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团长李长林立刻召集政治委员张士诚、参谋长刘玉声和政治
处主任孙坚以及枫亭一起讨论撤退问题; 大家几乎一致认为; 从原
路北返实属下策———枫亭带两个警卫员来都伤亡掉了; 我们可是
整整一个团呀!
而且伤员也无法带出。
原地坚守也不行; 因为第九十一团位置很不利; 处在3 条公路
的交叉点上; 敌人机械化部队扑上来极为危险。
而且在如此深远的敌后; 也不可能得到援兵。
经验丰富的李长林默思良久; 然后语出惊人:
“ 从哪走看来都有问题; 我看只有先向东南方向走!”
东南?
大家吓了一跳; 东南是韩军首都师防地; 这不是往枪口撞吗?
645
第二十七章
决心坚定
李长林冲破重围
指挥犹豫
郑其贵吞咽苦果
团长这是怎么啦?
“ 这样能出其不意!”李长林知道大家想说什么; 接着解释道;
“ 然后我们再一拐弯; 转移到南汉江以东的大山里; 那边是敌人后
方; 防守薄弱。然后再从东面插过去; 只要过了广川; 问题就不大
了; 即使有伪军拦路; 咱们硬打也能打出一条路!”
李长林的话不紧不慢; 没有铿锵之声; 却极富穿透力。
大家精神为之一振; 唔; 以进为退; 团长这招; 高!
“好; 向东南方行进; 就是向东海岸敌人的大后方绕道前进; 出
敌不意; 变被动为主动!”
枫亭觉得这招将来肯定可以成为军校课堂讲授的优秀战例。
这时; 师指的电台也与他们叫通了:
“老李; 就照你们的方案办; 一路上一定要灵活机动; 千万要灵
活机动! 我率领第九十三团顶住敌人; 掩护你们向东南去! 路上
注意和我们保持联系。”
赵兰田很激动; 知道打这儿以后; 师里帮不上第九十一团什么
忙; 要全靠李长林他们自己了; 搞不好这回很可能就是生离死别。
但李长林信念却非常坚定; 一定要把这支红军老部队带回去。
他命令各营去掉防空伪装; 队伍排列得整整齐齐; 把缴获敌人
的钢盔戴上; 准备迷惑可能遭遇的敌人。
来个瞒天过海。
上午10 时; 李长林亲自带一个侦察班在南汉江边上选择了涉
渡点; 然后全团顺利东渡; 进入内基里以北的茂密山林隐蔽休息。
入夜; 养足了精神头的部队又开始行进。
李长林带着警卫连走在最前面。
前头就是元卜洞了。
突然; 一小股敌人插进了警卫连的队伍。
这也难怪; 第九十一团现在那模样就像一支追击志愿军的韩
军部队。
团侦察排没言声; 一个看住一个; 走出一里多路才突然动手。
646





一下子逮了9 个韩军士兵。
李长林一审问; 才知道他们刚一撤出; 敌人就向射南山、兄弟
峰合围; 扑空后发现第九十一团已东渡南汉江; 便急调部队堵击;
这几个俘虏所在的韩军第十七团正奉命抢占元卜洞以南高地。
大伙暗自庆幸; 多亏了团长指挥果断呀; 不然咱们全完了。
李长林立即命第一连先敌抢占元卜洞以南高地; 掩护团主力
通过。
结果这关节上出了个麻烦。
在一个交叉路口; 前卫连设置的路标被路过的战士们匆匆的
脚步踢倒而相混; 殿后的第二营和掩护的第一连走错了路; 与团队
失去联系。
黑夜中又没法联系上; 李长林只好带着团主力继续前进。
23 日拂晓; 第九十一团主力经一夜疾行; 越过广川; 进至间坪
里以南地区; 与朝鲜人民军一支侦察队相遇。从他们口中得知; 朝
鲜人民军最前沿阵地就在五台山。
李长林松了一口气———五台山再往西山方向走不远就可到达。
可第二营和第一连怎么办?
