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看看中国的东邻日本。公元1至2世纪,日本岛上存在着100多个 

小国。这些小国实际上只是一些独立的部落。强大的部落还通使中国,力求 

输入中国文化,并希望借助中国的保护以加强自己的地位。到3世纪,九州 


… Page 12…

北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邪马台国,已初具奴隶制国家的雏形。 

     3世纪中叶以后,在本州岛中部兴起的大和国逐渐强盛起来。4世纪时, 

大和征服了九州和本州的大部分地区,并将势力扩张到朝鲜半岛,5世纪统 

一了日本。 

     大和国家的首脑大王,是世袭的专制君主,但没有天皇那样的绝对权 

力,实际上是氏族贵族联合政权的共主。大量部民的存在是日本奴隶社会的 

一个特点。部民的来源主要是被征服的氏族、归化人(中国和朝鲜的移民) 

和犯法的平民。部民实际上是一种特有的“日本式”奴隶。 


… Page 13…

                               二、王政时期的罗马 



                                1。罗马国家的产生 



        (1)自然条件和远古居民 

       世界闻名的古代罗马,诞生于2600多年前,它的发祥地在意大利。虽 

  然罗马国家的疆域后来远远超出意大利的范围,但在西罗马衰落以前,它始 

  终是罗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意大利是一个由南向北呈靴形状伸入地中海的狭长半岛。因亚平宁山脉 

  纵贯全境,所以又称亚平宁半岛。半岛三面环海,东临亚得里亚海,南濒爱 

  奥尼亚海,西接第勒尼安海。北面隔阿尔卑斯山与欧洲大陆相连。北部地势 

  较高,向南渐趋平缓。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川纵横,土壤肥沃,宜 

  于农业,西西里岛是古代欧洲有名的谷仓。中、南部有良好的牧场,适于畜 

  牧。但海岸线平直,沿海岛屿不多,良港较少,不利于航海和对外贸易。 

       古代意大利大致可分为北、中、南三大部分。北部意大利,包括利古里 

  亚、山南高卢和威尼西亚,开发较晚,直到罗马帝国时期才成为重要的农业 

  地区。南部意大利,包括阿普里亚、卢卡尼亚、布鲁提乌姆和西西里岛,由 

  于古希腊人长期在这里殖民,因而又有大希腊之称。中部意大利可分为伊达 

  拉里亚、翁布里亚、拉丁姆三大片,是意大利远古居民活动的最主要地区。 

  伊达拉里亚与南邻拉丁姆平原之间有一条第伯河,古代罗马城就兴起于第伯 

  下游东南岸,距入海口20多公里,既有河海交通之便,又可免遭海盗侵扰。 

       据考古发掘,意大利半岛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 5000 

  年左右,意大利的远古居民已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000年代初,属 

  于印欧语系的部落从北方越过阿尔卑斯山陆续进入意大利,他们就是意大利 

  人的祖先。其中的先进部落创造了意大利的青铜文化,以意大利北部的特拉 

  马拉文化为代表。特拉马拉居民除石器外,已经使用青铜器,从事畜牧和农 

  业,辅以渔猎,并已知道织布和制陶,房屋建在打入水中的木桩之上。经发 

  掘,这种水上住宅已变成腐质物的土丘,今意大利人称其为“特拉马拉”, 

  就是“沃土”或“肥土”的意思,因而将这种类型的文化称作特拉马拉文化。 

       公元前10世纪末。意大利半岛上的居民已开始使用铁器。意大利铁器 

  时代文化的中心很多,特别是在北部和中部意大利。因为最先发现于北部意 

  大利波罗那城附近的微兰诺瓦村,因而称其为微兰诺瓦文化。已能生产铁制 

  工具与武器,并出现了有围墙的城寨。 

                                                            ①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伊达拉里亚人进入意大利 ,成为意大利半岛上 

  的一股强大势力。其文化水平高于一般意大利居民,先后受东方和希腊文化 



① 伊达拉里亚人的来源问题,自古即众说纷纭,迄今仍无定论,有土著说、东来说、北来说等,其进入意 



大利的时间说法也有不同。 


… Page 14…

的影响,创造出高度文明。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地区(今托斯坎纳) 

