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7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题是,这次行动不但没有达到目的,还丢了面子。

就算中国当局不承认,也无法遮盖事实。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到五月十五日,连一些盟国大使都特意询问外交部,中国海军在圣弗朗西斯科湾的行动结果。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结果的问题了。

说得严重一点,如果搞得不好,肯定得有人背黑锅,而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一直得到牧浩洋重用的佟少云。

显然,牧浩洋不会让佟少云背黑锅。

事实上,最后批准行动的是牧浩洋,所以就算让佟少云背黑锅,那些盯着战争部长位置的人也会找牧浩洋的麻烦。

当时,牧浩洋甚至向黄瀚林提到了辞职的想法。

可惜的是,这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问题,还必须给盟国一个满意答复。

黄瀚林给牧浩洋的答复很直接:就算要辞职,也要先摆平这件事。

不管怎么说,牧浩洋不可能一走了之,把烂摊子丢给别人,而且也没有人能替他收拾烂摊子。

问题是,怎么摆平?

就在牧浩洋进退两难的时候,周渝生提出了一个办法:拿几件新式武器出来,证明中国的军事实力。

毫无疑问,这是当时唯一的解决办法了。

所幸的是,海军手里还真有几件新式武器,除了已经大批量服役的j33m之外,还有新型大型综合战舰。

当然,这些武器都没有震撼性。

最具有震撼性的是在五月初建成的“飞龙”号空中母舰。

“飞龙”号是中国海军建造的第一艘空中母舰,也是吨位最小的一艘,满载时只有五千多吨,只能搭载十二架j33m战斗机,只有四百多名官兵,虽然号称拥有无限续航力,但是持续作战能力非常有限。

事实上,“飞龙”号是一艘试验性质的空中母舰,根本没有上战场作战的能力。

当时,海军还在建造“天龙”号与“云龙”号,前者是一艘吨位达到二万八千吨、载机四十八架的中型空中母舰,后者是一艘吨位达到五万吨、载机九十六架的重型空中母舰,而且都具备实战能力。

只是,这两艘空中母舰还没完工。

在牧浩洋考虑是否让“飞龙”号参战的时候,前线战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五月十七日,守卫西雅图的七十四万美军投降,中国军队随即开进西雅图,占领了美国最重要的航空制造业城市。

接下来的几天里,克利夫兰、萨克拉门托与洛杉矶的美军先后投降。

到五月底,只有圣迭戈的美军还在坚守,因为圣迭戈是美国西海岸地区最大的军港,曾经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母港,由靠近美墨边境,所以驻守该地的是美军的精锐部队,战斗意志比较顽强。

只是,美军肯定守不住圣迭戈。

司马文正已经开始调动部队,准备在完成了对大洛杉矶的占领行动之后,动用重兵围攻圣迭戈。

按照陆战队的计划,最迟六月中旬就将占领圣迭戈。

这下,牧浩洋没再迟疑了,决定让“飞龙”号去圣迭戈战场上一展身手,让空中母舰接受战火洗礼。

五月二十七日,“飞龙”号从长江口的崇明岛上升空。

为了让这艘刚刚建成的空中母舰顺利到达目的地,海军不但在沿途的岛屿上部署了大量战斗机,空军还出动了十架充电飞机,全程伴随“飞龙”号飞行,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为其提供电能。

当然,只要“飞龙”号不出故障,根本用不着充电飞机帮助。

在这艘空中母舰上,有两座功率为一千五百万兆瓦的聚变反应堆,只要一座反应堆正常工作,就能驱动反重力场推进系统,而聚变反应堆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两台反应堆同时出故障的概率非常低。

真正需要担心的,还是第一次进行实战应用的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要知道,这套推进系统出了问题,“飞龙”号不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还将彻底丧失升空的浮力。也就是说,“飞龙”号将变成一只重大五千多吨的大铁球,从万米高空砸落到海面上。

当时,“飞龙”号上搭载的不是战斗机,而是三十多台升力发动机。

也就是说,如果反重力场推进系统出了故障,这些升力发动机就将启动,让“飞龙”号平缓降落到海面上。

此外,“飞龙”号上的官兵与工程师都有一套跳伞逃生系统。

如果升力发动机也没办法阻止“飞龙”号坠落,那么人员还有机会逃脱。

总而言之,当时海军针对最糟糕的结果做了准备。牧浩洋甚至想好了,如果“飞龙”号没能到达目的地,就把这次行动当成是海军验收测试。不管怎么说,在验收测试中导致装备损失不是什么怪事。

