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民不断向朝鲜半岛迁徙。公元前194年,移居朝鲜的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 

政权,自立为王,统治今平壤一带。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侵入朝鲜, 

灭掉卫氏政权,在朝鲜北部设立了乐浪等四郡。其它三郡后来撤销或内徙, 

只有乐浪郡所辖地区至4世纪初才为高句丽和百济收复。公元前1世纪中 

叶,在反对乐浪汉族官吏统治的斗争中,高句丽兴起于朝鲜半岛北部。至公 

元初,百济和新罗分别占有朝鲜半岛西南部和东南部,与高句丽形成三足鼎 

立之势,延续600余年,史称“三国时代”。 


… Page 8…

     公元前1世纪末叶,西汉帝国的光辉暗淡了。中国史的运动,从向外扩 

张转为内部火并。王朝统治危机加剧,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大量破产流 

亡,统治集团更加荒淫腐朽,外戚王莽乘机夺取权力,建立新朝。为了缓和 

尖锐的阶级矛盾,王莽托古改制。王莽改制的有些措施触及到了当时社会的 

重大问题,无可厚非;但制度本身弊病甚多,也有违背规律的一面,加之吏 

治腐败,用人不当等原因,王莽改制不但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各 

种社会矛盾,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的大爆发。 



                            2。公元1至5世纪 



     公元1至5世纪,是上古世界几大帝国由盛而衰的时期。公元1至2世 

纪,罗马扩张为环绕地中海的帝国,并曾一度占领两河流域;安息帝国占据 

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和中亚细亚部分地区;贵霜帝国占领中亚和南亚次大陆 

的西北部;帕米尔高原以东就是东汉帝国。著名的丝绸之路就贯穿于这四个 

古代帝国之间。在四大帝国中,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是东汉帝国和罗马帝国。 

从3世纪开始,四大帝国纷纷走向衰落。下面分两个阶段来说。 

      (1)公元1至2世纪 

     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屋大维,生活在罗马奴隶制社会急剧变化和动荡不安 

的年代。罗马发展为横跨欧、亚、非的奴隶制霸国后,各种社会矛盾和斗争 

都公开暴露出来,因而造成了长期内战和分裂的局面。共和政体已经不能适 

应奴隶主阶级加强统治的需要,也不适应罗马、意大利和各行省社会经济发 

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屋大维沿着恺撒开创的军事独裁之路前进,统一 

了罗马,稳定了局势。屋大维没有公开采取君主的统治形式,而是 

     以“元首”的名义进行统治。因为共和制传统势力和影响的存在,所以 

他把共和时代的统治机构完全保留下来,利用旧的统治形式,行君主统治之 

实。这种用共和制外衣掩盖着的君主制,被称为“元首政治”。屋大维是集 

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和宗教等大权于一身的君主,其地位之高,权力之 

大,丝毫不亚于古代东方国  家的专制君主。 

     元首政治的建立符合当时罗马历史发展的趋势,罗马就是以此为出发点 

走向全盛时代的。比较稳定的统治持续了200年,在广阔的领域内形成所谓 

 “罗马和平”时期。共和国后期已经发展起来的奴隶制经济,到帝国前期出 

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 

     屋大维时代,罗马的疆界北至莱茵河与多瑙河,东抵幼发拉底河,北欧 

是日耳曼人的世界,中亚则为安息、贵霜等角逐之场。 

     屋大维之后的克劳狄王朝 (公元14—68年)和弗拉维王朝 (公元69— 

96年),虽然出现过尼禄的暴政和图密善的恐怖统治,罗马帝国的历史仍然 

继续其光辉的发展。帝国发展的趋势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各行省奴隶主阶级的 

作用。 


… Page 9…

       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国家机构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巩固了 

