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2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第三护卫群离部署这些轰炸机的基地不到一千公里。

缩短三百公里,等于节约了大约半个小时以上的飞行时间。

半个小时后,新的情报送来,中国海军航空兵出动了五个中队的J11C,而且这些战斗机也都部署在江苏北部地区。

这下,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

如果中国空军的目的是打击联合舰队,就应该动用部署在浙江南部地区的战斗机,而不是从几百公里外调派战斗机。

当然,这些都是常规推断。

如果H6X只在内部弹舱携带反舰导弹,最大巡航速度超过了每小时八百公里,能在一个半小时内飞行一千二百公里,然后发射反舰导弹,也就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针对联合舰队的打击行动。

至于护航战斗机,J11C有足够大的作战半径,在携带三具副油箱的情况下,绝对能够为H6X提供全程护航,并且在到达战场后,与防空战斗机作战半小时以上。如果返航时得到加油机支持,作战时间还能延长。

中国空军从后方调遣战斗机,也许是为了麻痹对手,使袭击变得更突然。

针对这种情况,木村小次郎立即给两支舰队发去警报,同时要求今井利村立即增强舰队防空力量。

只是,最重要的,还是找到那些轰炸机。

空中自卫队在增派防空战斗机的同时,两架已经升空的E3G也调整了巡逻区域,一架飞往土噶喇群岛,一架则前出到联合舰队上空,把对空警戒范围延伸了上百公里,大大增强了探测低空目标的能力。

真正需要担心的,正是从超低空进入的轰炸机。

如果机群在高空飞行,哪怕是J11C,E3G的最大探测距离都超过了五百公里,足以为防空战斗机提供二十五分钟的预警时间,而对低空飞行的轰炸机,E3G的探测距离绝对不会超过三百公里,能达到二百五十公里就很不错了。

显然,这个距离远远不够。

别说轰炸机,重型战斗机都能携带射程超过二百五十公里的反舰导弹。

在今井利村看来,中国空军动用轰炸机,除了避免占用前线机场之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用远程反舰导弹。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轰炸机,就算发现了护航的战斗机,也没什么意义。

只是,要让预警机再靠前,风险也很大。

要知道,中国空军不但有性能不亚于F22A的J20,还有难以拦截的Mig31。虽然打到这个时候,Mig31执行的都是侦察任务,还没有参与空战,似乎没有空战能力,但是中国空军的远程突击能力绝对不用小觑。在二十九日夜间的第一场战斗中,E767就差点被中国战斗机击落。

此外,中国空军的预警机已经到达东海上空。

让E3G前进部署,肯定会被中国预警机发现。

这个时候,今井利村有所保留。

两架E3G没有前出,配合行动的E2D也没有前出,而是之前为第三护卫群提供防空掩护的十二架F22A被派了上去。

按照今井利村的部署,这十二架F22A分成三个小队,每个小队中有一架突前,三架留在后面,突前的使用火控雷达搜索前方区域,滞后的三架则负责掩护,三个小队足以覆盖第三护卫群西侧整片海域。

虽然F22A不具备空战指挥能力,但是其火控雷达足以发现一百多公里外超低空飞行的轰炸机,而且突前的F22A能够与滞后的F22A分享战术数据,同时确保滞后的F22A不暴露行踪。

在这个时候,F22A起到了小型预警机的作用。

当然,前提是,这些F22A不会受到干扰。如果提前遭遇中国战斗机,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肯定无法执行战术预警任务。

很明显,中国海航出动了五个中队的J11C,肯定有部分战斗机前出夺取制空权。

今井利村非常清楚这一点,也知道保护第三护卫群的关键是防空战斗机的数量,如果没有足够的战斗机,就算发现了来袭机群,也不见得能够化险为夷。因此,在接到木村小次郎的请求后,今井利村派出了三个中队的F22A。算上留在冲绳掩护联合舰队的战斗机,日本空中自卫队也动用了五个中队的F22A。

可以说,日本空中自卫队尽了全力。

只是,在这五个中队中,只有三个中队是第五批次的F22A。之前升空执行防空任务的都是第三批次的F22A。更重要的是,在这二十四架F22A中,仍然有十二架没有安装电磁对抗系统。

这十二架,就在第三护卫群上空。

没什么好奇怪的,在第三护卫群转向前,需要重点保护的是联合舰队,因此今井利村把配备了电磁对抗系统的F22A派往冲绳,留在本土的那些F22A将在六月三日之后安装电磁对抗系统。

