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想象力世界-浪漫主义文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想象力世界-浪漫主义文学-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怜悯、微笑、眼泪——我没有这些;

  还有温情——我也有,但只给她;

  谦逊——这个我从来没有。

  她有我的毛病,而优点也属她自己。

  我毁了她,也毁了我!

  女巫听后提出如果他服从她,她可以帮他重见那位他所爱的人。但曼弗雷德拒绝了。一直到他死去,他也没有听命于魔鬼。这也是一位拜伦式的英雄。

  这是拜伦的第一部诗剧。之后又写了《维诺》,探讨政治制度问题的《马林诺·法里埃罗》、以《圣经》中该隐杀弟故事为背景的《该隐》和描写威尼斯共和国另一个元首的悲剧的《福斯卡里父子》。

  拜伦移居南国后,还写了一首时事讽刺诗《审判的幻景》。这首讽刺诗是诗人对“湖畔派”的骚塞的回敬。1821年,骚塞这位御用文人为了悼念英王乔治第三的死亡,写了名为《审判的幻景》一诗。写的是如何让这位贤王的灵魂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天国。而这位乔治第三就是雪莱称为又疯又瞎的垂死的老王、国家的耻辱。拜伦读到这首诗后,立即用同一诗题,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情景:乔治第三在天堂门口受到了圣徒彼得的阻挡。后来撒旦赶了上来,对天使说他认为乔治不应进天堂,而应下地狱。因为

  他永远同自由和自由人作时,国家与私人,臣民与外敌,一视同仁;

  他们只要喊一声“自由!”

  便发现乔治第三是第一个敌人。

  这时,站在天堂门口代表上帝的迈克尔要求撒旦提出证人,于是,受过政治迫害的威尔克斯等人出场指责乔治。正在更多的证人要出现时,忽然一阵混乱,原来是一个小鬼背着一人来到,此人就是诗人骚塞,他曾写诗赞美杀国王的人,他又写诗赞美一切国王;

  他曾写诗拥护共和国,不论远近,然后用加倍的仇恨将它们中伤;……

  这样一个人现在在天堂的门口,故伎重演,先表示愿替撒旦立传,又要为迈克尔写回忆录,最后则抽出《幻景》的稿子,立刻,天使和魔鬼都避之如蛇蝎。而圣彼得气得把骚塞敲得跌入水中。乔治第三乘机溜进了天堂。

  1818年至1823年拜伦写了《唐璜》。唐璜本是中世纪的一个专门勾引女性的花花公子。但拜伦借用这一传说中的人物,写的是拜伦式的人物。他是命运的宠儿,是个极美貌、很骄傲大胆而又运气好的人。首先是唐璜与朱利亚之间热烈的恋爱。接着是由西向东的航行。途中船沉,一片饥饿和死亡的痛苦惨景;之后,却又是青春的爱情和令人心醉和谐。唐璜与海蒂的犹如一对男女恋神。上空是挂着一轮明月的希腊夜空,眼前是葡萄酒般赫红的大海。一派富丽堂皇的东方色彩。但继之而来的是海蒂的死亡,唐璜受伤,被迫成了脚带镣铐的奴隶。他被卖到了土耳其后宫,在那儿他装扮成少女去晋见苏丹宠后。接着,唐璜从这欢快、色情的场景来到了围攻伊斯迈尔城的战场,这里是尸体横呈、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唐璜来到了俄国喀萨琳女皇的宫廷,最后他从东乘坐马车回到了英国。

  这首诗其实是 《哈罗尔德的游记》的补充。哈罗尔德是沉静在自我之中的拜伦,而唐璜则是经历了世事,已经成熟了的拜伦,这正如拜伦自己不无自豪地说的的那样:“这是一部正像《伊利亚特》之体现了荷马时代的精神一样体现了当代精神的史诗。”

  在这部现代史诗的第三章,诗人写了那令多少后人感动的《哀希腊》。这位英国诗人不仅把他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理想表现在他的诗中。而且还付诸行动。1823年初,从希腊传来争取自由的消息。拜伦放下手头的创作,去希腊参加解放战争。五个月之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希腊的真实状况。为分配金钱、军火和其他作战物资,他选择了最危险的指挥岗位。这时,他好像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他在一首小诗中写道:

  寻求一个士兵的坟墓吧——它时常是不期而遇

  这对于你是最合适的安息,然后环顾周围,选好你的葬身之地,于是便长眠不起。

  果然,在一次骑马出游的时候,遇上暴雨,得了热病。1924年4月12日病情加重,从此便一病不起。19日,他说完“可怜的希腊!可怜的城市!——我可怜的仆人,”“现在我要睡觉了”这几句话之后,就长眠不醒了。