  元首制度,以皇权极盛,统治稳固著称,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代”。第一 

  个出身于行省贵族的罗马皇帝图拉真,把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到了顶点:东 

  起幼发拉底河、西迄不列颠岛、北至达西亚、南达北非。安敦尼 (公元138 

  —161年)统治期间,对外采取收敛、防御政策,边境大体无事;对内保持 

  与元老院的良好关系,加强对行省的监督与管理,罗马帝国达到极盛。到马 

  可·奥里略(公元161—180年)时期,罗马的黄金时代与“罗马和平”同 

  趋结束。当康茂德继位时,罗马帝国已处于3世纪危机的前夜。 

       在中亚,贵霜国王阎膏珍 (约公元45—78年)继承父业,进行了更大 

  规模的扩张战争。他南下征服西北部希腊人所建的王朝,将原属安息和塞族 

  人统治的一些小国归属贵霜,以后并深入印度东南,征服了那里的东离国。 

       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约公元78—101或102年)统治时期发展到全盛 

  时代。帝国疆域纵贯中亚和北印度的大半部地区,成为与当时的罗马、安息、 

  中国的东汉并驾齐驱的四大帝国之一,中亚的历史以贵霜为重心而转动。 

       迦腻色伽的帝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中国与西方贸易的著名“丝绸 

  之路”,大部分经过贵霜帝国的领土。在频繁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各民族往 

  来密切。各民族生活方式不同,帝国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靠武力征服和武 

  力维系的贵霜帝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 

       公元1至2世纪的安息,东有贵霜,西有罗马,处在两大国之间,环境 

  本来十分艰难,但是因为罗马的主力北向欧洲,而贵霜的兵马又南向印度, 

                                                                               ① 

  故得以安然无恙。有“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 

       现在我们再看看这一时期东方的中国。在地主、官僚集团支持下,刘秀 

  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他以“中兴”汉室作标榜,即位以后,废除 

  了王莽制定的一切制度和政策,基本上恢复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并 

  有所改变和发展。他鉴于西汉“强臣之窃命”,强化内朝,授权内朝机关尚 

                                               ② 

  书台总理国政,“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由尚书台总理国政,显示了东 

  汉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转移。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官秩低,按制度不能统领百 

  官,光武帝就用内朝高官领、录尚书事,以总朝政。这就在事实上取代了法 

  定的丞相,使尚书台与丞相的官职衔接起来。相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的演变 

  过程,是两汉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东汉前期,政治势力向西扩展,与中亚的安息发生了外交关系。公元97 

  年,班超派副使甘英聘问罗马,时值罗马皇帝图拉真东征之际,安息与罗马 

  武力相向,甘英至波斯湾而返。2世纪初,东汉的势力退出了中亚。 

       光武帝以尚书台总理国政,虽然限制了大臣擅权,却为宦官、外戚的迭 

  起弄权提供了条件,这是刘秀所始料未及的。东汉后期的皇帝多是幼年即 



① 《后汉书·西域传》。 

② 《后汉书·仲长统传》。 


… Page 10…

位,母后临朝,权归女主,依靠父兄以专朝政。即至皇帝年长,不甘心大权 

落入外戚之手,便扶植宦官与外戚抗衡。在皇权滋润下,宦官势力恶性膨胀, 

不但随意指使大臣,甚至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上。东汉六后临朝之际,外戚宦 

官之祸交替而起,不绝于朝。可以说,东汉后期的历史就是戚宦争权的历史。 

     戚宦之祸根源于皇帝专制制度本身,流毒遍及国中,政治日益腐败,国 

家机器运转不灵,东汉王朝在戚宦斗争中逐渐走向衰亡。 

      (2)公元3至5世纪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发生全面危机。经济急剧衰落,政治全面混乱, 

