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7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下,司马文正手里多出了四百万地面部队。

也就是说,当时司马文正的用兵极限是五百六十万地面部队

这么多作战部队,别说攻占美国西海岸地区,扫荡整个美国本土都足够了,多余的兵力还能攻占墨西哥与加拿大。

事实上,司马文正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地面部队。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他肯定会首先使用陆战队,在陆战队不够用的时候,才把陆军派上战场。

登陆当天,运输机群出动了两次,第二次主要运送作战物资,特别是弹药。

三月二十九日,运输机群出动了三次,凌晨的第一次送去了二十个陆战师,中午与夜间的两次则主要运送物资。

接下来的两天,运输机群又出动了五次。

到三月三十一日夜间,第一支大型电动运输机群返回后方。

利用这个机会,由运输船送抵夏威夷群岛的战术运输机出发,在充电飞机的支持下,分批次飞往战场。在十二个小时内,二万四千架电动战术运输机到达前线,相当于为每个陆战师提供了六百架。

到了四月一日上午,第二支大型电动运输机群到达毛伊岛与瓦胡岛。

只是,这支运输机群在四月二日凌晨才执行了第一次空运任务,主要就是,陆战队在这个时候才搭建好野战机场。

之前的空运,几乎都是以空投的方式进行,连地面战平台也以空投送往战场。

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降落到野战机场上,也就能够运送一些大型设备,比如小型聚变充电系统。在前几天,为了确保前线部队作战不受影响,空军以空投的方式,为陆战队送去了十万套已经充满电能的燃料电池模块。

可以说,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正是中国陆战队不败的基础。

到四月五日,司马文正把第三批二十个陆战师送了上去。

到此,登上美国西海岸地区的地面兵力已经高达一百二十万,而且之前的战斗减员还不到五万人。

随着第三批陆战师上岸,进攻速度大大加快。

到四月十日,陆战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进攻任务,即把美国西海岸地区守军压缩到了西雅图、波特兰、萨克拉门托、旧金山、洛杉矶与圣迭戈等几座大城市附近,完成了对整块战场的切割行动。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别歼灭这些被围困的美军了。

当然,如何围歼美军,肯定是一门军事学问。

打到这个时候,美国败像毕露,可是美国当局却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就做出了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七章 毁灭性打击

第二百四十七章  毁灭性打击

二零五六年四月十五日,绝对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美军在西海岸地区的多个战场上,同时使用了被称为“g1”的病毒类基因武器。

受害者,正是中国陆战队。

最初的时候,前线官兵没有什么异常感觉,陆战队甚至没有察觉到,把美军发射的基因炮弹当成了哑弹。直到两天后,当大量官兵出现内出血、伴随肾功能与肝功能衰竭,才发现患者体内有一种能够破坏细胞遗传基因、导致细胞迅速癌变的病毒,并且通过在战场上搜集到的炮弹,确定美军使用了基因武器。

陆战队立即采取措施,向前线运送抗癌药物。

临床证明,抗癌药物只能缓解病症,只要停止用药,病症就会反复,而且变得比用药之前还要严重。

一周之内,就有上千名陆战队官兵病亡。

前线战斗没有停止,陆战队开始寻找其他对抗方式,包括在前线易受攻击的地点,比如军营、部队集结地、补给中心等地安装强紫外线杀灭装置,重点打击美军的远程炮兵,轰炸美军的可疑部队等等。

后方,医学家与基因学专家也在抓紧研制对抗基因武器的药物。

当时,一些战地医生已经发现,受病毒类基因武器感染的官兵中,大约有十分之一在高烧之后就痊愈了,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癌药物。通过提取这些官兵的dna样本,发现他们体内出现了抗体,而且有自愈能力。

随后,基因学专家就从此着手,找到了对抗病毒类基因武器的办法。

美军没有停止使用基因武器,在随后的十多天内,继续向中国陆战队发射装有病毒类基因武器的炮弹。

到了四月底,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了。

当时,最有效的对抗方式除了强紫外线杀灭之外,就是为那些必须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官兵配发全套的三防服,并且在返回营地的时候,用专用药水全面清洗,杀灭附着在三防服上的病毒。

问题是,前线官兵穿着三防服,基本上无法作战。

还好,地面战平台都有三防能力,其高压空气功率系统能把病毒隔绝在外面,乘员不会受到感染。

显然,陆战队的战斗力开始下降。

趁此机会,美军在各个战场上发动反击,只是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主要是病毒在侵入人体之后,有一个潜伏期,一般是二十四小时,最短的只有几小时,最长的则能达到几个月。也就是说,病毒类基因武器不能立即致死。结果就是,即便陆战队官兵染了病,也不会立即丧失作战能力。

