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双方都不清楚战场局势的情况下,印度空军不见得会吃亏。

现在,战场已经对中国海军透明,至少ZY1知道“费尔康”在哪,也知道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偷袭。

开战进入倒计时,“费尔康”还在按照计划向东飞行,也就是向着J25飞去。

第二十九章 初显身手

第二十九章 初显身手

四点二十五分,四架突前的J25中,两架长机启动了火控雷达。五秒钟内,雷达锁定了目标。随后,两架J25关闭雷达,把获取的数据输入PL12E中程空对空导弹,继续以每小时一千五百公里的速度向目标、也就是那架“费尔康”预警机飞去,准备为导弹提供精确引导。

在日常训练中,J25飞行员对这套战术反复操练了上百次,做起来轻车熟路。

能采用这套战术的,只有J25与最新批次的J20,原因是,只有这两种战斗机上安装了新式火控雷达。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与东海战争中,战斗机因为使用火控雷达暴露行踪,成为战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是当时非常先进的F22A,在空战中使用火控雷达,也很容易被对方的电子侦察机、或者是战斗机上的被动探测装置发现。东海战争后,中国空军与海军花了很多力气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为战斗机研制一种低可探测性火控雷达。

因为J25是海军的主力舰载制空战斗机,而J22在空军中的主要角色是多用途中型战斗机,所以在研制过程中,空军没有对J22提出过高要求,海军则明确要求为J25配备低可探测性火控雷达。

这个要求,也正对成飞的胃口。

原因很简单,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推销的主力战斗机是J20,可是这种重型战斗机过于昂贵,如果配备最先进的火控雷达,价格更加高昂,有意愿从中国购买战斗机的国家,基本上都买不起。比如巴基斯坦空军就多次询问J20的价格,也提出了采购意向,结果都因为过于昂贵而放弃。

至于有钱购买J20的国家,比如中东的石油富国,也多半会选择F22A。

为此,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成飞需要拿出一种大部分国家买得起,性能又不是太差的战斗机。

J22这类中型战斗机成了理想选择。

只是,在需要购买第四代中型战斗机的国家中,大部分没钱单独采购制空战斗机,要求多用途战斗机具备强大的制空作战能力。这也是洛马公司在推销F35A的时候,首先推出制空型号、又推出制空强化型号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响,在研制J22的时候,成飞就自筹资金,开发了J22B,也就是制空强化型。

海军加入J22的研制工作后,首先也要求增强制空能力,所以J25直接以J22B,而不是空军的标准型为基础。

对成飞来说,等于拿海军的钱开发出了面向出口市场的J22B。

当然,J22B与J25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比如没有安装着舰与弹射系统,机身与起落架的结构也没增强,电子设备做了简化等等。但是不可否认,J22/J25系列战斗机能够杀入国际市场,成为F35系列的最大竞争对手,J22B居功至伟。后来在推销J22B时,成飞还特意宣传其与J25的血缘关系,并且在不久之后,推出了J25B,也就是挂着海军舰载战斗机名号的外销型战斗机。

在J25上,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南京电子科研所研制的低可探测性相控阵火控雷达。

这种雷达在工作的时候,首先会探测周围的电磁环境,特别是雷达工作波段内的各种电磁辐射的强度,然后在辐射较强的频率上工作。如果事先获取了目标信息,比如由预警机提供的情报,在进行搜索的时候,雷达会根据与目标的距离以最低功率工作,并且以捷变方式在几个频段上发射电磁波。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了被敌人发现的概率。

当然,这么做也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缺点,即雷达获取的目标数据不够精确,只能作为导弹的中继制导指令。如果需要攻击高机动性目标,还得在导弹进入自主攻击阶段前,由战斗机再次启动火控雷达,以最大功率照射目标,让导弹获取精确制导信息,或者由战斗机提供精确制导信息。

预警机属于高机动性目标,所以战斗机必须跟进。

毫无疑问,这套雷达肯定价值不菲。

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洛马公司推出的F22C与F35ABlock12批次的战斗机上,配备了性能类似的火控雷达,而且销售价格都高得离谱,连沙特、阿联酋等靠石油赚得盆满钵满的富国都买不起。

因为J22B的定价本来就比F35A低一些,所以在对外销售时,低可探测性火控雷达只是选择装备,即只有在客户提出需求后才会配备。直到五年之后,J25B面世,才成了标准配备。

还好,中国海军的所有J22都配备了低可探测性火控雷达。

主要是J22的采购量并不大,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总共只有六十架,算上备用的也只有一百架。此外,J22是海军舰载航空兵的主力制空战斗机,要求制空能力超过J15B,也就没有必要在雷达上做文章。

