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受到电磁干扰,第三护卫群的火控雷达根本无法锁定J11C,也就无法进行拦截。更重要的是,当时第三护卫群里的战舰都没启动雷达。这些战舰不具备电磁对抗能力,在这个时候启动雷达,即便不会遭到破坏,也会暴露行踪。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这四架J11C在发现第三护卫群的时候,已经用掉了最后一枚电磁火箭弹,而且这枚电磁火箭弹在距离第三护卫群大概二十五公里处引爆,没有对战舰上的电子设备造成致命损伤。

如果当时四架战斗机上还有一枚电磁火箭弹,而且领队长机决定飞近点,以便准确确定第三护卫群的规模,那么在H6X发射反舰导弹之前,第三护卫群里的大部分战舰就得瘫痪在海面上。

既然发现了第三护卫群,而且掌握了充足的战术情报,侦察行动就没有必要了。

按照海航的战术安排,六个小队的J11C中,除了剩余燃料不多的几架,其余全部丢掉无用的外挂装备,转而寻找日本的防空战斗机。

有意思的是,竟然没有找到交战对手

这让在后方指挥的杨禹方非常惊讶,因为几个小时前到达的侦察机遭到了拦截,证明第三护卫群得到了防空掩护。

惊讶归惊讶,杨禹方还是没有让这些战斗机返航。

原因很简单,日本防空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拦截轰炸机,而不是掩护轰炸机的战斗机。

也许,日本预警机已经发现了从低空逼近的轰炸机,把防空战斗机都派了过去,没有理会前出的战斗机。

不管怎么说,F22A的隐身能力非常不错,而支援制空战斗机的KJ2000离第三护卫群还有大概五百公里呢。

在这个距离上,KJ2000很难发现F22A机群。

只是,最重要的战术侦察任务已经完成。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保H6X机群顺利发射反舰导弹。

因为此时杨禹方已经收到了Mig31在五点左右发来的侦察报告,原先部署在嘉手纳空军基地的三个F22A中队已经不见了,所以可以大致断定,日本空中自卫队至少增派了三十六架F22A。

如果算上之前掩护第三护卫群的F22A,防空战斗机的数量超过了直掩战斗机。

为此,杨禹方不得不调整战术安排,让那些完成了侦察任务,但是没有遭遇日本防空战斗机的J11C转向与轰炸机群会合,为轰炸机提供直接掩护。

在做出这个战术决定的时候,杨禹方并不知道,日本预警机并没发现轰炸机群。

第八十七章 轰炸进行时

第八十七章 轰炸进行时

轰炸机在超低空飞行,没有被E3G探测到,可是执行战术侦察任务的J11C一直在预警机监视之下。

随着电磁干扰结束,E3G的探测效率恢复正常。

这时候,返航的J11C机群引起了预警机的注意。

显然,这些战斗机没有直接返航,而是会聚成三支规模稍大的机群,各自朝着特定方向飞去。

此时,已经是五点十五分了。

因为已是六月初,夏季即将到来,六点过天色就将放亮,所以中国空军的打击行动肯定会在六点之前结束。

随着太阳黑子爆产生的影响显现出来,双方的战斗机都很难升空作战。

在找不到来袭机群的情况下,E3G只能盯住返航的J11C,同时引导之前规避电磁打击的F22A重新编队。

至少可以肯定,那二十四架J11C已经用光了电磁弹药。

如果发现第三护卫群的J11C上还有电磁弹药,肯定不会手下留情,更没有必要带着电磁弹药返航。

五点十八分,在九州岛南部上空徘徊的E3G截获了几个更加明显的信号。

两分钟后,在土噶喇群岛上空徘徊的E3G也截获了这几个信号。

随即,两架预警机先后断定,那是正在从高空逼近的J11C机群,而且这三批机群与返航J11C机群的航线正好吻合。

显然,这次到来的不是侦察机,而是直掩战斗机。

只要中国空军没有采取特别战术,执行攻击任务的轰炸机就在直掩战斗机附近,也许就在直掩战斗机下方。

可以说,这是非常典型的护航战术。

对于没有绝对制空权的一方来说,在进行空中打击的时候,都得考虑护航作战。如果护航战斗机的航程足够大,主要有两种护航战术,一是派遣战斗机前出,驱逐交战空域内的敌方战斗机,二是派遣战斗机跟随攻击机群活动,为攻击机群提供直接掩护。

实战中,这两种护航战术都有价值。

预警机问世之后,前进护航战术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在中程空对空导弹逐渐成熟,成为主要空战武器之后,战斗机获得了攻击视距外目标的能力,可以避开护航战斗机,拦截敌方轰炸机。为此,需要战斗机前出夺取局部制空权,为轰炸机扫除航线上的障碍,才能确保轰炸机顺利到达。

