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觉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的觉醒-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实体,他们是极其复杂的存在。 

    你一定早已观察到,人类一直想发现那个既理性又富有完整意义及深度,非智力所能虚构出来的东西;从古至今,他一直在奋力追寻那个境界。组织化的宗教其实是在做生意,它借着庞大无比的机构将人心局限于信仰、教条、仪式和迷信之中。它的生意十分兴隆,我们会接受它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实在太空虚了。因为生活之中缺乏美,所以我们渴求浪漫而又神秘的传闻轶事。我们向往传奇或神话,但所有的人为组织,不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都跟实相扯不上任何关系。 

    什么样的心智能完全超脱人类的意图之外?什么样的心智能舍弃那些人类为了追求实相而虚构出来的事物?你知道吗,实相是最难用言语来描述的一种东西。我们必须用言语沟通,但沟通也可以是无言的。这意味着你和讲者必须处在同样的层次,怀着同样的热情,共同进行探索。这样你和讲者才能真的相应。我们现在不只是在进行无言的沟通,同时也在透过言语来理清一些复杂的问题,但这是需要经由清晰而客观的思考,以及超越一切思维的领会,才能办到的事。 

    不成熟的人是不适合冥想的。不成熟的人只会一味盘坐,练习吐纳或倒立,嗑迷幻药,企图透过这些把戏来体悟生命的源头。但是你别想借助药物、断食或任何修炼体系来发现那个永恒不朽的东西,因为开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你必须下真正实修的工夫,也就是毫不扭曲地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而这是需要极高的成熟度的,我指的并不是年龄的大小,而是一个能如实观察的心,一个能如实看到真、假以及假中之真的心。这才是真正成熟的心,它不论在政治上、生意上或是在关系之中,都有能力如实观察。 

    你也许早就听过“冥想”一词或读过相关的著作,甚至追随过某位宗师。不过我衷心希望你最好从未听过它,这样你才能以清新的头脑去探究它。有许多人都去过印度,可是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到那里去:真理并不在那儿;那儿拥有的是浪漫的氛围,但浪漫的氛围绝不是真理。真理就在你的当下。它不在遥远的异国里,它就在你的眼前。真理就在你的所作所为之中。你不需要去剃度或做一些人类早已做过的蠢事,因为真理就在你的眼前。 

    你为什么要冥想?它真正的意思是沉思,留心,觉察,清楚地看见。若想清楚地看见,没有任何扭曲地进行观察,你必须对自己内心的局限和底层的活动有所觉察。只是觉察它,而不企图去改变、转变或解决掉它。对整个意识内容进行毫不扭曲而又了了分明的观察,便是冥想的开始及结尾。第一步即是最后一步。 

    你为什么要冥想?到底什么是冥想?譬如清晨起床时你看到窗外的晨曦、远山和水面的波光,如果你能一语不发地观赏这惊人的美景,心里连说“好美啊!”之类的念头都没有;如果你能如此全神贯注地观察,你的心便是彻底寂静的。否则你是无法真的观察或倾听的。因此冥想就是一种全观或空寂的心境。只有在这种心境之下,你才能看到一朵花的美以及它的色彩和形状,这时你跟那朵花之间的距离已经消失了。但这并不意味你认同了那朵花,而是你和那朵花之间的距离或时间感不见了。只有当你的心中没有任何念头或自我中心的活动时,才能清楚地、全神贯注地觉察。这便是冥想。 

    不妨看看自己能不能毫不扭曲,也没有任何记忆的干扰,而只是默默地进行观察,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深入探究。这意味着思想不能干预观察,亦即对你所观察的对象不抱持任何刻板印象。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做过这件事。那个刻板印象就是“你”——你对别人所抱持的各种印象和自己的各种心理反应,这些都会造成你和别人的界分。界分又会带来冲突。不抱持任何印象,你才能全心全意地凝视对方,其中便自然存在着爱和慈悲,如此一来冲突就不见了。此即没有观察者的观察。欣赏一朵花也是同样的情形,那是一种融为一体的心境,其中没有任何界分感。因为界分意味着冲突,只要思想一变得过分重要,界分感就产生了。但是对大部分人而言,思维活动恐怕是太重要了一些。 

