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还是打手榴弹; 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 你打你的原子弹; 我打我的手榴弹!”
———典型的毛式表达方式; 气魄非凡!
8 月5 日; 中央军委指示东北边防军要准备于9 月上旬作战。
8 月13 日; 受中央军委委托; 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
主持召开东北边防军师以上干部会议; 研究朝鲜局势和将来与美
军作战的问题。
与会者都是有一、二十年战争经历的战将; 打败过美械装备的
国民党军队; 对战胜美军充满了信心。第三十九军军长吴信泉在
会上说:“怕个熊; 美国鬼子又不是三头六臂; 咱们把纸老虎当真老
虎打就是了。”
其他军长师长也摩拳擦掌; 斗志昂扬。
会上讨论出战胜美军的四个有利条件: 一是对敌人拥有兵员
数量的优势; 二是部队战斗素养好; 士气高昂; 三是供应线敌远我
近; 后勤保障我占优势; 四是正义在我们一边; 世界人民的同情在
我们一边。
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这些战将见地不凡; 确非等闲之辈。
但第三个“ 有利条件”却是个错误的判断。
第四章
兵行诡道
老麦克仁川登陆
庙算玄机
小参谋北京预警
从小米加步枪的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 对美军强大的
海空力量对我后方运输的破坏与威胁缺乏足够的认识; 只是想当
然地以地域的远近来比量。同时也缺乏现代战争条件下实施后勤
保障的经验; 没有预料到在后勤保障方面我军不仅不占优势; 恰恰
是自身最薄弱的环节; 在很大程度上拖了战争的后腿。
借着临战前短暂的时间; 东北边防军抓紧以美国为假想敌的
突击整训。由于对美军缺乏了解; 只能靠寻找与曾在印缅战场与
美军一起作过战的前国民党官兵了解; 然后研究相应对策。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 大都是在20 多年的战争中
取之于敌的; 是真正的“万国牌”; 光是步枪一项; 口径就达11 种之
多。
这大概在世界各国军队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但这也是这支军队值得骄傲的特色。
不过; 这也给出国进行大兵团作战带来了弹药保障的困难。
东北边防军只好在各部队中进行统一调配; 让一支部队尽可
能地使用相同口径的武器。比如第三十八军的步枪就大都调整为
日本的三八大盖; 第四十军的步枪就大都调整为美式三○步枪。
然而破家当搬过去搬过来也还是破家当。
就这样的家当; 别说跟“老大哥”比; 就是和金日成的队伍站在
一起; 也显得像支杂牌军。
这还是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四野主力军呢!
可他们就是拿这些破玩艺儿打了个天下出来; 你服不服?
麦克阿瑟认为出手一击的时机已经到来。
8 月15 日; 他完成了仁川两栖登陆部队的编组。
登陆部队编为第十军; 军长是麦克阿瑟的参谋长爱德华?M?阿
尔蒙德少将; 弗吉尼亚军校的高材生; 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率第九十二师在意大利作战。此人责任感强;
既有不俗的作战指挥经历; 也有长期参谋工作煅练出来的协调组
织能力; 是理想的登陆部队指挥官。
登陆部队编成内有奥利弗?P?史密斯少将的美海军陆战队第
一师、戴维?巴尔少将的美国陆军步兵第七师、金圣恩中校的韩国
海军陆战队、白仁烨上校的韩国第七战斗群( 团) ; 以及作为登陆作
战的预备队在日本待命的美步兵第三师第六十五团和美空降第一
八七团。
陆战第一师为登陆突击部队; 步兵第七师为第二梯队; 两者组
成登陆作战群; 指挥官为詹姆斯?杜伊尔海军少将。
海军方面由特纳?乔伊中将指挥的4 艘巡洋舰、8 艘驱逐舰、若
干火箭发射船和辅助船只等共260 艘舰船; 以及400 架海军航空兵
作战飞机提供海空掩护。
登陆联合部队被命名为“ 第七联合攻击部队”。
行动代号:“烙铁行动”。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可在这节骨眼上; 却从五角大楼来了几位吹冷风的钦差大臣。
一听说老麦克把登陆地点选在仁川; 五角大楼就炸了营。
仁川? 离釜山20 公里的仁川! 要在那儿登陆; 就得把已经捉
襟见肘的“ 联合国军”兵力分出一大块来; 那釜山防御怎么保证?
釜山如果不保; 仁川势必崩溃! 把步兵第七师加入仁川作战; 日本
就空了; 治安怎么办? 北极熊谁来看? 把大量正对第八集团军进
行补给的舰船用于仁川; 釜山因此而架不住北朝鲜人的攻势怎么
办?