就出现了有坚固石造围墙的城市,街道井然有序。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经 

营畜牧。灌溉和排水工程已很发达,制陶和冶金技术也相当精巧,雕刻、绘 

画颇为精美。沿海设有良港,与迦太基、腓尼基和希腊均有贸易往来。公元 

前6世纪,伊达拉里亚的势力达到鼎盛时期,各地都建立了独立城邦,相传 

有12大邦之说,但全境始终未达成统一。控制范围北达波河流域,南至坎 

巴尼亚。一度统治罗马的塔克文王朝,就是伊达拉里亚人建立的。他们与地 

中海东部的希腊、西部的迦太基争夺霸权,鼎足而立。公元前6世纪末,在 

库米与希腊移民城邦作战失败,渐趋衰落;后经3次维爱战争,终为罗马所 

灭。伊达拉里亚文化对罗马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公元前8至前6世纪,爱琴海的希腊人向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大量移 

殖,建立起许多殖民城市。希腊人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意 

大利的发展,罗马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几乎无一不模仿希腊。 

     除上述伊达拉里亚人和希腊人之外,在意大利半岛上还居住着起源不 

同、语言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部落,如翁布里亚人、马尔西人、萨莫奈人、 

拉丁人、伏尔西人等,一般统称为意大利人,其中拉丁人就是后来罗马人的 

祖先。 

      (2)罗马的起源 

     关于罗马建城立国的情形,最早的史料亦多系传说。传说最普遍的是关 

于罗慕洛和勒莫两兄弟建立罗马城的故事。罗慕洛和勒莫是一对孪生子,他 

们的母亲西尔维亚是国王阿穆略的侄女。阿穆略是一位邪恶而残忍的统治 

者,用阴谋手段夺取了哥哥努米托尔的王位,他得知西尔维亚和战神马尔斯 

结合生下一对孪生子,下令杀死了西尔维亚,并命女奴用篮子装上这对孪生 

子抛入第伯河。河水把篮子冲到岸边,一只母狼听到孩子的哭声跑来。奇迹 

般地用它的乳汁喂养双生子。后来一对牧人夫妇收养了他们,给他们取名罗 

慕洛和勒莫。双生子长大后杀死了阿穆略,二人不愿留在本地,决定在他们 

被抛弃的第伯河畔建一座新城。后来兄弟间发生争端,罗慕洛刺死勒莫,用 

自己的名字为新城市命名,后人从罗慕洛的名字引伸出罗马这一名称。这就 

是第伯河畔罗马城的起源。据公元前1世纪罗马作家瓦罗的推算,罗马城建 

于公元前753年,古罗马人习惯上以这一年为罗马纪元。近年研究成果表明, 

罗马城实际建于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罗马初期,即公元前6世纪初。不过罗慕 

洛是罗马第一个国王却是公认无疑的。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初期,拉丁姆地区也接受了维兰诺微文化,随着 

