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首先研究的是一个简单而又成为〃反复讨论的焦点〃的问题: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它的哪些论点可以允许〃批评〃甚至〃抛弃〃,而又不失其为马克思主义?他雄辩地指出:假定最近的研究已经一劳永逸地证明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命题都是错误的,即使这样,一个严肃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在欣然接受所有这些现代结论的同时,一点儿也不放弃其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这种正统性〃不是对这个或那个命题的'信奉'也不是对'圣书'的解释〃;与此相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指的只是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只要坚守住这一方法,无论放弃多少马克思的个别命题,都不失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
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卢卡奇认为,这个定义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对于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来说还非常关键,因为它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含义,不仅包括〃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且还必须从理论本身以及理论掌握群众的方法这两方面来理解,否则理论(辩证法)就不能转变为〃革命的手段〃。卢卡奇在讨论方法时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必须从方法以及它与其对象的关系中,抽象出理论的实际本质来。如果不是这样做,'掌握群众'将变成一句空话。群众就会被完全不同的势力所控制,从而去寻求完全不同的目标。如果那样,理论和群众的活动之间就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当意识和实在处于马克思所提及的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而现实又力求趋向于思想的条件下,理论和实践才能达到统一;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一个阶级认识其自身就意味着认识整个社会、从而既成为认识的主体又成为认识的客体时,而且只有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时,理论和实践才会统一,理论的革命功能的前提才成为可能。这种现实的可能性,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出现了。
要弘扬革命的辩证法,就必须批判盲目的经验主义的〃事实〃观。卢卡奇不否认所有的认识都是从事实出发的。这里的唯一问题在于:怎样用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实?事实之成为事实,必须置于〃一个体系的框架中〃。盲目的经验主义认为,每一件事实论据,每一个统计材料,每一个原始资料,都已构成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但是它忘记了,哪怕是一个不加解释的简单的事实列举,它已经意味着一个〃解释〃,即被固定在某种理论、方法或结构之中。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创造了一个包括商品拜物教、社会关系的物化、劳动分工的扩展以及分离的学科等等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使人易于产生〃错觉〃,从而强化经验主义〃事实〃;相反,辩证法不顾〃所有这些孤立的和导致孤立的事实以及片面的体系〃,坚持〃整体的具体统一〃 。卢卡奇正确地指出,事实具有〃历史特性〃,而不是〃直接的既定的〃;事实本身必须接受历史的和辩证的考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事实〃;只有把社会生活孤立的事实看做是历史过程的各个方面,并且把这些方面结合到〃总体性〃中,关于事实的认识才能变成现实的认识,即发展为〃具体的总体性认识〃,也就是达到〃现实概念的再现〃。卢卡奇指出,马克思关于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名言,是历史地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关键所在〃。
1917年年底,葛兰西曾经发表一篇评论十月革命的著名短论……《反对〈资本论〉的革命》。葛兰西指出,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俄国革命应当遵循〃一种预先规定的历程〃,先是资产阶级发展起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然后无产阶级再思考诸如起义、阶级要求、革命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其说是无产阶级的书,不如说是资产阶级的书〃。然而,十月革命却克服了《资本论》的逻辑,〃爆破了规定俄国的历史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则展开的决定图式〃。