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参禅,右手修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左手参禅,右手修佛-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决定:先就这么将就着,随便吃点草。
有一次,南泉在山上干活,有一个青年过来问路:“请问,到南泉的路怎么走?”南泉举起他的镰刀说:“我这把镰刀是花了30块钱买的。”
青年说道:“我不问你镰刀,我问你到南泉的路怎么走?”
南泉说:“这镰刀我用得正快!”
青年摇摇头走了。
南泉普愿要谢世了。有位弟子问:“师父百年以后到哪里去?”
南泉普愿说:“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
弟子说:“我也跟师父你去,行吧?”
南泉说:“你要跟我来,行,那么,你一定要记得衔上一根草。”
从中可以看出,南泉普愿把自己比做一头水牛,并不以做水牛为耻,这也体现了禅教承认众生的平等性。在普愿禅师眼里,人并非比动物高贵多少,相反,禅性往往在最自然平凡的生灵身上显露。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一代禅师。
世人皆平凡,在参禅成禅的道路上,并无贫贱富贵之分,越平凡越有可能保持纯洁质朴,离禅性也越近。
禅宗都是凡人修的,神仙也都是非常平凡的。他们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万能的,他们只不过是凡人的飞升,只不过是超脱于凡尘俗世之上而已。这也就是在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只要你是向上的,只要你愿意提升自己,那么,你就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禅性往往在最自然平凡的生灵身上显露,关键在于悟。关于这点,禅宗大师们绞尽脑汁,用机锋、棒喝等形式,或骂或打,但开窍成正果的也没几位。其实,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
人生就是如此。神仙也要凡人做,就看你愿不愿快活似神仙了。张爱玲说:“生活好像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却爬满了虱子,太悲凉,平凡如你我,能放下一颗得失心,悟出寻常日子的禅意,让布衣生活开出花朵,是最好不过的了。”
禅语有句“吃饭便吃饭,睡觉便睡觉”告诉人们,在做眼前事时,要认真地去完成它,休味它。如吃饭,要认认真真地吃,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出米饭的香甜,鱼肉的肥甘,才算做真正的吃饭;如睡觉,目闭心安,潜意识一片澄明,梦都不作,才叫睡觉。只有认真地体味这些最平凡的事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快乐。
读禅悟人生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因需求太多而迷失了自己。其实,人生的关键在于看清自己。禅师看恒河里的沙,就如看我们的本相,一粒一粒都看得很清楚。
总之,神仙也要凡人做,那些了然禅意的老僧或者禅宗往往既是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人;又是痴情深远的疯子。
7.人与人的差异是自己造成的
禅的智慧:人把自己当宇宙,人便成了宇宙。人把自己当佛,人便成了佛。人把自己不当人,或许就真的不是人。
禅不是自私的东西,不是为某个人、哪些人所专有的,它的宗旨是使众生觉悟,从而他、解脱俗世的痛苦。
当初,禅宗们在证悟真理时,第一句宣言就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若找到了就不是凡夫。
众生平等,差异自己所定
有一次,京口鹤林寺的主持玄素禅师,接到一个屠夫的邀请——希望主持能在他家中为和尚办斋供。玄素禅师听完,二话没说,就高兴地答应了,并欣然去了屠夫家。然而,禅师的这一做法让众人感到很惊讶。当然,玄素禅师也洞察到了众僧内心的疑问,于是,回来后对众僧解释道:“众生佛性平等,无论对贤人对愚人对善者对恶者都是一样的。凡是可超度的人,我就超度他,使他解脱俗世的烦恼和苦难,又何必去区别众生的贤愚善恶呢?”
