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心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塑心灵-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约翰:“是的﹐真的很重要。”
2说出他的感受
玛丽﹕“我可以看得出这样短的时间通知你﹐要你将重要的事情另作安排是很困难的。”
约翰﹕“是的﹐玛丽﹐我很高兴你明白这点。你还记得上次我们谈加班的事﹐你曾答应我若要加班你会在三天前通知我吗﹖”
3建立一致意见的基础
玛丽﹕“是的﹐在两星期前的会议上我答应过你这点。后来我们不是说过那次会议很有建树吗﹖彼得﹑珍妮同你我一起为我们的部门建立了一个更顺畅的工作制度﹐记得你很开心﹐甚至在第二天请我们吃饼和喝咖啡吗﹖”
约翰﹕“是啊﹗部门做了很多改进﹐我很开心。可是﹐无论怎样﹐玛丽﹐今天我真的不能够留下加班﹐请你明白。”
4找出或有的潜伏理由或需要
玛丽﹕“你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今晚的事情对你真的很重要。你可以告诉我是什么事吗﹖”
约翰﹕“我很高兴你了解我的感觉。老实告诉你﹐我和我的妻子已处在离婚的边缘。上个星期我们同意合力挽救这段婚姻﹐并且决定今晚出外吃饭﹐当做是一个新的开始﹐你说这不是很重要吗﹖”
5共同找出解决方法
玛丽﹕“我同意这绝对重要。约翰﹐你的婚姻是你人生里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你必须去吃这顿饭。在你看来﹐我们如何能够做到既可挽救你的婚姻﹐同时又可以完成手头的任务呢﹖这份报告书明天上午10时前必须送到总经理的桌子上﹐而只有你一个人懂得操作我们的计算机。”
约翰﹕“我也不想让部门有麻烦。这样行不行﹕我晚饭后回来帮你完成这份报告书。我相信你们最少需要3小时才能做好你们那部分工作。今晚10﹕30前我一定回来﹐把报告做完再走﹐行吗﹖”
玛丽﹕“这太好了﹐行﹐没问题。何不带你的太太一起回来办公室﹖你知道我们都很挂念爱丽斯﹐而且我有几个月没跟她谈话了。今晚做完报告书﹐我请大家去喝一杯﹐好不好﹖”
约翰﹕“一言为定。”
 
注﹕有些人会说﹐使用这个“消解抗拒法”会花很多时间。这些时间是需要花的﹐不然的话﹐将来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处理人事冲突﹐因报告做不好引起的后遗症﹐甚至辞退约翰﹐另请新人﹐所引起的行政﹑面试﹑试用﹑培训﹑熟悉工作的时间不是更多吗﹖

13。7   回应话朮
 1.复述
就是重复对方刚说过的话里最重要的文字﹐加上开场白。例如﹕
“我听到你说。。。。。。”
“你刚才说。。。。。。”
“看看我是否听得清楚﹐你说。。。。。。”
“复述”表面看来很简单﹐很平凡﹐而事实上是很有效果的技巧﹐它可以﹕
使对方觉得你在乎他说的话。
使对方觉得你想很准确地明白他的意思。
加强对方说话的肯定性﹐待之后重提时对方容易记起。
可含蓄地修正对方话中的困境(例﹕对方说“我不会游泳”。你复述说﹕“你是说至今尚不会游泳﹖”───“至今”二字使对方的潜意识的打开“未来大有可为”的可能性。)
给自己一点时间去作出更好的构思或者回答。 

2.感性回应
就是把对方说的话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说出﹐例如﹐对方说“吃早餐对身体很重要”﹐你响应说﹕“是啊﹗我要吃饱了肚子才开工的﹐身体暖暖的﹐做事才起劲嘛﹗你说对吗﹖”
感性响应是把自己的感受提出来与对方分享﹐若对方接受﹐他也会也你他享他的感受。能够分享感受是一个人接受另一个人的表示。

3.例同
就是把想对他说的话化为另一个人的故事﹐可以用类似以下的例子表达出来。
“有个朋友。。。。。。”
“听说有一个人。。。。。。”
“去年我在美国遇到。。。。。。”
假借另一个人的故事把内心的话说出来﹐会使对方完全感受不到有威胁性或压力﹐对方因此会更易接受。

4.隐喻
就是借用完全不同的背景和角色去含蓄地暗示一些你想表达的意思。例如﹕
“我太软弱了﹐所以觉得事事不如意。”
“你令我想到流水。流水很软弱﹐什么东西都能阻断流水﹐但流水总能无孔不入﹐最终到达它应到的地方。”
催眠治疗大师米尔顿-埃克森运用隐喻的技巧出神入化﹐他经常以说故事的方式去达到其它心理医师达不到的治疗效果。适当和巧妙地运用隐喻﹐会产生使对方潜意识得到重要的启示﹐而意识一地所知的效果。
 
