,是人的最大特点,即所以与万品区分的唯一

标准。
然而,这灵这秀,又非人所独专,它不过是二仪的“心”的代表者罢了。
由此又可知,人并非天地之外的一个独立之物,他是天地的一个“部分”,


离开天地,他也就无所谓灵心秀气,也就构不成“三才”了。

这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第一条根本要义。钱穆先生的最后一篇总结性的论
文有云:

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
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
人类最大的贡献。

这是一位大师一生治学的总结论。我因此想,“三才”的命题,也正是
“天人合一论”的一个最早的表述方式。

四才是什么?

依据我国古代近代大学者在文字训诂学上的公认意见,“才”的造字取
象是“草木之初”。草木的“初”,还未长成全形,但它蕴涵着全部的生机
——生命之力,它会从那一初级形态逐步发育成长为枝柯扶疏、花叶茂美的
滋荣旺盛的境界。因之,“才”所表所含的意义是生的能力、质性、品貌、
风采。

后世之人,尤其今日之人,一闻“才”字,大约首先(或仅只)想的是
文才了;但古代的“才”字用法,并不如此狭隘,它的涵量很是广大。比如,
“才具”这一词语,现代少用了,故多不懂为何谓了;而在清代官制上,上
司给属员下个“考语”,说某员“才具平平”,这句话还是习用之词,译为
白话,大致是“才干平庸”,“办事的能力不怎么样”。

在这方面,还有“四才”之目,即:身、言、书、判四项,是做吏够格
的必要标准。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过新年,要玩“升官图”(一种家庭文
娱形式),用一个小小四棱木陀螺,拈转它,俟其转毕“坐”定,其朝上的
面所书何字,便定升迁黜降——那四个字就是:德、才、功、藏。这才,便
指“才具”了。

如再打比喻,“四才”之外,还有“五才”之目。这五才与做官无涉了,
它指的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

你看,学例到此,“才”的涵量,包括着性能与表现,蕴涵与施展,灵
智与风貌。。假使让古人来讲“铀有放射性”,那么就会是“铀之才也放射”
焉。

五天地的心灵

由上述可晓,阴阳变化,五行生克,皆天地之才也。

然而,此非天地自诩其为才,乃是由人而领悟之、而赞美之。

换言之,人(中国人也)从来不把天地当作“死物”来看待;在人的心
目中,天地与人一样,同具生命与灵智。

是故,天有天才,地有地才,人有人才——此之谓三才之道。

六人的自我估价

人凭什么就敢说自己足配天地而成三才?这在经典古籍中早有可供论证
的文字,如:


《孝经·圣治》云:“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云:“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汉书·刑法志》云:“夫人肖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

生之最灵者也。”

《礼记·礼运》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
行之秀气也。(中略)故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
而生者也。”

这些,显然就是刘舍人彦龢所说的“五行之秀,天地之心”之所本,笺
注家列举分明。

当然,这个“所本”,并不单纯是词章的“出典”,而原是一种文化思
想的认同。我们中国人认为:人是天地所生万品中的精华,具有灵性,能感
受声色味,是天地的心灵。易言之,人是天地的一个精灵的凝结的代表。

经过长期的体察领悟,人达到了这个自我估价的理解认识。
因此,人参天地,共为三才——这是中华文化思想的一大总纲。

七自重而非自大

既达到了这一认识,不是就会十足狂妄,夜郎自大起来了吗?曰:不然。
人很能自知,他明白,虽为精秀灵心,却不是离天地、超天地而自诩自封的,
孙行者没有跳出如来掌心的意念,——小说的寓意,端在于此。

人是怎样与“三才”之道相通共处的呢?
一,对天,是敬服之;
二,对地,是亲近之;
三,对人,是仁爱之。
这不须处处引经据典,只从民俗而观,就十分清楚了。
中国人民百姓,把天称为“老天”、“天爷”、“老天爷”。敬之,信


之,服之,畏之,安之,望之,祈之。此一条目,无庸繁语。
先民似乎是主动地、有意识地与天建立和保持交通联系的——其办法或

形态是奉巫。巫是天的代言人。
先民又怎样与地亲近呢?同样的重要性的活动,就是祀社。
人,千万年前就靠巫社两大脉络将自己维系于三才之中——而不是自外

于天地之“表”。

八一切中华文化的起源

巫与社,是一切中华文化的起源。巫是诗、歌、舞、剧、医(字古从巫
作医)、卜。。百般文学艺术的形式之创始者。这方面,早有研究专著阐释
详备了。

社,是中国文化的另一条大动脉。它的本义是祭祀后土、坤灵,即大地
之神。最早的形式是“社树”,只要有人众聚落之处,大家必先选定一株大
树,视为后土神之所寄之点,群来奉祀。每岁二正社:春社祈禾穀之丰穰,
秋社报后土之厚惠。由此,社树、社屋、社场就成了此一村落的“文化的活
动中心”,举凡祀仪、庆典、时令、节序、议事、娱神、市集。。种种活动,
咸以社为其聚点。此即中国一切文化艺术的发祥地,而“社会”一词的来源