布尔什维克〃拒绝了马克思〃,〃拒绝《资本论》中某些表述〃,他们用〃明确的活动〃证明〃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则并不像可能被想象的和已经被想象的那样僵硬〃,在这个意义上这场革命是〃反对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革命〃,而〃这些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然而,他们并不拒绝《资本论》〃令人鼓舞的、内在的思想〃,他们〃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按照这种思想,〃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冷冰冰的经济事实,而是人,社会中的人,处在彼此的关系中,彼此达成一致,并通过这些接触(文明)发展出一种集体的、社会的意志的人。人们来理解经济事实,判断它们并使它们适应于它们的意志〃 。葛兰西进而从革命的常规条件和非常规条件角度分析了十月革命的原因。在常规时段里,要形成革命的集体意志,需要有一个漫长的逐渐扩散的过程,需要有阶级经验的积累,需要〃外在地〃和〃内在地〃组织起来,需要有〃外部刺激的不断的连续和反复〃。在这个过程中,群众〃在思想里发展出某种条理〃,并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潜力〃,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实现它的〃能力〃,成为自己命运的〃仲裁者〃。马克思预见到了这些常规的进程,而俄国革命是在非常规条件下发生的。战争带来了不可言状的痛苦和悲惨,刺激了集体的人民意志,饥荒、饥饿和死亡使他们的意志几乎在一夜之间统一起来,他们先是机械地、后是能动地和自觉地形成了〃一个意志〃。葛兰西认为,政治动员在非常规条件下的革命中起着关键作用,社会主义宣传〃戏剧性〃地〃锻造〃了俄国人民的集体意志。革命宣传使俄国人打破常规,无需〃等待在俄国重复英国的历史〃,无需〃等待资产阶级崛起〃,无需〃等待阶级斗争开始,以便形成那种阶级意识〃,就觉悟到〃他们必须夺取政权〃。葛兰西在这篇短文中关于十月革命逻辑、关于《资本论》内在思想、关于革命常规条件和非常规条件的论述,不仅集中体现了他本人的理论倾向,而且概括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创始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沉思。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法兰克福学派肇始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霍克海默(Mar Horkheimer)、阿多诺(Theoder 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弗洛姆(Erich Fromm)是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代代表。作为一个研究团队,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凝聚力、影响最大的一个知识和思想共同体。尽管由于战乱,社会研究所经常处于迁徙和重组状态,但是在霍克海默等人的组织领导下,以社会研究所为基地,法兰克福学派具体化了卢卡奇等人对哲学的强调,针对当时迫切的社会问题,借鉴和吸收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发现、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课题,阐发了一种意义深远的批判的社会理论。稍后一些,用人道主义即存在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在法国出现。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ean Paul Sartr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阐述一种〃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知识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等人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危机〃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密切相关,因而他们考虑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理论即批判的社会理论来化解这一〃危机〃。批判理论不同于传统理论,二者的区别要从什么是〃理论〃说起。在霍克海默那个时代,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理论是关于特定主题的命题系统,这些命题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逻辑关系,其中有些是基本命题,有些是派生命题,理论的有效性在于派生命题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经验与理论出现矛盾,那么不是研究者的观察不正确,就是理论命题出了问题,必须对经验或对理论进行重新检查。就理论对事实的关系而言,理论永远是一种假说,如果理论不足以加工经验材料,就必须准备改变理论。尽管离理想状态还很遥远,但一切理论的一般目标似乎都是要成为一种不局限于特殊论题而囊括一切可能对象的普遍系统的科学。关于无生命的自然的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关于有生命的自然的科学……关于人和社会的科学的效法。霍克海默指出,当时社会学存在许多学派,然而在什么是理论这个问题上,〃经验取向〃的社会学家和〃理论取向〃的社会学家的看法却是相同的。