电磁武器出现后,直掩战术再次受到重视。

在双方都无法准确掌握交战空域情况的时候,前进夺取制空权的把握并不大,而且无法及时探测到防空战斗机,也就无法知道防空战斗机将从哪个方向上进入,所以必须为轰炸机提供直接掩护。

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采用了直掩战术。

从具体实施方式来看,直掩护航战术又按照轰炸机群与护航战斗机群的相互位置分成了两钟。

一是轰炸机群滞后一段距离,二是轰炸机群在护航战斗机群下方。

前者,可以说是修改后的前进护航战术,前提条件是,轰炸机使用防区外弹药,投弹区域远离敌方防空战斗机。

后者,可以看成是现代版的直掩护航战术。

让轰炸机群低空进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缩短被敌方预警机探测到的距离,而高空飞行的护航战斗机肯定会首先进入敌方预警机的探测区域,首先遭到拦截,从而缠住敌方的防空战斗机。

两种战术到底该怎么使用,得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

这次,海航采用的是后一种战术。

虽然新型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在五百公里左右,即便全程超低空突防也有二百五十公里左右,均超过了远程防空导弹的最大射程,但是比起防空战斗机、特别是F22A的作战半径,这个射程仍然不够远。

H6X必须靠得足够近,才能发射反舰导弹。

要逼近目标,就得从超低空突防。虽然从理论上讲,采用跟进战术也能达到目的,但是考虑到双方战斗机的性能差距,留给H6X发起攻击的时间窗口肯定非常短暂,护航战斗机不可能夺得制空权。

这样一来,就需要轰炸机及时到达,及时发起攻击。

显然,轰炸机必须紧随护航战斗机,而不是让护航战斗机去夺取制空权。

当时,H6X机群就在护航战斗机下方,飞行高度离海面仅有一百五十米,大概滞后了五十公里。

这个距离不算大,毕竟护航战斗机也需要作战空间。

发现护航战斗机之后,十二架F22A立即分成三个小队,率先投入战斗。

只是,这点兵力,显然不足以拦截全部战斗机,更别说跟进的轰炸机了。

所幸的是,紧急起飞的三个F22A中队已经到达第三护卫群附近,而且收到了E3G的召唤,正在全速赶往拦截空域。

只是,此时的情况对日本空中自卫队也不太有利。

因为在前进的J11C突击时,为了避免遭到攻击,在土噶喇群岛上空活动的E3G做了紧急规避,而在九州岛上空的E3G离中国空军战斗机的突击航线又有四百公里左右,所以在接敌的时候,F22A没有办法得到E3G的有力引导,只知道敌机的大概方位,无法利用预警机提供的战术信息。

也就是说,不管这些F22A去对付J11C,还是去拦截H6X,都得使用火控雷达。

之前的战斗早已证明,只要F22A使用火控雷达,其隐身能力就将荡然无存,中国空军的战略电子侦察机至少能确定其大致方位,为战斗机提供最基本的战场信息,避免战场单方向透明。

结果就是,在F22A启动火控雷达的时候,马上暴露了行踪。

当时,这批F22A的任务不是去拦截J11C,而是去搜索跟随在J11C后面的轰炸机。

在预警机的探测范围有限的情况下,F22A的探测能力成为日本空中自卫队掌握战场信息不可否缺的手段。

只是,这批F22A没能探测到轰炸机,就与J11C遭遇了。

前来对付F22A的不是直掩战斗机,而是刚刚完成侦察任务的J11C。

从战场局面来看,这批J11C离F22A机群最近,因此被派去执行拦截任务,阻止敌机靠近轰炸机群。

此时,已经是五点三十分左右了。

虽然J11C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在此之前用光了电磁火箭弹,结果F22A在视距外抢先发起攻击。

紧接着,增援的F22A机群到达。

也就在这个时候,战场局势发生了转变。

增援的三个F22A中队在接敌的时候,也启动了火控雷达,开始锁定目标。发现日本增援战斗机到达后,执行直掩任务的J11C机群立即加速投入战斗,而且按照标准作战程序使用了电磁弹药。

以当时的情况,J11C使用电磁火箭弹不是为了击落F22A,而是为了削弱隐身差距产生的影响。

如果没有电磁武器提供的干扰,J11C在与F22A进行对等空战的时候,获胜的希望非常渺茫,根本没有机会靠近F22A。依靠强大的隐身能力,F22A能够在视距外向J11C发起攻击。

中国空军为制空战斗机配备电磁火箭弹,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只是,这轮电磁火箭弹攻击收到了几个意外战果。