所幸的是,两天后“飞龙”号安全抵达目的地,反重力场推进系统非常可靠。

接下来,就是举世震惊的一幕了。

六月一日,“飞龙”首先出动战斗机,参与了轰炸圣迭戈的作战行动,证明了具有出动与回收战斗机的能力。

当然,“飞龙”号使用搭载战斗机的方式与航母完全不一样。

在出动的时候,战斗机是直接被抛出“飞龙”号的,或者说是与“飞龙”号底部的连接系统脱离。因为“飞龙”号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数百公里,超过了战斗机的升空速度,所以免去了起飞前的加速阶段。在回收战斗机的时候,则采用了与空中加油相似的方式,只是不是对接加油管与受油嘴,而是让战斗机与“飞龙”号的回收系统对接,然后由回收系统偏转一百八十度,让战斗机翻转过来,再固定系留在“飞龙”号底部的固定位置上。这么做,主要是便于勤务人员检查战斗机,以及为战斗机装填弹药。当然,勤务人员必须掌握在倒转时维护战斗机的技巧。

事实上,这种出动与回收方式只用在“飞龙”号上。

后来的“天龙”号与“云龙”号,都采用了弹出与吸入的出动与回收方式。主要的区别就在回收方式上,即战斗机在返回的时候,到达母舰底部的回收区域,再由反重力场系统驱动的吸入装置,直接把战斗机吸入母舰的机库。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让飞行员不必掌握与母舰对接的技巧。此外,在回收到机库里面之后,可以对战斗机进行全面维护,提高了战斗机的作战效率。

只是,六月一日的战斗,还不是最震撼的。

当时,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海军的第一艘空中母舰已经出现在了战场上,连很多中国军人都不知道。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飞龙”号在东太平洋上空出动战斗机,根本没有进入战场。

直到五天后,外界才真正见识了这种划时代的军事平台。

*

正文 第二百五十章 信心崩溃

第二百五十章  信心崩溃

确定美军已经丧失了防空能力之后,牧浩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飞龙”号去圣迭戈上空作战。

严格说来,不是作战,就是飞过去,呆上一段时间,再飞回来。

这次,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

把行动安排在六月六日,就是给空军与海军几天时间,去彻底摧毁美军部署在圣迭戈附近的防空系统。结果就是,在这几天里,空军与海军的战斗机倾巢而出,连陆战队都投入了大量远程炮兵,几乎把圣迭戈变成第二个旧金山。当时,中国军队不仅重点打击了美军的防空系统,还打击了所有具有防空作战能力的作战平台。说得简单一点,任何能把炮弹打到万米高空的武器都在轰炸范围之内。结果就是,等到轰炸与炮击结束,美军手里只剩下了小口径机关炮。

六月六日,“飞龙”号出动,在上午十点左右到达圣迭戈上空。

为了让美军见识这种划时代的、而且最终彻底淘汰了海军的强大武器,中国空军提前两天做了宣传:往圣迭戈投撒传单。

这些传单上明确提到,在六月六日,中国军队将使用一种超级武器。

当“飞龙”号出现在圣迭戈上空,开始出动战斗机轰炸美军的时候,美军的感受跟一百多年前,第一次在战场上见到坦克的德军一样。可以说,当“飞龙”号硕大的身体挡住了耀眼的阳光时,美军甚至觉得世界末日降临了。

这是人类的武器吗?

一时之间,美军甚至忘记了躲避轰炸,更忘记了进行抵抗。

当天,就有十万名美军向中国军队投降,而且大部分美军官兵在投降的时候还有点神智不清。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绝大部分美军官兵都被吓坏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大的飞行物,更没有见过如此怪异的飞行物。

从地面上看飞行的“飞龙”号,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盘子。从侧面看,则像是一顶到草帽,在扁平的船体上方正中央是安装聚变反应堆、反重力场推进系统等设备的中央舱端。从正前方看,还有点飞机的模样,只是比飞机大得多,而且没有机翼。从顶部看,也是一个椭圆形的盘子,只是盘子中央高高突起。

这样的飞行物,之前只能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

另外,当时“飞龙”号还没有刷上油漆,通体反射着刺眼的金属银色光芒,所以看上去比实际还要大得多。

面对这样的超级武器,美军的斗志与士气顿时归零。

事实上,跟出现在索姆河战场上的坦克一样,“飞龙”号的实际战斗力低得可怜,甚至比不上几架轰炸机。此外,“飞龙”号还非常脆弱,极易被击落,因为其吨位较小,所以没有配备任何防御武器。如果美军手里有几枚能够够得着“飞龙”号的防空导弹,就肯定能把它击落。

