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这个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石这个人-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帅也已纷纷谢幕。人事已非,诺曼底的海滩却依然惊涛骇浪,这让对二战史迷恋至深的王石内心起伏不已:一切的光辉都会随历史的洪流退潮,留下的只是这一片海滩而已,英雄们都隐藏在了时代的后面。而那一刻,遥远的祖国正在祥和地过着中秋,朋友们的充满喜庆的短信不断塞到王石的手机里,这样的两重天,王石心情异常复杂,他给朋友发了一条短信:“阴云重重,惊涛拍岸,阵亡墓地,追思D日。”
  在那一刻,王石的英雄情结被再次唤起,他心里突然很感谢这样的经历,每一次来到这样一些拨动他心弦的地方,他都会想起自己的少年,那些遥远年代的点点滴滴在几十年后重新想起,在他看来实在是幸事。
  那一天,王石想起了多年前看的电影《巴顿将军》,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恺撒大帝征战而凯旋,回到罗马城时,迎接他的是整个罗马对他的欢呼,一时威风八面,一呼天下应。当恺撒的马车行进在两边挤满了欢呼人群的街道上的时候,马车上的一个奴隶俯首在他耳边说:这一切荣耀,都只是过眼云烟……
  巴顿和恺撒,是两个王石无比崇敬的历史人物。
  也许在一个远离熟悉地方的环境里停留,总是能引起人的无限思绪,王石也是一样。在国外的时间里,总能让他想起很多,是那种令人感喟的天涯感叹。
  每到一个国家,王石很喜欢到墓地去参观,也许是登山等极限运动带来的思考,每次来到墓地,王石都有新的发现。他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莫斯科的新处女公墓,这个公墓在王石看来就像一个户外雕塑公园一样,几乎每一个曾经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的墓前都有一座雕塑。王石记得最深的墓前雕塑,一个是乌兰诺娃的,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赫鲁晓夫的。乌兰诺娃的雕塑是她的经典剧目《天鹅湖》的演出造型,表情很欢快、很深情,没有任何死亡的阴影;而赫鲁晓夫的墓前雕塑却非常有意思,是一个他本人的头像,而且头像被一个大理石的框给框了起来,这个框则一边是白、一边是黑。
  不知道这是不是赫鲁晓夫自己的意愿,不过,决定由谁来雕塑自己的墓碑确实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嘱指定的。这是前苏联一位很有名的雕塑家,在上世纪50年代曾担任过全苏艺术协会的主席,但讽刺的是,赫鲁晓夫生前对他大加鞭挞,在参观完他的一次现代艺术展览后,赫鲁晓夫当众指责他“用人民的鲜血来传播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随即就封杀了这位艺术家。但是,在赫鲁晓夫临终前,他留下遗嘱,一定要让这位艺术家担任自己的墓碑创作者。
  “你不觉得有趣吗?”王石似乎还沉浸在当时参观墓地的情境里,“到了墓地,我感觉是在和逝去的人对话,是一种和历史的交流,这种经验是多么难得。我想到在我们这里,清明节拜祭几乎就是烧纸,恨不得把山都烧着一样,完了扭头就走了,阴阳之界何其远!”
  王石最欣赏的则是美国华盛顿的阿灵顿公墓,第一次去阿灵顿公墓,是因为肯尼迪埋葬在那里。在美国历史上,王石最欣赏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巴顿将军,一个就是肯尼迪总统。王石还是一个崇敬军人的人,一是因为自己曾经是军人,另一则,军事里的风云跌宕是他最爱的年代,而阿灵顿公墓就是美国专门埋葬军人的墓地,是为国捐躯的军人长眠的地方。
  阿灵顿墓地设在一个山地上,墓地一排一排,依然像受阅的士兵方阵一样整齐肃然。王石第一次去,是一个下午的时候,那天正是阴天,密云低垂,有一缕阳光从云层的缝隙里露出来,像天堂里一束关切的目光。正在这一刻,一支送葬的队伍走近,队伍的前列是一辆马车,由几匹战马拖着,声音空旷,“跨!跨!跨!”地走过来,王石看着,觉得自己眼里湿湿的,他说:“我没感觉那是在送葬,好像是送一名累了的将士来这里休息。”

//


《王石这个人》:天涯(3)



  那种感觉是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体会,是超越了小我的惶恐,是人与自然、与历史最自然的交流,这让王石感喟无比。在这样的一些地方停留,王石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感到过死亡的恐惧,相反他似乎更深地理解了死亡的含义,他有些开玩笑地说:“如果有选择,我希望将来是像这样步入天堂。”
  一家电视台曾经要王石写下那一年他觉得意料之中、把握之中的事有哪些,王石只写了一句话:“太阳每天都从东边升起来。”
  王石计划着要去航海,这是一件比登山技术指数更高的事情,却也是最符合他梦想的事情。当他把航海的计划拿出来,当他描绘以后航海的地图,会让人觉得,他的登山、滑雪、飞伞或者无数次的行走,都是航海这个梦想的前奏。