是啊!屠夫也好,显贵也罢,刽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罢,在禅师眼里皆是平等的,哪里分谁聪明、谁愚钝、谁善良、谁凶恶呢?也正是因为如此,玄素禅师不但毫无犹豫,而且欣然愉快地接受屠夫的邀请去屠夫家做客。
由此可见,性相平等,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本以及生命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却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觉得不平等。他们执于我相、人相,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众生相。在这些人眼中,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常常说某某是狗眼看人,就是说他看人是分等级的。;
在禅的面前,众生是平等的。这里的“众生平等”是指禅性平等,也就是说参禅的悟性是一样的、平等的。在禅宗看来,在人世间,众生由于因果业报的千差万别,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也就有所不同,但论及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而致,而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举一些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例子:有些人,往往在家里备有三种茶、三种香烟,不同的人来了然后再视来者的身份选用不同的香烟和茶来招待客人;另外,至于以貌取人,以贵贱取人的我相、人相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说,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了以貌取人,以贵贱取人了。比如说,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公司里,在各个部门的办公室里,只要领导一来,人们马上起身相迎,倒茶、赔笑,唯唯喏喏。但是,如果来者是个下级,相信就变成了相反的模样了——爱理不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凡人习惯性地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觉悟正道,得超得度只是少数特权者的专利,仅仅是人的妄想,而这,违背了禅的本意。
有尊卑贵贱分别心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悟者。其实,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上班时,你可能是经理或者雇员,在家时,你可能是父亲、儿子和丈夫,在菜市场,你又是买菜的顾客……那么,你到底是谁呢?那些无数不同的角色不都是自己的化身吗?其实,心、众生是没有差别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许多人终日被这些我相、人相所迷惑,执妄为真,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误认为禅者和人不同,却不知道一切性相其实是平等的缘故。
禅师都是最平凡的人,真我即是佛
一个满怀疑惑的青年前去请教一位有名的禅师,他说:“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才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禅师听后并没有立刻作答,而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字是反写的,即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禅师问他:“这是什么?”
青年答道:“这是个字,但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我’字!”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禅师再次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青年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是反了呢?”
青年怔住了,不知怎样作答。
这时,禅师说道:“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试想一下,如果你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也许当他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时,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是反了。”过了一会儿,禅师又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本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禅师的一席话使青年豁然开朗。其实,也就是这样。在这个世界上,禅师与众生没有任何差别,每个人都会成为禅师,每个禅师也都是最平凡的人,一个人只要体悟到般若的智慧,就会成为禅师了。这也正是在告诉我们,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我们既要帮助好人,更要帮助坏人。
在所有禅宗经典里,心、禅、众生,三者无任何差别。心即是禅,悟道了,此心即是禅;没有悟道,禅也是凡夫。心、禅、众生,三者无差别,是平等的。
人人可为禅,世人皆可成为禅师。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唯宽禅师认为,狗、马等动物都是有禅性的,因为他们都是众生,众生皆有禅性。而他本身却没有禅性,不是禅。这是因为他不是众生。对此,唯宽禅师解释说:“真正的禅,是一种澄净的智慧,一种明亮的作为,不是烧香磕头就能得到的,即禅性既不能被我们所看到,也不能被我们所想,或者感觉到,而只能悟到。事事妙圆,处处空寂,无争执无欲望,一切都可以放下或牺牲,这就是真禅!众生平等,皆可成禅。真我就是禅,禅就是真我。”
根据清末民初的国学巨擘章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一书中的观点: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既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那么每个个体就都是一个自在自足的个体,就像禅家所说的那样:自性,自然圆满。
读禅悟人生
众生皆能参禅,皆可成禅师。不管任何人,甚或是鬼道众生、天人、动物,只要有心都可以亲近禅法。一旦用心去领会禅法中的智慧和精神,禅就会因慈悲开出八万四千法门,以接引不同根机的众生共入禅智。可见,只要你不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你一样能够参透禅道。
第四章放下随缘,就等于踏上苦海的岸
滚滚红尘,纷繁扰人物;大千世界,众多撩人事,凡身肉体,太多想要的东西。喜、怒、哀、惧、爱、恶、欲之七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欲,皆人之本性,皆人之欲求,太多纷乱事,迷乱众生心,放下,随缘,方可脱离苦海、踏上乐土。
1.放下:禅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禅的智慧:人的最高智慧则是放下。
在平日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而不愿意放下。对于经商的人而言,得到百万后,便梦想着得到千万甚至数亿;对于从政的人而言,当上县长后,还想方设法攀当市长;对于赌博的人而言,赢得这次,还想力图赢得下次……最终的结果却是,由于难以放下而失去更多。事实上,放下的东西越多,人生就会越自由,心灵业将会越轻松。
释放心灵,学会放下
在一个寺庙里,几个徒弟一起讨论如何才能得以解脱。
这时,丹霞禅师拿着一块石头走了过来,他随意指着一个徒弟,令其将石头举起来,并向其他徒弟问道:“你们认为他能把这块石头举多久?”
