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议,也包括〃人类自决〃的观念,即人的行动不是由外在机制决定而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观念。如果抛开理论去思考既存秩序,就会〃歪曲理论对象〃,就会陷入〃无为主义或顺世哲学〃。批判理论的前提是批判现存秩序并与现存秩序作斗争,在这个斗争中〃认识和行动〃不是〃不同的概念〃,认识到一种状况的存在是向改变这种状况迈出了一步,因而理论〃构造整个社会的发展图式〃。批判理论要取得〃历史性胜利〃,就必须得到传播和接受。一方面,对社会变革的关切由普遍的社会不公唤起,而这种关切将促进批判理论的传播。另一方面,批判理论必须〃塑造和指导〃社会关切。
萨特呼吁马克思主义重视研究人的问题。一方面,马克思研究的〃中心〃是〃具体的人〃,马克思主义如今仍然表现为唯一可能同时是历史的和结构的人类学; 只有这种人类学可以在人的整体性中来研究人; 即从人的条件的物质性出发来研究人。另一方面,教条式马克思主义错误的要害,却在于见物不见人:〃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所注意的是同一个对象,但是后者把人吞没在观念之中,而前者则在凡是人所在的地方………在他的劳动中,在他的家里,在马路上,到处去寻找人〃 。在萨特看来,在对人作具体而微观的研究方面,存在主义在方法上比马克思主义先行了一步,而只有实现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重新恢复它的生命力。萨特制定了融合二者的方案,提出把〃辅助学科〃和〃中介因素〃引入马克思主义,阐述了他的人学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前进…逆溯〃方法。对于存在主义而言,马克思主义一旦掌握这些方法,重新把〃人的维度〃置于基础地位,存在主义就再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萨特声称,他的工作在这个意义上不过是加速这一解体过程。

三、 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是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经历着〃大萧条〃的严重冲击,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苏维埃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不同的方面推进了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新的研究。

1。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研究
莫里斯·多布(Maurice Herbert Dobb)是20世纪西方最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在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既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的〃复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之后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布毕生从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最突出的论题就是劳动价值论。他在一开始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时就已意识到,劳动价值论无论在理论逻辑上,还是在体系结构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当时,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多少还处在一种〃奇特的矛盾〃状态中。例如,他在192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既承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以及这一理论在创立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优越的〃地位;同时又认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创立的〃新古典〃理论在逻辑上也是正确的,它在价值理论上的失败仅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性质的错误解释上,仅在于对资本主义结构的不充分的表述上,那时,多布还力图弥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马歇尔均衡价格论之间的〃罅隙〃。进入30年代后,多布重新研究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上的得失、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马克思之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流行的各种价值、价格理论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一时期,他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成果,集中反映在一些论文中,其中最重要的有《价值理论的必要条件》、《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现代经济学和资本主义》中。
30年代初,在西方经济学界,劳动价值论不仅受到云集在〃边际主义〃旗帜下的形形色色的主观价值者的攻击,同时还受到倡导经验价格、主张取消任何理论价值的新思潮的挑战。当时,瑞典经济学家卡尔·古斯塔夫·卡塞尔认为,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是完全不必要的,所有的必须证明的命题都可以由经验价格加以说明。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则在1932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学中的政治因素》中宣称,在对价值理论……不管是以实际成本,还是以效用为基础的价值理论……的研究中,以前的经济学都受到来自伦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缠绕,因而各种价值理论都不具有纯粹的经济学的性质。他认为,只有放弃这种错误的研究方法,倡导具有实效性的经验价格,才能把经济学置于科学基础之上。
在这一理论氛围中,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然面临双重的理论任务:一是必须驳倒提倡〃经验价格〃的〃新思潮〃,搞清理论价值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必要地位;二是必须驳倒各种非科学的价值理论,阐明劳动价值论才是唯一的科学的价值理论。这一时期,多布以对卡塞尔、米尔达尔等人的〃新思潮〃的批判为出发点,展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
多布认为,要驳倒提倡〃经验价格〃的〃新思潮〃,首先要搞清的一个问题就是:合适的价值理论同政治经济学的体系结构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的联系?在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中,多布指出,任何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从对一种比较模糊的、未加区分的领域的事物的描述和分类开始的;只有在作了这种描述和分类的基础上,才能在以后的进一步的分析中,得出适合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普遍原则。在这一理论体系中,这种普遍原则可能只适合于有限的或局部的情况,不能完全预测这一体系内更为具体的、更大量的事实和更一般的问题;但是,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这一普遍原则,对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在任何一门科学中,这种普遍原则不仅要达到一定的综合程度,而且要达到相当的精确程度。多布认为,化学中化学元素的原子量的概念、物理学中牛顿引力定律,在这些科学中就起着这种普遍原则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学中,能够起这种普遍原则作用的,首先就是价值理论。这就是多布屡屡强调的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中所具有的〃描述和分类〃的功能。显然,取消价值理论的这种独特地位,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就无从建立起来,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也难以得到发展。
多布进一步认为,只有能够执行这种〃描述和分类〃功能的价值理论,才是一种〃充分的〃价值理论。纵观经济学说史上的各种价值理论,只有劳动价值论才是唯一的〃充分的〃价值理论。对此,多布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论证了劳动价值论所具有的这种〃充分性〃。