当时,首先投入战斗的F22A已经占据上风,在视距外空战中用AIM120D击落了十多架J11C,而J11C连反击都办不到。只是作为防御一方,日本战斗机没有退路,必须尽快干掉拦路的J11C,才能及时发现逼近的轰炸机群,引导后续到达的战斗机进行拦截,确保舰队不会受到攻击。

结果就是,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F22A主动向J11C机群逼近。

也就在即将进入格斗空战阶段的时候,直掩的J11C机群投入战斗。

更要命的是,增援的F22A机群也是从三个方向上进入的,而且沿着第一批F22A的航线飞行。

当第一批电磁火箭弹引爆时,至少有七架F22A被击落。

两分钟后,又有三架F22A在电磁火箭弹的爆炸声中坠入大海。

只有两架F22A及时退出战斗,离开了电磁火箭弹的打击区域,才没有成为电磁武器的牺牲品。

因为在夜间作战,所以中国空军没有把这十架F22A记入战果。

此时,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虽然电磁武器严重削弱了F22A的制空优势,使得增援的F22A无法充分利用中程空对空导弹,只能被迫与J11C进行格斗,但是F22A的数量劣势并不明显,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肯定能够击败J11C。

只是,留给日本战斗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增援的F22A与直掩的J11C遭遇时,已经是五点三十八分了。

空战地点离第三护卫群不到四百公里

H6X机群就在直掩战斗机后方大约五十公里处,如果不是战术侦察情报不太精确,需要给反舰导弹留出进行机动搜索的空间,不然H6X已经在直掩战斗机投入战斗的时候发射了导弹。

空战中,还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J11C再次使用电磁火箭弹,E3G的支援能力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法准确掌握战场情况,所以在空战打响后不久,四架J11C按照侦察机提供的信息,再次向第三护卫群所在海域发起突击。

按照安排,这四架战斗机将为攻击行动提供及时战术信息。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为反舰导弹指引目标。

因为离得已经足够近,第三护卫群不可能在半个小时内逃出反舰导弹的打击范围,所以H6X机群没有等待战术J11C再次提供战术信息。

五点四十分,从正西面突击的H6X机群的领队长机率先发射了反舰导弹。

针对第三护卫群的打击行动进入关键时刻。

第八十八章 最后关头

第八十八章 最后关头

轰炸机投弹的速度非常快,两分钟内就能把十四枚反舰导弹发射出去。

因为提前半个小时获得战术情报,C806的控制系统具备及时更新能力,所以在发射导弹前,H6X为反舰导弹输入了目标信息,不用临时进行投弹准备。如果有必要,C806还能在飞行途中接受由侦察机提供的及时信息,根据目标的运动情况修正飞行线路。如果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引导,比如有海航的海上巡逻机参与战斗,甚至能根据情况为反舰导弹设定最佳攻击线路。

显然,海航的巡逻机到不了战场。

要想提高反舰导弹的打击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攻击的时候,由侦察机提供及时战场信息。

发射完导弹后,H6X机群各自转向返航。

因为空战才打响,负责侦察的四架J11C正在以二点七马赫的速度冲刺,所以直掩战斗机没有跟随撤退。

不管怎么说,轰炸机的飞行速度慢得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战斗机都应该在轰炸机飞员了之后再撤退。

此时,正好是五点四十五分。

从这个时候开始,第三护卫群的存亡进入倒计时阶段。

可惜的是,直到这个时候,日本空中自卫队的预警机与战斗机都没有发现轰炸机,更没有发现来袭的反舰导弹。

每过一分钟,第三护卫群的生存概率就降低一分。

其实,到这个时候,第三护卫群全军覆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负责防空的F22A分身乏术,在摆脱J11C之前,就算发现了飞向第三护卫群的反舰导弹也无法进行拦截。

恐怕不等F22A夺得制空权,第三护卫群就完蛋了。

至于再次增派防空战斗机,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日本空中自卫队几乎放出了所有能够升空作战的F22A,另外一个中队还在几百公里之外掩护联合舰队,肯定无法在半个小时内赶到。

以C806的巡航飞行速度,用不了半个小时就将到达第三护卫群附近。

对第三护卫群来说,挨打是肯定的,区别只是损失多少战舰。

如果能够及时发现来袭的反舰导弹,以第三护卫群的防空能力,至少能够拦截大部分导弹。

不可否认,第三护卫群拥有不俗的防空实力。

在十艘战舰中,不但拥有一艘“金刚”级与一艘“爱宕”级防空驱逐舰,还有四艘配备了“先进海麻雀”的“高波”级多用途驱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