再说; 仁川是能去的地方吗? 那里潮水平均涨落差为6 米多;
最高时可达11。2 米; 为世界之最; 退潮时; 几百年积淤下的泥滩;
向港外延伸能有4 公里。登陆行动只能在高潮时进行; 而仁川的
高潮只有早上6 时59 分和下午7 时19 分各一次; 每次时间不到两
小时。如果两小时之内登不了岸; 那搁浅在泥滩上的攻击舰船; 就
会成为北朝鲜人岸炮绝好的攻击目标。在这两小时之内; 还要压
制并占领鸟瞰全港的要地月尾岛; 冲过飞鱼海峡———对了; 还有那
要命的飞鱼海峡; 潮汐起伏使其潮流速度达到每小时11 公里。要
第四章
兵行诡道
老麦克仁川登陆
庙算玄机
小参谋北京预警
是对手再布上雷; 那可就成了通住天堂的最便捷的航程了! 别说
布雷; 只要在那儿沉上几只破船; 人家就是把枪扔了; 咱也干着急
上不了岸!
不行; 不能让这个倚老卖老爱出风头的家伙胡来!
得说服他另择良港!
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将军们个个义形于色。
不能说他们的顾虑不对; 不能说他们的思谋不详; 他们都是经
过大战考验的沙场老将。他们考虑得非常全面周到———几乎是面
面俱到。
但历史一千次地演绎着这样一个事实:
面面俱到的结果; 往往是面面俱不到!
同为将帅; 与麦克阿瑟相比; 他们少了一样最宝贵的品质:
胆略!
受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上将委托; 陆军参谋
长劳顿?柯林斯上将、海军作战部部长福里斯特?帕西瓦尔?谢尔曼
海军上将和空军副参谋长伊德沃尔?爱德华空军中将一起前往东
京; 要去说服麦克阿瑟。
8 月23 日下午5 时30 分; 钦差大臣们出席了麦克阿瑟在东京
召开的作战会议; 讨论仁川登陆问题。
麦克阿瑟简短致词后; 由麦克阿瑟的作战部队埃德温?怀特少
将和有关参谋人员介绍仁川登陆方案。
这当口; 甭说是这几位钦差大臣; 就是麦克阿瑟手下的将军和
参谋人员们都对仁川登陆方案普遍不抱信心。他们介绍情况时;
情绪大都是低调的; 无不暗示仁川登陆的冒险。登陆作战群司令
官詹姆斯?杜伊尔少将甚至带着诚恳的神情以劝告的口吻对麦克
阿瑟说:“ 我认为仁川登陆不是不可能; 但作为负责人不能推荐。
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案。”
谢尔曼海军上将建议将登陆点改在群山。
一片反对的声浪。
从一片反对声浪中; 麦克阿瑟站了起来。
他头脑里回荡着父亲阿瑟?麦克阿瑟———也是一位将军———
的声音“: 道格拉斯; 大胆地指挥你的部队; 危急时刻要果断;甚至
要专横。记住; 不要迷信军事会议———军事会议往往产生胆怯心
理和失败主义。”
“ 奇袭是战争中获取成功的最大因素。”
麦克阿瑟不慌不忙却充满自信地说道:“你们提出的有关仁川登
陆不能实施的种种理由; 在我看来恰恰是保证此战出奇制胜的因素。
敌军司令官会这样推理: 没有人会如此鲁莽地做那样的尝试。”
五星上将旁征博引地用战争史上的先例论证他的决策。
“至于潮汐、水位、地形和其他障碍; 海军提出的难点; 确实是
严重的; 很值得考虑。然而; 最大的难点也必定能克服; 我完全信
赖海军。实际上; 我比海军本身更相信海军。”麦克阿瑟不失时机
地给海军打粉“; 太平洋战争中; 海军在我指挥下参加过多次登陆
作战;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情况同仁川大体一样; 困难的地方
很多; 所以我对海军的能力没有任何怀疑。”
反对的声浪渐渐沉寂了下来。
麦克阿瑟最后说:
“ 假如我的估计是不正确的; 同时; 万一我陷于无力应付的防
守地位; 那我本人将亲临现场并在我们的部队惨遭挫折以前立即
将他们撤下来; 那时惟一的损失只不过是我个人职业上的名誉而
已。但仁川之战不会失败!”
70 岁的五星上将被自己的话感动得双目湿润。
反对的人们也被感动了; 全然忘了老麦克这是在偷换概念
———在这里讨论的是军国存亡的大计; 而不是职业军人的荣辱。
二者的价值是不能随意换算的。
谢尔曼海军上将站起来对麦克阿瑟说:
“ 这是为伟大目的发出的伟大声音; 你赢了; 伙计!”
柯林斯也点了头:“我们将把你的计划报告参谋长联席会议;
第四章
兵行诡道
老麦克仁川登陆
庙算玄机
小参谋北京预警
看起来; 它是可行的。”
五角大楼站到了麦克阿瑟一边。
9 月9 日; 白宫、五角大楼与东京之间数度往返磋商辩论; 又派
特别代表艾夫里尔?哈里曼与麦克阿瑟面洽后; 屈从了麦克阿瑟的
坚定意志。
一锤定音!
