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战皆捷,使罗马人闻风丧胆,这不能不归功于其战术天才。他善于学 

     习,布阵之时,既发挥亚历山大骑兵的战术,也吸收了罗马军团方阵的 

     优势,步骑协同,威力非常;他善于判断敌情,击其弱点;精密计算, 

     有备无患;指挥灵活,善出奇谋;利用地形,出敌不意。这使他成为一 

     位能够应付任何环境的将才。波利比乌斯评论道:“对于罗马人和迦太 

     基人所遇到的一切命运,不管是好是坏,其起因只能是汉尼拔这一个人 

     和他的一颗心。这个人的影响是太巨大,简直是惊人,他的心可以适合 

                                              ① 

     于一切人力范围之内的任何工作。”蒙森也认为,“他喜欢采取偏僻和 

     出人意料的路线,埋伏阻击和所有的一切计谋对于他都是家常便饭。他 

     对于对方的性格,喜欢作极谨慎的研究,这也是前无古人的。他组成了 

     一个当代无双的谍报系统——甚至于在罗马城内,他也经常派有侦探— 

     —所以他对于敌人的一切计划,都能经常获得情报。他本人也常常化装 

     和戴着假发,亲自去搜集情报。在这个时代的历史书中,几乎每一页都 

                                           ② 

     可以证明他的军事和政治天才。” 另一方面,罗马战争观念的呆板、机 

     械,也使他的天才得以发挥尽致。罗马在统一意大利、与蛮族作战的过 

     程中,取胜全赖罗马方阵这一卓越战术,纯粹依赖士兵的勇气、纪律和 

     训练,至于将道,则聊胜于无。他们的统帅,不要求经验、能力、熟识 

     地形、指挥灵活等将才,只需善于调换一些战斗队形即可。这种军事教 

     员式的将领显然不是长于兵事的汉尼拔的对手。 

          汉尼拔是一位天才的战术家,这无可非议,但他不是一位卓越的战 

     略家。汉尼拔制胜战略,在于瓦解罗马盟邦,在其四周联成一个敌视罗 

     马的包围圈,迫使罗马投降。此本为良策,无可厚非。但也有不周之处, 

     此策的立足点,在于盟国对罗马不忠,他以为,自己大军一到,敌盟便 

     会自然解体,这本身就有主观臆断之嫌。况任何良策,皆宜因敌而设, 

     顺势而变,不可固持一谋。坎尼之战后,此策虽有成效,但罗马的拉丁 

     盟邦却无一叛离者,当此之际,汉尼拔就应当认识到,罗马联盟的力量 

     首在罗马城,应当率兵攻陷之,如罗马城破,其盟国定不战自降。但他 

     仍固守旧策,几度兵临城下而不攻,坐视罗马摆脱困境,恢复军力,诚 

     如李维所论:“这个时间上的延误,已经挽救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帝国。” 