从形式上看,在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程组〃中,〃充分的〃价值理论必须处在起关键性作用的〃自变量〃的地位。这种〃自变量〃必须具备两个充分条件:第一,在解开整个〃方程组〃的过程中,这种〃自变量〃在任何特殊情况下都不能依靠其他〃自变量〃得出自己的解;第二,这种〃自变量〃必须表现出某种数量关系,但是,重要的是,〃这种数量不能是价值本身〃 。
显然,经济学说史上存在过的诸多价值理论,都只滞留在循环论证的〃怪圈〃中,无法找出一种独立的、在因果关系上起决定性作用的〃自变量〃;唯有劳动价值论才能跳出这一〃怪圈〃,避免循环论证,从一定形式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把它精确地定义为〃抽象劳动〃)出发,解决构成价值〃自变量〃实体的问题。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多布认为,只有劳动价值论才能作为起关键性作用的〃自变量〃,才能解开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方程组〃。
从内容上看,〃充分的〃价值理论,必须具备能够预测现实世界的〃实在性〃的特征。这就是说,第一,对于〃充分的〃价值理论来说,价值〃必须转化为实际的维度,这些实际的维度在事实上是能够加以理解和认识的〃。因此,经济学说史上的各种主观价值论,在形式上尽管也是在价值体系以外寻找价值决定因素的,但是,这些决定因素都是〃非实际的〃,只是主观的心理欲望这一类因素。只有在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作为〃实体〃的劳动因素,才是一种〃生产活动中的客观因素〃,并且具有〃实际的维度〃。
第二,作为〃充分的〃价值理论,不仅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抽象层次上是正确的,而且在不断接近于现实世界的具体层次上,在经过适当的〃修正〃之后,也应该是正确的。多布认为,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达到这一点。作为例证,他提出了《资本论》体系中的〃近似法规律〃的理论。多布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抽象层次上,〃第一近似规律〃(the law of first approximation)起着主导作用。这时,价值决定价格,利润取决于剩余价值,或者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和产品价值之间的差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马克思在对〃第一近似规律〃作了适当〃修正〃的基础上,推导出逐渐趋近于现实的〃第二近似规律〃(the law of second approximation)。正是在〃第二近似规律〃的作用过程中,个别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相偏离,平均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相偏离。相对于逐渐趋近的资本主义现实而言,〃第二近似规律〃不仅没有违背〃第一近似规律〃,相反,还使〃第一近似规律〃的抽象规定性进一步展开为具体规定性。
第三,〃充分的〃价值理论还必须像政治经济学中的其他理论原理一样,植根于人们为取得自身的生存资料而同自然进行斗争的不同的生产方式中。这就是说,价值规定必须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显然,这种联系的枢纽只能是劳动。因此,只有劳动价值论才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唯一的〃充分的〃价值理论。多布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结构的视角,对劳动价值论所作的这些新的探讨,不仅对当时流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形形色色的价值理论作了深刻的批判,而且也为他从多方面开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视野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过程和性质的分析,就是把包括劳动价值论在内的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运用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多布认为,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研究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与政治经济学史上其他的经济危机理论或商业循环理论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的根本特征相联系的。这里所说的〃根本特征〃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是为了社会利益的。
第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动态的研究〃。多布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危机并不是对预期的均衡的一种偶然的偏离;也不是离开既定的发展轨道,而后又顺利地回到这一轨道上来的过程;危机只是造成和形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运动形式。因此,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动态〃角度来看,经济危机不仅是必然的,而且还是这一社会得以发展的一种必要的机能。在多布看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条件下,强制地实现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的一种必然的机能。显然,缺乏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就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动态过程的实质。
第三,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性质及其根源的研究中,注重对这一社会的阶级关系的研究。多布认为,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中,马克思固然突出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的是:〃马克思在理论阐述中,从整体上强调的是:在业已形成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中,既定时间和阶段上的阶级关系状况对经济危机具有占统治地位的影响〃。因此,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就蕴涵着对〃阶级关系的运动形式(阶级斗争)和市场上表现出来的阶级收入形式的考察〃。在多布看来,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应该包括对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劳动者工资的变动趋势以及工会组织力量大小等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针对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以及当时理论界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理解的现状,多布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两个易于使人误解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关系。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认为,利润率趋向下降是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他又认为,由于一系列相反作用因素的影响,利润率下降的实际趋势并〃不更大、更快〃。据此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提供一种〃逻辑的根据〃说明,在作用和反作用这两种趋势中,哪一种会占优势。多布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种〃过于机械〃的理解。多布强调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利润率下降过程中的作用与反作用趋势是相互冲突的要素,这个制度的一般运动就是由此产生的。这就是说,在各种力量的冲突达到平衡时,就偶然地出现一种均衡运动;当各种力量的冲突变得急剧并破坏均衡,并出现与此相伴随的波动时,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境况中就表现为危机。〃 据此,多布认为,不能把反作用趋势看做是抑制或消除经济危机的力量;相反,反作用趋势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动态运动的一个侧面,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由均衡走向均衡被破坏、经济波动,最后走向危机的驱动力量。因此,利润率趋向下降中的反作用趋势,同作用趋势一样,都是资本主义〃一般运动〃的内在机能。
第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