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首先上场的,正是靠前部署的F15C。

战场对面,KJ2000与KJ200一直在努力搜寻F22A,早就发现了转向迎战的F15C战斗机。

数量不多也不少,也是十二架。

联军肯定吸取了经验教训,单独对抗J11B与J10A的时候,F15C没有明显优势,数量决定一切。

J10A没有迎战F15C,在即将进入中程空对空导弹的有效射程时突然转向。

志愿军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J10A的任务不是夺取制空权,而是引开联军的防空战斗机,为后继进入的攻击机群打开通道。

要引走的不是F15C,而是F22A。

如果空中只有F15C,志愿军应该采用前进护航战术,由护航战斗机缠住F15C,攻击机群趁机发起攻击。

只是,绝对不能放走这批J10A。

因为交战空域距离部署J10A的空军基地不会超过五百公里,紧急情况下还能在朝鲜机场迫降,所以志愿军战斗机的作战表现非常泼辣,往往不拼光弹药不会返航,十二架战斗机是个不可小觑的威胁。

如果防空战斗机在拦截攻击机群的时候,遭到这批J10A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联军防空指挥官立即做出调整,从二线抽调四架F22A,以更快的速度绕到J10A机群前方,截击这批战斗机。

这时候,跟在J10A后面的第二批战斗机已经进入朝鲜领空。

预警机判断是十二架J11B,但是无法判断这批战斗机执行的是攻击任务,还是制空作战任务。

因为J11B机群的飞行高度不到五百米,所以预警机上的指挥人员判断为攻击机群。

是攻击机群吗?

美军防空指挥官可不这么认为。

虽然J11B由Su27SK发展而来,是典型的空中优势战斗机,但是跟J11与J11A相比,J11B的改进幅度更加明显,对地打击能力非常强悍,丝毫不比Su30MK2差。J11B服役后,首先提供给海军航空兵,足以证明这是一种与F15E类似,侧重对地/对海打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

之前的战斗中,联军就上过当。

在七月三十一日上午的一场空战中,八架低飞的J11B在四架J10A配合下,巧妙伏击了前来拦截的F15C机群,不到五分钟就击落了五架F15C。如果不是F22A及时赶到,剩下三架F15C也在劫难逃。

这场空战让联军认识到,低飞的不一定是攻击机。

此次有什么不同吗?

有确切情报证明,志愿军将轰炸进入永兴湾的运输船队,迟滞联军在平壤与顺川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夺取制空权的J10A已经进入战场,志愿军会投入第二批空优战斗机吗?

片刻犹豫后,联军防空指挥官投入了第二批防空战斗机。

由刚刚赶到的八架F15C打头阵,四架F22A殿后,迎战很有可能挂着对空弹药的十二架J11B。

到此,联军已经投入二十架F15C与八架F22A。

虽然早有准备,但是受部署场地限制,联军的制空战斗机本来就不多。因为F22A部署在日本的空军基地,所以最多只能投入二十架,还得留下八架掩护预警机群。F15C部署在韩国,因此能动用六十架左右,除掉放在西线的十二架,能在东线投入四十八架。只是这些战斗机中,有一半在地面待命。

也就是说,空中只有四架F22A与四架F15C。

联军已经紧急出动十二架F15C,另外十多架F15C能在十五分钟内起飞,只是这些战斗机半个小时后才能到达。

不是战斗机飞得慢,而是联军的部署问题。

F15C是典型的空优战斗机,几乎不承担对地打击任务,在携带四枚AIM120C、四枚AIM9X与三具大型副油箱的情况下,能在五百公里外巡逻四个半小时。相对于执行打击任务的战斗机,特别是F16,F15C的航程足够大,所以联军把F15C部署在韩国南部,尽量远离前线。

半个小时,能够发生很多事了。

J11A机群越过鸭绿江不到十分钟,第三批机群进入朝鲜领空。

这次不是空优战斗机,而是超过二十架的FBC1战斗轰炸机。

因为这批战斗机从辽东半岛飞来,所以美军空中指挥员立即断定,它们是海军航空兵的FBC1C。

海航的FBC1C与空军的FBC1C基本没有区别,只是增强了对海打击能力。

志愿军的打击目标是永兴湾里的运输船队,海航的战斗机更加合适。

联军防空指挥官立即拉响红色警报,让最后八架防空战斗机投入战斗,拦截正在向元山逼近的战斗轰炸机。

这次,一马当先的是F22A。

虽然FBC1C名为“战斗轰炸机”,具有一定空战能力,但是在作战使用中,没人会把这种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二十八吨,只装备两台最大推力不到九千公斤,气动布局也完全不适合空战飞机当成战斗机。