徒弟们七嘴八舌地说道:“三个小时,一天,两天……”
禅师语重心长地说:“事实上,一块石头的重量是相同的,但举的时间越久,就越能感觉到它的沉重。”
刹那间,徒弟们意识到师父为他们讲了很好的一道,也由此明白:何以解脱?唯有放下。
人生在世,面对各种精神压力,如果不懂得放下,时间一长就会被压垮;如果放不下心中的各种欲望,就不能得到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只有解放心灵的桎梏,才能内心坦荡、无怨无悔;只有不断超越心灵,才能不为世间的各种琐事而心力憔悴。
释放心灵,既要学会选择,又要学会放下。对于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倘若只说“再见”,而不说“永别”,就会使灼热的渴盼在希望的余温中逐渐褪色直至平淡,甚至化为乌有。这种放下,不是忍痛割爱,而是渐渐淡化你心中的极端渴望。古语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下既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又是一种快乐的重要砝码;既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与远见,又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果断与胆识。
放下忧愁,放下烦恼
曾有一个这样的人,每天感到心烦意乱,看什么都极不顺眼。于是,便去寻找有名的禅师进行开导。
当他在深山中找到禅师并说明来意后,禅师二话不说,仅仅给了此人一个石头杯子,并让他紧握在手。半个小时过后,这个人左手感觉到的疲惫程度与时间成了正比。他十分不解:禅师为何让他一边拿着杯子,一边对其说话。最后,他实在受不了如此酸楚,便自行把左手放下。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禅师严厉地对他说道:“不要放下杯子!”听到禅师的话语,他深感纳闷:为什么手举得那么酸,禅师与其释然对谈,也不让自己放下手中的石杯?
一个小时之后,他的左手实在承受不住手中的重杯,这才听到禅师的话语:“现在你可以放下来了。”刹那间,这个人一脸狐疑。禅师却笑着说道:“你不喜欢举着重物与我说话,为什么却偏偏喜欢带着烦恼与我谈话?现在你的手酸了,把石杯放下即可。对待烦恼,不也正是这样吗?其实,正如石杯那样,这些烦恼都是你用手把它们举起来的,既然如此,为何不把它们放下呢?”
古人说:“路遥无轻担。”放下并不是简单的半途而废,而是人生征途的一次修正。放下,是为了使身心得以充分休憩而走得更远,攀得更高。因此,若要修身养性,就要随时放下心灵的包袱;若要快乐人生,就要时常放下欲望和烦恼。
只有放下紧张,放下烦恼,才能自由自在地行走;只有放下忧愁,放下困惑,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读禅悟人生
放下,既是禅的智慧,又是人生的智慧;既是心灵的本质,又是养性的基础。虽然我们领悟不透“放下”的真正精髓,但禅语中的“放下”既不失为一条解脱困惑之道,又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之法。只有放下一切,才能摆脱烦恼;只有放下一切,才能更显恢宏。
2.执著是自缚的蚕茧
禅的智慧:作茧自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像蚕蛹那样,忙不迭地地为自己编织着一个个精美难破的茧。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庸人自缚,自绑天足。
究其根源,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一个“我”,于是,不计其数的人们拼其一生,只为赚取“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最终却酿成无穷无尽的痛苦。
不要过于执著自我
苏东坡前往金山寺与无名禅师打坐坐禅,猛然间,他觉得身体通畅,便向禅师问道:“禅师,你觉得我打坐的样子如何?”“十分庄严,宛如真正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