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震动- 第5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齐天翔,他关注了很久,对于他的为人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一心做事的执着和信念的坚定,以及悲天悯人的文人气质,很是赏识。尤其是齐天翔在关键时刻出手,化解了河州重机集团严重的财务危机,替他解决了一件重大的难题,使他对齐天翔广博的视野和知识积累,以及勇于担当的坦荡印象深刻,并对齐天翔的为人处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举荐齐天翔出任河州市委书记这件事情上,林东生考虑的很多,齐天翔的能力和作为,以及曾经为自己排忧解难的举动,使他觉得应该给与齐天翔更高的平台和机会历练,以便让齐天翔发挥更多的作用,支持自己的工作。同时,权衡利害,林东生也不否认自己的私心,没有想到齐天翔除了威势不减的老岳父,在北京高层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关注着他的作为,林东生尽管不需要刻意借助齐天翔的力量,可也知道顺势而为能给自己带来的助益。

第四百一十一章 寻求共识(6)
    齐天翔在河州短短时间的作为,很是出乎林东生的意料。原本只是希望齐天翔历练一下,补齐没有基层从政经历的短板,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回省委做专职副书记,协助自己处理党务工作。
    让林东生没有想到的是,齐天翔这个从未主政过一个城市的学者型干部,却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不懂基层工作,到很好的把控河州市全局,谁也不知道齐天翔是怎么做到的。
    特别是齐天翔立足河州市实际,推出了一些民心工程,更是得到了高层的肯定和赞赏,也使得林东生对齐天翔的能力刮目相看了,以至于最终认定齐天翔为自己的接班人,倾尽全力将他推到省长的位置上,并做着交接班的准备工作。
    可以说是陈能亮的突然调离,打乱了林东生的计划,也使他对齐天翔的倚重更加强烈了,或者说权衡再三才下决心举荐齐天翔上位。
    按照中央以往的干部安排惯例,陈能亮作为政府省长,起码要在这个位置上坐够三年以上,才可能会有再次攀升的机会,但国务院金融办主任突然离世,使得中央的部署被打乱,一切的人事安排只有提速,也只能是在未到换届之年,提前将陈能亮放到了原本几年后才应该放的位置上。
    但对河海省政府省长的继任者,中央却并没有确定的人选,或者说并没有选定确定的人,只好在职位暂时空缺的情况下进行选拔和组织考察,林东生推荐了齐天翔,还有其他几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其中就包括侯哲海,以及西南和华南两位在职的省长。经过认真地考察和测评,最终顺应了林东生和河海省的意愿,任命齐天翔为代省长。
    在遴选省长的过程中,林东生是清醒的,也是经过权衡和比较的。按照长期形成的不成文的规律,省委书记是本土干部出任的时期,省长人选原则上应该由外地干部担任,或者是在中央部委中选派,或者从其他省份调任,而有本地干部出任省长职务的情况不是很多,也不是常例。
    在陈能亮调回北京,省长职务出缺之后,林东生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央会安排一位什么样的人,来给自己搭班子,而在被动等待的同时,几经思虑和比较,林东生想到了齐天翔,与其接受和熟悉一个陌生的同志,倒不如选择齐天翔更为合适。
    林东生这样的选择也不是心血来潮,或者说是只为了自己权力的维系,一则齐天翔的年龄、经历、资历,特别是突出的能力和人脉关系,完全可以胜任省长这个职位,而且在几年的时间里,也从省纪委书记到省会城市市委书记,完成了过渡,成为副省级也已经有几年的时间,具备再上一级的资格和条件。另外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齐天翔尽管已经在河海省工作了几年,可实质上也还是属于空降干部,符合中央对地方干部配备的原则和要求,而且齐天翔也是进入了后备干部培养体系的学者型干部,受到中央组织部的关注。
    理顺了这个脉络,林东生就竭力举荐齐天翔接替陈能亮的空缺,出任河海省省长,而且是以省委组织部和个人要求双重渠道,郑重地向中组部提出了举荐,附带了祥实的齐天翔近几年工作业绩总结和评价报告,在等待组织部甄选考核阶段,也是做了很多工作。
    如果说初期的举荐,还有林东生个人意愿在起作用的话,中后期的考察和测评,林东生和省委组织部却是完全按照组织程序在做,完全是出于工作要求来做,中规中矩,得到了中组部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省委的努力,以及林东生竭力的举荐,特别是齐天翔出众的个人能力,使得齐天翔最终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跨越,跻身省部级干部行列,实现了他本人,以及很多人的心愿。