FBC1C的空战能力不怎么样,连F4“鬼怪”这样的二代机都比不上。

不可忽视的是其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

在不考虑作战半径的情况下,FBC1C能携带四枚射程超过三百公里的C803反舰导弹与两枚自卫用的格斗导弹。

二十多架FBC1C,一次能投射超过八十枚的反舰导弹。

别说运输船队,即便是航母战斗群,也难以招架。

算上C803的打击能力,该机群绝对能让刚刚进入永兴湾的船队葬身大海。

与上一代的C802相比,C803不但把射程提高了一倍以上,还能在飞行末段以超音速突防。

即便在低空发射,全程超低空飞行,C803的射程也在一百五十公里以上。

也就是说,FBC1C机群不用进入联军优势空域,在江界南面的龙林附近就能发射反舰导弹。

拦截导弹,肯定比拦截战斗机困难得多。

拦截反舰导弹,需要两倍数量的防空导弹,两套THAAD的备弹量只有一百多枚,如果在这个时候耗光防空导弹,受到第二次攻击,战区防空系统就成了摆设。志愿军已经知道联军在元山部署了THAAD,肯定会进行防空压制。

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把重担压在防空系统上。

对付战斗轰炸机,F22A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FBC1C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携带中程空对空导弹,近距离格斗性能非常糟糕,而且在挂载反舰导弹时,无法进行剧烈机动,也就无法规避防空战斗机发射的中程空对空导弹。即便这些FBC1C携带了中程空对空导弹,性能落后的脉冲多普勒雷达也很难发现F22A,更别想与F22A过招。

四架F22A有二十四枚AIM120D,足以拦截十二架FBC1C。

算上四架F15C上的十六枚AIM120D,能够拦截二十架FBC1C。剩下的几架,可以由F15C用AIM9X对付。

让F22A打头阵,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F22A的加速性能比F15C好得多。

拦截FBC1C的目的不是将其击落,而是阻止其发射反舰导弹。

关键就是,能否赶在FBC1C发射反舰导之前将其击落。

这时候,防空战斗机的速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对抗前两批战斗机时,F22A已经靠前,与F15C的距离缩短到二十公里。凭借优异的加速性能,F22A迅速超过F15C。

到此,战斗远没结束,或者说刚刚开始。

第八十二章 十一比八

第八十二章 十一比八

因为J10A机群转向规避、FBC1C机群较晚到达,所以拦截J11B机群的战斗最先打响。

八架F15C首先投入战斗,在六十公里外,各用三枚AIM120C攻击三个目标,确保每架J11B遭到两架F15C交叉攻击。

几乎同时,十二架J11B已经上升到七千米,随即发射了PL12中程空对空导弹。

发射导弹后,双方立即进行切向机动。

美军指挥官的判断没有错,J11B机群不是执行轰炸任务,而是伪装成攻击机群、从超低空进入的制空战斗机。

威胁消除前,F15C不会离开战场。

攻击得手前,J11B不会转向返航。

双方没有拉开距离,还在继续接近。

此时,美军的系统优势显现了出来。

做切向机动、规避对方发射的导弹时,F15C根据E3D提供的战场信息,用无线电中继制导方式,把AIM120C导向目标。

虽然PL12也有无线电中继制导模式,但是J11B无法用KJ2000提供的战场信息引导导弹。要想引导导弹,J11B得用火控雷达照射目标。因为J11B只有四条火控通道,最多能同时控制四枚中程空对空导弹,所以需要两架J11B放弃切向机动,通过战术数据链协助其他战机引导导弹。

不这么做,J11B发射的PL12就成了无制导火箭。

J11B不是没有优势,至少在载弹量上,比F15C多得多。执行制空任务时,J11B能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挂八枚PL12中程空对空导弹与两枚PL11格斗导弹,还能在翼尖挂两具电子干扰吊舱。

F15C用翼下主挂架的外侧挂点携带一枚AIM120C的情况下,也只能携带六枚中程空对空导弹。

放弃已经发射的PL12,十二架J11B还各有六枚中程空对空导弹,而F15C只剩下三枚AIM120C。

J11B还有三次拦截机会,F15C只剩下一次。

攻击机会比对手多,J11B机群没有分散。导弹告警机响起来后,十二架J11B开始加速,摆脱逼近的AIM120C。

虽然得到中继制导,但是J11B机群做切向机动后,AIM120C的飞行距离由六十公里增加到八十公里以上,超过了导弹的动力射程。随着J11B机群加速,AIM120C成了强弩之末。

