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述各种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三组对偶式、两个谚语,都属于连用,有

的成语并用、串用,也属于连用。对偶句和层递句中都有重复字面,属于重
复法与对偶式和层递式融用;“满天飞”既属于比喻,也属于夸张,还属于
谚语,属于三法融用。对偶句中有成语,属于对偶式与成语融用。至于各种
方法和技巧的合用的情况,就更多了。

总之,这段文字包括标点在内,共274 个字,连续穿插运用了11 种方法
和技巧,其中既有连用、合用,也有融用。因此,这段文字是各种语言方法
和技巧综合运用的极典型的范例。虽然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并不篇篇如此,
但这种综合运用各种语言方法和技巧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其他文章中,他也
是时而叙述,时而议论;一会儿勾勒形象,一会说明解释;这里打个比方,
那里举个实例;一边设问,一边作答。。总是那样轻松自如,有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

以上我们介绍了毛泽东语言生动性的方法多样性及其灵活运用的问题。
下面,为了叙述和理解上的方便起见,还是把毛泽东的语言具有生动性的一
系列重要方法和技巧分别加以评述。这些重要方法和技巧,除了在第一章中
提到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风趣性的各种技巧以外,主要包括摹状法、比喻
法、比拟法、借代法、夸张法、拈连法、仿化法、换用法、易色法、引用法,
共10 种。


一摹状法的运用

摹状法原是文艺作品或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主要的表现方法,它是通过
形象描写来反映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如果在实用性的文章和讲话中运用
得好,也会增强形象性和文学性。

毛泽东很善于运用摹状法。解放前,他在安源办工人日校、夜校给工人
讲话时,在黑板上写一个“工”字,然后解释道: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
是地,中间一竖代表工人自己,工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整个世界都应该属
于工人阶级;在长沙给人力车夫夜校讲话时,他在黑板上又把“人”字放到
“工”字的下面,于是便成了“天”字,他解释道:如果工人团结起来,便
可以顶天(据R·特里尔《毛泽东传》)。这种形象化的讲话方法,真是别
出心裁,令人“叹为听止”。他的一般文章和讲话中,也能广泛地运用摹状
法,所以他的语言形象性很强。例如,在《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中给“人
民公敌”蒋介石画像: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叛变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一九二七年的大
革命。他将中国人民推入了十年内战的血海,因而引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略。然后,他失魂落魄地拔步便跑,率领一群人,从黑龙江一直退到贵州
省。他袖手旁观,坐待胜利。果然,胜利到来了,他叫人民军队“驻防待
命”,他叫敌人汉奸“维持治安”,以便他摇摇摆摆地回南京。

请看,这段文字是何等形象生动!即使不提蒋介石的名字,人们也知道说的
是谁。尤其是其中的“推入。。血海”、“失魂落魄”、“拔步便跑”、“袖
手旁观,坐待胜利”、“摇摇摆摆”数语,把蒋介石这个人物形象勾画得活
灵活现,如见其人。

毛泽东运用摹状法很是高明,一般不需要很多语言,甚至仅仅用几个关
键性词语,便可以把一个形象十分生动地刻画出来。他在《别了,司徒雷登》
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
意弯腰拾起来。

这句话里仅仅用了“洒”和“看一看”两个词语,便把美国侵略者的做
法和神态刻画得形象传神。

1。运用摹状法的种类
毛泽东运用摹状法,主要分为人物摹状和事物摹状两大类。

①人物摹状法
毛泽东对人物进行摹状的情况较多,有个人摹状、群像摹状、神态摹状、
言语摹状、心理摹状、行为摹状等。
个人摹状。这是一种对某一单个人物形象的描写。《在陕北公学纪念鲁
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这样描写鲁迅:

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著,呼啸着前进! 


说鲁迅的反抗和前进的背景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反抗的样子是“坚韧
地”,前进的样子是“呼啸着”,使鲁迅这个大无畏的革命者的形象跃然纸
上,呼之欲出。

群像摹状。这种摹状的对象是一组群体性人物。在《论联合政府》中,
毛泽东是这样描写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

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
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
了。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

这段话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这组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爬起、揩血、
掩尸、举旗等细节,十分典型,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突出的代表性,令人
感动。

神态摹状。这是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来反映人物形象。下面是一则很典
型的例子:

中国亲日派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汪精卫,看了这种情形(指日本帝国
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不会变更的情形——引者),吓得发疯,跪倒在
日本面前,订立了日汪卖国条约。。(《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
派》)

注精卫被“吓得发疯,跪倒在日本面前”签订卖国条约,真是一副奴才相,
摹状极为逼真。

言语摹状。通过人物谈话刻画人物形象,就是言语摹状。毛泽东在教育
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必须团结合作,但外来干部往往不尊重本地干部的时
候,他这样说:

。。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
土包子!”(《整顿党的作风》)

仅一句话,就把瞧不起本地干部的外来干部的思想反映出来了。

心理摹状。通过心理活动或想法来刻画人物的态度,可以称为心理摹状。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对小资产阶级中生活下降那部分人
是这样描写的:

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
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种人在精神上感觉的痛苦很
大,。。 

“瞻念前途,不寒而栗”、“在精神上感觉的痛苦很大”,都是人物心理上
的具体反映,读者完全可以从中看出他们的思想状况。
行为摹状。通过人物的举止行为刻画人物形象,就是行为摹状。例如,
毛泽东写闻一多: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一个“拍案而起”,一个“横眉怒对”,两个动作,就使一身正气的闻一多
这个英雄形象永垂不朽。
毛泽东进行人物摹状时,往往把两种以上的摹状手法结合起来,使被描
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
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
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 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
出去。(《整顿党的作风》)