直到四月二十日,美军的反攻才有起色。

只是,到这个时候,司马文正已经开始调换前线部队,把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二十个陆战师送上了战场,并且开始让陆军作战部队向前线集结,并且陆续替换那些战斗力下降的陆战师。

可以说,战斗打得异常惨烈。

当时,美军对基因武器抱着一种迷信的态度,似乎认为这种针对中国人开发的武器能够击败中国军队。结果就是,在任何地点,美军都在使用基因武器,把基因武器当成了制胜的万金油。

基因武器是万金油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打到四月底,美军也没能突破包围圈,仍然被中国军队封锁在几块战场上,而且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

只是,中国军队也暂时没有办法围歼这些美军。

不管怎么说,歼灭美军只是时间上的事情,中国军队有的正是时间。

直到四月的最后一天,一件极端恶劣的事情,改变了战局进程。

当天晚上,一小股美军特种兵渗透了中国军队的防线,袭击了位于圣何塞附近的一座战地医院。当时,医院里有五千多名伤员与病员,附近还有数万名从大城市里逃出来的亚裔居民,其中很多都是华裔。美军特种部队首先破坏了用来保护医院的强紫外线杀灭系统,然后释放了十多罐病毒类基因武器。在撤退的时候,美军特种兵还炸掉了药品仓库,毙伤了数十名军医。

这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

等到陆战队的援军赶到时,医院里的伤员与病员、以及避难的平民全部受到感染,而且病情十分严重。

要知道,病毒类基因武器在气温较低的夜间的传染能力最强。

在天亮之前,就有上千人死亡,还有上万人病危。

等到陆战队开始施救的时候,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人,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健康状况不太好的伤员,以及平民中体质较弱的儿童与老人。在参与救援的陆战队官兵中,还有数千人染病。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司马文正那里。

五月一日,司马文正亲自下令,前线部队不得接收圣何塞附近美军投降,俘获的美军全部就地枪决,随即陆战队开始炮击与轰炸圣何塞附近的美军阵地,最后演变成了对圣何塞的全面打击。

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在前二十四小时的全面炮击与轰炸中,圣何塞就有数十万平民伤亡。

只是,这还没完。

消息传到国内,牧浩洋一面组织对前线病员提供紧急治疗,一面指示司马文正,要严惩破坏交战准则的美军。

要知道,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一直比较克制,从没把矛头对准美军伤员。

事实上,在绝大部分时候,中国军队还非常积极的抢救美军伤员,给予了被俘伤员全面人道主义救助。战后,很多得到过中国军队帮助的美军伤员都成为了和平人士,而且致力于中美友好事业。

可是,总有一些战争狂人会不顾最基本的交战规则。

当时,如果到此就结束的话,这也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问题是,消息最终传到了黄瀚林那里,而且在遇袭阵亡名单中,有中央政fu高级官员的儿子。其中,就有杜小蕾的小儿子。

这下,问题就变得严重了。

黄瀚林的第一道指示就是以牙还牙,绝对不能姑息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恐怖份子,军队要不惜代价的让敌人认识到,再次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会毁灭自己,绝对不可能扭转战局。

到这一步,连牧浩洋都挡不住了。

五月五日,空军出动上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在大旧金山地区投下数千万张传单,要求该地区的美军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投降,不然将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且中国绝对不会给美军第二次机会。

说白了,美军要是不在二十四小之内投降,连战俘都当不了。

可惜的是,美军没有投降,而是决定继续抵抗。

五月六日,美国西海岸时间八点整,全面打击开始。

在第一轮全面轰炸中,空军就出动了四千架轰炸机,在旧金山、奥克兰、伯克利、斯托克顿、莫德斯托与圣何塞上空投下了十万吨炸弹,其中有五万吨是专门对付躲藏在建筑物内的油气混合燃烧弹。

第一波轰炸的余波还没过去,第二波轰炸就开始了,来自海军的九千架战斗机,在这些已经遭到轰炸的城市上空,再次投下了五万吨炸弹,而且里面有大量用撒布器投掷的小型定时炸弹。

两轮轰炸技术后,炮击开始。

参与炮击的有十个陆战师的三十个远程炮兵营、主力舰队里的一百多艘战舰、以及近三百艘火力支援舰,动用各类远程火炮与大口径火炮数千门,在持续了近四个小时的炮火打击中投射了近千万枚炮弹,投弹量超过一百万吨。