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最引人瞩目的不是“飞龙”号有多大,而是其推进系统。

当时,圣迭戈有一批航空工程师,其中几个还非常有名,包括参与了f51战斗机动力系统开发与设计工作的西斯姆教授。

看到“飞龙”号,西斯姆教授立即注意到,这艘硕大的“飞船”上没有任何一种已经问世的推进系统。当时,西斯姆敢肯定,“飞龙”号肯定是核动力,因为中国已经把小型聚变反应堆装到了大型电动运输机上,也就肯定有能力为这艘比大型电动运输机大了十倍的“飞船”安装聚变反应堆。当然,也只有聚变反应堆提供的巨大能量,能够为这个庞然大物提供升空的能量。

关键就是,在“飞龙”号上看不到任何推进器。

为了搞清楚“飞龙”号的驱动方式,西斯姆还冒险进入战场,用可见光、红外、紫外等多种照相机,拍下了“飞龙”号的高分辨率照片。仔细研究后,西斯姆断定,“飞龙”号肯定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推进系统。

随后,西斯姆把消息发给了阿拉莫斯实验室的里维斯教授。

这个里维斯教授就是搞推进研究的,而且是“新曼哈顿计划”、也就是美国的反重力场技术研究项目的参与者。虽然他不是核心成员,只负责反重力场技术的实际应用,而且仅仅是在推进领域的应用,但是在获得了西斯姆提供的资料,特别是那几张分辨度极高的照片之后,里维斯立即意识到,这艘“飞船”肯定采用了反重力场技术,而且是其最主要的推进手段。

六月十日,里维斯就到了白宫,亲手把他的评估报告交给了总统。

当时,马歇尔已经向卢卡斯证实,中国军队在圣迭戈使用了一种体积与吨位都是超级运输机十倍的“超级轰炸机”。

可惜的是,圣迭戈的美军在六月九日就全部投降了。

也就是说,除了在六月六日之外,这个“空中巨无霸”再也没有出现过。

事实上,“飞龙”号在完成了六月六日的亮相之作之后就飞往夏威夷群岛,降落到了西部的一座小岛上,进行了维护之后,于六月十二起再次升空,并且在十三日夜间回到了中国本土。

在战争结束前,“飞龙”号一直在国内供工程师进行测试。

直到大战结束之后,“飞龙”号才再次面世,开始到世界各地展示,最后在中国军事博物馆落户。

当然,“飞龙”号是否再次出现,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事实上,在“飞龙”号出现之前,“新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哈里森教授就提到,中国已经掌握了反重力场技术,而且肯定制造出了相关设备,使其达到了实用程度,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中国清理近地轨道太空垃圾的效率,超过了已有的任何一种手段,只有反重力场技术才能达到。

当时,美国科学家甚至给出了证据。这就是,在中国发射的清理卫星附近,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引力波动,导致从附近通过的太空垃圾的轨道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程度在地面上用天文望远镜就能观测到。

“飞龙”号的出现,更是一个直接证据。

科学家给出的结论很直接:在中国已经掌握了反重力场技术的情况下,美国已经没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了。

后来,哈里森向卢卡斯提交了一份较为全面的评估报告,对反重力场技术的军事应用前景进行了概括性说明,其中就明确提到,反重力场技术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军事技术,其威胁力远远超过核武器。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中国可以用该技术,在美国的任何一座大城市上空制造出负重力场,把整座城市,包括所有建筑物、所有车辆、所有人、甚至是所有的沙石吸到空中,再撤消负重力场,就能杀死所有生命体。更极端的话,甚至在理论上可以把一座城市送出大气层。

说得直接一些,只要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就能把美国从地球上抹掉,让原本是陆地的地方变成海洋。

当然,这只是理论推导的结果,现实中肯定无法实现。

关键就是,这项意义不亚于核能的新技术,已经让中国占据了科技制高点,美国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中国。

摆在卢卡斯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投降。

不管卢卡斯是否愿意接受科学家的建议,现实摆在他的面前:只要战争还在进行,美国就将走向最终毁灭。

问题是,投降就能避免毁灭吗?

六月二十日,美国再次通过瑞士、文莱与不丹等永久中立国,把停战书转交给了中国外交部。

这次,美国的态度“客气”了许多,或者说表达出了诚意。

问题是,仅仅有诚意还不够。

要知道,与上一次相比,中国军队已经攻占美国西海岸地区,占领了华盛顿州、俄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