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4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了数量上的差距之外,质量上的差距也非常明显。

叙军两个王牌师,即第三装甲师与第七装甲师装备了七百六十辆24式,两个常备师装备了四百八十辆04式与二百六十辆99改型,八个预备役师装备了一千五百辆99改、96改与T系列主战坦克。虽然T系列,即T72与T90S占到了大约三分之一,但是扣除这些早已落后的坦克,叙军的装甲优势依然非常明显。

当然,即便是T72与T90S,也有足够大的威胁。

在接受中国的军事援助之后,叙利亚陆军利用中国提供的技术,对T72与T90S进行了现代化改进,主要就是换上中国制造的坦克炮,与99改、96改统一弹药。在使用最新式的钨合金长杆穿甲弹的时候,能够在一千五百米内打穿“梅卡瓦6”的前装甲,在二千五百米外打穿“梅卡瓦5”的千装甲。在地形复杂的戈兰高地上,坦克的交战距离很少超过两千米,很多时候甚至不到五百米。也就是说,即便T72与T90S的防护不够硬,也有足够的机会干掉以军坦克。

综合这些因素,只要叙利亚陆军重树信心,就有能力击败以色列国防军。

当然,战争拼的是综合实力,而不仅仅是装甲部队。只是在戈兰高地上,受较为独特的地形限制,装甲部队仍然是绝对主力。别的不说,受山区影响,以色列空军的战斗机就很难像在西奈半岛上那样,通过远距离空中打击摧毁地面装甲部队,而近距离轰炸,战斗机将面对机动式野战防空系统,作战效率肯定高不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拼到这个时候,以色列空军的战斗机也所剩无几了。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早在二十八日凌晨,美国就表示可以为以色列紧急提供一批战斗机,主要是F35与F22系列,而F44刚刚进行量产,美军只装备了不到一百架,没办法援助给以色列。问题是,以色列没有接受美国援助的战斗机,不是以色列不需要,而是没有合适的飞行员。当时,以色列希望美国能够委派一批飞行员参战,或者是以雇佣的方式为以军作战,可是美国拒绝了这个请求,因为这很有可能导致中国做出过激反应,同样以志愿的方式让空军参战。

要是中美都打一场“志愿战争”的话,肯定不会局限于空中战场。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中美的军事人员直接参与作战行动,局势就会失去控制,接下来就是派遣地面部队参战。

到时候,谁也无法阻止世界大战爆发。

正是如此,留给巴拉姆少将的除了十二个旅之外,就只有之前还没有在战场上发挥重大作用的武装直升机部队了。

因为以色列的武装直升机编在空军名下,所以不属于陆军航空兵。

可以说,这也是以色列国防军在戈兰高地上唯一的优势,因为叙利亚军队没有几架像样的武装直升机。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更倾向于用攻击机执行近距离对地打击任务与反装甲任务,因此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陆军航空兵的主要装备是倾斜旋转翼飞机,而且以执行运输任务为主。当时,叙利亚陆军只有三十架从俄罗斯引进的Ka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以及大约一百架能够携带反坦克导弹的轻型侦察直升机,而以色列空军拥有一百多架AH64D型武装直升机。

显然,在争夺树梢高度的战斗中,以色列国防军拥有很大的优势。

可以说,这也是戚凯威必须面对的第一个战术问题。

第二十七章 树梢优势

第二十七章 树梢优势

在发展武装直升机的道路上,中国军队进行了探索,也走了很多弯路。

受制于动力系统,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中国军队没有真正的武装直升机。直到二零一六年,第一种武装直升机才问世。只是到这个时候,倾斜旋转翼飞机已经开始逐步取代直升机,而中国军队也在WZ20问世后不久,转向研制攻击性倾斜旋转翼飞机,并且决定用来取代武装直升机。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的国际潮流。

经过第二次朝鲜战争,美国首先认识到,武装直升机即将寿终正寝。因为受最基本问题限制,直升机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载荷、作战半径等方面都不如倾斜旋转翼飞机,而倾斜旋转翼飞机在升力飞行模式下,具有直升机的所有特点,所以随着相关技术成熟,取代直升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当时,美国就以MV22为基础,研制了第一种倾斜旋转翼攻击机。

只是受MV22固有的可靠性问题影响,这种代号X**22的飞机并没量产,而是在研制三年后下马,转为技术储备。

二零二四年,中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二种军用倾斜旋转翼飞机,随即装备陆军航空兵。