//


《王石这个人》:脾气(1)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他的身体是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完全是自己的方式来崇敬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琢凿大理石,他还是有自己的圣殿与尊神的。
  ——梭罗《瓦尔登湖》
  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坏脾气的人,大概上班乃至下班的时间都有些不好过:上班时紧张,下班时心有余悸。坏脾气的上司一般还兼具以下特点:言语不多,言辞简练到必须琢磨才能把握他的说话方向,不定时发脾气,不分场合发脾气,发脾气时用词极不注意,口不择言。
  这样的上司通常有如下缺点:暴躁易怒,不随和,不可亲,冷热无常,对下属要求过高。
  通常也有如下优点:智慧过人,雷厉风行,直来直往,发怒之后容易后悔并忘记,对自己要求比对任何人都高。
  很不幸,以上特征,王石都比较具备,在万科历史上,他可谓留下了坏脾气的斑斑“劣迹”。
  曾经一段时间,王石在万科内部的外号是“王老虎”,据说他的办公室里经常传出地动山摇的拍桌子声音,然后伴随阵阵咆哮,肝火之旺,一时无两。这样的动静在1999年以前,据万科内部人称是三天有一次大硝烟,两天有一次小硝烟。特别是在80年代创业期间,王石在公司内部几乎没有什么笑容,与员工说话时大部分是在教训人,言辞激烈,永远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让下属们要么自惭形秽,要么觉得透不过气来。最严重的时候,当他主动过去和职员们说话,对方有双腿和声音都发抖的现象。
  外界的传说就更离谱了,比如王石发脾气摔坏了四五个“大哥大”手提电话;比如他开会时因为生气把杯子都砸到了手下的脸上之类。王石听了只有苦笑:“我就没用过大哥大,杯子也没砸人,只是自己拍碎了。”
  所以,在万科要听到说“王总很可亲”这句话,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在万科人面前听到过三种背后对王石的称呼:“王总”、“王老虎”和“老头子”。说到后面两个称呼时,一般都会带上两三个王石在办公室如何发脾气的例子。由于王石发脾气已经成为长达近20年的习惯,下属们也就自动给他找了台阶,他们对王石坏脾气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性格问题,不仅对同事们是这样,对任何人都这样;第二,管理公司一定要用铁腕手段,脾气大是管理方法强硬的体现;第三,王总有少数民族血统,难免过于直率。
  王石听到这三方面总结,心里颇有些过意不去,他觉得下属们在给自己找理由,是原谅了自己。他当然知道自己的问题,而且也知道这三个理由都不是理由,脾气大只是因为自己天生脾气就大。
  王石早年在登山时,有时登到山顶,想拍照留影,但旁边没人,只好自己对着自己按下快门,等回来一冲洗,发现照片上的人基本上都拉长了脸,王石自己看着都别扭:“一张脸怎么那么严肃啊!”——看来一个人最真实的时候的确就是独处的时候,也最能在这个时候真正了解自己。
  于是王石想改善自己的坏脾气形象,他首先着手的就是自己不爱笑的习惯,于是他提醒自己在办公室经常保持笑容,觉得从此大可以开始自己的亲善之旅了,但旋即就遭到了“无情”打击,公司的人集体反映王石的笑容属于“皮笑肉不笑”,更让人心里发毛。——王石大感失望,他终于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曾经很无可奈何地说:“看来只有等待年龄来挽救了,人的修养是和年龄有关的。”——的确,随着年龄渐长,王石的表情已然柔和了许多。
  从一个外来观察者的眼光来看,王石的确属于与人相处时距离感比较大的人,他很难和人亲近得起来,按他自己无奈的说法,他是一个“可敬而不可亲”的人。他当然也笑,但一定有好笑的事情的时候他才笑,而不是经常性地保持笑容,甚至他脸上的表情一般都比较冷峻,丝毫不柔和,俨然一副有大事发生之状。虽然他是一个乐于沟通的人,谈天说地的时候也滔滔不绝,不时也有笑声迸发出来。但在他不出声的时候,他的表情变得很僵硬,眼神里是直视中冷冷的目光,聚精会神听人说话时几乎是屏住呼吸,仿佛把一个大大的“是吗”挂在脸上,令整个环境里的空气凝固度一下子就有些不太一样,和谐的聊天氛围似乎也一下烟消云散。这在我多次采访过程中也很不幸地遭遇到,倘若不是自己要横下心来把谈话过程继续下去,基本上很容易忘记下面的问题是什么了。
  在我的采访经历中,严厉冷峻的人不在少数,一般有三种冷峻的类型:一是表情冷酷,面容里尽是别人欠债之愤,用词简练,回答问题时几乎都要先停顿三秒,或者干脆缄默,任谈话对方正殷切地等待答案——尽显城府之深;二是说话时言辞激烈,声音激昂,内容锋利,脸部表情凌厉,但一旦收了话头,表情会比较柔和,听人说话时哼哼哈哈不断,转换比较快而且自然,好似鲸须,易弯曲,反弹也大;三是反应灵敏,句句中的,说话时表情丰富,天南地北,放松自如,气氛热烈。说话完毕,表情回复冷漠,不复前三分钟的热闹景象,在别人说话时两眼直视,集中精力倾听,谨慎回答,前后两重天。
  王石属于第三种。他的情绪从来不随别人的言语或表情的影响而变化,在与人沟通时,他表现的强势不在于要压倒别人,而是他的独立威严,他个人的力量所散发出来的威严。也许这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会称他们为比较自我的人。应该说,在中国的企业家中,王石的自信和胸有成竹的笃定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一个自我的人从良性的角度发展的话,一般自我能量都很大,对自身的肯定和否定都要靠他自己来完成,外界的力量很难动摇得了他。王石并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刚愎自用的人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是愚蠢的人,而王石显然是聪明的,他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充分了解自己这个层面上,表现出对自己性格的驾驭能力,并由此延伸出对人生、对事业的掌控,这也是他的能量所在。