不行; 无论如何要把第九十一团完整地带回去。
他决定部队暂时休息; 让团侦察股长带几个侦察员寻找失去
联络的部队。
天亮后雨刚停; 就听得东南方枪声激烈。
李长林估计是第二营和第一连正在且战且走; 遂决定改变从
西北方向直奔五台山的路线; 而回兵向北; 接应第二营和第一连。
24 日上午10 时; 第二营和第一连终于回来了。
原来他们走错了方向; 转行到了剑山山区; 被敌人发觉; 且战
且走; 冲了几十里才突破敌人的封锁堵截。一路上歼灭敌人一个
连又一个排; 还带回来60 多人俘虏。
李长林大喜; 自己的部队真给自己长脸。
就这样; 他们几乎就擦着韩军首都师和第十一师阵地的边; 在
647
第二十七章
决心坚定
李长林冲破重围
指挥犹豫
郑其贵吞咽苦果
人家眼皮子底下冲了百余公里; 翻越了海拔千余米的铁甲山; 到达
五台山的朝鲜人民军阵地; 把一路上俘虏的119 名俘虏交给了朝
鲜人民军部队。
此后; 李长林又率领全团沿县里、麟蹄、杨口转移; 一路上在敌
人的缝隙里穿行; 经历了无数艰险; 多次以野草和树叶充饥; 又经
过6 天的跋涉; 翻过雪岳山; 于29 日到达文登里与师主力会合。
赵兰田和李长林见面时都先一楞。
彼此都觉得对方憔悴消瘦了许多; 几乎认不出来了。
这才分手一个多星期; 好像是过了一年。
旋即紧紧拥抱; 热泪纵横。
喜极而泣的男儿泪。
第九十一团孤悬敌后; 王近山心情紧张; 却不害怕。
都是刘邓的主力; 他虽然悬心吊胆; 但心中还是有数; 这些长
于外线作战的部队一般都吃不了大亏。
他现在担心的是第六十军。
第六十军里最担心的是第一八○师。
第一八一师是著名的“ 皮旅”; 当年中原突围时七千键儿转战
千里; 什么样儿的困难没经历过? 后来到了苏皖又跟着陈粟从华
中打到山东; 守涟水克孟良; 什么恶仗没见过? 后来归建回到晋冀
鲁豫; 又跟着贺老总冲过秦岭解放四川; 是支真正的野战军。师长
王诚汉是皮旅的老干部; 指挥上既勇敢又精明; 王近山没啥不放心
的。
第一七九师也是; 当时是晋冀鲁豫大军跟着刘邓和陈赓走后
留在太行惟一的一支主力; 跟着徐帅战运城; 克临汾; 打太原; 那队
伍一行起军来; 前头也是一串奖旗。师长吴仕宏一直就是个打硬
仗不要命的祖宗。
第一八○师按理说也不错; 在解放战争中战绩也还不俗。但
真要和老主力们比起来就要逊色得多了。加上升级成主力后; 一
直处在内线作战的环境中; 缺乏无后方作战的锻炼。入朝前又补
648





入了大量未经严格审查的国民党第九十五军起义官兵; 素质就更
受影响。尤其是老师长邓仕俊升任军参谋长后; 师长是由政治部
主任郑其贵接替; 听说此人打仗是很勇敢; 但长期做政治工作; 军
事指挥是否还能得心应手就很难说了?
王近山越想越不放心。
可偏偏在这节骨眼儿上; 兵团的电台车又被炸了。
等重新与第六十军沟通联络; 已是3 天以后。
3 天后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在铁原的第三兵团司令部也许是觉得对前方情况缺乏深入的
了解; 所以致电韦杰时语气颇为慎重; 只是作为一种意见提出;“ 第
一八○师以两个团扼守驾德山阻击敌人为宜”。而这时第六十军
倘能一面将详情上报; 一面灵活机动地根据情况执行这个“ 为宜”
的命令; 第一八○师主力本来尚有脱离险境的可能。
将帅协谋; 上下补台; 本是这支军队的优良传统。
可这时他们恰恰忽视了这个。
当郑其贵发现身后本应是自己部队在昨天占领的马坪里一线
出现大量美军坦克的时候; 才意识到大错已经铸成。
除了师直属队、后勤部门和担任掩护几个营已先期转移的近
4000 人外; 师主力全都陷入美韩军3 个师的包围之中; 而且经连日
战斗和冻饿减员; 8000 多人的部队现在只剩下不到4000 人。
这时韦杰也懊悔不迭。
如果第一八○师主力当时不返回驾德山而直接到马坪里与第
一七九师并肩布防; 不仅第一八○师不会陷入重围; 而且对全局局
势也会有利得多; 美步兵第七师哪能那么容易就突破第一七九师
阵地? 而且; 25 日晚上; 马坪里刚好又是一个空隙; 与师指失去联
络的第五三九团第三营从而因祸得福; 与第一八一师主力在华川
至马坪里公路上会合; 以及当晚通过马坪里与军主力会合的军务
科科长张杰、直政处主任王一民率领的第一八○ 师师机关和直属
分队脱离险境等事实都可以说明; 第一八○ 师此时冲出险境是最
649
第二十七章
决心坚定
李长林冲破重围
指挥犹豫
郑其贵吞咽苦果
为明智的选择。
转瞬即逝的机会没有抓住。
这也是后来突围而出的第一八○师部分师团指挥员们意见最
大的地方:
师长郑其贵为什么不敢来个“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其实韦杰心中现在就在这样懊悔。
他现在的临机处置是让第一八○师“ 固守待援”。
事态的发展说明; 这又是一个让他再生懊悔之心的决定。
5 月26 日中午; 第一八○ 师师长郑其贵在驾德山召开师党委
扩大会; 研究是立即突围还是固守待援的问题
师政治部主任吴成德主张立即突围:
“ 从这几天的战斗来看; 我们部队的重大伤亡; 并不在于与敌
人真刀真枪面对面的较量上; 而是吃亏在敌人猛烈的轰炸和炮击
之中; 部队现在没有饭吃; 没有弹药; 怎么固守待援? 应该考虑突
围!”