与MV22一样,这种代号QY1的飞机也存在可靠性偏低的问题,在装备部队的第一年就因故障坠毁了三架,还导致机群停飞半年,而陆军最终也只采购了一百多架,没有追加第二笔订单。

不久之后,第一次印度洋战争爆发,随后中南半岛战争爆发。

在这两场战争中,武装直升机都没派上用场。

特别是在中南半岛战争中,中国陆军的WZ20的表现并不理想,在围攻河内的战斗中还被越军用步枪击落了一架。在随后围剿越军残余部队的战斗中,至少有五架WZ20因为故障坠毁。

相反,一直不太受重视的攻击机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得非常出色。

当时,空军与海军都有一批J22与J25战斗机专门执行攻击任务,为陆军的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在攻打海防的一场战斗中,空军的J22在地面部队发出支援请求后不到三分钟就赶了过来,用密集的轰炸击溃了越军的反击部队。在广平省的战斗中,海军的J25更是地面部队的“守护神”,几乎是随叫随到,而且投下的炸弹消灭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敌军。

攻击机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给陆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因为与空军存在利益冲突,所以陆军把重点放在了倾斜旋转翼飞机上。只是,受可靠性等因素影响,陆军的攻击性倾斜旋转翼飞机项目进展得并不顺利,在对日战争爆发前没能取得重大突破。

受对日战争影响,空军不是很重视专业的低空攻击机。

海军航空兵的任务性更加明确,也没有在攻击机项目上投入多少经费。

直到对日战争爆发,在军费暴涨之后,空军才启动了低空攻击机项目,而主要原因还是与陆军抗衡,即利用该项目去制约陆军的攻击性倾斜旋转翼飞机项目,争取获得更多的项目经费。

只是,接下来的全球性自然灾害,使所有军备项目都受到拖累。

即便一切顺利,空军的低空攻击机项目也要到二零四三年左右才能完成,能在二零四五年装备部队就很不错了。

可以明确的是,中国军方已经确定了大方向,即发展专门的低空攻击机。

可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策,因为这意味着将放弃武装直升机与攻击性倾斜旋转翼飞机,陆军航空兵将转变成为一支支援能力有限、以短距离垂直投送为主的作战力量,即增强陆军的垂直机动能力。

放弃武装直升机是否明智,并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虽然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比如贵州飞机制造集团就提出,在未来战争中,武装直升机依然有用武之地,而且战斗机在对付超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时并不具备优势,武装直升机是夺取“树梢制空权”的主要力量,但是在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的时代,直升机的低空机动性能优势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而飞行速度更快的低空攻击机,能够更加有效的执行对地支援任务。

事实上,这里说的低空攻击机,很有强击机的味道。

从战术使用,特别是近距离对敌支援来看,低空攻击机完全能取代武装直升机,而且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任务。不管是在局部武装冲突,还是在大规模战争中,低空攻击机的作战效率都要比武装直升机高得多。比如在中南半岛期间,空军与海军的战斗机在执行近距离支援任务时,作战效率就是武装直升机的六倍。只有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下,武装直升机才有用武之地,而通过改进等手段获得了攻击能力的倾斜旋转翼飞机能在绝大部分时候,执行武装直升机的任务。

当然,这绝不仅仅是中国军队的选择。

到二零三零年前后,除了俄罗斯还在改进Ka系列与Mi系列武装直升机、以及欧洲推出了“虎2”武装直升机之外,中国与美国都没有新的武装直升机项目,只是研制了轻型侦察直升机。

只不过,武装直升机并没因此立即退出战争舞台。

通过改进硬件、升级软件等方式,大批在二十一世纪初服役的武装直升机仍然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比如AH64就装备了十多个国家与地区,其最新改进型号已经用上了隐身技术。

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战场上,武装直升机依然有用武之地。

戈兰高地就是比较特殊的战场。

西奈半岛的战斗中,以色列国防军没有动用武装直升机,不是用不上,而是以色列空军没能夺取制空权,而在空旷的荒漠上空,武装直升机极易遭受战斗机攻击,而且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比如在二十二日上午,埃及空军的一架J22M在完成巡逻任务后,发现了一架以色列的AH64D,随即用一枚火箭助推制导炸弹将其击落,导致两名飞行员遇难,而埃及战斗机毫发无损。