对以自然科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传统理论和方法,霍克海默提出了批判。在理论的逻辑体系中,新定义能否以及如何制定出来,不仅取决于体系的简单性和自洽性,而且取决于并非自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研究对象也影响理论,理论应用于对象的过程不仅是科学内部的过程,而且是社会过程。把假说应用到事实上去的活动终究不是在研究者头脑里进行的,而是在不同的社会场所进行的。传统理论没有弄清理论〃真正的社会功能〃,它不谈理论在人类生活中意味着什么,而只片面地谈论孤立领域中理论意味着什么,它脱离整个社会活动母体,不懂理论是人的历史的社会生产活动过程的一个〃非独立的环节〃。传统理论遵循着〃传统世界观〃:知觉世界是〃事实的总和〃,我们必须〃接受〃和〃适应〃这个世界的〃存在〃。而其实,城市、村庄、田野、树林……这个周遭世界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产物〃,人不仅仅在穿着、体貌和情感特征上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甚至他们〃看和听的方式〃也是人类活动塑造的,〃在进行认识的个人有意识地从理论上阐述被知觉的事实以前,这个事实就由人类观念和概念共同规定好了〃 。霍克海默还指出,传统理论是维持现存社会的理论。〃社会划分为集团和阶级〃,因而由于理论提出者所属的社会阶级不同,理论与社会活动的〃关联方式〃也就不同。就资产阶级来说,它的理论曾经致力于摧毁既存秩序,而今由于阶级地位的变化却发挥着〃肯定〃的社会作用。
霍克海默阐述了批判理论的各种特征。批判理论是一种〃以社会本身为对象〃的〃批判活动〃。〃批判〃在这里不是〃唯心主义的纯粹理性批判〃,而是〃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批判〃。这种批判活动构成了辩证的社会理论的〃根本方面〃。批判理论是一种〃批判态度〃,它不承认〃他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给定的东西,〃根本不相信〃现存社会为其成员提供的〃社会准则〃;它不〃认同〃这个社会,而是打算解放和改变这个社会;它同这个社会的关系就是〃紧张〃: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的世界,而是资本的世界。批判理论反对传统理论对〃事实〃的看法,认为〃事实〃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纯粹的事实〃是不存在的。批判理论是由〃对合理生活条件的关心〃支配的、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它追求社会的合理性,批判现存的苦难,设计解决苦难的办法,揭露现实的秘密。霍克海默这样描述异化:〃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的协作是理性要求的存在方式;他们以协作的方式使用自己的力量,从而证实了他们自己的合理性。但是同时,他们的劳动和劳动结果却从他们那里异化出去了,而那包含着对劳动能力和人类生命的滥用的、包含着战争和无意义的痛苦的整体过程,却好像是一种不能改变的自然力量,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命运。〃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概念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剥削、剩余价值、利润、贫困化及崩溃范畴〃是批判思想整体的组成部分,这个思想整体的意义是〃把当代社会转变成一种正义社会的活动〃。批判理论不提出类似乌托邦的社会改造方案。自由人的联合体不是抽象的乌托邦,走向这个联合的趋势如何,经过哪些过渡阶段等等,在它实际发生之前难以说清。批判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不排斥〃幻想〃。对一种未来图景的勾画,〃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缺乏这种想象力,就会导致〃苦恼、失败和惩罚〃,因而批判理论家有时候必须是〃顽固〃的乌托邦主义者,他的工作的意义不是〃自明的〃,而是依赖于那些〃以足以证明他有道理的方式去说和做的人〃。批判理论不是教条主义,虽然它的本质要素不会发生改变,但它没有〃教义性的主旨〃,它的理论要素会随着历史变化而重新安排。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提出了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论题。一是关于批判理论与无产阶级的紧张关系。在霍克海默看来,合理社会组织的观念内在于人类劳动之中而又没有被正确把握,要理解和表达这些观念,需要有〃某种利害关系〃。无产阶级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境况〃,将会产生出这种〃利害关系〃。但无产阶级的社会境况并不是〃正确认识的保证〃。无产阶级可能确实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公,但这种意识并没有变成〃社会力量〃,而是被强加在它身上的社会结构分化和阶级利益对立所遏制,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和腐蚀〃,从而〃陷入对现状的奴性的依赖〃。虔敬地宣布无产阶级的创造力量并在〃适应无产阶级、神话无产阶级的活动〃中得到满足,避免暂时与群众对立,这种做法无异于〃逃避理论努力〃,只能使群众变得〃更为盲目、更为软弱〃。批判理论的真实作用在于,它与被压迫阶级形成〃动态统一〃,它不是像传统理论那样致力于系统地描述某个阶级在特定时刻的感情和观念,而是成为〃群众成长过程中的批判因素和推动因素〃。二是关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批判的态度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对既存秩序的抗议,也包括〃人类自决〃的观念,即人的行动不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