① 时间分别在公元前200— 前197 年、公元前171— 前168 年。 

① 波利比乌斯:《罗马史》;转引自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123 页。 

② 蒙森:《罗马史》;转引自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124 页。 


… Page 48…

    ① 直至西班牙、西西里、卡普亚尽失,方幡然悔悟,却为时已晚。待小西 

     匹阿远征非洲成功,无奈引兵回国,致使纵横16载,终究劳而无功。撒 

    马一战,敌方占有一切优势,败北亡命,非个人之力所能挽回,遂成为 

    千古憾事。 

         有的学者以为,汉尼拔所以不攻罗马城,是“非不为也,乃不能矣”, 

    谓其无攻城之器,亦无攻城之卒。此论似不够全面,汉尼拔军确无攻城 

    战具,但坎尼一战,罗马瘫痪,无力监视其行动,此时他声势大振,势 

    如日当中天,完全有时间有能力赖盟国之力,修攻城之具,训攻城之兵, 

    但他一味墨守旧策,不思改更。由此观之,汉尼拔之功,成于其战术运 

    用之精妙娴熟;汉尼拔之败,首在固持一策,不能顺势变通。因此,我 

    们可以称他为天才的战术家、军事奇才,却不可视其为战略大家。 



① 李维《罗马史》;转引自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124 页。 


… Page 49…

                           五、亚述军事帝国 



     亚述人是西亚塞姆语系的一支,约于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后期,在两 

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建立国家,实行贵族寡头政体,尔后过渡到 

君主制。该国延续二千余年,在与周边各国抗衡中,曾两度中兴,但旋 

即衰落,至公元前9世纪,始以强国姿态步入帝国时代(公元前9—前7 

世纪)。亚述纳西帕尔二世(公元前883—前859)与沙尔马纳塞尔(公 

元前858—前824)父子可称帝国初期有为之君,在开疆拓土方面战功赫 

赫,但很快处于守势。“中兴之主”为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 

前745—前727),他改革军事,再起争霸,将帝国带入极盛时代。其后, 

沙尔马纳塞尔五世 (公元前727—前722)、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1— 

前705)、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前681)、阿萨尔哈东(公元前680 

—前669)、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68—前631)均以征服他国、镇压叛 

乱为务,西占叙利亚、埃及,北击乌拉尔图,南取巴比伦,东占埃兰, 

使帝国版图囊括西亚、北非,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并 

维持鼎盛态势达百余年之久。亚述的鼎盛与其优越的军事制度密不可 

分。 



                              1。亚述的兵制 



     亚述人是一个好战的民族,这是个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帝国初期, 

亚述实行民兵制,全体亚述成年男子,皆为战士,平时放牧、耕地,战 

时自带武器,应召出征。随着亚述的不断扩张,需要一支训练有素并能 

常年作战的军队,因而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进行了兵制改革, 

采用募兵制组建了一支常备军。每一地区的首长在其辖区自由民中募 

兵,他本人担任统帅,常备军的装备与给养由国家供应,是军队的核心, 

也称“王室兵团”。在国家危急之时,根据需要征集民兵参战。随着帝 

国版图的扩大,亦从被征服和被并入亚述的国家或部族中征兵,如辛那 

赫里布曾把俘虏中的1万名弓箭手和1万名盾牌手编入军队,亚述巴尼 

拔也从被征服地区的射手、盾牌手、手工业者及铁匠中补充兵员。国王 

有专门保护自己的扈卫队。 

     亚述素以兵种齐全著称,有车兵、骑兵、步兵、工兵四种。车兵出 

现于公元前9世纪,由贵族充任,在帝国前期,备受重视。战车有两种 

类型,萨尔贡二世以前的战车车身矮且短,轮有6辐,车厢前部为圆形; 

晚期的战车较高大,几乎与马背平齐,车厢呈正方形。战车木制、单辕、 

两马牵引。一乘人员为2—4人不等,若2人同乘,则一人驭马,一人应 

战;若3人同乘,则一人为卫士,左手持盾保护甲士,右手持枪或剑击 

退近敌;国王及显贵的战车,一般4人同乘,一人驭马,另2人持盾护 

卫。战车兵的武器有用于远射的弓箭和用于近攻的长枪和短剑,其衣甲 

是一件缀满金属片的外罩,长达膝部;头盔以金属鳞片制成,呈尖状。 

帝国中期以降,战车兵的优势逐渐被骑兵取代。 

     骑兵首次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其发展亦以萨尔贡二世为界分为两 

时期。前期骑兵无马鞍,主要兵器是弓箭与佩剑,持盾,作战时一般成 

对行动,一名弓箭手配备一名伙友,伙友为弓箭手操纵缰绳,以便骑兵 


… Page 50…

     自由射箭,无兵器。弓箭手着尖顶头盔,身穿嵌花边的紧身衣。后期骑 

    兵已有马鞍,但只是一块方形的布或皮革,无马蹬,马鞍使骑手活动自 

    如,无需伙友揽缰即可独立作战;装束也有改进,正规骑兵穿紧身衣, 

    腰部以下渐宽,后襟短,前襟长,腰扎宽带,下身穿紧身裤,足登靴子, 

    并有护胫。这一时期的骑兵因使用兵器不同而分为弓箭手和长矛手两 

    类,弓长不足4英尺,箭长不过3英尺,都有佩剑。“骑兵在亚述军队 

    中所占比例最小,但技术训练最严,装备最好,贵族将士均骑马奔赴战 

    场。”① 

         虽然车兵和骑兵冲杀力强、机动灵活,但步兵是战场拼杀的主力。 

    各个时期步兵的种类不一。萨尔贡二世以前,步兵分为三种:弓箭手的 

     弓长约4英尺,箭长3英尺余,作战时两兵配合,一人射箭,一人持盾 

    掩护,射箭时两人一般均用单膝跪势;剑手一手持短剑或匕首,一手操 

    金属盾或柳条盾;矛手持不足5英尺的短矛,也有盾牌。各类步兵衣甲 

    相似,身穿铁片铠甲,腰束护腰,头顶铜盔或铁盔,臀部以下全裸。萨 

    尔贡统治时期,将步兵归为弓箭手与矛手两类,而将剑手变为国王的卫 

    兵。弓箭手又分为三类:轻弓箭手无头盔和盾牌,全身只着一件紧身短 

    裤,射箭采用立射与跪射两种姿势;次重弓箭手和重弓箭手衣甲与前期 

    相似,作战时有伙友持盾保护,不过前者射箭采用跪势,后者采用立射; 