经济的发展,位于拉丁姆边缘地带的第伯河渡口,即日后罗马建城之处,开 

始受到拉丁人的重视,有些人迁来定居。在此之前,渡口附近分布着众多萨 

宾人的原始村落,拉丁人只占据了最靠近渡口的巴拉丁山丘,其余山丘为萨 

宾人占据。罗马历史上还有这样的著名传说:建城的罗马人都是单身汉,遂 

掠取萨宾妇女为妻,生儿育女,后来这些萨宾妇女挺身而出阻止了两族的血 


… Page 15…

  战,他们才从死敌变成盟友。这个传说反映了罗马人和萨宾人组成部落联盟 

  的情形。到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已包括七个山丘,即巴拉丁、卡皮托林、阿 

  芬丁、奎利纳里、维米纳尔、埃斯奎林和凯里乌斯,故罗马别名“七丘之城”。 

  近代历史学家认为,罗马城和罗马国家建立的过程,就是拉丁部落以巴拉丁 

  山丘为中心,逐渐联合其他部落的过程。这一进程大约是在公元前7世纪至 

  前6世纪中叶的百余年间完成的。从罗马出现在历史舞台到建立共和国这一 

  历史阶段称为“王政”时代。王政时代有七个王朝,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 

  段:前四王拉丁人和萨宾人交替统治时期尚属原始社会末期,后三王的伊达 

  拉里亚统治才真正建立国家。 



                                  2。军事民主制 



       王政时代前四王时期盛行军事民主制,表现为罗马社会仍实行氏族制 

  度,实行族外婚的父系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成员共同占有土地,有 

  相互继承权,有共同的墓地和宗教节日。同氏族人有互相保护和援助的义 

  务,可以单独接受异族人加入本氏族。 

       氏族之上有胞族,合胞族而组成部落。罗马的胞族叶库里亚,由10个 

  氏族组成。10个库里亚组成一个部落,部落叫特里布。整个罗马、萨宾部落 

  联盟,即日后的罗马城市公社包括3个特里布,30个库里亚,300个氏族, 

                                                 ① 

  全体成员构成“罗马人民”或“罗马公社”。应当指出,此时部落内部已 

  无拉丁、萨宾族系之分,反映出部落联盟基础已十分牢固,从中已可以看到 

  地缘关系将代替血缘关系的萌芽。 

       军事民主制的三要素:人民大会、长老议事会和军事首领,在当时的罗 

  马则分别体现为库里亚会议、元老院与“国王”。 

       (1)库里亚大会。由全体氏族成年男子参加,按库里亚分组议事,表决 

  时以库里亚为单位,30个库里亚各有一票表决权。库里亚大会通过或否决一 

  切法令,选举包括国王在内的各级军政人员,决定战争和审判重大案件。 

       (2)元老院。由300个氏族长组成,相当于库里亚大会的预决机构,为 

  库里亚大会准备议案并作国王的顾问,按理并无实权,由于元老院成员是氏 

  族的贵族,垄断各项要职,实际上却能操纵库里亚大会并对国王施加决定性 

  影响,握有审批或否决库里亚大会决议的权力,选举国王也由他们一手包 

  办,终于形成元老院在外交、收税、征兵、媾和等大政有决定权的传统,在 

  以后的罗马历史上也长期不变。 

       (3)国王(拉丁语称“勒克斯”)。国王是军事首长、最高祭司和审理 

  某些案件的审判长。一般说来国王并无民政权力,氏族部落的内部事务都由 

  库里亚和氏族自行集会处理。国王可以罢免,无权支配氏族成员的生命和财 



① 关于罗马部落、胞族、氏族数字,见狄奥尼修斯,Ⅱ,7,2 — 4。 


… Page 16…

  产,但他是部落联盟和“罗马人民”的最高领导,作战时有军事处置和生杀 

  予夺之权。这时的勒克斯仍由选举产生而非世袭,严格地说并不是日后的专 

  制国王。在王位继承手续上充分反映了军事民主制的本质:每当老王去世, 

  元老院宣布“虚位”,国王的权力暂归元老院。在此期间,元老院指定一名 

  贵族元老担任“摄政”,代行王权,5天以后由他指定新的摄政并移交权力, 

  依次轮流,直到选出新王为止。新王侯选人由摄政提名,必须征得元老院同 

  意,然后由库里亚大会表决通过,最后经元老院批准。此时王位虽非世袭, 

  氏族长和参加元老院的元老一职却往往由每一氏族中的显贵家族世代相 

  传,就是说,氏族贵族的权势实际上已是世袭,确定了日后罗马社会贵族势 

  力始终根深蒂固的传统。 

       罗马的军事民主制在第四王安库·马尔修斯死后以伊达拉里亚人夺得王 

  位而宣告结束。这位伊达拉里亚人名叫塔克文·普里斯库斯,也称老塔克文。 

                                                             ① 

  各类传说都未提及安库死后有元老摄政和按例推举的事 ,可见老塔克文是 

  凭借伊达拉里亚人在罗马的经济实力甚或武力而打破旧制自立为王的。老塔 

  克文之后的二王也是靠实力甚至阴谋登上王位的,他们的统治标志着王权的 

  真正建立。这时的国王已操有对臣民的生杀之权,把军事民主制下战争时期 

  的权力扩大到和平时期,并在实际上掌握了军政、司法、财务、宗教等大权, 

  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 



                                3。塞尔维乌斯改革 



       塞尔维乌斯·土利乌斯(也译作塞维·图里乌斯)是王政时代的第6位 

  国王(公元前578—前534年在位),他实行的重大政治与社会改革,史称 

  塞尔维乌斯改革。在塞尔维乌斯改革之前,老塔克文的统治使奴隶制经济和 

  私有关系都得到发展,大量经营手工业的伊达拉里亚人和其他移民涌入罗 

  马。“罗马人民”内部的阶级分化更为剧烈,氏族贵族的经济政治特权进一 

  步加强,普通成员日益贫困破产。罗马社会内部的受压迫阶级除了奴隶,还 

  有人数众多的平民。一般认为,平民的来源有三类人,即被征服者、被保护 

  人 (氏族中因贫困破产而依附于贵族门下者)与迁居罗马的手工业者、商人 

  等等。由于来源不同,他们的无权地位和应尽义务也不尽相同,例如服兵役, 

  被保护人一类平民就必须服役,而新迁徙来的居民就可能不服兵役。通常认 

  为平民属于300氏族以外的罗马居民,他们虽然有人身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