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阿毗达摩义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摄阿毗达摩义论-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个鼻识从一鼻门生,两个舌识从一舌门生,两个身识从一身门生
     ,以及二十六个速行心从一意门生。

  34。 三意界:即两个领受心及一个意门转向心。

  35。 从六门生与离门生:两个舍俱推度心和八个大异熟心,
    在彼所缘作用时,从六门生。但是他们在结生、有分、死的作用时,
    不从任何门而生(离门生)。

  36。 五类:

     第一类:三十六心(二种五识十、上二界及出世间速行心二十六)
         从一门生。
     第二类:三心(领受心二、意门转向心一)从五门生。
     第三类:三十一心(乐俱推度心一、确定心一、欲界速行心二十九)
         从六门生。
     第四类:十心(舍俱推度心二、大异熟心八)从六门或离门生。
     第五类:九心(色界无色界异熟心九)不从任何门生。


  37。 声等的等字,即指香、味、触。


  38。 这一段文,原文不很清楚,兹引其他三种英译本文以作参考。

  (1)pendium of Philosophy by Shwe zan Aung P。120

      其次,被称为结生、有分与死的离门(心)也有六种境,
    通常它们是在前生之末(临死时)由六门而被摄取(为所缘的);
    他们无论是现在或过去事物的对象、或者是概念(施设)它们即名为
    业、业相和趣相。

  (2)A Manual of Abhidhamma by Naarada Vol。 1。 P。174
      被称为结生、有分与死的离门心的生起,以前述的六种为所缘,
    它们大多数是在前生之末经过六门而被摄取的现在或过去所缘
    或者概念。 它们即名为业、业相和趣相。

  (3)The Abhidhamma Philosophy by J。 Kashyap Vol。 l。 p。111
      有结生、有分和死的作用的心称为离门,
    此等心的所缘可能全是在前生转死之时的现在或过去的经验,
    此等所缘也可能是一种概念(施设),不是(1)前生所作的业,
    就是(2)与业有关的工具(业相),或(3)等候他的趣相。

    (关于业、业相和趣相,参考本论第五品第十二段;或参考
     Visudhi…magga 548~550 页)。(华宇版,下册187 页以下)

  39。 其余十一个,即指八个大异熟及三个推度心。

  40。 八个智不相应,即欲界善心中的四个及唯作心中的四个。

  41。 第二、第四的无色界心,即色无边处有善、异熟、唯作三。
    非想非非想处有善、异熟,唯作三,共有六心。

  42。 其余二十一个大心,即色界十五心加无色界空无边处三心和
    无所有处三心。

  43。 出世间八心,即四道、四果。

  44。 七类:

     第一类:二十五心(二十三欲界异熟心及五门转向心和笑心),
         以小(欲界为所缘)。
     第二类:六心(识无边处及非想非非想处的善、异熟、唯作各三心)
         唯以无色界为所缘。
     第三类:二十一心(色界十五心加空无边处及无所有处的善、异熟、
         唯作各三心)唯以名言(施设)为所缘。
     第四类:八出世间心(四道、四果)唯以涅槃为缘。
     第五类:二十心(十二个不善心加四个欲界智不相应善心 及
         四个智不相应唯作心),除了无上出世间之外,
         以其余一切为所缘。
     第六类:五心(四个欲界智相应善心及第五禅的神通善心),
         除了阿罗汉道与阿罗汉果以外,以其余一切为所缘。
     第七类:六心(四个欲界智相应唯作心、一个第五禅的唯作神通心
         及一个确定心),普缘一切境。

  45。 所依,原文 Vatthu ,可译为事、所依、依处及基等之义。

  46。 心所依处( Hadaya…Vatthu),原文 Hadaya ,即心脏,旧译肉团心。

  47。 五识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

  48。 五净所依:即眼、耳、鼻、舌、身所依。

  49。 七识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意识界。

  50。 色界四种:即眼识、耳识、意界、意识界。

  51。 三所依:即眼所依、耳所依、心所依处。

  52。 无色界中只有一意识界,没有其它的心,
    此意识界不依止任何处而独自存在。

  53。 四十三心:即欲界异熟心二十三个、无因唯作心两个
         (五门转向心、笑心)、嗔恚心两个、须陀洹道心一个、
         色界心十五个。
  54。 四十二心:即欲界善心八个、不善心(除二嗔恚)十个、唯作心八个、
         意门转向心一个、无色界善心四个、无色界唯作心四个、
         出世间心(除须陀洹道心)七个。