13。8   先跟后带式话朮
“先跟后带式”的意思是先附和对方的观点﹐然后才带领他去你想让他去的方向。附和对方说话的技巧可以有3种方式﹕
①取同。把焦点放在对方说话中他与你一致的部分
②取异。把焦点放在对方说话中他与你一致的部分
③全部。先接受对方全部的话。
例1
你说﹕我认为吃早餐对健康很重要﹐所以我每天早上都吃两只鸡蛋。
对方说﹕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太高﹐我的早餐绝不会有鸡蛋。
响应1(取同)﹕噢﹐原来你也有吃早餐的习惯﹐你是否也觉得吃早餐对一天的工作有重要的帮助呢﹖
响应2(全部)﹕不仅你这样说﹐我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直到去年我看到一篇科学新知的文章﹐发现原来胆固醇之中也有好坏之分﹐且鸡蛋给我们的胆固醇好多过坏﹐鸡蛋中的一些营养更是其它食物中很少能提供的呢﹗你有兴趣看一看这篇文章吗﹖“

例2
你说﹕保险是家庭保障的最好方法﹐我给全家都买了。
对方说﹕保险浪费金钱﹗
响应1(取同)﹕看来你是同意应该为家庭设立保障的﹐你现在用的什么方法﹖
响应2(取异)﹕浪费金钱是不对的﹐尤其是在今天经济困难的社会环境中。我看你需要的是不浪费金钱﹑物有所值的家庭保障计划﹗
响应3(全部)﹕我的很多好朋友都这样说﹐直至他们听了我的解释﹐才知道原来保险是花这么少钱而可以买到这么大的一份保障。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活得更开心呢。他们现在都买了﹐而且给我介绍了很多朋友﹗
 

13。9   感知位置
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一般也称为态度﹐NLP称之为“感知模式”。在我们的大脑里﹐除了对实质事物﹐例如一个面包﹐有经由感官数据构成的感知模式之外﹐对于非实物的人生经验﹐例如“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也有类似但更复杂的“感知模式”﹐使得同一情况出现时我们都会有同一的行为模式。
一个人在某一时刻中对另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感知模式”会在另一个时刻中因为他的思念﹑价值观和规条有了不同而有所改变。“感知位置”是指在某一刻中对那个“感知模式”的内心定位。这个定位﹐可以在现实中表现出来﹐例如凭想象两人对坐的距离﹐经由实际地用椅子摆出而察知。
在沟通和人际关系中﹐每一个参与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各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之中重迭一致的部分﹐支持他们维持那份沟通和关系﹐称之为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其中也有共同规条﹐但因为规条的目的只是取得价值和实现信念﹐故此可以灵活地更改。
因为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大部分存在于潜意识里﹐故此人们往往忽略了在沟通和人际关系情况下存在的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更因此看不到怎样凭改变规条便能够改善沟通和关系的机会。感知位置平衡法便是一套针对这点的技巧。
最初发展“感知位置”这套技巧时﹐只有3个位置﹐就是﹕
我────第一位置
对方───第二位置
抽离───第三位置
 
随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很多不同意义的位置出现。以下仅介绍一些容易掌握的其它位置。
1全体
第四位置。第三(抽离)位置使我们能够摆脱情绪上的影响﹐冷静地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找出解决的可能﹐而第四(全体)位置则是一个投入的位置﹐全体的性质是包括“我”和“对方”的“我们”。例如“我”是丈夫﹐“对方”是太太﹐“我们”就是夫妇。
2整体平衡
第五位置。这也是投入的位置﹐性质是“我们”加具有重在意义的环境组合而构成的个体。如家庭加丈夫和太太的亲友而组成的家族。这个位置也可以不断地扩大﹐包括更外围的环境组合(例如小区﹑整个社会﹑国家﹑世界)而构成的更大个体。它们可以被称为第六﹑第七﹐甚至第八位置。
3抽离位置
抽离位置也可以分开为多个位置。“感知位置”这个概念在发展初期的时候﹐抽离位置只是第一位置(我)的抽离﹐很快地﹐第二位置和针对全体的抽离位置也发展出来(见图13-2﹐图13-3)。上述的整体平衡位置﹐每一个都可以有一个抽离位置。
 