炮击结束之后,这些遭到打击的城市实际上已经变成废墟了。

只是,打击并没结束。

下午,轰炸机群与战斗机群再次出动,傍晚则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炮击。夜间,轰炸与炮击也没间断。

全面打击一直持续到五月七日上午八点。

二十四小时之内,中国军队向大旧金山地区投下了四十五万吨炸弹、以及总吨位达到三百万吨的近三千万枚炮弹。在这些弹药中,有半数是专门用来杀伤人员的,而且有很多是专门为打击城市建筑物设计的特种弹药。比如,当时空军使用了一种钝性燃烧弹,在击中目标的时候不会立即爆炸,而会把混合了铝粉、镁粉的特制燃烧剂撒布开来,在引爆,从而大范围杀伤有生目标。这种炸弹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功能,即可以把引爆时间延迟十分钟,让燃烧剂渗透到地下,从而用来烧死那些躲在地下室里的人员,或者耗光地下室里的氧气,使藏身地下室的人员窒息而亡。

毫无疑问,这是绝对是毁灭性打击。

在这二十四小时之内,到底有多少人丧生,根本无法统计。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旧金山地区已经不存在了。

战后估计,在这二十四小时内死亡的人数在一千万以上。

毫无疑问,遇难者以平民为主。

摧毁大旧金山地区是一回事,让敌人意识到抵抗毫无意义是另外一回事。

要知道,类似的毁灭性打击只能有一次,不可能有第二次。别的不说,在随后的几天里面,中国军队都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主要就是囤积在前线的弹药快用光了,无法支持大规模地面作战。

那么,如何才能让敌人认识到抵抗毫无意义呢?

(第二百四十八章 灾难 文字暂缺)

正文 第二百四十九章 举世震惊

第二百四十九章  举世震惊

收到消息的时候,牧浩洋一下就呆住了,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谁能想到,一次原本应该非常轻松的任务,竟然演变成了一场灾难,凶手还是那些不太起眼的水雷!

当时,“嵩山”号已经沉没。

所幸的是,其他战舰就停在外海,非常及时的展开了救援工作,“嵩山”号的触雷点又都在舰底与平衡舰体外侧,离人员集中区域非常远,更重要的是,舰长非常及时的下达了弃舰令,所以只有十四名官兵阵亡,三十多人负伤,其余三千多名官兵都幸免于难,转移到了其他战舰上。

后来,“泰山”号上也只有一百多名官兵阵亡。

因为触雷点全在平衡舰体外侧,所以“恒山”号上没有官兵阵亡,只有几名正在休息的官兵在爆炸的时候从床上掉了下来,摔破了额头。

问题是,无缘无故的损失了三艘航母,其中两艘沉没,绝对是一大灾难。

当时,中国官方封锁了消息,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公布,而参与这次行动的海军官兵都被要求发誓保守秘密。

有趣的是,这件事反而为海军带来了第五位元帅。

当时,“嵩山”号是太平洋舰队第三舰队的旗舰。没有采用后期批次的航母当旗舰,主要是后几个批的航母在建造的时候,为了降低费用、缩短工期,都简化了旗舰指挥设备,第四批次的“泰山”级甚至不具备舰队指挥能力,反而是最早建造的四艘“泰山”级上拥有完备的指挥系统。结果就是,随着舰队规模扩大,第一批中的三艘被分派到三支舰队,成为舰队旗舰。

在是否进入圣弗朗西斯科湾的问题上,龚继飞一直持反对意见,认为没有必要。

可惜的是,他只是第三舰队司令,地位在佟少云之下。

最重要的是,在“嵩山”号即将沉没的时候,龚继飞及时下令,让舰长首先确保舰队官兵安全,从而让舰长非常及时的下达了弃舰令。紧接着,由是第三舰队的几艘战舰最先赶过来,救走了“嵩山”号上的官兵。

后来,因为在这次行动中判断正确、行动果断、救援及时,龚继飞获得了元帅军衔。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由。

虽然在大战后期,佟少云得到重用,龚继飞的地位有所降低,但是牧浩洋没有忘记,在中国海军处境最为艰难的两年里,是龚继飞在协助他指挥舰队作战,也是龚继飞在关键时刻保住了舰队。

问题是,这次行动不但没有达到目的,还丢了面子。

就算中国当局不承认,也无法遮盖事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