木村小次郎提出加强第三护卫群的防空力量,今井利村就把这些战斗机派了出去。

当时,今井利村也觉得,中国空军不会首先攻击第三护卫群,毕竟比起来,联合舰队更有诱惑。

把战斗力更完备的F22A留在后面,才能更好的应付接下来的战斗。

这个战术安排上的失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

四点五十分,转移到土噶喇群岛上空的E3G发现了高速逼近的J11C机群,而且立即确定是两个中队的二十四架战斗机。

只是,这二十四架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均超过了一点五马赫。

显然,这不是什么好兆头。

虽然操作E3G的是美军人员,但是预警机上的日本空中自卫队联络军官立即想到,中国战斗机的突击战术与二十九日夜间的第一场战斗非常相似,即在进入预警机的探测范围之前加速冲刺。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缩短暴露时间。

可以说,对于没有隐身能力的战斗机来说,这是唯一的突防方式。

关键是,超音速突防,肯定会使战斗机的航程大幅度缩短。

虽然J11C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只有一点三马赫左右,而且是在没有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要想飞得更快,就得打开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以一点五马赫的速度飞行,最大作战半径不会超过八百公里。

如果之前是亚音速飞行,而且在脱离战场后也亚音速返航,作战半径能有所延长。

从战术任务的角度出发,这些战斗机执行的是前进护航任务,主要价值就是通过突击搅乱敌方的防空系统,迫使敌方调整防空战斗机的部署方式,为后面到达的轰炸机、以及伴随轰炸机的护航战斗机创造有利条件。

如此一来,不需要与防空战斗机格斗,没有必要在乎作战时间。

只是,在中国空军手里,这套战术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用途:用电磁武器为跟进的作战飞机开路。

之前,中国空军已经使用过这套战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要是如法炮制,即便E3G不会受到威胁,那十二架前出的F22A也在劫难逃。

十分钟后,随着第一枚电磁火箭弹在中国战斗机航线前方引爆,让日本空中自卫队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虽然F22A机群及时规避,没有进入电磁火箭弹的打击范围,但是在电磁干扰下,不管是F22A的火控雷达、还是E3G上的雷达都受到了干扰,别说及时发现轰炸机,连跟踪那些J11C都很困难。

只是,到这个时候,第三护卫群还没有受到致命威胁。

原因很简单,中国空军的轰炸机要想攻击第三护卫群,首先要获得第一手战术情报,即掌握第三护卫群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所在海域、航向与航速,不然轰炸机携带再多的反舰导弹也无法攻击第三护卫群。

对日本预警机来说,只要盯住从高空进入的战术侦察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第八十六章 战术侦察

第八十六章 战术侦察

战术侦察,可以说是这场冲突中暴露得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战术侦察的问题就显现了出来。比如在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之后,联军空中打击的作用大大降低,只能重点轰炸规定目标,对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效率明显不如之前,问题就出现在战术侦察上。只是在这场战争中,联军空中优势明显,大部分时候都是志愿军在挨炸,有限的几次空中反击,也主要针对城镇等战略目标,空中对抗的意义并不重大,战术轰炸确实也得到了远程炮兵等火力弥补,使得战术侦察缺乏的问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产生这个问题的,正是全面电磁战。

在电磁武器登上战争舞台之前,战术侦察的问题并不突出,不管是战术侦察机、还是无人侦察机、联合指挥机、预警机等支援平台都能提供战术情报,像美军这类空中力量强大的军队甚至淘汰了战术侦察机。

只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战术侦察机的价值。

五月二十九日的几场战斗,足以证明战术侦察机的重要性。

因为最先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电磁武器,也最早认识到电磁战的影响,所以中国空军最为重视战术侦察,不然也不会花巨资购买用途单一的Mig31,而且拆掉了火控雷达,安装上侦察设备,使其成为非常纯粹的侦察机。

正是这种高度重视,使中国空军在战术侦察方面棋先一步。

只是,Mig31带来的优势仍然不够明显。

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Mig31机群只能保证两个小时出动一次,每次出动一架,因此仅能对高价值战略目标进行侦察。

显然,嘉手纳空军基地的战略价值超过了任何一支舰队。

要想掌握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动向,就得时刻盯着嘉手纳空军基地,也就不能让Mig31去执行其他侦察任务。

正是如此,在搜寻第三护卫群的时候,海航的J11C挂上了侦察吊舱。

对于这一点,日本空中自卫队也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从掩护第三护卫群的角度出发,电磁战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原因很简单,在电磁战的时候,J11C的雷达也得关机。