这段话中“乱放一通”、“搓来搓去”属于行为摹状;“连声赞曰”属于神
态摹状;引号内的话是言语摹状。这是三种摹状的结合运用。又如:

比如富裕中农,大家看到,无论在那个革命中间,他们总是动摇的,不
坚定的,高兴起来可以发狂,悲观起来可以垂头丧气。他的眼睛经常看到
的是他那一点小财产,无非是一两匹牲口呀,一辆大车呀,十几亩地呀。他
们患得患失,生怕失掉这些东西。(《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

其中“发狂”、“垂头丧气”等是神态摹状;“眼睛看到”、“患得患失”、
“生怕失掉”是心理摹状。这是两种摹状法的结合运用。

②事物摹状法
毛泽东对具体事物的摹状也很形象,例如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对当时时局的描写:

。。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
这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国际高举着,
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于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
旗,国际联盟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于其旗帜之下。

两面大旗,且分红白,由两个组织分别“高举着”、“号召着”,把当时世
界形势的格局勾画得可见可触。

2。摹状法的灵活运用
关于摹状法的灵活运用,毛泽东一般多把它与比喻、比拟等其他技巧结
合运用,具体情况,请参阅下文有关内容。毛泽东还有时把摹状法与虚拟法
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摹状技巧,这种技巧是根据文章或讲话中事理的
需要,把不可能出现的事物按照可能出现的推想,形象化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显得格外风趣。这种技巧,有人称之为“示现法”。请看《反对党八股》中
的一段话:

。。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
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就


会将起军的。

这是一个细节,而且是一个很典型的细节,其中有时间、地点、人物,人物
还作对话,很形象,但这完全是虚构出来的事实,不会真有其事,但是,人
们却又不会以为是在骗人,反而感到风趣有味。

毛泽东在鼓励人们的时候,有时也运用这种特殊的技巧。例如他在对延
安抗大第四期毕业生讲演时说过这样一段诺:

。。我们要一直往东打,把日本人打回东京去。那时日本的老百姓开群
众大会来欢迎你们,问你们从哪里来的,你们说:
“我是从抗大来的——”(引白危《毛泽东印象》)

这也是一种虚拟性摹状,但是,这是多么令人鼓舞啊!

毛泽东所运用的摹状性语言很多,上面我们仅仅举了少数例子。他的摹
状性语言有一个特点,即虽然不像文艺作品那样对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纤
毫毕悉,但典型性却极强,其原因就是,他刻画形象一般都是采用杂文中“取
型”时所运用的粗线条的勾勒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再看两则例子:

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
为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
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论
十大关系》)

以上两段话,刻画的是两种“型”;前者是“两面派型”,后者是“风派型”。
都是通过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作高度的概括,而用极简省的笔墨塑造出来的典
型。


二比喻法的运用

毛泽东文章中修辞格运用得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是设问,另一种就是比
喻。由此可知,毛泽东语言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与他大量运
用比喻的技法有极大关系。他在1942 年9 月7 日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
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一篇政论文。它不足3,000
字,其中竟设用了诸如黎明前的黑暗、航船和暗礁、鱼大水小、天气变化需
要换衣服、孙行者战胜铁扇公主、黔驴之技等六处比喻。一篇短短的政论文
中运用的比喻竟达如此之多,确实是不多见的现象,从而使这篇文章生动性
极强,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并成为不朽之作。在其他各种体裁的文章和
讲话中,比喻性的语言虽然没有这篇那么集中,但在可能的情况下,毛泽东
都随处设喻,无论怎样复杂的问题或事理,他都可以运用比喻法作出生动具
体而又明晰的说明和解释。例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
《论持久战》两篇文章中都说过,在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均有三种包围和
三种反包围:从整体战争中看,日本处于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于战略
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这是敌对我的第一种包围,我从战役和战斗上把分数
路向我进攻之敌的一路置于包围之中,这是我对敌的第一种反包围;每一独
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包围之中,这是第二种包围,各个根据地及各个正规
军阵地联系起来,这是第二种反包围;从国际上看,德、意、日等以侵略阵
线包围中、法、苏、捷等,这是第三种包围,中、法、苏、捷等以和平阵线
包围德、意、日等,这是第三种反包围。这个问题是多么复杂啊!想要把它
说清楚,真是不容易。但是,毛泽东在上述两篇文章中,都把这个问题比作
“下围棋”。他说,这三种包围和三种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
敌我互相作战“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根据地则“好似做眼”。这一奇
妙的比喻,不但把这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变得十分清晰易懂,而且给人留下极
为深刻的印象。也可以这样说,善于运用比喻法,不但使比喻贴切、新奇,
而且比喻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这是毛泽东语言生动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很有必要对毛泽东究竟运用哪些比喻法,如何进行比喻等方法和技巧
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

1。运用比喻法的种类
毛泽东运用比喻法的种类,可以说应有尽有,无一不备。根据一般修辞
格看,其中有明喻、隐喻、借喻、讽喻(含引喻);从其他不同角度看,还
有反喻、强喻,略喻、详喻,等等。

①明喻法
先请看下面三则例子:
如果敌情特别严重,游击部队不应久留一地,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

速地移动其位置。(《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

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