  拜伦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希腊。举国为拜伦致哀。他的遗体被运回英国。教士们拒绝给这位诗人和自由爱好者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以一席之地。他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

  苏格兰的浪漫之风——司各特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介绍的作家都是英格兰的。其实,苏格兰和爱尔兰也培养了许多有名的诗人和作家。虽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鼎盛之前,苏格兰的一位农民诗人就给英国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这就是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这位泥瓦匠出生的年青人保持了农民那朴素的爱和恨:爱自由、爱农村姑娘,爱牲口,恨地主、恨加尔文派教士、恨虚假的上层人博士。他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内容,并借用苏格兰方言,一反十七世纪时典主义的矫揉造作和书本气。他写情诗《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走过麦田来》、也写了家喻户晓的《过去的好时光》这种怀旧和歌颂友情的诗。另外,彭斯也写了一些讽刺诗,如《不管那一套》,他的长诗有《致拉布雷克书》,写得活泼而真挚,他说:“我只求大自然给我一星火种/我所求的学问便全在此中!”《两只狗》用幽默而又沉痛的独特笔法揭示了穷富对立的苏格兰社会。《汤姆·奥桑特》也利用苏格兰方言的众多特点,展示了彭斯讲故事的才能。而他的《威利长老的祈祷》则被认为是讽刺文学的顶峰之作。

  《快活的乞丐》也是他的一篇力作。

  苏格兰的另外一位诗人是托马斯·坎贝尔(Thomas Campbell)他从年轻时代起到去世为止,始终是个满怀激情的自由爱好者。他的《你们英格兰的水手们》以歌颂英国水手的方式,唱出了对自己祖国的赞歌。

  坎贝尔的一生属于循规蹈矩和平平静静的一生。他于1777年出于格拉斯哥,先后在家乡和爱丁堡接受教育。21岁时,出版了《希望之乐趣》,曾轰动一时。他的诗名也在于他对大自然常有一种新鲜的感受。如他那首吟咏彩虹的诗就是想象力的产物。

  你那五彩缤份的腰带飘曳于塔楼、山岗

  与城镇之间,或是映照着

  深不见底而又一望无迹的海洋,那是一番多么美丽的景象!

  在那一片幽暗的远方无与海的分野,当荒鹫从方舟上拍翅飞起,首先在你绚丽的霞光里嬉戏

  你的美多么新鲜,充满多么蓬勃的生机!

  他晚后所写的一首叫《死鹰》的诗也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的感受力,并有一种对大自然的威力所感到的欢悦。坎贝尔还有些歌颂自由的诗,例如,《英国的女男儿》、《纳瓦利诺战役倾》、《波兰吟》、《俄罗斯的强权》以及《圣地》。坎贝尔不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他的抒情诗里有一种质朴的、强有力的和旋律优美的感伤情调,颇有古希腊哀歌的遗风。作为一个自由的爱好者,他把自由视为一种神性。他是英国诗坛上不可不提的人。

  苏格兰作家中集大成者要算是司各特,也就是那位想以叙事诗出名,结果发现拜伦的同类作品远远超过自己的之后,便毅然绝然地放弃了这一文体,转而写历史小说,并在这一领域大放光彩的苏格兰作家。

  司各特(Walter Scott)是家里的第9个孩子,1771年8月15日生于爱丁堡。两岁时右腿突然变瘸,但对于这一缺陷,他却是泰然处之,与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位拜伦是截然不同的。据说,他心地纯结、禀性温和、性格果断、灵魂高尚。他对于自然景物也有着强烈的兴趣。然而,使他感兴趣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在他心中所激起的对历史的感想。因此,那些与历史或历史人物有关的断垣残壁、古迹遗址,墓碑石碣对司各特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司各特的作品的独特性就在于深深地根植于他那苏格兰人的性格之中:即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一种对自己国家往昔煊赫历史的沉醉。司各特的第一部叙事诗《末代歌手之歌》就是一部恢复民族诗歌特色的杰作。另一著名的长诗《玛密恩》描写一位英国贵族勇敢、骄傲而心地邪恶的骑士企图勾引修女康斯坦丝,事情改露,玛密恩战死于弗洛登。这里表现了司各特感兴趣的阴森可怖的地下墓穴、古堡等地方。《湖上夫人》这首长诗使司各特声望大振。诗歌叙述的是中世纪苏格兰国王和骑士冒险的故事。诗中对自然的描绘犹如早晨的露水一样清新。

  然而,当拜伦的《查尔德·哈罗尔德游记》面世后,司各特发现自己在叙事诗领域无法与拜伦比拟,他说“……我感到在拜伦更加强有力的天才面前,我最好是谨慎地偃旗息鼓。”因此,他转向了历史小说,并卓然超群,无人能望其项背。