中央政权陷于瘫痪,军事政变层出不穷,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在公元235— 

—284年50年间,帝国领土上,先后出现了30个皇帝,史称“三十僭主”。 

为争夺最高政权,军事将领混战不休。罗马帝国风雨飘摇,江河日下。 

     为挽救崩溃中的奴隶制帝国,3世纪末,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公元284 

—305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戴克里先废止元首制,正式确立君主专制统 

治。他把帝国分为四个部分,由四个人统治,称作“四帝共治制”。四帝中 

有两个正职,称“奥古斯都”;两个副职,称“恺撒”。这一制度在一定程 

度上避免了以往频繁发生的政变斗争。他强化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涉和 

限制,暂时缓和了帝国的社会危机。 

     4世纪初,君士坦丁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他废止“四帝共治制”, 

把三个儿子任命为恺撒,分别统辖帝国的不同地区,以避免皇权旁落。他建 

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奖励告密,让官吏互相监督,严禁隶农逃亡,还利用 

基督教麻痹人民。但是,这些办法不仅没能挽救奴隶制的灭亡,反而加剧了 

社会矛盾,把衰亡中的帝国推向深渊。 

     公元4、5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大规模的起义,与 

此同时,帝国周围的“蛮族”也相继入侵。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在内外交 

困中分裂为东西两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连绵不断的人民大起义和 

外族入侵的联合打击下灭亡。 

     中南亚的贵霜帝国,自从著名的国王迦腻色伽去世以后,再也没有出现 

过有作为的统治者。到了公元3世纪,在帝国周围的政治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在它们的不断进攻下,盛极一时的贵霜帝国逐渐走向衰落。3世纪时,萨珊 

波斯兴起于西方,侵占阿富汗一带;4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兴起于南方, 

控制了西北印度地区;5世纪时, 哒人从北方侵入印度河流域,消灭了贵 

霜残余势力。 

     3世纪初,安息帝国也走到了它的尽头。长期对外战争和内部矛盾,不 

仅消耗了国力,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公元226年,新兴的萨珊波 

斯帝国取代了安息。 

     萨珊波斯的兴起,是古波斯人反抗安息统治的直接结果。萨珊王朝实行 

中央集权制,国王掌握国家一切大权。祆教被提高到国教地位,执掌祆教大 

权的祭司享有特权,和奴隶主集团及军事贵族组成萨珊王朝统治的支柱。 


… Page 11…

     萨珊王朝继安息之后,同罗马展开了两个世纪的斗争,至5世纪逐渐缓 

和。但在东方,与 哒人的斗争却日趋激烈,到5世纪末,萨珊已不是 哒 

的对手,向 哒纳贡求和。 

     3世纪30年代以后,贵霜帝国衰落,只保持对犍陀罗和旁遮普一部分地 

区的统治,印度分裂成许多小国。公元4世纪前半期,摩揭陀的一个小国君 

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了笈多王朝。旃陀罗笈多二世 (公元380—414年)在 

位时,笈多王朝达到极盛,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北印度。帝国的王位是世袭 

的,但不全由长子继承,国王掌握全权,文武官员之间的职责还没有明确区 

分。笈多帝国是印度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大帝国。这时期的种姓制度又有了很 

多变化,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在吠舍瓦尔那和首陀罗瓦尔那中形成了 

阇提(卡斯特)制度。阇提制度的社会组织形态在其他古代国家也有,但是 

在印度表现得最为完备。阇提是一种排它性的社会集团,各有世袭的生业, 

固定不变,实行集团内婚,身分也世袭。阇提之间的排他性和隔阂性,有利 

于剥削阶级的统治。笈多帝国的统治极其短暂,5世纪中叶,在 哒人的侵 

攻下,帝国解体为许多小国。 

     东方的中国,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动摇了东汉政权的统治。3 

世纪20年代,东汉帝国分裂为魏、蜀、吴三国。公元280年,西晋灭吴, 

统一了全国,西晋政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短暂的统一政权,仅维持了36 

年,而其中安定时期不过十余年,延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加速了西 

晋王朝的崩溃。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攻灭西晋,由此开始了长达200 

多年的分裂局面。 

     魏晋南北朝是士族门阀制形成、发展和趋向衰落的时期。士族门阀的发 

展由于南北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也是不均衡的。士族门阀制形 

成于魏晋,东晋发展到鼎盛,南朝时期逐渐走向衰落。北方士族由于受少数 

民族政权的制约,发展比南方士族慢,其衰落时间也相应推迟一些。由于士 

族形成统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及与之相适应的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使得阶 

级层次增加,阶级关系复杂化。这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 

     创设于曹魏而贯穿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对门阀制度的形成关 

系甚大。司马氏当权后,中正与大族进一步结合起来,成为门阀制度形成的 

有力工具。门阀制度确立之后,中正的作用就逐渐降低,成为例行公事。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是北方民族融合史上的一件大事。前期的改革 

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吏治有所澄清,北方 

的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起来。孝文帝亲政后的九年,是北魏一代改革最频繁, 

而又最富有成效的历史阶段。改革的中心是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 

的大融合。 

     最后看看中国的东邻日本。公元1至2世纪,日本岛上存在着100多个 

小国。这些小国实际上只是一些独立的部落。强大的部落还通使中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