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中。黑色是秦代的流行色,衣服、旄旌、节旗都必须采用黑色。法冠、兵 

                                                                                ① 

  符长度为6寸(约20厘米),车长为6尺 (合2米),量地6尺为一步 , 

  各种制度都设法和“六”这个数字相符,行事也尽可能地和六相配合。这样 

  做的目的是使统治者的一切活动都神秘化,便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3。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以后,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发生了变化。项羽废 

  除了郡县制,据有梁楚地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以楚义帝的名义将其余 

  郡县划分为 18个王国,分封给灭秦的功臣、旧六国贵族和秦降将。在形式 

  上恢复了“封建制”。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联合力量打败项羽,不太情愿地分封了一些重 

  要将领为王。到公元前202年汉王朝正式建立时,刘邦已分封了7个异姓王, 

  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衡山 

  王吴芮(ruì)。韩信手握重兵,可说是自立为王,不过是名义上得到刘邦的 

  加封,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封彭越为梁王是对他参加垓下之战的酬劳;英布、 

  吴芮、张耳、臧荼4人和刘邦一样都是西楚霸王项羽分封的。重新封英布是 

  争取他叛楚,重新封张耳是承认他收复赵地的既成事实,分封韩王信也是为 

  了反对项羽,封给吴芮的四郡,除长沙外,象郡、桂林、南海都在南越王赵 

  佗统治之下。异姓王拥兵自重,占地广大,约当六国故地。 

       刘邦把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旧秦国及其附近地区划分为15个郡,实行 

  郡县制度。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郡国与封国并行,即郡国并行制。 

        (1)汉初诸侯王国的变化 

       分封异姓诸王,是刘邦对付项羽的权宜之计,这一策略在战胜项羽的斗 

  争中也的确收到了巨大成效。楚汉战争结束以后,刘邦成了大一统的封建帝 

  王。在他看来,异姓诸侯王的作用不仅丧失,而且还成为刘氏天下的严重威 

  胁。因此,在他登上皇帝宝座后就开始一一铲除异姓王。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 Page 57…