//


《王石这个人》:脾气(2)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石的坏脾气或者冷漠的确是性格使然,如果他改变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其实,改变任何人都不是好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王石的冷或许也只是表面而已。在深圳特区发展公司做玉米生意的那段时间,跟着他一块儿干活的都是一些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工,王石觉得他们这样以后会很没有前途,于是便自告奋勇担任老师,规定每个星期要学习一个小时,王石自己准备教材资料,给“小的们”上语文数学。他的热度,也许只在骨子里。
  不过,王石有王石的坏脾气,万科的员工们也自有自己的出气方法。在万科每年都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万科的员工会想尽办法让王石出出洋相,因为这个时候是完全抛开了上下级关系的。而且王石是个坏脾气的人,却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他觉得员工“被压迫”了一年,让人家发泄一下也应该,所以每年一到这个时候,王石几乎就把自己平时的严厉、距离全部放在了一边。我曾经看到过一张照片,王石和万科几个老总被穿上热带的草裙,上面还是用假的向日葵做的两点式热带女装,几个衬衣西裤笔挺的老总站在台上,外面被套上实在有丑化之嫌的服装,表情各异,但均无可奈何,自有一番自嘲在里面。
  万科的员工说,万科有一个被热捧了很多年的传统:“拿老总开涮”。王石是首当其冲被捉弄的对象,王石自称“万科老总肚里能撑船”,每每不把玩笑当回事,还尽量配合,以博辛苦了一年的员工们一笑。
  同样是一年春晚,为配合那年万科倡导节约资源的口号,负责策划的员工们特设了一个“吝啬鬼”大奖,由三个万科员工分别上台表演如何吝啬节约,然后将颁发大奖。首先上台的是副总姚牧民,性格大开大阖的姚副总上台表演一个喝酒的吝啬鬼,拼命要喝到瓶里的最后一滴,表情丰富,洋相百出,引来哄堂大笑;第二个员工上台表演抽烟,打火机借别人的,烟借别人的,直到烟屁股烫了嘴还要再吸一口;第三个员工则表演了吃甘蔗,吃到后面连渣都一起吞了下去。王石在下面看着三个人的表演,前仰后合,笑得“差点闭气”,然后他听到台上主持人大声宣布了结果:“今天吝啬鬼的大奖获得者是——王石!”王石正乐呢,没想到台上竟叫了自己名字,员工们一阵兴奋,大声起哄,王石摸摸头只好上台领取吝啬鬼大奖去了。主持人把奖品——一个大信封颁给了他,王石在台上就开始拆信封,没想到大信封套中信封,中信封套小信封,小信封再套小小信封,折腾半天,最后从小纸袋里终于摸到了一分钱纸币——这就是王石的奖品了!王石扯扯领带,拿着信封,很不满意的表情:“嗯!咳!你们,嗯!不像话啊,为什么要用这么好的信封呢?太浪费了!应该用报纸糊一个就好了嘛!”台下顿时绝倒,笑得东倒西歪,王石再整整装,意气风发地拿着一分纸币就走下台了。一坐回位置上,自己也忍俊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