此时,优势不在J11B手中。

J11B加速之前,F15C机群就抛掉副油箱,向J11B机群转向,沿最短航向逼近对手。

美军飞行员非常清楚,J11B在规避导弹的时候,无法引导已经发射的导弹。这是逼近对手,进行第二次攻击的最佳时机。

凭借优异的加速性能,F15C在J11B规避第一批导弹时,转向锁定目标。

再次发射AIM120C的时候,F15C机群与J11B机群的距离不会超过四十公里。

这个距离上,不管J11B如何机动,AIM120C的双发命中率也不会低于百分之八十。

在之前类似的空战中,即便J11B使用电子干扰设备、释放拖拽式诱饵,被AIM120C击落的概率也在百分之四十以上。

F15C抢先发动第二轮攻击,局面对J11B非常不利。

此时,最理想的规避方式不是继续做切向机动,而是马上爬高。如果能在导弹到达前把飞行高度提升一万米,即到达一万七千米高空,AIM120C的威胁就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不能爬高一万米,在导弹逼近后进行俯冲,释放干扰弹与诱饵后再次爬高,也有很大的把握摆脱导弹。

如果继续做切向机动,J11B被击落的概率肯定非常大。

只是爬高的时候,J11B无法还击。

还击,还是规避?

J11B的领队长机迅速做出选择,十二架战斗机再次向F15C发射了PL12导弹,随后八架战机爬高规避,四架战机转向迎战。

依靠战术数据链,四架迎战的J11B能为其他八架战机提供战场信息,帮助其他八架战机为PL12提供中继制导信息。

这么打,等于主动损失四架战斗机。

可是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主动权不在J11B手上,攻击行动刚刚开始,现在撤出战斗,等于让八架F15C获得了拦截攻击机群的机会。

虽然八架F15C耗光了AIM120C,但是还各有两枚AIM9X与一门六管航炮。

对付FBC1C这类笨重的战斗轰炸机,AIM9X与航炮足够了。

对前出护航的战斗机来说,击落防空战斗机,才能为攻击机群扫清障碍。

爬升过程中,八架J11B第三次发射PL12,抢先发动第三轮攻击。

这个时候,战局逆转,J11B夺回了主动权。

面对分散的J11B机群,F15C把发射的AIM120C全都导向迎战的四架敌机。因为抢先发起第二轮攻击,所以美军飞行员有很大把握在PL12进入自主攻击阶段之前,击落引导导弹的J11B。

没有中继制导,PL12就成了无头苍蝇。

凭借优秀的垂直机动能力,F15C有很大的把握在最后关头以俯冲方式离开PL12的攻击区域。

之前的空战中,F15C经常利用垂直机动规避来袭导弹。

只是,这次的情况有点不一样。

八架J11B在一万五千米高度上转向,向前下方八千米高度上的F15C各发射了两枚PL12。

因为用火控雷达锁定了目标,所以八架J11B还能同时引导已经发射的PL12。

也就是说,每架F15C遭到前后两批总共四枚PL12攻击。

四架J11B没能摆脱二十四枚AIM120C,八架F15C也没能赶在十六枚PL12进入自主攻击阶段前进行俯冲。

大部分中程空对空导弹的仰射高度在一万米左右,对俯射落差却没有多大限制。

限制导弹俯射落差的不是导弹自身,而是战斗机。

为了摆脱迎面射来的PL12,F15C没有爬升,而是立即俯冲。与J11B一样,到达低空后释放干扰弹与诱饵,再全速爬升,用剧烈的垂直机动消耗导弹的动能,最终在爬升阶段摆脱导弹。

八架J11B没再爬升,跟随F15C进行俯冲。

这么做,不是为了缩短高度差,而是把机头指向F15C,用火控雷达照射目标,把导弹导向F15C。

摆脱第二批PL12不是问题,可是要摆脱第三批PL12就没那么容易了。

从时间上计算,F15C通过爬升摆脱第二批PL12的时候,将迎上正在俯冲的第三批PL12。

在爬升阶段遭到来自上方的攻击,任何战斗机都没有生还机会。

能击落八架F15C,损失四架J11B就不算什么了。

这个时候,战局出现第三次转变。

配合F15C作战的四架F22A赶到,在四十公里外,向八架J11B各发射了两枚性能更加出色的AIM120D。

为了保证隐蔽性,F22A的火控雷达只工作了几秒钟,随即用E3D提供的战场信息引导AIM120D。

盯着F15C的J11B没有发现迫近的威胁,甚至没有意识到F22A已经逼近。

激烈空战中,飞行员很难顾及全面。

只是,F22A发射导弹的时间稍微晚了一点。

AIM120D逼近前,J11B发射的第三批PL12已经进入自主攻击阶段,接下来的事情就与战斗机无关了。

F15C的机动性能再出色,也很难在丧失了大量能量的情况下,避开PL12。

只是,J11B没有立即改出俯冲。

如果有少数F15C摆脱了PL12,J11B还能在迫近之后,利用F15C规避PL12的机会,占据格斗的有利位置。

也就在这个时候,F22A发射的AIM120D迫近。

对付俯冲的J11B来说,规避AIM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