没有雷达,仅用光电侦察吊舱的话,战术侦察机的搜索范围非常有限,需要动用足够多的侦察机才能覆盖舰队活动区域。

更重要的是,侦察机必须飞得足够高,才能覆盖足够广阔的区域。

这下,日本空中自卫队只需要盯住高空,而且密切注视那些逼近第三护卫群的敌机,就能确定中国空军是否锁定了第三护卫群。

因为执行攻击任务的轰炸机已经起飞,所以中国空军的侦察机肯定即将到达。

只是,最熟悉电磁战的绝对不是日本空中自卫队。

这次,中国空军采取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战术:让前出掩护的战斗机客串战术侦察机。

准确的说,是海航的战术,因为这些J11C来自海航。

这个战术绝对是个创新,而且与二十九日夜间的战斗有关。

在第一场战斗中,海航负责突击E767,虽然没有收到战果,但是在空战中取得了不菲的战绩,还有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发现,即在使用电磁武器的时候,日本空中自卫队的防空指挥与情报系统很难正常工作。

正是这个发现,让海航制订了这个战术。

两个中队的二十四架J11C各携带了两具侦察吊舱,此外各携带四枚PL12D与两枚PL11C,多余的挂架全部用来携带电磁火箭弹。

按照海航的作战安排,突击开始后,J11C机群将分成两个纵队,以攻击预警机的战术呈纵队前进,但是由战斗机轮番使用电磁火箭弹,而不是前面的战斗机用光了,再让后面的补上。

因为在此之前,已经确定了第三护卫群的大致方位,所以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突击方向。

在即将进入第三护卫群的活动区域之后,两个中队的J11C横向展开,各自突击,以确保有最大的搜索区域。

如此一来,相当于出动了二十四架侦察机。

以每架侦察机覆盖左右三十公里海域计算,二十四架侦察机在重复覆盖的情况下,能够搜索横向宽度七百多公里的海域,而第三护卫群的活动范围绝对不会超过一百八十公里,因此在突击线路上,能够做到四架战斗机配合行动,确保在遭到拦截的时候,至少还有一架战斗机能够执行侦察任务。

当然,即便遭到拦截,也是近距离格斗空战。

只要有三架战斗机掩护,凭借更高的飞行速度与更高的飞行高度,J11C完全有能力摆脱追击的F22A。

也许,会有一部分J11C在返航前烧光燃油,但是肯定能发现第三护卫群。

更重要的是,日本空中自卫队至少需要动用二十四架F22A,才有最基本的把握把这些J11C拦截下来。

当时,掩护第三护卫群的F22A只有十二架。

即便今井利村增派了三个中队的三十六架F22A,也没能及时赶到,无法参与拦截前进护航战斗机的战斗。

五点二十分,J11C机群改变了编队方式。

两个中队的J11C分成了六个小队,沿着六条航线,进入扇形交叉搜索阶段。

虽然电磁干扰依然强烈,但是E3G顶住了干扰,发现了J11C机群的新动向。

当时,J11C机群离E3G不到三百公里,而且全都在此之前爬升到了两万米高空,早就进入了预警机的探测区域。

发现归发现,E3G上的防空指挥官却无可奈何。

先不说F22A能否飞得了那么高,就算能,也无法在电磁战环境下生存下来,不然也不会在J11C使用电磁火箭弹之后紧急规避。

此时,日本空中自卫队首先考虑的是预警机的安危。

虽然E3G离还在向东飞行的KJ2000大概有七百公里,没有被发现,但是这架预警机在第三护卫群的东面,也在J11C扇形攻击区域之内。

在搞不清楚对方战术企图的时候,预警机的安全很成问题。

要知道,J11C上的雷达,同样能在三百多公里外发现E3G这类超大型空中目标。

即便战斗机的雷达受到干扰,在E3G探测区域外的战略电子侦察机也能截获E3G发出的雷达信号,大致确定E3G的方向。

受到威胁后,E3G不得不转向规避。

当然,空战引导员没有忘记给正在赶来的三个F22A中队发出指令,安排一个中队去拦截J11C机群。

一个中队稍微少了一点,但是至少能够阻止这些战斗机逼近预警机。

只是,战局很快就出现了变化。

五点三十五分,四架到达第三护卫群西面大概三十公里处的J11C发现了目标,随即转向返航。

在此之前,领队的J11C发出了至关重要的战术情报。

受到电磁干扰,第三护卫群的火控雷达根本无法锁定J11C,也就无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