就在麦克阿瑟在东京会议上巧鼓簧舌游说柯林斯们的同一
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向军委上报了两份由总参三
部作出的情报分析报告。
报告认为; 美军有可能在朝鲜东海岸的仁川港实施两栖登陆。
据当时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将军回忆; 总参作战室的
年轻参谋在讨论朝鲜战局的时候; 大家也都表示了担忧: 朝鲜人民
军主力全部调往釜山三角区; 后方空虚; 而釜山美第八集团军苦苦
支撑却不撤退; 在日本的两个师; 也不见增援的动静; 朝鲜半岛特
殊的狭长地形又使朝鲜人民军的后路极易被掐断。这僵持的战局
中极有可能隐含着危机。
而危机的爆发点; 极有可能就是仁川。
支持这个结论的有六点依据:
一、釜山包围圈内的美伪军队已近13 个师近20 万
人; 既不进; 又不退; 凭借强固的工事、密集的火力和优势
的海空军; 困守一片狭小的海滩; 用意何在? ———只能作
一个解释: 故意留在那里吸引和牵制朝鲜人民军主力; 以
实施更大的阴谋。
二、驻日美军两个主力师; 即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美
步兵第七师; 在釜山十分吃紧的当口; 既没有任何增援的
迹象; 又不在日本沿海部署防守; 而是突击训练; 并编组
成美第十军; 是何道理? ———只有一个解释; 要采取新的
战略行动开辟新的战场; 最大的可能是把他们用在朝鲜
半岛别的什么地方。
三、美英在地中海、太平洋的大批舰船; 最近正在向
日本———朝鲜海峡集结; 这显然也是一个登陆和扩大战
争的征候。
四、朝鲜半岛地形狭长; 南北长800~900 公里; 东西
宽只有100~300 公里; 三面环海; 可登陆、且有利于分割
之处甚多; 如元山、镇南浦、项浦、兴南、仁川、群山等地都
是。这些地方中; 尤以仁川登陆对其最为有利; 此处既可
以割裂进攻洛东江的朝鲜人民军的南北战略联系; 切断
朝鲜人民军的后方补给线; 又可配合由洛东江向北反攻
之敌; 形成夹击和包围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态势。
五、美第八集团军和麦克阿瑟等将领均参加过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作战; 有丰富的登陆作战经验。麦
克阿瑟本人极擅长两栖作战; 太平洋战争中每每恃此对
五角大楼抗命弄险; 最后都获成功。这次会不会故伎重
演? 何况登陆作战不仅可发挥其海空优势; 而且进退胜
败都有恃无恐。
六、朝鲜人民军主力打到洛东江是个很大的胜利; 但
也潜伏着极大的危机; 这就是部队连续作战; 疲劳不堪;
兵力分散; 补给线猛然延长了400~500 公里; 后方空虚;
又在洛东江地带碰上了啃不动的硬骨头; 从各方面的情
况来看; 朝鲜人民军的8 月攻势实际上已经攻不动了; 其
主动地位正在向被动转化。而美韩军则相反; 兵力相对
集中; 工事坚固; 补给方便; 可攻可守; 战略地位已逐步向
主动转化。尤其苏联和朝鲜都沉浸在胜利的欢呼声中;
极为麻痹; 这一点; 极易为麦克阿瑟之类的沙场老将所利
用。
根据潮汐等情况分析判断; 最有可能的登陆时间是9 月15 日。
第四章
兵行诡道
老麦克仁川登陆
庙算玄机
小参谋北京预警
毛泽东很重视这个情况。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 当获悉杜鲁门派柯林斯等前往东京与麦
克阿瑟晤谈的情报时; 毛泽东就预感到朝鲜战局可能发生出人意
料的变化; 连日来一直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汇集的情况; 面对地图思
索这个问题。此前的8 月18 日; 他又一次对东北边防军发布命令:
“ 务于9 月30 日前完成一切准备。”
与周恩来商讨后; 他确定采取三个应对措施:
㈠立即督促一下东北边防军各项战备工作的情况;
严令他们务必在9 月底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 保证
随时可以出动作战。
㈡可将敌人在仁川等地登陆和朝鲜人民军就应该有
些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 如主动后撤等; 通报朝鲜和苏联
方面; 供他们参考。
㈢总参和外交部; 要随时密切注视朝鲜战场情况的
变化。
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布置落实了毛泽东的指示。
无巧不成书。
8 月31 日; 第十三兵团邓华、洪学智、解方在联名写给刚调任
中央军委副主席不久的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兼中南军区司令员的林
彪的报告中; 也指出了“ 联合国军”在朝鲜人民军侧后登陆的可能
性:
“ 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敌人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成过去。”
“估计敌人将来反攻的意图; 可能一为以一部兵力在北朝鲜沿
海侧后几处登陆; 作扰乱牵制; 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铁
道公路逐步推进; 一为以一小部分兵力于现地与对方周旋; 抓住人
民军; 其主力则在侧后( 平壤和汉城地区) 大举登陆; 前后夹击; 如
此; 人民军处境会很困难??”
他们同时认为; 我军入朝参战的时机; 以敌人进到三八线以北
地区为好; 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