       首先被消灭的是燕王臧荼。臧荼本是项羽的部将,中途降汉,和刘邦关 

  系最疏远。刘邦即位以后,只有臧荼一个异姓王没有受到加封。公元前202 

  年十月,臧荼在惶惶不安的心境中起兵反汉。刘邦率兵讨平后,改封亲信大 

  巨太尉卢绾为燕王。卢绾和刘邦同里同日生,是刘邦幼年的同窗好友。 

       其次被消灭的是楚王韩信。公元前201年十二月,刘邦派到楚地的耳目 

  报告韩信“行县邑,陈兵出入”,有谋反之嫌。加之韩信窝藏楚将钟离昧, 

  刘邦遂对这一并不符合事实的密报深信不疑。刘邦采用陈平之谋,宣称要巡 

  游云梦泽 (今洪湖洞庭湖一带),约定在陈会晤诸侯王。韩信为解除刘邦的 

  怀疑,逼死钟离昧,将他的首级献给刘邦。韩信一到陈地,即被拿下,以被 

  告谋反罪押往洛阳。大概是查无实据吧,刘邦赦免了他,贬为淮阴侯,留在 

  京师监视起来。至公元前196年,吕后以谋反罪名杀死韩信。 

       继韩信之后,刘邦又以谋反为借口,先后杀掉了梁王彭越和九江王英 

  布,韩王信和燕王卢绾逃往匈奴,赵王张敖(张耳之子)被废为列侯。在刘 

  邦死前(公元前256—前195年),除长沙王吴芮外,异姓王都被消灭了。 

                                                      ① 

  长沙王得以幸存,是因为封国僻远,民户微少 ,构不成对汉中央政权的威 

  胁,又处在汉与南越的缓冲地带,可以作为防御南越的前哨,所以直到文帝 

  时才因为无后而国除。 

       刘邦在翦除异姓王的同时,并没有象秦代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 

  制,而是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原因时,除了确认暴 

  虐是主要原因外,还认为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短命的关键所在。认 

  为周行分封,享年八百;秦以孤立,十五年而亡。再者,在经济凋敝的条件 

  下,高祖也无力直接控制全国。所以,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 

  封了9个同姓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屏障。这九个同姓王 

  是:齐王刘肥、楚王刘交、吴王刘濞、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恢、 

  赵王刘如意、淮阳王刘友、燕王刘建。刘邦晚年和群臣杀白马盟誓:“非刘 

                               ① 

  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以同姓王代替异姓王,在当时确曾起到拱卫中 

  央皇权,巩固刘氏天下的作用,但也种下了叛乱和分裂的祸根。 

                                          ② 

       此时,同姓王国辖地达39个郡 ,而中央直接管辖的土地只有15个郡, 

  其中还夹杂有许多侯国和公主的汤沐邑,要分去很多租税。由此可见,汉初 

  中央政权的力量虽然对每一个王国都占有压倒优势,但如果几个王国联合起 

  来,就能相当或超过中央政权的力量。王国“大者跨州连郡,连城数十”, 

  如齐国辖地6郡73县,代、吴各辖地3郡53县,楚国辖地3郡36县。中 

  央对封国的控制比较松弛,中央派太傅辅王,派丞相统理王国众事,并规定 

  没有中央虎符不得发兵。但诸侯王的权力仍然很大,王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 



① 据 《汉书·贾谊传》,长沙国只有2。5 万户。 

① 《史记·吕太后本纪》。 

② 王国维:《观堂集林·汉郡考》。 


… Page 58…

  基本相同,诸侯王可以任命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可以自征租赋,自 

  铸货币,自行纪年,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 

       高祖之世,刘氏诸王多未成年,王国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相和太傅手 

  中,分封的弊病尚未表现出来。吕后统治时期,打击刘氏诸王,大封诸吕为 

  王、侯,王国发生了分合变化。到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共有诸侯王 

  国14个。其中吕氏3国:燕、赵、吕(梁国更名);诈惠帝子3国:常山 

   (割赵)、淮阳、济川(本齐济南郡);刘氏6国:淮南、代、吴、齐、楚、 

  琅邪 (割齐);张氏和吴氏各1国:鲁(夺楚薛郡置)、长沙。 

       吕后死,刘氏诸王和西汉大臣合力平定了诸吕之乱,拥立代王刘恒为 

  帝,即文帝。除长沙外,其余诸侯王都是刘姓,同姓王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汉初所封诸侯王,已历两、三代更迭,与文帝血统关系疏远,分封弊端显露, 

  诸侯王日益骄横,“出入拟于天子”,甚至不听天子诏令,露出不臣的迹象。 

  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乘文帝去太原迎击匈奴入侵之机,从济北举兵 

  反叛,为王国武装反抗中央之始。3年后,又发生了淮南王刘长谋反事件。 

  两次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下去,但王国和中央的尖锐矛盾并未缓解。 

       当时,许多人都认识到了诸侯王国潜在的威胁,认为在安宁的表象后面 

  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好比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 

          ① 

  之安” ,纷纷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文帝刘恒在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以后, 

  于公元前164年采用贾谊的建议,实行“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②。文帝把自己的儿子封在梁国,封国扩大到“大县四十余城”,以抵制血 



                                         ③ 

  缘疏远的诸王;分齐国之地为7国,分淮南国之地为3国,把王国分小, 

  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这时王国总数增加到17个,即高祖末年的9国(本 

  10国,荆王贾无后,国除)加上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分 

  齐置)及卢江、衡山 (分淮南置)8国。文帝末年,异姓长沙国因无后除。 

       景帝刘启 (公元前156—前141年)即位时,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 

  更加尖锐。景帝继续推行以亲制疏的策略。在即位的第二年 (前155年), 

  封亲子6人为王,新封6国为河间、广川、临江、汝南、淮阳和长沙,加上 

  文帝末年的16国,此时共有王国22个。可是,以亲制疏之策只能在一定时 

  期内增加与血缘较疏的王国抗衡的力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王国问题。 

       继贾谊之后,晁错多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中央,但文 

  帝没有接受。景帝时,吴王刘濞图谋叛乱的形迹更加明显,晁错又上“削藩 

  策”。他认为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 



① 《汉书·贾谊传》。 

② 《汉书·贾谊传》。 

③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又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年版,第57 页。传统说法是分齐国为六。 