    此外,重弓箭手的袍子较长,达于脚面,盾也较大,有一人高。矛手着 

    鸟冠状头盔,右手持4—6英尺长的矛,左手持圆盾。至辛那赫里布时代, 

     弓箭手分为四等:重弓箭手头顶尖顶头盔,身披锁子甲和无袖披肩,有 

    一二名伙友持盾掩护;次重弓箭手衣甲与前者相似,两人一组,无伙友 

    保护;轻弓箭手与次轻弓箭手无头盔,着紧身衣,围短裙,后者无护耳。 

    矛兵分重矛手与轻矛手,持凸面盾,前者衣甲与重弓箭手相似,负责保 

    护国王,后者用于攻城。至亚述巴尼拔时代,弓箭手与矛手各分为重装 

    与轻装两类,其衣甲装备与前代无显著区别。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两个新 

    的步兵种类,即长把锤兵和战斧兵。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实行兵制改革,除扩大原有诸兵种编 

    制外,新设工兵与辎重兵。辎重兵的任务是运送粮草,工兵的职责是逢 

    山开道、遇水搭桥、建城筑垒、营造攻城战具等,其武器是双头战斧或 

    手斧。此外,亚述步兵中,还有投石手和临时组建的攻城兵。可见,仅 

    就步兵而言,其种类已十分繁杂。 

         亚述上至国君,下至普通士兵,均以马革裹尸共勉,作战十分勇敢。 

    高昂的士气,既源于爱国心及战利品的诱惑,也因有严格的军法。亚述 

    军纪之严,为古代世界所罕见,对违令者的处罚,轻则示众、降职、强 

    制劳动,重则鞭笞、割鼻、割舌、剜眼,直至斩首、赐毒酒,尤为残酷 

    的是将罪人的子女烧烤供神。严厉而残酷的军纪保证了士卒的勇气。 



                                  2。兵器与战术 



         亚述人善于制造各种武器并因此而驰名古代东方。其进攻性兵器有 

    战车、剑、战斧、匕首、投石器、破城锤等。矛有两种,短矛长约5—6 



① 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11 页。 


… Page 51…

    英尺,长矛9—10英尺;弓有曲形弓与角形弓两种,木制,弓弦长约4 

    英尺,箭杆用木或芦苇制成,箭头铁制或青铜制,呈菱形。防护性武器 

    有头盔、铠甲、盾牌,头盔有尖顶式和鸟冠式两种。盾牌也有三种:柳 

    条盾一般较大,长与士兵身高相当,宽可掩护二三人,呈长方形或上部 

    呈尖顶状;车兵多用小型圆盾,金属制,直径2—2。5英尺;凸面盾多为 

    长方形,长4—5英尺。亚述有专门的兵器库,如辛那赫里布和阿萨尔哈 

    东在国都尼尼微修造的一座武器库,可以容纳马、骡、驴、骆驼、战车、 

    载重马车、大车、箭筒、弓箭等各种器具和鞍具。亚述兵器的最大特点 

    是铁制,以至有的学者认为:“亚述人的军队是有史以来使用铁制兵器 

     的第一支大军。萨尔贡皇宫中某一单独的武库,即曾装有两百吨的铁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亚述帝国的强盛要算是铁器时代的后果之一。”① 

         亚述的工兵为世界军事史上首创,由于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故其修 

    造野战营垒及攻城器械的专业技术有较大提高。亚述的野战营垒呈长方 

    形或椭圆形,较为高大,围墙可能用砖垒成,每间隔一段距离设一塔楼, 

    用以监视敌人和应急。从保存至今的废墟来看,其要塞建筑技术也较为 

    高超。亚述的攻城技术较为发达,攻城器械有云梯、投石器、破城槌等, 

     亦使用挖地道等战术。投石器有两种,小的制作简单,用一条绳子系住 

    一小块皮革的两端即成,兜上小石块后,轮转三圈,发石击守城之敌, 

     以掩护攻城兵;大的投石机制作不详,据说能将10公斤重的石块射出500 

    —600米。早在公元前10世纪,亚述人即已发明攻城槌,槌身是一根大 

    木梁,头部包以金属皮,状如矛头或喇叭,它一般有保护操作者的外罩, 

    罩为柳条制、木制、兽皮制或金属制,有轮可以移动。最好的攻城槌安 

    装在攻城塔内,塔身木制,但其顶盖和前壁是金属板,顶盖下有一平台, 

    供弓箭手射杀守城者之用,有6个轮子。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