PS:本品可参考《附录》之《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与心识活动》。


第四  摄路分别品



  心生起纲要,已如前略说。
    依地人差别,前后所决定,(注2)
    我将再简述:在结生(注3)转起。
    心生之过程。此乃摄转起(注4)。

    一、六种六法
  在摄路中(注5),当知有六种六法:即六所依、六门、六所缘、六识、六路、六种境转起。
  但于离路(注6)(的心),只有三种境转起,即业、业相、趣相
  此中:(六)所依、(六)门、(六)所缘,即如前(第三品)中所说。
  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路:(心的过程)依门的区别,即眼门路、耳门路、鼻门路、舌门路、身门路、意门路;或者依识的区别,各为眼识路、耳识路、鼻识路、舌识路、身识路、意识路。依门的过程及依心(识)的过程当这样使其调合。

   于五门(眼、耳、鼻、舌、身),有极大、大、小、极小(的所缘境);于意门则有明了不明了(的所缘境)。如是当知有六种境转起(现前)。

      二、通过五门的心识过程


  (心识的活动过程)怎么样?以生、住、灭(注7)的三刹那名为一心刹那。如是有十七心刹那为色法(生灭的)寿命。经过一心刹那或多心刹那(到达)住位之时,而五所缘来现于五根门。因此,如果那色所缘是经过一刹那来现于眼前的,则从此以后有分心波动二次,遮断了(注8)有分之流,转向(唤起注意)那色所缘而有五门转向心(的一次)生灭。此后无间,便生起见色的眼识、领受(所缘)的领受心、推度的推度心、确定的确定心,如其次第(各有一次)生灭。此后在欲界二十九速行心(注9)中的任何一心,获得(生起之)缘便波动七次,随于速行之后而有二(刹那)彼所缘异熟心适宜地转起。从此以后便堕入有分。
  至此有十四(刹那)路心的生起,二(刹那)有分的波动,以及前面经过的一心刹那,(那色法)便具足十七心刹那。此后(那个所缘境便)消灭了。那样(经过十七刹那相续的)所缘名为极大的境。
  (如果)来现的所缘不可能延至彼所缘的生起,是名大境。这就是说在速行终了便堕入有分,没有彼所缘的生起。
  (如果)来现的所缘不可能延至速行(心)的生起,是名小境。这就是说连速行(心)也不生起,仅仅有二或三次的确定(心)转起,此后便堕入有分。
  (如果)来现的所缘不可能延至确定(心)的生起便临近于灭的,则名为极小境。这就是说仅仅是有分波动而无路心的生起。
  在眼门如是,在耳门等也是一样。当知于一切五门有四种时分即:彼所缘时分、速行时分、确定时分、空时分(注10)。如是次第为四种所缘境的转起(注11)。

  路心唯七种(注12),心生有十四(注13),
    如是依五门,详说五十四(注14)。

  这是五门路的转起法。


      三、通过欲界意门的心识过程


   其次于意门中,如果是明了的所缘境来现,从此在(二刹那)有分波动、(一刹那的)意门转向(心)、(七刹那的)速行(心)之末(后),转起(二刹那的)彼所缘异熟(心),此后便堕入有分。
  如果在不明了的所缘,则于速行心之后,便堕入有分,没有彼所缘的生起。

  路心唯三种(注15),心生说为十(注16)。
    若再详分释,欲界四十一(注17)。

  这是小(欲界)速行时分(的转起法)。


    四、上二界及出世间的禅心过程


  其次于安止(根本定)速行时分,(所缘)是没有明了不明了的区别,也没有彼所缘(心)的生起。此处即在八个智相应(注18)欲界速行(心)中的任何一个生起四次或三次,次第的名为遍作、近行、随顺和种姓(心)。它们灭了以后,依适当的(行道),即在第四或第五(注19)(速行刹那)引发那二十六个大界(上二界)、出世间速行心(注20)中任何一个速行心入安止路。此后在安止速行之末便堕入有分(注21)。
  这里如果在喜俱(欲界)速行心之后,则安止(定)也是喜俱(心)。若在舍俱(欲界)速行之后,则安止定也是舍俱(心)。此中如果是在(欲界)善速行之后(非阿罗汉的),(则安止定)也是善速行心,以及决定是下面的三界(心)。如果是在(欲界)唯作(阿罗汉的)速行(心)之后,(则安止定)也是唯作速行心,以及(决定是)阿罗汉果(心)。