“ 对; 突围是上策!”参谋长王振邦也同意。
“师长; 突围吧; 让第五三八团和第五三九团先走; 我们团留下
断后; 我们团阻击打援还是有经验的; 当年打临汾72 天; 我们团就
守了51 天; 这次完不成断后的任务; 我提头来见!”第五四○团政
治委员李懋召又一次站出来毛遂自荐。
这是个意志坚强的共产党员。
“师长; 快点决定吧; 粮弹都没啦; 明天你让同志们拿什么跟敌
人打? 你忍心让第一八○师拼光吗?”
师炮兵主任郭兆林激动地喊道。
几乎所有的团长政委们都认为应该立即突围。
郑其贵这回没有固执己见:
“ 好啦; 大家的意见我清楚啦! 那我们就突围吧! 但必须经过
军里批准; 在上级没有批准之前; 我们就老老实实固守待援!”
大家还能说什么呢?
650





现在分分秒秒都很宝贵的时间又过去了几个小时。
下午17 时; 第一八○师才收到军里批准突围的报告。
因为韦杰非常为难。
要突围; 就要有接应; 而准备用于接应的第一八一师正在华川
一线阻击敌人; 迟迟联系不上; 直到下午16 时30 分才与军部电台
沟通。
考虑到本兵团兵力调度的困难; 政治委员袁子钦建议直接向
志司请调增援部队接替第一八一师防务; 让第一八一师全力驰援
第一八○师。
非常时期; 当非常行事; 这本来不应该存在什么问题。
但韦杰还是决定按级报告。在报告未回复之前; 以第一八一
师派出一个团沿公路方下桥( 芝村里附近) 攻击正面之敌; 主力于
公路两侧向芝岩里及其以西出击; 策应第一八○ 师突围。第一七
九师第五三六团迅速占领马坪里向芝岩里出击; 接应第一八○师。
同时批准第一八○ 师向西北鹰峰方向突围; 指定的第一和第二集
结位置分别是史仓里和鸡山里。
他还是想靠第六十军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结果电报经两级周转; 待第一八一师接到全师出击接援的电
报时; 已是当晚21 时30 分; 不巧又因与第五四一团、第五四二团的
电讯电报全部中断; 被迫派人徒步传达命令; 又延援了一段时间。
看看情况不妙; 韦杰等又在当晚22 时再电第三兵团; 报告第
一八○师危急状况; 估计仅第六十军力量不足; 建议第三兵团主力
兼程赶进; 打退敌人进攻; 以解第一八○师之围。
27 日; 彭德怀从第三兵团转来的第六十军电报中知道第一八
○师的危急境况。当即急电第六十军和第十五军首长; 要求他们
各派两个师前往救援。
第十五军却因相距太远; 受敌拦阻; 无法横向机动到预定位
置。
而第六十军折腾到27 日0 时; 第一八一师的先头部队才上路。
651
第二十七章
决心坚定
李长林冲破重围
指挥犹豫
郑其贵吞咽苦果
路上又遇倾盆大雨; 山路泥泞不堪。
及至27 日拂晓; 部队才进至镇南里、论味里、华川、场巨里、原
川里地区; 被正在北进之美步兵第七师拦住去路。
显然; 以第一八一师现有兵力再对敌人进行正面攻击已经非
常不利。而第一七九师第五三六团主力伤亡过重; 坚守现有阵地
更是勉为其难; 难以执行向芝岩里出击的任务。
结果只有第五三六团第一营冲过了西上里。
但却因兵力太小; 接援不成; 反陷敌围。
接援计划遂告流产。
想想真是令人扼腕。
中朝军队兵员兵力优于对方; 却因为没有制空权; 没有白昼机
动力; 竟在兵力少于自己的“ 联合国军”猛烈攻击之下苦于招架。
而“联合国军”因为拥有制空权、优越的通讯联络手段和机动能力;
却能在兵力优势的中朝军队打击之下; 通过高速机动堵塞中朝军
队突破口; 在节节败退之下仍能始终保持战线的完整和连续。
两相比较; 产生了这样一个真理:
兵力≠实力。
对于现代化正规战争; 中国军队在这里向对手学到了很多。
这种学习常常需要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
第一八○师当晚18 时30 分突围时; 得到的是很鼓舞的消息:
“ 告诉第一八○ 师放心; 有部队接应; 越过公路马坪里以北鹰
峰山就是我军阵地; 坚信他们一定能胜利突围。”
这是军政治委员袁子钦特意补进电报的意思。
应该说; 直到这时; 第一八○师的突围行动还是很有章法的。
按师指部署; 第一八○ 师突围部队分作两路: 山上第五三八
团、师指、第五四○团两个营为一路; 由驾德山; 经蒙德山; 向鹰峰
前进; 第五三八团第二营为前卫; 分两路打开口子; 控制山口; 山下
第五三九团为另一路; 经纳实里、马场里、芳确屯; 在27 日拂晓在
鹰峰山下与师主力会合。
652





山下行动的第五三八团打得很英勇。
团长庞克昌、参谋长胡景义把全师的反坦克手雷、手榴弹和冲
锋枪集中给该团的第二营、第三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