仅仅五秒钟,“费尔康”上的被动探测系统根本没有做出反应。

因为搜索范围集中在“费尔康”附近,所以邻近的印度战斗机与日本战斗机也没有截获J22发出的雷达信号。

J22发射导弹时,离“费尔康”只有一百二十公里。

这个距离,对PL12D来说有点远,可是对PL12E来说,却算不上很远。

虽然在东海战争中,PL12D大展神威,取得了空战总战果的百分之三十八,仅比格斗导弹低了四个百分点,但是中国空军与海军对其性能仍然不够满意,主要就是最大射程仍然偏低,复杂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有限。

PL12E正是PL12D的改进型,主要就是换装了更先进的火箭/冲压一体发动机,至于改进了导引系统的PL12F还在测试之中,最快也要到二零二八年底才能量产,装备部队就更久远的事情了。

依靠比冲更大的发动机,PL12E的最大动力射程达到了一百六十公里。

迎向攻击时,最大理论射程超过两百公里。

按照西方的标准,PL12E已经不是中程空对空导弹,而是远程空对空导弹。

攻击笨重的预警机,在一百二十公里处发射导弹,可以说J25的飞行员非常保守,即便在一百六十公里处发射导弹,预警机也逃不掉。

在攻击预警机这类没有隐身能力的目标时,PL12E的主动引导距离达到四十公里。

如果首先采用被动引导模式,还能把主动引导距离提高到六十公里,在逼近到二十公里时才转为主动引导模式。

以当时的情况,J25其实没有必要跟进。

印度预警机没有转向,甚至没有把雷达波束集中到J25所在方向上,表明没有发现逼近的危险,也就不会进行机动规避,将沿着之前的航向飞行,因此PL12E完全能自主飞行到预警机附近,然后以被动方式锁定预警机,在进入自主攻击阶段之前,不需要战斗机提供精确制导信息。

四架J25继续跟进,只是为了保险起见。

导弹逼近预警机的时候,预警机上的导弹告警机就能探测到导弹发出的红外辐射,如果附近有护航战斗机,就会进行拦截。根据二部提供的情报,Su30MKI配备的R77具备拦截空对空导弹的能力。虽然这个能力没有得到实战证实,谁也不知道R77在拦截同类导弹时的命中率有多高,但是总归有这种可能性。如果第一批发射的四枚PL12E遭到拦截,战斗机还能在极近的距离上再次开火。

要想夺取制空权,就得首先打掉敌人的预警机。

不管“费尔康”的性能如何,有没有能力锁定J25,都是最大的威胁,也是价值最高的目标。

事实上,此时已经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费尔康”的性能并不怎么样。

虽然印度空军宣称,“费尔康”是纯正的以色列技术,中国的KJ2000仅仅利用了以色列技术,所以“费尔康”的探测能力优与KJ2000,能够发现两百公里外的隐身战斗机,但是J25发射导弹时,面向“费尔康”,距离只有一百二十公里。也就是说,“费尔康”对隐身战斗机的探测距离还不到一百二十公里。

这个性能,绝对算不上先进。

早在十多年前,KJ2000就用实战证明,能够发现一百五十公里外的F22A,而J25的隐身能力还不如F22A。根据中国空军做的测试,KJ2000对J22的探测距离在二百五十公里左右,而KJ2000B能达到三百公里以上。

四点二十七分,距离缩短到八十公里,“费尔康”才发现了迎面飞来的J25。

此时,J25已经绕过布莱尔港,速度高达每小时一千八百公里。

为了避开群岛上的防空雷达,四架J25必须绕行。

结果就是,“费尔康”上印度军官认为那不是中国海军的战斗机,而是之前升空的日本战斗机。

为了搞清楚身份,印度军官发出了敌我识别指令。

显然,“费尔康”不会收到答复。

与此同时,“费尔康”上的印度军官向地面防空中心询问了F35B机群的情况,即日本海军有没有安排战斗机前往布莱尔港北面。

两分钟后,印度军官得到答复,日本战斗机全在布莱尔港东面。

此时,J25离“费尔康”仅仅只有四十公里了。

因为“费尔康”没有转向,四枚PL12E顺利进入自主攻击阶段,以被动搜索模式锁定了预警机,所以J25没有再次启动火控雷达,而是按照计划调头转向,与留在布莱尔港东面的机群会合。