    自从得到齐天翔最终胜出消息的那刻起,林东生内心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在做着交接班的预想,年龄和身体状况带来的变化,使得林东生不得不做着这样的思想准备,也在按部就班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
    齐天翔上任之后,林东生也在调整着与齐天翔的关系格局,而且特别注意着自己的言行,给齐天翔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作为曾经的上下级,或者曾经受惠于己的齐天翔,林东生刻意保持着疏离的关系,既不对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进行过多的干预,也不过多插手省政府的事情,完全交由齐天翔自己去处理,以极为宽松的环境使齐天翔快速的成长。
    但不管自己怎么让步,怎么做,林东生都非常清醒地知道,在自己和齐天翔的内心深处,都始终有一道鸿沟是难以跨越的,自己曾经的主导地位,行为方式和刚健工作作风,以及绝对权力形成的霸气,都是齐天翔完全清楚和明白的,这些是不需要权衡和比较的,齐天翔也会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即使出现什么变化,也不会是在短期内可以出现的,人为的干预和挑动,更是难以裂隙他们两人的关系,也改变不了现有的格局。
    齐天翔对他是充分尊重的,这除了班子分工,更多的还是来自年龄、资历和经验,以及长期形成的隶属关系,特别是情感中感恩成分的存在,即便林东生再过退让,也难以让齐天翔完全独立,更不可能抛开省委去做一些决策。
    齐天翔是有想法的,也是愿意做些事情的,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先征求林东生的意见,也会充分考虑林东生的感受和想法,即使没有太多见面交谈的机会,电话交流还是时时不断的。这尽管满足了林东生的面子和尊严,可也严重制约了齐天翔的工作开展,产生不必要的阻碍。
    就像这次的谈话,林东生知道齐天翔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具体的想法,林东生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想好了怎样有限度地支持齐天翔对地市班子的调整,这是必须满足齐天翔的条件,只有放开手让他调整干部,才能逐渐使他树立信心,逐渐摆脱自己的束缚。
    但齐天翔没有涉及干部调整的问题,而是谋划着更大的举动,直接将机构改革提上了日程,而且还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对于这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林东生是十分谨慎和担心的,其中的利害得失也是很清楚的,可却不能给齐天翔泼冷水,甚至暗示都不行,因为这件事情将成为齐天翔省长位置上的拦路虎,使他完成全省产业转型升级,重振实体经济,特别是调整经济机构的重要一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正如齐天翔所说,现在河海省的经济形势还算不错,起码看上去不错,现在进行这样的改革阻力虽然大,可还有经济发展做支撑,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一旦经济开始下行,社会恐慌之下被动地减员和精简,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产生的破坏性将是难以估量的。
    齐天翔无疑的清醒的,而且眼光也放得很远,在现在着手进行改变,经过二到三年的过渡和调整,等到他主政河海省委的时候,将会有一个高效的政府架构,能够很好地完成做大做强河海经济的使命。
    林东生觉得自己没有旁观的义务,尽管自己顾虑重重,可看着齐天翔坚定的神色,以及急迫的心理,他都觉得自己责无旁贷,而且也觉得自己有责任,在自己主政的时间里,运用自己的权威和政治智慧,协助齐天翔解决好这件棘手的问题,以便使齐天翔能够更好地接班,并更好地实施自己的计划。这是责任,更是义务,甚至是自己退休之前必须履行的使命。
    想到了这里,林东生显然有些激动了,可还是竭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温和的目光望着齐天翔,缓慢但坚定地说:“既然决定做,就尽力去做吧!看出了问题,就尽全力解决问题,这不必犹豫。”
    似乎是为了坚定齐天翔的决心,林东生加重了语气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互相扯皮,这问题非止一日形成,也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还要做好切实可行的方案,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不求全胜,但求平稳。”