… Page 59…

                    ① 

  其反迟,祸大” 。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先后削夺了赵国的常山郡,楚国 

  的东海郡以及胶西国的6个县。公元前154年,又准备削夺吴国会稽郡和豫 

  章郡,吴王刘濞乘机纠合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6国,借口“请 

  诛晁错,以清君侧”,发动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西进叛军遇到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大军平叛,只 

  用了3个月时间叛乱就平定了。七国之乱的平定是西汉从诸王割据走向中央 

  集权的重大转折。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缩减王国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 

  官职的等级,改丞相为相,掌王国政事;内史治民和郡太守相同,直接听命 

  于中央;取消御史大夫、廷尉、宗正等官职,将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② 

   “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至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王国名为封区,实际上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郡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2)汉初的郡县制 

       汉初郡县制仅限于故秦地及其附近地区,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郡是地方最高一级政权。郡的长官郡守,汉景帝时改名为太守,对一郡之事 

  无所不统,不但行政、财政、司法,甚至连军事也由郡守执掌。汉制,军权 

  分为发兵权和领兵权,发兵权属于皇帝,郡的领兵权属于郡守的佐官都尉。 

  皇帝发兵以虎符为凭,而虎符发给郡守,不发给都尉,目的是防止郡守或都 

  尉控制地方军权。每年秋天,郡守主持都试(军事演习)以讲武。郡中若发 

  生武装暴动,太守要率兵前往镇压。由于郡守兼领武事,故时人常以“郡将” 

  称之。 

       郡的长官,除郡守外,还有尉,景帝时改尉为都尉。都尉的职责是辅助 

  郡守典领军队。都尉和郡守的治所可分设于两地。都尉也设府置官属,在郡 

  中和太守并重,有时可代太守行事。 

       郡府机构十分庞大,组织严密。秩二百石以上的郡府僚佐由中央任命, 

  百石以下则由郡守自行辟除委任。属官有丞、五官掾、主簿、督邮、诸曹掾 

  史。郡丞助理民事,五官掾是太守的股肱。主簿管文书。督邮监察各县,管 

  制地方奸猾豪强。郡设置诸曹,分管具体事务。郡曹有十几种之多,如功曹 

  专管官吏选署升黜,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金曹主钱币及盐铁生产,辞 

  曹、决曹主辞讼、断罪决狱,仓曹管仓廪积贮,贼曹主捕盗贼,漕曹主漕运 

  粮谷,等等。每曹皆置掾、史主其事,秩为百石。也有不置曹而设掾者,如 

  学官掾主郡学校事,市掾管理市场交易,都水掾、道桥掾主管水利兴修、造 

  桥筑路等。掾史之下还有书佐、循行、幹等小吏。 

       郡下置县。汉代列侯所食之县叫侯国,皇后、太子、公主所食之县叫邑,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居住之县称道。所以,汉代县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有县、 

  国、邑、道4种。列侯的侯国和诸侯王的诸侯国不同,侯国由中央委派相管 



① 《汉书·吴王濞传》。 

②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 Page 60…

  理,其职掌和县令 (长)相同,归所在郡守统辖。列侯仅取衣食租税,与侯 

  国的相没有隶属关系。 

       汉县多因袭秦制,以令、长为一县的长官。令、长的职责是掌管一县的 

  治安、刑讼及赋敛徭役等事。令、长之下设丞1名,掌文书、仓库和监狱。 

  设尉1名,掌军事,大县则设左尉、右尉各1人。又设廷掾监察乡。县也设 

  有分掌具体事务的几个曹,每曹的掾、史由令、长辟除委任。县以下的基层 

  组织仍为乡、里。西汉称一里之长为里正。 

       秦汉的郡县制代替周朝的分封制,地方分权发展为中央集权,改变了以 

  往干弱枝强的局面,为此后二千年的地方行政体制所沿用。 



                              4。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时期,利用“文景之治”积累 

  的物质条件,在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