这个举动,让印度军官第二次迟疑。

原因很简单,他认为那四架战斗机是F35B,只是飞错了方向,转向后将前往布莱尔港东面的防空巡逻区域。

这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日本飞行员对这边的情况并不熟悉。

第三十章 紧急拦截

第三十章 紧急拦截

片刻迟疑,让“费尔康”上的二十多名印军官兵错失了逃生机会。

第二次朝鲜战争与东海战争的残酷事实证明,作为高价值战略目标,预警机的安全没有任何保证。战后,中国与美国都为预警机开发了逃生系统,印度等国也对已有的预警机做了改进。

只要有三十秒,“费尔康”的机组乘员就能逃生。

也就是说,如果“费尔康”的机长没有再次迟疑,至少有三十秒的逃生时间。等他发现那四架战斗机不是F35B,而是J25的时候,已经来不及让所有机组乘员进入逃生舱,只有两名飞行员能够弹射逃生。

攻击来得很突然,被第一枚PL12E击中时,“费尔康”甚至没来得及发出警报。

紧接着,后面三枚PL12E把“费尔康”炸成了好几截。

解体前,“费尔康”只发出了一段不完整的战斗警报。

事实上,这份警报已经无关紧要了。一百多吨的预警机在空中爆炸解体,数十吨航空燃油爆燃时产生的刺眼火光,在一百多公里外都看得见。当时,十二架Su30MKI就在预警机东面大约四十公里处。

此外,布莱尔港的防空雷达也探测到了“费尔康”被导弹击中时的情况。

战斗警报拉响,问题是,除了“费尔康”在两分钟前报告四架战斗机正在向西飞行,没有任何其他情报了。

难道中国海军只出动了四架战斗机?显然不可能。

重任全都压在了地面防空雷达身上,可是根本没有用。如果地面防空雷达能够发现中国战斗机,“费尔康”就不会遭毒手。

一时之间,空中的印度飞行员人人自危。

四点三十分不到,十二架Su30MKI全部启动了火控雷达。

虽然Su30MKI也配备了相控阵雷达,而且在服役的时候还算先进,但是仅有本世纪初的水准,而且是无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能力远远比不上同时代的先进雷达,更别说与第四代战斗机上的雷达相提并论了。

作为早已落后的战斗机,Su30MKI绝对不是J25的对手。

此时,今井利村也收到了消息,知道印度空军的预警机被击落,中国战斗机已经来到布莱尔港附近。

今井利村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让F35B去搜寻中国战斗机,而是下令停止补给,让舰队立即起锚出港。

留在港口里,绝对是死路一条。

如果不立即停止补给作业,就算战舰没被反舰导弹击中,只要港口遭到攻击,补给设备遭到轰炸机,也会倒大霉。

更重要的是,只有停止补给作业,才能让更多的战斗机升空。

如果需要进行防空作战,也得首先停止补给作业,才能让防空战舰启动雷达,发射防空导弹。

在进行补给的时候,战舰上的电子设备都得关闭,更别说发射防空导弹了。

虽然联合舰队的十艘战舰全部在锚泊位置上,燃油补给通过专用船只进行,没有靠上码头,因此起锚后可以靠自身动力转向,不会耽搁太多时间,但是布莱尔港本身就不是大型军港,港内面积非常狭窄,可供大型战舰航行的水道也很狭窄,所以战舰起锚后,不可能迅速离开港口。

行动再快,也需要二十分钟,第一艘战舰才能离开布莱尔港。

联合舰队还有二十分钟吗?

今井利村不敢抱任何希望,所以在下令停止补给后,他又让留在航母上的F35B准备升空。

也许,这些战斗机对防空作战没有多少帮助,但是至少能及时离开战舰。

为了把损失控制到最低,今井利村还给所有舰载直升机下达了升空命令,只是得等到补给船只离开后,才能起飞。

一时之间,联合舰队里的数千名官兵全都动员了起来。

此时,空中战场上,印度空军的Su30MKI已经遭到攻击。

因为“费尔康”被击落,所以ZY1转向西行。发现Su30MKI发出的雷达信号后,预警机上的空战引导员没有改变雷达的工作模式,只是通过定向通信系统,把敌情发送给了在布莱尔港东面待命的十二架J25。虽然此时偷袭“费尔康”的四架J25离Su30MKI机群的距离更近,但是与ZY1的距离超过了定向通信设备的最大工作距离,所以预警机无法引导这四架战斗机。

收到命令后,十二架J25中的四架迅速转向,在五秒钟内锁定了十二架Su30MKI。

接下来,就是一场空中屠杀了。

锁定目标后,四架J25以交叉攻击的方式,各向六个目标发射了一枚PL12E,然后继续向目标逼近。

此时,十二架Su30MKI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