  1814年出版了苏格兰第一部享有盛名的长篇小说《威弗利》。这是一部赞扬热爱自由的苏格兰高地人起义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指明了苏格兰落后的民族社会必然衰亡的命运。之后,作者以威弗利这一笔名写了几部小说。1818年,《米德洛西恩监狱》出版,使作者的声望达到顶点。接着的《艾凡赫》更是给司各特添光增彩。前部作品以十八世纪爱丁堡市民反对英国的压迫的一次暴乱为背景,描写苏格兰姑娘珍妮·丁斯不畏长途跋涉前往伦敦求见王后,使无辜被判死刑的妹妹获赦。而《艾凡赫》则塑造了十二世纪英国“狮心王”理查这位缓和民族矛盾的英明君主。《昆丁·达沃德》是司各特的第一本异国题材的小说,描写十五世纪法国国王反对封建割据、建立中央集权的斗争。

  司各特后来所写的小说中为了还债而匆匆草成的居多。但仅仅我们在此提及的作品就已经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把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社会包揽无遗。他笔下的人物如《罗布·罗伊》中的弗侬、《米德洛西恩监狱》中的珍妮等都是光彩照人、形象逼真的性格人物。不过,他在描写苏格兰以往的历史时,往往加以粉饰但这并没有阻止他成为后来许多作家的模仿对象,如后面我们要谈到的法国作家雨果、亚尔弗莱·维尼、梅里等。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一朵苦难之花

  海涅在他那本答德·斯达尔夫人的《论浪漫派》一书中,给德国的浪漫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他说:“德国的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之中。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德国这朵浪漫主义苦难之花的开放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紧紧相连。十八世纪末叶,德国仍处于孱弱的小朝廷统治下。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在内向而深沉的德国人中激起什么波澜。却助长了他们形而上学的冥想。拿破仑横扫整个欧洲,德国拜倒在这位军人的摩下,整个德意志陷入死寂之中,普鲁土崛起后打败了拿破仑,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然而这个帝国无非是各邦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镇压进步力量的工具。德国人民并未从中获益,他们所向往的统一和自由仍然是个泡影。于是,知识分子更是噤若寒蝉,大多假托放浪以自保。思想逐渐从客观的大风雨退缩到主观的甲壳之中,由现实转向空想。因而,出现了一批观念论的哲学家,如费希特提倡自我哲学,认为自我是一切的创造者,一切“非我”都由“自我”的能力产生,极端强调个人主观的作用,为浪漫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特点提供了哲学基础。自然哲学家谢林、黑格尔主张提供艺术与自然一致的学说,认为自然本身就是艺术。莱尔玛哈提倡“美的宗教哲学”,反对以理性处理宗教,主张以直觉及感情对待宗教,把美学和宗教合而为一。这些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正是形成当时德国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上应运而生的德国浪漫派具有放纵恣肆、好奇尚美、随心所欲的特点。他们抹煞各门艺术的界限,主张文学越俎代疱,承当一切艺术的功能;要求文学家采取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攻击一切他们所认为的文化上的门外汉和审美上的低能儿,反对追踪希腊、罗马,强调发掘民间文学,鼓吹精神与自然相一致,以及以中世纪的天主教信仰为生活和创作的基础。这种一味地追求神秘性、无理性、方向幻境的逃遁以及在夜的朦胧的状态中的沉缅,出现了一大群古怪而病态的人物:患肺病的兄弟会教徒,带有亢奋的情欲和亢奋的神秘渴念的诺瓦利斯;玩世不恭的忧郁病患者,带有病态的天主教倾向的蒂克;论天才,他有反抗的冲动,论无能,他又易于向外部权威屈服的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被监视的梦想家,沉溺于半疯狂的鸦片幻境中的霍夫曼;愚忘的神秘主义者维尔纳;以及天才的自杀者克莱斯特。结果,使人感觉到,浪漫派的结局真仿佛是一场恶魔的宴会,这里有愚民主义者发出的雷鸣,神秘主义者的咆哮,政治家高呼要求警察国家,圣职人员和神权政治,神学和接神术扑向了各种科学。

  神圣的小学校长——奥·威·施莱格尔

  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姊妹,而在德国的浪漫派中,施莱格尔两兄弟。奥·威·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VonSchlegel)是兄长,生于 1767年9月 5日的汉诺威。不满20岁时,便开始在格廷根大学学习神学和语言学。1791年他曾在阿姆斯特丹当家庭教师,并着手研究席勒的作品;此后,他不仅在诗中模仿席勒的腔调,而且通过席勒的艺术哲学对艺术的本质获得了更高的见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