与意义,亦莫能舍此而他求焉。
后世的庙宇、庙市、庙会,寺庙本身的百般工艺(建筑、雕塑、壁画、
音乐、仪礼。。小至供器、幡幢),亦皆由此根源而发展,而衍富。

九俗语、小说、民俗中的三才观念

三才的另一表述方式是天、地、人三种条件的获取与分配,即:天时,

地利,人和。
村民父老,并不识字,却喜闻《三国》之故事,是故人人皆知——
曹操逢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得人和。
天之曰时,包括时机、运会、气数。此天道运转推迁,非人力所能左右

者。地之曰利,包括山川、形势、交通、物产。此亦本出天然,但又半赖人
力以开发之,以种植之。人之曰和,则今之所谓“人际关系”,实包人心之
向背、人才之归散、政治之清浊、制度之良窳。。等等而言。

此三者备,而功业成,文化被——得其一者犹足以分庭而抗礼也。
恶人恶业,群必诅咒之,曰“天诛地灭”、“天地难容!”庆幸感戴,
则必曰“谢天谢地!”、“当谢天地!”
百姓人家,其所祀奉,祖宗、群神之外,必别设一位,曰“天地牌”,
上书五大字——天地君亲师。

三才观念的另一变相,即人事的上应天象,人物的上属星辰。仍以《三
国》为例,诸葛武侯是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人才,京戏里也
唱他是“论阴阳,如反掌,博古通今”。他时常“夜观天象”以定机谋。他
步斗禳星,以祈年寿。最终,五丈原秋风悲气,大星殒落。这类事例或意识,
在传统小说戏本中举不胜举。这种人与天地紧紧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三才
观念,就在《水浒》、《红楼》中也能窥见其踪影。

是知三才的认识,虽其最初也许是某几位古圣先贤的高智之所至,但是
这早已不是“知识阶层”的精神世界,而是普遍深入广众心间的大道理了。

十文化之“文”

文化者,其形态百端千绪,要以“文”为之眼目——不然者,何以独称
“文化”?文者何也?又通认“文”者,主要离不开文字。中国文字,以汉
字为主流大宗。汉字的肇造,载记中明言是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取象以表
人事者也。是以汉字的本身,就是一种“三才结构”体。

汉字的书写,常言术语,皆曰“一点一画”,又曰“积点成画,积画成

字。”如今要问一句:——
点与画者,何象也?
愚试为之答曰:——
点即天,画即地。天地之象也。汉字之造,自象天象地始。
众所熟知,天字古作■,即头顶、头上之义。故古音“天”与“颠(头

顶)”同。是以“·(点)”者,即天之表意形态也。画者何?即俗语之“一
横”也。横谓之“画”,竖谓之“直”,书家咸晓。而“一横”者,即表地
之像也。是以■(土)、■(生)、■(旦)等字,皆是下一横画表地(或
地平线)也。趾在地上为■(之),人在地上为■(立)也。


由是可悟,汉字之最基本的构成“部件”,天地是也!

上天下土,天尊地卑,是以中国人之观念,万象必自上而下(植物草木,
似乎其生其长,乃自下而上矣,实则此乃春夏阳升;当其秋冬阴降,则落叶
归根生机下聚矣)。是故汉字书写,其竖笔(直)必自上而下,“土”、“生”、
“木”、“禾”,统不异也。

“三”:画之叠,必自上而下。一字如此,积字成行亦如此——必自上
而下:上一字之末笔,必其意、势皆与下一字之首笔相为衔联。

此为汉字书写的基本原则之一。

因此,上字末笔与下字首笔之间,距离最短,书写最便——顺势,畅意,
省力,节时。

此即汉字书写传统法则的最大优越性,亦即科学性。

西文之事,与此全异,其字母衔联,自左向右,试观其“草体”——

a b c d e f g。。


l m n o p q i s t


分明可见:其前一字母之末,亦必与后一字母之首相连相接,距离最短。
此科学也。

今日现行之汉字书写法,仿诸西文,横行排次,——于是其前一字之末
笔乃与后一字之首笔距离最大,且笔之势,并皆扭曲隔断——字字须停,笔
笔另起。其费力费时,数倍于昔,亦数倍于西文矣。

此其违科学性之明征也。

十一三才观念的“雅俗”共之

钱穆先生建议,欲究“天人合一”,应先写一部中国天文历法的专著。
此言最当。古历中著名的三统历(又名三正历),即是佳例。《史记·历律
志》解三统:

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

这简直好极了——真是对“三才”的又一最好的注解!

三统历者,即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十二月)为地统,周正建子
(十一月)为天统也。三正,又称微,见于《后汉书·章帝纪》;初唐杜必
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诗:“六位乾坤动,三微历数迁。”是也。
据《汉书·律历志》:“历数三统,天以甲子,地以甲辰,人以甲申。”按:
申子辰三位,乃五行水之生、旺、墓也,故于“子平学”中谓之“合水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