  乐善三十二(注22),舍善生十二(注23),
    乐唯作有八(注24),舍唯作生六(注25),
    凡夫与有学,从欲善三因(注26),
    离欲者安止,三因欲唯作(注27)

  这是(六门中的)意门路心的转起法。

      五、彼所缘的决定

  于(六门的)一切处,对于不可意的所缘(逆境),那是不善异熟(注28)的(前)五识、领受(心)、推度(心)及彼所缘(心的生起)。对于可意的(所缘──顺境),则唯是善异熟的(前五识、领受心、推度心、及彼所缘心)。如果极可意的(所)则唯喜俱的推度(心)和彼所缘(心)。此(彼所缘)中,如果是在(阿罗汉的)喜俱唯作速行(心)之末,则唯是喜俱彼所缘(心生起)。如果在舍俱的唯作速行(心)之末,则唯是舍俱(彼所缘心)。但于忧俱速行(心)之末,则彼所缘及有分(注29)也必是舍俱。是故若以喜俱(心)结生者(注30),则在忧俱速行之末不生彼所缘心。此时便对于任何过去已熟练的小(欲界)所缘,生起舍俱推度心。诸阿阇黎说:在那(推度心)之后,便堕入有分。他们(诸阿阇黎)并且主张(1)仅在欲界速行(心)之末、(2)欲界的有情、(3)欲界诸所缘法,才有彼所缘心。

  在欲界速行,有情及所缘,
    于明了极大,说有彼所缘。

  这是(路心转起中)彼所缘的决定。


      六、速行的决定


  在速行之中:于小(欲界)的速行路中,欲界速行(心)速行(跳动)七次或六次。如果在命终或发晕等的时候而转起昏弱的(速行心)则唯速行(跳动)五次。他们(诸义疏师)也说:当世尊(示现)双神变(注31)等的时候,(他那)迅速转起的观察(速行)心,只有四至五刹那、但在初学者第一次修习(安止定的速行)不论是上二界速行心的神通速行心都只速行(跳动)一次便堕入有分。
  四(圣)道(速行心)的生起,(各)有一心刹那。从此以后有二三(刹那)的果心依次生起,然后堕入有分(注32)。在入灭尽定的时候,第四无色的速行(心)速行(跳动)了二次之后便证得灭尽定。在从灭尽定出定的时候,获得一次阿那含果心或阿罗汉果心的生灭之后,便堕入有分(注33)。
  如是,于一切处的三摩钵底(注34)(等至)路(过程)中,不象在有分之流那样有一定不变的路。然而亦可有多数的(速行)。

  欲界速行七,道神通各一,
    其余诸速行,多数亦可得。

  这是(路心转起中)速行的决定。


      七、路心依人的区别


  二因者及无因者(注35),不得唯作速行(心)和安止速行(心)。他们纵生于善趣亦不得智相应异熟心。如果(无因者)生于恶趣,则智不相应大异熟心亦不能得。
  在三因者:(1)漏尽者不得善与不善速行(心)。(2)有学与凡夫不得唯作速行(心)。(3)有学不得恶见相应(心)及疑俱速行(心)(注36)。(4)阿那含人不得嗔恚速行(心)(注37)。(5)出世间速行心只适合圣者得以相应生起。

  无学四十四(注38),有学五十六(注39)。
    余者心生起,说有五十四(注40)。

  这是(路心转起中)依人的区别。

      八、诸地路心的区别


  于欲界地,一切(八十)路心(注41)都得相应生起。
    于色界地,除去嗔恚速行及彼所缘(得六十四心)(注42)。
    于无色界地,除去初道(心)、色界(心)、笑(心)及下无色界心。
    于一切处,如果缺乏某些净(根)之人,则不得经过那些(根)门的路心。无想有情则没有一切心转起。

  八十路心在欲界,色界相应六十四,
    无色界中之路心,可得生起四十二(注43)。

  这是诸地(路心生起)的区别。

  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