    现在问题又产生了:思想是可以被控制的吗?你是否必须去操控念头,让它们能正确地运作而不干扰到你?控制意味着压抑、有特定的方向、依循某个固定的模式、模仿以及臣服。从童年开始你就被教育成一名习于掌控的人,然后现代社会又产生了对掌控性的反动,于是你对自己说:“我再也不想被控制了,我要为所欲为。”我们现在并不是在暗示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是的话,就有点离谱了,不过负责掌控的整个体制也是相当离谱的。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不需要掌控了。假设我的心很清楚地看见思维活动的干预,看见思想永远在区分,也看见思想的运作永远都在已知的领域之内,凭着这份观察,就能预防思想的掌控。 

 

 

点亮自性之光:光明自性的照彻
开悟并非不变的状态(二)

    修持意味着学习,而不是如一般人所认为的臣服。我们现在探讨的是一种不受操控而又有能力学习的心智。只要有能力学习,就没有必要掌控了。换言之,学习便是解脱的行动。一个能探索冥想本质的心,一定是永远都在学习的,而学习的本身就能带来秩序。人生一定要有秩序。秩序便是美德。行为之中的秩序即是正义。这份秩序并不是由社会文化或环境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一种压制或臣服。秩序不是一份蓝图;只有当你理解了混乱之后,它才会出现,包括内在与外在。排除掉混乱,秩序就产生了。因此,我们必须先看一看我们生活之中的混乱、矛盾、相互冲突的欲望以及表里不一的言行。在理解和观察混乱的过程中,你必须毫无拣择地全神贯注于混乱,如此一来秩序就会毫不费力地自然降临。这份秩序确实是生活中必要的东西。 

    冥想就是在生活的过程里让关系的互动保持清醒,转化彼此之间的冲突。冥想就是去了解恐惧或享乐是什么。冥想便是所谓的爱、从死亡之中解脱以及彻底独立自主的一份自由。自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东西之一,你的内心如果无法独立自主,在心理上你就是不自由的。那份独立性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状态,也不是从世上退缩下来。 

    只有当你彻底放下了——不是在口头上而是真的放下了——人类的恐惧、欲求和超凡入圣的向往之后,那份独立性才会出现。 

    假设你已经深入到这种地步了,这时你就会认清,只有不再陷入任何幻觉,不再追随任何人,并超越一切权威的掌控,才能打开那扇知觉之门。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发现是否有一个超越时间的境界存在。 

    理解时间的议题是很重要的,不是历表上的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感——“未来我会变成什么”或是“我会成就什么,达成什么。”这些想法都涉及到从此到彼的过程,一种思想的捏造。从牛车进展到喷射机当然需要过程,但心理上的过程——“我”会变得更好、更高尚、更智慧——真的有必要吗?这个属于过往的老旧的“我”早已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侮辱、奉承、痛苦、知识——它能不能逐渐变得愈来愈好?从此处到彼处确实需要时间。但是人真的能变成理想中的模样吗?你真的能变成更高尚、冲突更少的人吗?这个“我”就是把“我”与“非我”、“我们”与“他们”、“美国人”与“印度人”、“苏俄人”界分开来的一个存在。因此,这个所谓的“我”能不能变得更好?还是,这个“我”必须彻底静止下来,不再想变得更好或变成理想中的模样?你一旦认为有一个更高、更美好的东西,你就否决了你的善性。 

    冥想乃是彻底否决掉“我”,让心不再自相冲突。一个没有任何冲突的心,并不仅仅是念与念之间出现了空当,而是彻底从冲突之中解脱了。而这就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工夫。 

    一旦认清了心理上的时间感,你的心就会出现空间。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空间有多么狭窄,包括内在与外在?住在大都市里,就像是住在狭小的衣橱里差不多,所以我们才会变得愈来愈暴戾,因为我们需要外在的空间。但是你有没有真的去发现过我们心内的空间有多么狭小?我们的心填满了各种的想象,还有我们所吸收的各种形式的制约、影响及宣传。我们的心中充斥着人类的发明、思想、欲望、渴求、野心和恐惧等等东西,因此它已经没什么空间了。如果你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冥想便是放下这一切,让心中出现无边无界的空间。这时心就寂静了。 

    你也许已经从某人那儿学到了一套冥想方法,所以你认为自己必须修炼,心才能安静下来;心能安静下来,开悟才有望。这便是你所谓的“冥想”。 

    但是这样的冥想根本是胡闹,因为当你在修炼时,一定有一个实体在那里不停地锻炼自己,这么一来你的心就会变得愈来愈机械化,愈来愈不敏锐,愈来愈有限。因此你为什么要修行?你为什么要让别人介入你和你的探究之间?为什么要让传教士、你的宗师或你的书本介入你和你想发现的东西之间?是不是因为恐惧?是不是因为你想得到别人的鼓励?还是因为你不能确定自己有能力,所以才倚赖别人?当你因为不确定而去倚赖别人的时候,你最好先弄清楚你所选择的对象是不是跟你一样不确定。假设你所倚赖的对象很确定自己的发现,那么他一定会说:“我通透了,我已经成就了,我即是道路,跟着我吧!”这时你要十分小心这个声称自己已经通透的人。 