    “方案思路很好,具体措施也可行,我没有什么意见,下一步就是完善和细化的事情,这就要求可操作性了。”林东生看到齐天翔跃跃欲试的神情,呵呵笑着说:“交通厅作为首批试点,可以先行推开,而且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再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推进,彼此取长补短,以使这件事情能够顺利推开。必要时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吹风,做好必要的铺垫,把基础打扎实,这样才好全面铺开。”

第四百一十二章 寻求共识(7)
    “您提醒的很及时,也很必要,很多问题我也只是有想法,还没有来得及细化和仔细考虑,有了您的指导,就更明确了一些。”齐天翔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望着林东生的眼神也显得轻松欢快了许多,话语中也变得顽皮,“有了您的支持,特别是具体的指点,下一步的工作就更有明确的方向了。”
    林东生略带不满地看着齐天翔,似乎对他的话语不很满意,可还是含蓄地说道:“不管你怎么说,你的志向我是知道的,机构改革是一件大课题,涉及的领域和部门很多,我到希望你考虑的在全面一些,准备的再充分一些,哪怕是没有应用的机会,也比临时应急再想办法好很多。”
    “不过对于出现问题的应急我到不担心,你天翔同志本身就是个应急专家,有着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嘛!”林东生微微赞许地调侃着,随即严肃地说:“即使这么说,也应该把困难想的足一些,还是我刚才说的,你不适合出任领导小组组长,而且领导小组也不应该只是咱们党政两个一把手挑大梁,省委、省政府的头头脑脑,都给他拉进领导小组里面来,谁也别想站在干岸上看热闹,更别想趁火打劫。”
    从林东生严峻的神色,以及严肃的话语里,齐天翔当然能听出来他话语中所指,也明白他耿耿于怀的地方,就认真地回应道:“这是必要的,既然是全省一件重大的制度设计,关系到未来几年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当然要倾全省之力来完成。既然您挂帅领导小组,省委的各位常委,省府的各位副省长,当然应该各尽其责,为这件大事保驾护航了。”
    看到林东生微微满意地点着头,齐天翔感觉到林东生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开始进入到自己表述的阶段了,就重新调整了一下思路,望着林东生说道:“就像您刚才提示的多选择几种方式,多准备几种预案,这次的机构改革的出发点不是单纯的减员节支,而是完善机制和体制,真正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理念去做,所以就要尽力做到应改尽改,但不伤筋动骨,不伤及主干,这是基本原则。”
    “自上而下进行变革,可以多渠道多侧面设计,原则上还是要合理分流人员,达到提高效益与保障生活的和谐统一,做不到这一点,任何好的设计都是不完美的,也是难以持久和得到拥护的。”齐天翔似乎是在向林东生解释,可看上去却更像是给自己下决心,“初期采取的手段一定要是温和的,很大程度上也还是介乎于剥离和分离为主。”
    齐天翔从林东生的温和的目光中看到了鼓励,就接着解释道:“省本级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问题不是很大,这从交通厅的方案中可以看出,仅仅是管理体系调整和事业单位剥离,就可以轻松地裁撤掉三千多人,这还只是一个厅局。全省职能厅局二十五个,直管厅局十二个,都进行相应的裁撤,轻松减负一万人应该不是问题,其中哪怕是五千人需要财政供养,每人一年十万的支出,财政也可以减少五亿元的支出。更为重要的是,其中靠自收自支养活的事业单位人员,就可以少收费五亿元,这些来源于社会的收费,尽管不多,但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是不容小视的。”
    “尤其是教育、卫生这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和部门,文艺、文化、文保等单位,经过这么多年的双轨制运行,去行政化已经有了水到渠成的条件,推向市场已经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齐天翔思路渐渐明晰,望向林东生的神情也变得平和,“还有一些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事业单位,比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等单位,都可以有计划地去行政化,减少的就不仅仅是行政经费,而是服务和社会秩序的公平、公正。”
    “就这还说自己没有想清楚,考虑的不够完善,我看你心中的这盘棋已经谋划的严丝合缝了,这也就是说来让我高兴高兴,照顾一下我的面子吧!”林东生斜睨了齐天翔一眼,微微笑着说:“既然说过了不加干预,具体的细节我也不刨根问底了,就按照你设定的思路去组织实施吧!考虑成熟了就上会,需要我配合的时候告知我一声就是了。”
    似乎觉得自己的表态没有力度,林东生就干咳了二声后补充道:“按照你的思路,省委这边的几个部门剥离和精简的工作,也要同步进行起来,一些外延的事业单位,只要不涉及意识形态领域,都可以进入市场,让市场选择优劣。”
    看着齐天翔略带感激的神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