                   
     图13-2 早期模式                              图13-3 近期模式

13。10   感知位置平衡法
传统上﹐做“和事佬”需争吵双方同时列席。这个“感知位置平衡法”则可以在另一方不在场的情况下﹐改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感知模式)。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身体由内心支配﹐对另一个人的感知模式改变了﹐面对那个人的时候﹐声调﹑身体语言﹑所选用的文字﹐因而说话和行为模式都会有所改变﹐沟通效果和关系便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在改善两人之间的沟通或关系上﹐“感知位置平衡法”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两人各自怀着对对方和这份关系的“感知模式”﹐每次遇到对方都会凭这份“感知模式”去决定言语和行为。假若双方都没有改变各自内心的“感知模式”﹐每次遭遇都只会有同样的结果﹔假若那是吵架和冲突﹐情况便不会有转机。
这个技巧是把内心的“感知模式”经由一把椅子而实物化了﹐凭改变自己内心的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并且经由一些言语和行为实现﹐那个“感知模式”便能改变﹐因而下次见面﹐对同样的人就会有了不同的言语和行为﹐也即态度上有了改变。
这边的言语和行为不同了﹐对方也会因而有不同的反应。如此下去﹐沟通效果和关系便会有所改善。
这个技巧不一公平只是用做解决与另一个人的沟通和关系问题。本来关系已经融洽﹐想有更高的提升﹐也可以用。
感知位置平衡法的步骤
(1)心中选定一个想提升与他的沟通或关系的人。放置两把椅子﹐一把自己坐﹐另一把放在对面一个感到舒服的位置。想想这个人坐在对面的景象。
① 把这个人的座椅拉近一些或远一些﹐以自己内心感到舒服为要(距离最能代表你与他沟通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你内心所希望的距离)。注意这个位置与自己的距离﹐以便稍后验证效果。
② 注意这个人的脸或身体是否正面地面对着你﹐若对方是以侧面或侧身对着你﹐把对方慢慢地调至正面的位置。
③ 注意对方双眼的位置是否与你的眼睛处于同一水平﹐如果不是﹐把两人的视线调校至同一水平(可想象能任意升/降对方或者自己的椅子)。
④ 若看到的只是黑白景象﹐调校为彩色。
(2)做好以上工作后﹐注意对方坐的姿势和面部表情﹐同时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第一位置)
(3)走到对方的位置(第二位置)﹐模仿对方坐的姿势﹐想象自己已经变成对方。望向往第一位置的“你”并注意“你”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注意此刻内心的感受。
(4)走到第三个位置(抽离位置)﹐这个位置应该与第一和第二位置都是等距的。从这个位置看第一位置的“你”和第二位置的对方的姿势﹑面部表情﹐同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感觉一下。
① 第一位置的“你”可以做些什么事﹐以改善与对方的关系﹐例如说某些话或者做某些行为。
② 第二位置的对方可以做些什么事﹐以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对方提早或国快做这些事﹐第一位置的“你”又可以做些什么﹖
(5)返回第一位置﹐坐下想象自己看着对方﹐在心中说出想到的话和做想到的行为。完成后﹐看看对方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6)走到对方的位置﹐模仿他的姿势坐下﹐想象自己已经变成了他﹐然后望着对面的“你”﹐听﹑看﹑感受一遍“你”所说的话和所做的行为﹐注意一下内心的感受有怎样的改变。若话想说或有回应的行为﹐就向对面的“你”说和做一遍。
(7)走回第一位置﹐重新变为自己﹐看着对方﹐回想一下刚才自己对他说﹑做了什么。然后﹐留心听﹑看﹑感受一遍对方所说﹑做的响应。注意一下内心感受的改变。若有话想说或回庆行为想做﹐向对方说和做一遍。
(8)重复第(6)点与第(7)点﹐直到效果满意为止。若未能满意而已经没有了新动力﹐走到第三(抽离)位置﹐重复第4点至第7点的步骤。
 
注意﹕
① 跟着上述的步骤去做﹐做到第3点以后﹐并没有严格规定“下一个位置应该是哪一个”﹐而应该跟从内心的感觉而走。
② 若某人的某些行为使你无法接受﹐不能使用这个技巧﹐可尝试先找出这些行为的下面动机(对你或者对他本人)。接受其正面动机﹐仍可继续不接受那些行为。或者相像把某人玢为二﹐把不能接受的行为和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等尽拨入第二个“他”﹐然后把第二个“他”往左边拉远﹐而只和第一个“他”使用这个技巧。
 







13。1 化解争吵法
“化解争吵法”是一个换框法技巧﹐应用了共同信念﹑共同价值的要领。运用“化解争吵法”应注意两点﹕
① 这个技巧能解决的不是情绪问题﹐而是双方之间的BVR问题。必须两人情绪已经平静下来﹐才能有效果。
② 两人有动性﹐即是说﹐两个人都想改善沟通和关系才能保证效果。
例:
假设太太说了一句话﹐辅导者响应太太说﹕

 





 
第十四章  提升工作效果

这部分针对在工作或事业中出现的需要提供了7个概念和技巧。其中有思想上的技巧﹐即针对思考模式的改变﹔也有行动上的技巧﹐即针对行为模式的改变。除了“迪斯尼法”和“目标确定法”之外﹐都是我发展出来的。
这7个技朮除了在工作或事业上有帮助之外﹐也可以稍经修改而应用在人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