    因为,开悟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它不是一劳永逸的。你真正需要了解的是我们生活中的混乱和失序。充分理解了混乱之后,秩序自然会出现,然后心就清明了,心就不再疑惑了。这种确知的状态并不是靠智力而达成的。当你的心很清楚地认识了混乱之后,知觉之门自然会打开。门后的东西是无法言传、难以形容的,任何一个企图去形容它的人,都还没真的见到它。它是无法言传的,因为语言并非那真实之物,形容词亦非被形容的对象。你所能做的只有全神贯注于你的关系之上,认清每当刻板印象出现时,全神贯注的心境就消失了,并且还要去了解享乐和恐惧的本质,看到享乐并不是爱,欲求也不是爱。 

    你必须为自己去发现一切事物的真相;没有任何人可以告诉你。譬如每一种宗教都强调戒杀,不过对你而言这些都只是一堆教条罢了,你如果够认真的话,就必须为自己去发现个中的深义。前人说过的话也许是真的,不过那个真理不是你的。你必须亲自去发现戒杀真正的含义是什么。那才是你的真理。同样的,你不能倚赖别人或别人发明出来的修行体系,也不能臣服于某位宗师、老师或救世主,你必须自由地探索孰真孰假,为自己去发现如何才能毫不费力地活在世上。 

    这一切都是所谓的冥想。 

 

 

 

点亮自性之光:光明自性的照彻
追寻的终点(一)

    世上有没有一个非思想虚构出来的东西?这句话意味着世上有没有一个超越时间的东西?我们已经很习惯于“外在的成长”这个观念。我们一向是透过时间来学习,来理解一些事物,因此我们早已认定改变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一种外在的时间性。从某一点到另外一点是需要时间的。不过我们同时也接受了心理上的某种结论或观念:“我不认识自己,因此我需要时间来认识自己。”思想就这么种下了心理上的时间感。但是你真的需要时间来解除贪欲吗?我现在只是在举例而已。你真的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摆脱掉心中的嫉妒、焦虑、贪婪或羡慕之情吗?你一向以为自己需要一些时间才办得到。譬如我说,“我将摆脱掉它”,这“将”字就意味着时间。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生活方式一向暗示着:“我将克服我的恐惧、我的嫉妒、我的不妥感。”所以心才会习惯于心理上的时间感——明天,或是许多个明天。现在我们要向它提出质疑。我们认为时间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不需要时间来解脱贪欲。换句话说,如果你解脱了时间感,你的贪欲所指望的明天就不存在了;你会立刻采取行动来袭击它。思想已经发明了心理上的时间感作为逃避、拖延以及耽溺的手段。思想从怠惰之中发明了心理上的时间感。 

    你能不能在心理上解除掉“明日”的概念?请深入探索一下这句话。以你的焦虑或是性欲为例,假设你认为借着某些感官活动你将达到你所渴望的目的,但这“达到”的本身不就是时间的活动吗!你能看到这个真相吗?看到的那一刻,欲望不就止息了吗?或者对你而言,这只是一种概念罢了? 

    心一旦深入探究到时间感之中,并且发现“明天”这个概念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幻觉,或是为了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纯然的觉察和行动,而不再出现时间的隔阂了。举例而言,当你看到国家主义的危机时——战争,等等——那份觉察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再执著于任何集团的解脱行动。你是不是在这么做?每天晚上英国的电视台都在强调“英国!英国!英国!”法国的电视台则强调“法国!法国!法国!”如果你认清这类说法会导致灾祸,如果你看见指望由时间来解除你从小所认定的英国人身份,乃是一个极大的错误,那么这份见地的本身,便是止息冲突的一种解脱行动。若想认清真相,需要一颗极其认真的心,一颗会对自己说“我想弄清楚”的心。 

    冥想即是时间的终止。我们刚才就是在做这件事;我们已经冥想过了。我们已经在透过冥想去弄清楚时间的本质是什么。从此处到彼处,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时间,但心理上的时间感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