更重要的是,威胁不仅仅来自高空。

在空旷地区作战,武装直升机最需要担心的是机动式野战防空系统。比如在二十四日之后的三天内,以色列损失了近二十架直升机,其中六架侦察直升机被高射炮击落,两架大型运输直升机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武装直升机与这些直升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深入战区后也很容易被防空火力击落。

此外,还要考虑其他问题。

在沙漠地区作战,直升机的可靠性非常低。虽然以军采取了不少防沙防尘措施,但是在二十八日之前的战斗中,至少因为故障损失了七架直升机,其中三架在执行任务时遇到沙尘暴,因发动机故障坠毁。

在戈兰高地方向上,气候影响小得多。

更重要的是,戈兰高地的地形非常复杂,便于直升机进行超低空隐蔽机动,不易被高空飞行的战斗机发现,还能利用地形掩护对装甲部队发动突然袭击,更能够有效避开敌人的野战防空系统。

受这些因素影响,以军的武装直升机没有在西奈半岛战场上发挥多大作用,而是集中部署在了本土北方的空军基地。

可以说,这一百来架AH64D是巴拉姆少将手上最重要的反装甲力量。

只是,在战斗开打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些武装直升机能够发挥多大作用。

十月一日,在叙利亚陆军积极准备发动进攻的时候,巴拉姆少将再次主动出击,发动了代号“复仇之剑”的反击行动。

这次,唱主角的不是以军装甲部队,而是以武装直升机为主的空中打击力量。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摩萨德已经获得了确切情报,指挥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战场上反败为胜的中国陆军大将戚凯威已经到达大马士革,以全权军事顾问的身份,成为叙利亚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这条情报,肯定对巴拉姆产生过影响。

在回忆录中,巴拉姆提到,他最崇拜的中国军人是黄峙博,因此有理由相信,他肯定不会小看戚凯威。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巴拉姆没指望通过地面突击再次打垮叙利亚军队。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以军再次发动大规模地面突击,就算能够重创叙利亚军队,也会遭受惨重损失。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预备队,连最基本的后勤保障都难以保证,所以巴拉姆也不大可能再次冒险。

如此一来,空中反击成为唯一选择。

仅在十月一日夜间,以军的武装直升机就出动了近三百架次,大部分武装直升机都执行了三次作战任务。

突击目的很明确:瘫痪叙利亚军队的装甲部队,尽可能的使叙军推迟进攻行动。

以军的反击非常猛烈,叙军的抵抗也很顽强。

有了前车之鉴,叙利亚军队加强了防御部署,而且进入前线的装甲部队全部分散,没有前往进攻阵地。

更重要的是,叙利亚也有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直升机部队。

十月二日清晨,在以色列加强了反击力度之后,双方的武装直升机开始争夺树梢高度优势,也打响了这场战争中的第一场直升机空战。

第二十八章 直升机空战

第二十八章 直升机空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可以说是武装直升机最后的表演舞台。

十月二日上午的这场直升机空战,可以说是直升机问世之后的第一场正规空战,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直升机空战。

交战双方分别是以色列的AH64D与叙利亚的Ka52。

以军的AH64D已经服役了近三十年,因为没有可以替换的机种,而以色列又没有独立研制能力,所以只在二零二五年之后进行了延寿改进。受经费影响,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达到了AH64F的水平,即更换电子设备,提升了在恶劣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而其他的只增添了电磁对抗系统。

与AH64D相比,叙利亚的Ka52年轻得多。

第一批六架Ka52在二零一七年才交付给叙利亚陆军,虽然叙利亚军方对这种俄制武装直升机不大满意,一度打算用中国的外贸型武装直升机进行替换,但是WZ20的外贸型号过于昂贵,而且中国陆军没有大批量采购,使得叙军对WZ20很不放心。结果是,在二零三零年,叙利亚增够了二十四架Ka52,并且由中国军火企业以第三方合作的身份,对三十架Ka52进行现代化改进,主要就是增添电磁对抗设备与更换火控软件,以便使用中国制造的武器弹药。

叙利亚采购Ka52,不是为了增强反装甲力量,而是对抗以色列的武装直升机。

从某种意义上讲,叙利亚陆军与武装直升机的交战经验非常丰富,因为在过去的几场局部武装冲突,特别是在两次南黎巴嫩战争中,叙利亚暗中支持黎巴嫩真主党,派遣军事人员参与了战斗,尝到过武装直升机的苦头。

可以说,正是两场南黎巴嫩战争,让叙利亚当局下决心要组建一支武装直升机部队。

当然,也下了血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